第八十四章 波折

第八十四章 波折

张明德和裘大明感到了压力。他们原以为景程是霍海拉来的一个幌子,没想到,钟汶亲自出马了。钟汶在他们这个圈子里,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资金实力比两人加起来还大一个数量级。而且钟汶在省里、市里都有很强的人脉。他们想不通的是,钟汶居然看上了这么小的一块肉。他们也从没听说过,钟汶在哪个县城开发过什么项目。钟汶搞的项目,大多在一线城市,二线都很少,更别说在一个小县城了

张明德、裘大明坐不住了。他们主动找到了林原和。

“林县长,我们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和钟总一起开发。我们只开发中间的那些仿古小街道,周围那些可以让给钟总。”张明德道。说实话,两人这段时间的资金是有些紧张,舟城和金桥那里还点项目没完工,银行的信贷比过去松了点,但还是有些紧。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他们两人一起吃下整个项目,是比较累一点。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在谈判桌上那么斤斤计较的缘故。类似这样的项目,早动手,远比晚动手要强。过于斤斤计较,可能就会失去商机。

如果只开发中间那些仿古街道,那也就不到1.5亿,而且利润也不高。林原和有些疑惑地看了看两人。

“其实,我想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做一做这些仿古建筑。其它外围的那些项目,我早都做过。我跟老裘定好了,将来往这个方向努力。最近几年,周围很多县市都会上类似的项目,我们可以专做这一类。象钟总这样的大手笔,我们是不敢上的。”张明德道。

林原和想了一想,道:“现在已经在拆迁的那一部分,你们可以把招商业务接过去。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这部分项目全交给你们也可以。”

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造项目中,拆迁才开始,建房、修路还早呢,而且是县里直接投资的。如果他们能接手,财政上又有了点活钱。

“没问题,这个我们可以吃下来。”张明德道。现在的项目投资不大,也就不到1亿。和后面的项目一加,才不到2.5个亿,两人很轻松就可以拿下来。

“还有一个项目,是九里桥的。主要以修缮为主,也会新建一些。但投资不大,也就3000多万。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既然有钟汶这样的开发商来投资,那九里桥也就可以提前上马。

在张明德、裘大明去九里桥的时候,林原和找到了钟汶,婉转地把张、裘两人的意见转达给了钟汶。钟汶很爽快,道:“没问题。钱是赚不完的,有钱大家赚!他们可以拿走他们想要的,剩下的我来干。”

真的大气!林原和在心底给钟汶竖起了大拇指。钟汶,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张明德、裘大明去看了之后,很兴奋,回来就表示要吃下这个项目。

林原和把旧城改造的项目一分为二,县里分别跟两家进行谈判。九里桥的项目最小,谈判很简单,所以最先签了协议。

钟汶先离开了霍海,留下了夏韵参加了谈判组。

郑新民那边的事情出了偏差。拆迁补偿方案还没正式出台,在初步调查中发现,居然有超过八成的居民要求原拆原还。这样一来,政府的收益少得可怜,而规划方案也需要作很大修改——不少本来准备建商业楼的,现在要建成居住楼。

同时,县里出现了很强的反对声音——他们认为旧城改造不应该让投资商参与。因为投资商总要分去一块利润——这是投资商在全县人民身上拔毛。县里财力不行,可以慢慢开发,不用急于改造。这种意见有很大的市场。

旧城的情况很复杂。改造的这片旧城区,并非县城的整个旧城——只是霍海在解放前就一直存在的商业和居住区。在这片区域中,有完全私有的宅基房——这是解放前就传下来的,还有房管局的公房,各个单位的公房,还有很大一部份是房改后按不同价格买下来的房子。

林原和详细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旧城那里的居民一直在流传,将来的商铺最少会达到6000一平方,住宅能卖到4000一平方。所以,大家都希望在旧城原拆原还。这样,即使面积少了一点,也比搬到新区要划算。

一定有人在暗中破坏!这是林原和的第一直觉。事情有些复杂化了。

每平方4000到6000,简直是异想天开!新区的商品房不过1200一平方。从新区到旧城区,骑车也不过半个小时,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价格差异?舟城的商品房,市中心的也不过4000-5000,景区附近的才8000以上。象林原和结婚时买的房子,精装修才2600,不带装修的也就2000出头。再说了,周边几个县市商业区的商铺也就3000到4000一平方,霍海这个小地方,怎么可能飙升到6000?

