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韩信北伐(一)
汉军的最高统帅刘邦在正面战场被项羽打得头破血流,只能苦苦支撑。一支北伐的汉军,在北方战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主力汉军被打残打废,一支偏师却高歌猛进。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支偏师,主将是大将军韩信。
前205年5月,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彭城之战中,刘邦56万联军不敌项羽3万精兵。汉军部队一路败退到荥阳,才站稳脚跟。前线打得一塌糊涂,后方也出了大问题。
诸侯联军中的赵国、代国和西魏国,相继叛汉归楚。
赵国和代国是利益共同体,掌权者是代王陈余,他说话算数。陈余当时给刘邦提了出兵条件,是让刘邦杀了张耳,结果刘邦找了一个像张耳的人杀了,把头给人家送过去,忽悠陈余。
曾经的生死兄弟,沦落到现在必至对方于死地。
可悲可叹!相忘于江湖,已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望。
忽悠成功!陈余代王加入汉军,赵王也加入了。等到后来发现张耳没有死,陈余果断不干了,所以代国退出,赵国退出。
骗人肯定不好,出来坑蒙拐骗,迟早是要还的。
对于大人物,感情只是借口,主要是因为利益。
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都打不过项羽三万,没啥前途。
西魏王魏豹的退出最具有戏剧特色,代国不干了,赵国跟着不干了,西魏国自然也不想干。魏王豹很搞笑,耍了个花招,向刘邦提出要求,请假回家省亲,看望年迈的母亲。一过黄河,魏王豹马上下令,把黄河渡口封锁住,叛汉,不跟刘邦干了。
汉王刘邦管得严,魏王豹不花点心思,无法逃脱。
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其中魏王豹的反叛,非同小可。
魏王豹控制的魏地,就是现在的山西一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可谓战略要地。从魏地出发征战,南下可切断荥阳前线和关中之间的联系,威胁汉军的粮道,西行可直接进入关中,抄刘邦的后路。可见,魏豹的反叛,严重威胁荥阳前线和关中腹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为保障正面战场侧翼的安全,刘邦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任命韩信为统帅另领一军,带领曹参、灌婴一起去攻打西魏国。
韩信在历史上排名前几,魏王豹根本不是对手。
韩信第一次亲掌兵权,率兵来到西魏国边境,他运用声东击西之计,派人在西魏国蒲板增设疑兵,大张旗鼓把所有战船摆在河边,大批士兵假装要在蒲板过河。魏王豹错误判断汉军的攻击方向,认为汉军将从蒲板渡河,于是派主力部队驻守在蒲板。
看魏王豹的表现,水平不高,不败才怪。
声东击西,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使用时不能机械,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此计虽然很简单,但使用可变化无穷。
头脑简单的魏王豹,自然不会想太多。
想太少,做事总是考虑不周全,不会应急处理。
韩信暗地率领主力部队,悄悄来到夏阳附近,这里没有魏军的主力部队。韩信派人大量收购木罂,率领部队用木罂为船漂浮过河,过河以后,韩信率领大军悄悄前进,一路毫无阻挡。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不在你快乐时结束。
魏军以为汉军主力在蒲板,没想到汉军已经打到眼前,根本没有任何防备。面对汉军主力杀到,魏军慌忙迎战汉军,结果魏军很快大败溃逃,汉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魏都。魏王豹看到大势已去,也无法逃跑,于是,魏王豹只得乖乖向韩信投降。
韩信是黑带九段,魏王豹没练过,胜败没有悬念。
韩信用“木罂渡河”攻打西魏国,是声东击西的经典之战。渡河的方式也很奇特,大军不是用船,而是用“木罂”渡河。
木罂不是船,而是木制的盛流质容器。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人措手不及。
韩信战力不凡,轻轻松松就攻陷了魏地,活捉了魏王豹,押送到荥阳,随侍在刘邦身边,在荥阳渡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魏地设置为河东、上党、太原三郡,刘邦直接管辖。
