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韩信北伐(二)
跳过一边倒的北方战场,来到更为残酷的正面战场。
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经过几番争夺之后,再度陷入僵持。项羽虽然在正面战场占据上风,屡战屡胜,但后方不稳,总是受到彭越和刘贾等人的袭扰,后勤难以保障,也无法全力西进。
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对峙,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刘邦在正面战场吃紧,被项羽打的抱头鼠窜,急的亲自来到韩信营地,调走精锐部队的同时,下令韩信赶紧攻打齐国。刘邦回去之后,谋士郦食其主动请缨,要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向刘邦投降,刘邦也同意。估计刘邦想双管齐下,早日搞定齐国。
在刘邦的指挥下,这两人不甘寂寞,同时盯上了齐国。
一位是兵仙韩信;另一位是刘邦的首席说客郦食其。
韩信这位在等待时机,却被另一位神人抢了先机。
让韩信感觉羞辱的是,郦食其没有兵,空口套白狼。
郦食其看到韩信战功赫赫,也想立功,非要走过来插一脚,建议刘邦,如今燕、赵已定,只有齐国未下。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兵强马壮,齐国人不仅人多,而且狡诈善变,即使派遣数十万军队,一年半载也难以攻下。我请求去游说齐王,使他归汉。
很明显,郦食其没有讲清,他想利用韩信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韩信的战功,齐王为什么投降,你算老几。
刘邦深知郦食其的才能,我相信您能做到,现在我的军队主要用来对付项羽,如果不用韩信,就能说服齐国,再好不过。
在刘邦内心,既怕项羽泰山压顶,又怕韩信尾大不掉。
郦食其是聪明人,能看出其中利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单枪匹马,无所畏惧,抢在韩信行动之前,求见齐王。
见到齐王,郦食其三寸不烂之舌,天花乱坠说了一通。
我们首先要坚信,我们汉王必胜,西楚霸王必败。
汉王是仁义之君,得道多助,聚集天下的军队对抗项羽,与天下人共享其利,英雄豪杰、贤能之士都乐于为汉王效力。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
项羽是寡恩之主,失道寡助,有违背盟约的名声,杀害义帝的罪责,对别人的功劳记不住奖赏,对别人的罪过忘不掉宽恕。天下诸侯百姓都背叛他,贤能之才都埋怨他,不愿为他效力。
这样众叛亲离的项羽,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
汉王功绩显赫,天下都归向汉王,必胜无疑。
汉王出兵蜀汉,迅速还定三秦,有了最为坚实的根据地;且仅用四个月连灭魏代赵三国,迫降燕国。偷偷告诉你们,如此丰功伟绩,绝不可能是人力所为,其实是上天对汉王庇护有加。
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背。
既然上天都庇护汉王,齐王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臣服于汉王,服从指挥,方可保全齐国社稷,否则,亡国之祸指日可待。
郦食其讲的振振有词,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认为郦食其说的有道理,就解除了战备,和郦食其庆祝和平,终日纵情饮酒。
缔结兄弟盟约,不要再打仗了,多喝酒多吃菜。
又是一次大忽悠,郦食其只有舌头,没有实力。
没有无缘无故的和平,要清醒认识到,郦食其的说辞雄辩有力不假,但真正促使齐国君臣向刘邦俯首称臣的,还是韩信。
没有实力作为支撑,逞口舌之利毫无意义。
因为此时的大将军韩信早已名满天下,北伐以来,四个月横扫魏、代、赵、燕四国,现在移师齐国边境,正在虎视眈眈。
见识了韩信的战斗力,齐国君臣本就心生畏惧,郦食其前来劝降,恰到好处,反倒带来和谈的好机会,做了个顺手人情。
皆大欢喜,汉齐两国求同存异,共创美好未来。
刘邦大喜过望,不费一兵一卒,招降了强大的齐国。
郦食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付出不算多,成果不少。
大家都很高兴,只有韩信很是郁闷,气的火冒三丈。
韩信坐等时机,没有想到刘邦暗地里留了一手,派使者下山摘桃子。不甘示弱的他率军攻打齐国,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战友郦食其已说服齐国,本想停止进军,留在原地休养生息。
既然人家先出了一手,怪自己很傻很天真,只能接受。
老实本分的韩信心里很不舒服,但不是心狠手辣的人。
韩信的谋士蒯通跳了出来,间接把战友郦食其害死了。
蒯通和郦食其一样,出现在历史的舞台,靠嘴巴吃饭。