原拆原还后的这些居民,到时候想把房子卖出去,卖给谁去?以后取消了实物分房,采用货币化分房的话,这里的高房价只会让大家选择新区。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地方能有多大?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连租住的房子,大多是选了城中村和近郊的农民房。那些地方房租便宜,一间房一个月的房租也就几十块钱。至于本地人,到处是自建房、联建房,还有单位分的房子,哪来大量需求?如果说是外地人来炒房,舟城、临湖的房价又不高,轮得到霍海吗?现在买房需要全额付款,炒房的结果只会象南方那样,形成一个快速破灭的泡沫。

不少人婉转地向林原和表达了不希望由投资商来开发的意见。尤其是一些老干部。林原和明白这其中的大部份人出于公心,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利益瓜葛在这里面。但他不相信背后挑事的人会出于公心。如果不是感觉到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背后的人会那么起劲?

和往常一样,一旦工作上有什么难事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会想到自己的名义老丈人。他去了赵世成的甲鱼塘,意外地碰到了正在那里和赵世成聊天的韩长风。

“韩主任,你来怎么不通知我们一声?好歹你也是省里领导。”林原和道。

“我算哪门子的省里领导?再说了,我都退休好几年了。”韩长风道,“我这次来,是上亲戚家串门的。”

林原和有点疑惑。亲戚?难道自己的这位名义老丈人跟韩长风还是亲戚?那怎么从没听他说起过?

“小赵……”韩长风刚开口,可能觉得在赵世成的女婿前这么称呼他不太合适,就改了口。“世成是我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你说,我们是不是亲戚?”

林原和点了点头。没错,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实在有点远。往少了算,他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伯伯至少有好几十人。林原和去过霍宁,知道赵世成家族的庞大,人员的众多。

林原和把围绕旧城改造的意见分歧说了一下。

韩长风听后道:“你们这个做法挺好,为什么反对意见那么强烈?就因为那些老干部?不用太在意他们。别以为他们的觉悟有多高。他们还不如那些普通群众呢!为几十块、几百块钱,他们宁可给人当枪使。要放在过去,他们早就被清理出党了。”

退休后的韩长风,说话有些毫无忌惮。

赵世成想了想道:“你们这样的做法,本地一些人占不到便宜了。他们当然会有怨言。原和,你去了解一下和兴综合市场招商的过程,就明白这里的水有多深。”

林原和点了点。他这位名义老丈人在关键问题上往往惜字如金,但针对性很强。

“小林,工作上要大胆一点,别缩头缩脚的!”韩长风在旁道。

林原和离开了赵世成的甲鱼塘。他想请韩长风吃个饭,但韩长风拒绝了:“你们工作忙,就不麻烦你们了。我就在世成这里坐一会,下午就去苑湖。”

和兴综合市场是五年前建的。现在已经成了霍海唯一的大型综合市场。里面有小商品、服装、鞋帽、副食品等,非常齐全。林原和回到办公室后,找来了金海涛。和兴市场建造的时候,他还是城建局的副局长,应该清楚情况。

“和兴市场刚开始招商的时候,情况很差。本地商户没几个,外地商户没人愿意来。县里就出台了政策,发动大家卖商铺。不管是谁,能卖出商铺的,就给奖励。这样一来,情况好了起来。但当时有一批人,先跟县里签了协议,低价买进一大批商铺,然后自己慢慢卖。县里当时也没意见。但他们签了协议后,只付了很少一点钱,都是等到商铺卖出去后才一点点交给县里。县里本想快点回笼资金,结果这个目的没达到。”金海涛道。

“那县里就没强制执行协议?或者干脆废除协议?”林原和有些不解。这种明显“刨地皮”的事情,县里就没办法?

“这些人中,有私人,都是一些干部子弟,但很少。最多的是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的‘三产’。那些单位都指望从这里赚钱给单位发奖金呢。县里很难下这个决心。”金海涛苦笑道。

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下面绑架上面。各个单位要解决自己的奖金,这样一个做法也很正常。公对公的事情,谁还能怎么着?当初化肥厂的小金库,如果不是只给领导发“奖金”,而是给全厂职工搞奖金福利的话,最多是一件极其轻微的违反财经纪律事件,绝不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

林原和知道这个局面该怎么打破——那就是拆迁户愿意搬迁。他相信,这些人可以蛊惑老百姓,但老百姓未必会和他们一起走。

林原和拿起了旧城改造的拆迁草案,仔细研究了三天。

他改了几条。(1)房改房、公房住户原拆原还后,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他估计,五年后新区就会成气候,到时候旧城区未必能吸引多少人。(2)现金补偿和实物补偿只能选其中一项。不能又拿现金,又拿房子。(3)商铺按照严格的拆一还一,超过部份的面积就按3800的“市场价”付款。(4)住房每户按880的优惠价购房面积只给10平方,超过部份就按2500的“市场价”付款。至于这个市场价,那只是按照周边县市的价格参考来的,肯定有虚高。他相信,拆迁户拿到房子后,近几年内很难卖到这个价格。

改完后,他把草案送到了县长郑新民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名义夫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名义夫妻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