攻打西魏,是韩信潜龙出海的第一战。很明显,韩信独自领军的第一战,没有让天下人失望,延续了平定三秦的辉煌,兵贵神速,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攻下了西魏,简直不可思议。
对手魏王豹能力太弱,韩信军事能力过强。
不要惊讶,韩信的辉煌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
灭魏之战后,刘邦顶不住楚军猛攻荥阳的压力,又不放心,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韩信只能以新招募的士兵坚持作战。
刘邦这一招釜底抽薪,一举两得。
一方面抽调精锐部队,抵抗项羽霸王的进攻。
另一方面调走韩信的精兵,防止韩信培植亲信势力。
被摆了一道,韩信也只能请求刘邦援兵三万,并许下诺言,臣北攻燕赵,东击强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这个诺言行之有效,也是韩信打败项羽的战略规划。
只要给援兵,再一步一步来,最终目的是搞死项羽。
刘邦对韩信虽然有所提防,但现在最大的敌人是项羽,不能阻止韩信的战略计划,因为攻下燕赵齐,对刘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有韩信在,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也有很大把握。
自己虽然被项羽打的抬不起头,根本看不到打败项羽的希望,刘邦只能大力支持韩信打开新局面,走向光明的未来。
不惜一切代价,打败项羽,是刘邦毕生的追求。
刘邦危难之际,抽调张耳和韩信一起进军赵代两国。
刘邦派张耳前去协助韩信,就是留了个心眼。
张耳原本就是常山王,不但熟悉赵国的地形要塞,有利于开展战事,同时也便于展开政治工作,以最小代价攻取赵代。
更重要的是,张耳资格老声望高,不会甘于韩信之下。
两人相互制衡,互不服气,有利于维护刘邦的最高地位。
要破赵国,必先剪除代国。镇守代国的是夏说,是陈余的死党,不是菜鸟。但对于高手韩信来说,这个对手不难打败。
让代国人很气愤,韩信的战略规划,没有代国。
韩信口气很大,如果真把燕赵齐三国平定,刘邦就占据天下三分之二。但韩信对距离最近的代国,只字不提,显然没有把代国放在眼里,这种发自内心的蔑视,让代国人恨得咬牙切齿。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韩信决心以突然袭击的手段,长驱直入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消除自己攻打赵国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秘密行进,突然袭击,很快把夏说打的溃不成军。
夏说作为相国,代替陈余掌管代国。
作为一名相国,他是称职的,把代国打理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亲信,他绝对是忠义的,从陈余担任武臣副将时就跟随左右,后来又追随陈余北上招募军队,再到巨鹿之战,一直鞍前马后。当张耳夺了陈余兵权,夏说继续不离不弃,跟随陈余到南皮县。在灭张耳常山国的战争中,夏说也有不少战功。
无论是忠诚还是能力,夏说都配得上代国相国的职位。
但是,夏说不是军事家,实力有限,不是韩信的对手。
夏说心理防线崩溃,率军狼狈东逃,企图越过太行山向赵军靠拢。汉军全力猛追,全歼代军主力夏说部队,擒斩夏说。
忠诚又顽强的夏说,死在韩信手里,不能不服。
这次作战的规模不算大,汉军进展十分顺利,既未顿兵于坚城,也未被阻于险隘,韩信以摧古拉朽之势一举歼敌,致使代军既未能抵挡汉军,也未能迟滞汉军,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在韩信的绝对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浮云。
跑的快,还能留住一条命;跑的慢,直接被砍掉脑袋。
这场灭代之战看上去没啥难度,但不要掉以轻心,仍然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作战的对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袭击,出奇制胜。
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敌人内心畏惧。
韩信攻灭代国后,汉王刘邦又耍了一次流氓,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赴荥阳前线打项羽,只给韩信留下几千老弱病残。
精兵强将,给我,项羽太厉害了,我更需要。
老弱病残,给你,反正你韩信厉害,去打赵国。
我们很奇怪,刘邦为什么每次都能轻轻松松搞定韩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前线拼死拼活,调我兵马,不同意!
韩信也和我们一样,不同意,但他没有反对的权力。
这支汉军主要有四批人,曹参统领步兵,是北伐战争的主力;灌婴是骑兵统帅,追杀敌军逃兵有一套;常山王张耳自成体系,与刘邦平起平坐,我行我素,只在战争中听从韩信安排。
三路人马,都是刘邦的亲信部队。
韩信能够随心所欲安排的,只有一路人马。
刘邦的行为确实无厘头,人家刚积蓄一点家底,你全拿走,搞得韩信哭笑不得,只得紧急募兵,带领乌合之众打天下。
我是兵仙,带领乌合之众,照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韩信现在还是纯粹的统帅,战争以外的事情较少考虑。
韩信和张耳统帅数万乌合之众,东下井陉关攻打赵国,赵王和陈余听说汉军来袭,就在井陉口集结重兵,号称二十万。
到此,汉赵之战,一触即发。
如果从纸面数字上来看,显然汉军是没有足够实力取得胜利的。先不说汉军实力不足,只是数万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新兵,就赵军而言,固然“二十万”是号称,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就算打个半折,也有十万人马。
若非此战是韩信领军,汉军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一群新兵,进攻二十万赵军,又是一场戏剧化的表演。
井陉关是从山西翻越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兵家必争之地。井陉不是凭空而来,以地形得名,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四方高,中间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而得名。
赵国不仅占据地形优势,而且人才济济。
赵国有一位名将广武君李左车,很懂兵法,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才。李左车一出马,就提出了战胜韩信的战略方针。
李左车首先分析了韩信远道而来的优缺点。
韩信优势很明显,他渡过西河,一路所向披靡,俘虏魏王,擒斩代国夏说,屡战屡胜,士气高涨。现又以张耳辅佐,准备进攻赵国,此乘胜而离国远征,其锋锐不可当,千万不要轻敌。
我们正面交战,占不到任何好处,但韩信也有劣处。
千里远征,粮草就是最大问题。如今井陉口非常狭窄,兵车无法并行,战骑不能成列。韩信行军几百里后,军粮势必落在大部队的后面,这是他的不足,就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最大法宝。
分析完韩信的优缺点,左车同志提出了正确的战略。
陈余大人,希望您给我三万精兵,抄小路断绝他们的辎重粮草,在后面搞他们。您在正面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避而不战。他们向前无法战斗,后退无法撤兵。如果这样,不出十日,我们必然大获全胜,韩信的人头就会送给您,请您欣赏。
如此前后夹击,汉军必败无疑。
李左车提出正确战略方针,还特意警告陈余,希望您认真考虑我的计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死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左车同志的建议非常正确,可领导陈余不听。
赵国最高统帅陈余,不是菜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陈余不是软柿子,能力水平不差,非等闲之人,当年他不仅以三县之地席卷赵代二国,而且还打的常山王张耳被迫弃国。
这样的人,能力算得上出类拔萃。
不幸的是,陈余有更突出的优点。
陈余是一位优秀的儒生,平时以道德楷模自居,经常声称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就能制胜,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最厉害的人,满嘴仁义道德,却是要求别人。
陈余是道德楷模,不是好领导,也不是最厉害的人,他把方向搞反了,总是要求自己,结果害了自己,越努力,越失败。
为了胜利,千万不能讲道德,要不择手段。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正确的事,不好。
陈余大人开始发威了,批评左车同志,你胆子小,我可以原谅;但你出的主意会让诸侯认为我们怯懦,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直听闻你用兵如神,看过兵法没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围歼敌军,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和敌人较量。现在韩信的兵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加上千里奔袭,定然已经精疲力尽。
我们正面交战,一定可以完胜,不需要你的鬼计谋。
陈余站在道德制高点说教,搞得李左车哑口无言。
不是陈余无能,而是韩信过于狡猾,别无他法。
如果不是以上帝视角来看,陈余的固守方案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错。毕竟在汉魏之战和汉代之战中,韩信超凡的用兵手段已经显露无疑,如果赵国派出的奇兵作战不利,白白损失兵力。
没有必胜的决心,战争必败无疑。
说直白点,面对韩信短时间连灭二国的厉害手段,陈余没有信心。既然搞手段玩不过韩信,那就硬碰硬,看韩信怎么啃硬骨头,毕竟韩信麾下的军队确实有限,这可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最稳妥的方法,以逸待劳,持重兵据守井陉。
简而言之,两支明显规模相差很大的军队,多的一方居然没有任何主动出击的打算,而是缩成一团等着对方来打,悲哀。
一支没有必胜信念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韩信派人暗中侦察,知道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高明计策,毫无顾忌进入井陉狭道,开始排兵布阵,战略部署出神入化。
韩信为了不打扰赵军休息,半夜时,发出两条命令:
第一条命令,挑选二千轻骑兵,每人自带一面汉军军旗,抄小路,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一定要注意隐蔽。等到明天早晨,当我军与赵军决战的时候,赵军肯定倾巢而出,你们立即行动,冲进赵军大营,把这两千面汉军旗帜都插在赵军的大营里。
这一路是奇兵,赵军看到我方败退,一定会倾巢而出。你们不要犹豫,迅速冲入赵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
插军旗,任务不难,关键是赵军能否倾巢而出。
万一赵军用一半兵力留守大营,二千骑兵不能插旗。
汉军兄弟心里忐忑不安,但又不敢打断韩信发布军令。
第二条命令,安排一万人作为先头部队,出井陉口,在一条大河的岸边,背水列阵。韩信自己带着剩下的部队,到赵军营前叫阵,与赵军开战。但是韩信又指示部下,明天打的时候,不要火拼,要边打边撤,还要把手里的旗帜和战鼓都扔了。因为古代打仗,谁要能夺得对方的一面旗帜或是战鼓,会升官发财。
韩信发布命令后,信心十足,继续调侃汉军兄弟。
同志们,我们先不要吃饭,等打败赵军后,再吃饭。
将领们都不相信韩信,假意允诺,领导说啥我都点头。
当晚,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井陉口,背水列阵。赵军将领看见这样一个后退无路、违背排兵布阵基本常识的军阵,都大笑不止。韩信这家伙算什么东西,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
这是必死之局,如果打不赢,跑都没地方跑。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陈余不是无能之辈,顿时信心大增,有了必胜的信心。
天刚蒙蒙亮,韩信竖起大将军的旗帜,备好战鼓,大擂大鼓地开出井陉口,直接在赵军大营前方摆好阵势,严阵以待。
韩信亲自出现,没有带来什么奇招,这人傻到家了。
赵军一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韩信不仅昏聩无能,还胆大妄为,带这么点人来,不够我们塞牙缝,觉得韩信在找死。
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人,否则后果自负。
赵军打开营门,迎击汉军,双方厮杀在一起。
双方都没有吃饭,都打算消灭对方后,再吃饭。
韩信和张耳假装战败,命令将士扔掉军旗战鼓,逃往背水而设的军阵。同志们,赵军果然厉害,我们不行了,跟我跑吧。
正如韩信所料,赵军见韩信败逃,谁也不想错过立功封侯的机会,倾巢出动,肆意争夺汉军的旗鼓,追杀韩信和张耳。
留守大营的赵军,禁不起诱惑,也跑出来。
战场一片混乱,旗鼓就是金钱,旗鼓就是生命。
韩信和张耳进入背水而设的军阵后,全军将士已无路可退,只能殊死搏杀。抢完旗鼓的赵军,勇往直前,继续猛攻汉军。
这下轮到赵军吃亏了,任凭赵军如何猛攻,背水而设的军阵稳如泰山。痛痛快快厮杀一场,可能还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场大战,确实很惨烈,汉军殊死抵抗。
坚持最后五分钟,打歼灭战,对敌人要狠!
就在水边汉军苦苦支撑的时候,奇兵出动了。
汉赵双方相互厮杀的同时,潜伏在赵营四周的二千奇兵见赵军空巢而出,火速冲入赵营拔下赵旗,竖起二千面汉军红旗。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拔掉你们的旗,插上我们的旗。
攻打韩信的赵军一时半刻无法取胜,想退回营垒吃饭。
韩信,你很顽强,我们吃完饭,再来决斗。
赵军一回头,忽然发现自己军营插满汉军军旗,大为震惊,什么情况,我们大本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我们没饭吃了!
没饭吃的结果,肯定非常严重,就是兵败如山倒。
赵军大乱,将军约束不力,士兵四散逃亡,无力回天。
祸不单行,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道德楷模陈余被斩杀,赵王歇被活捉。一级棒,赵国被韩信背水一战彻底打趴。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不过,这一招不能随便玩,大多数情况会失败。
因为这一招要想成功,不仅需要自己足智多谋,要有奇兵,正奇结合。而且还要对方愚蠢至极,全力配合,才有可能赢。
井陉之战以汉军大胜、赵军全军覆灭落下帷幕。
战胜后的韩信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下了一道命令:
不得杀李左车!生擒李左车者赏千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千金之赏,有人将李左车小心翼翼地捆绑起来,谨小慎微地送到韩信帐前,不敢有丝毫伤害。
为了赏金,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坏。
韩信亲自解开李左车,以弟子之礼向李左车请教。
我想北伐燕国、东征齐国,怎样做才能成功?
看到取得辉煌成就的韩信请教自己,李左车低下高傲的头颅,赶紧推辞,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大夫不可以图存。你是胜利者,我乃败亡之虏,怎么有资格为你筹划这种大事呢。
说的有道理,刚被俘获的人,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李左车谦虚中透露出郁闷情绪,韩信连忙安慰,不要灰心丧气,这不是您的错,是您的领导没有听您的,都是领导的错。
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不是他在虞国愚笨,到了秦国就变得聪明起来,在于国君用与不用,听与不听罢了。如果之前陈余听您的话,我韩信早被擒获了。由于他不听您的计策,我才有机会侥幸取胜,我才有机会侍奉您。
现在,我是真心向您请教,希望您不要推辞。
一战消灭赵国的韩信,言辞卑谦,侍奉败军之将。
韩信诚恳的安慰,给足李左车面子,彻底打动了他。
士为知己者死。
李左车感动不已,为韩信分析以后的出路。
李左车首先真诚表达了对韩信的敬仰之情,你韩信是智者,我是愚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接着述说韩信的丰功伟绩。
如今将军渡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一举攻下井陉,背水一战无人匹敌,不到一个上午就打败赵国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陈余。您现在已经名扬四海,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
李左车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面论证自己的谋略。
将军虽然厉害无比,但将军的短处也显而易见。汉军奔波已久,士卒疲惫不堪,其实难以使用。如果发动困倦的军队,攻打燕国坚城,不一定打得下,时间长了,力不能敌,弱小的燕国都打不过,强大的齐国必然拒守边境,奋起反攻,僵持不下。
如果僵持下去,对将军不利,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将军攻燕伐齐的打算不符合实际情况,要完善修正。善于用兵的人不以短击长,而应该以长击短。
李左车否定了韩信的打算,为韩信指明了成功的方向。
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先虚后实的,我为将军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先谋划,后行动。为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镇守赵国,抚养遗孤,每天好酒好肉,犒赏将士。休整完毕,北向移军燕国,派使者劝降,燕王一定不敢不听。降服燕国后,东向兵临齐国,再派能言善辩之士劝说齐王,齐国一定从风而服。
好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要乱用,这有一个前提,韩信的赫赫军功。
只有作为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威胁去换取和平。
也只有威震海内的韩信,才能真正逼迫燕齐就范。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汉军原地驻扎,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果然不战而降。韩信向刘邦报告破赵胁燕之事,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马上应允,立儿女亲家张耳为赵王。
战无不胜的韩信,开始居功自傲,不讲政治规矩。
你只是一军统帅,凭什么请求立赵王,胡作非为。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八月,韩信出兵北伐,仅用四个月连灭魏、代、赵三国,迫降燕国,平均一月搞定一个国家。
韩信的覆赵定燕之战,气吞山河,举重若轻。北方诸国,除了燕国以附属国身份加入刘邦麾下,其余诸国皆变为汉土。
正面战场打得一团糟,北方战场却是所向披靡。
不愧是兵仙,用兵确实是诡谲异常,难以琢磨。
战功赫赫的同时,韩信所训练的精锐汉军,源源不断开往荥阳,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牵制楚军主力,抵御项羽的进攻。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
功劳不是一般的大,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
韩信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而是接受李左车的建议,没有一鼓作气乘胜东征齐国,而是镇抚赵国,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此时的韩信,已摆脱昔日的胯下之辱,他手握重兵,慢慢开启了独霸一方的资格,同时也开始踏上左右天下格局的道路。
昔日能忍胯下之辱,日后必定成大器!
幸运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一定幸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