蒯通劝说韩信不要停止进攻,我们奉命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了齐王,没有诏书命令我们停止前进,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前行呢!何况郦食其不过一介书生,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多城,而我们率领数万人马,才攻下五十多城。对比见差距,您辛辛苦苦做的大将,反而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
不公平,我们历尽艰辛,我们不服这样的结果。
言之有理,辛辛苦苦好多年,不如人家一张嘴。
韩信接受蒯通的乱齐之策,立即下令渡河伐齐,完全不顾郦食其的死活。不顾后果悍然出手,搞得齐兵和郦食其悲惨兮兮。
前不久,齐国听说韩信要带兵进攻齐国,惊恐之余,派华无伤统帅重兵驻守历下(今山东济南),严阵以待,抗拒汉军。
只要齐军据城固守,韩信想轻易得手,没门。
想抢韩信功劳的郦食其,帮了韩信一个大忙。
齐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劝降,就解除了战备。无伤同志一松懈,准备派使者同汉军讲和,提前准备庆祝大会,放任士兵饮酒。
韩信大军不讲武德,在夜幕掩护下渡过平原津,突袭了齐国历下的驻军。齐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无伤同志受伤被俘。
齐军主力被突袭打败,其他小鱼小虾更不在话下。
不讲信用的韩信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齐都临淄。
齐王听闻惊天噩耗,勃然大怒,以为郦食其欺骗自己,对郦食其恨得咬牙切齿,马上请他做一道选择题,只有2个选项。
a:阻止汉军进攻,马上就地释放。
b:不能阻止汉军,立即下锅烹杀。
郦食其和韩信关系一般,不想给齐王当说客,被烹杀。
可怜的郦食其,被战友坑了一把,煮成了一锅肉汤。
实事求是,韩信这事做的不太地道,置战友郦食其于死地。战友还在敌军手里,就搞突袭,郦食其十个脑袋也不够砍呀。
就算同事关系不好,争功夺利,没必要到如此境地。
你嫉妒人家的嘴巴厉害,就要人家的命,太过分了。
韩信自己不是老板,这样做,老板刘邦日后会算账。
齐王烹杀郦食其,自知不是韩信的对手,齐国君臣只能各自逃窜。狼狈逃窜的同时,没有忘记派出使者向项羽霸王求救。
项羽老大,我们打不赢,您赶紧过来帮我们打。
对于楚汉之争来说,齐国的归属至关重要,决定了楚汉双方谁来掌握主动性。如果韩信真的攻下齐国,那么占据关中秦地的刘邦,便可以和占据山东齐国之地的韩信遥相呼应,一西一东夹击南边的楚国,使得项羽首尾不能兼顾,这是必败的结局。
项羽眼里只有刘邦,没有韩信,不会亲自来帮忙。
项羽听说韩信打败了齐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时局的严重性,决定派龙且率军,号称二十万人,奔赴齐地,救援齐国。
就算意识到,也没办法,项羽还是老问题,分身无术。
刘邦面对项羽处在劣势,但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倾向刘邦。刘邦的主力汉军与楚军正面对峙不顺利,但北部的魏、赵、代、燕已全部落入刘邦手中,项羽背后的齐地则被韩信占据大部。南部的英布已经被策反、西南的吴芮同样被策反,临江王共敖两不相帮。即使处在项羽控制中的楚地,也有彭越在不断捣乱。
所向无敌的项羽,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wy大海。
如果没有项羽压阵,四面八方的敌人,群起而攻之。
参照项羽打彭越的结果,正面战场对峙期间,彭越在后方不断捣乱,项羽亲自率军攻打彭越,留大司马曹咎留守。虽然项羽最终击败了彭越,但曹咎却兵败被杀,刘邦重夺成皋。如果项羽去攻打距离前线更远的韩信,不说战胜战败,结局无疑更惨。
项羽虽勇,奈何麾下无将独当一面。
项羽如果攻击韩信,必将全面崩溃。
正因为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项羽只能干着急,眼睁睁地看着韩信攻陷齐地,不能亲自带兵救援齐国,只能派龙且前去。
龙且的楚军和齐军在高密胜利会师,实力在汉军之上。
除正面战场外,北方战场成为决定楚汉对决的关键影响因素,双方枕戈待旦,战争一触即发,潍水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开战前,有人为龙且提出一个建议,非常睿智。
这个人首先分析汉军的优势。汉军一路战无不胜,士气高涨,况且他们远离本土无路可退,士兵拼死作战,兵锋锐不可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位神人来不及喝口水,一口气道出自家的不足。
齐楚两军在家乡作战,士兵眷恋家室,容易败散。
分析完汉军的优势和自家的不足,他提出了制胜之策。
我们不如深沟高垒,不与汉军正面作战。不是无所事事,先让齐王派使者到沦陷的城池征召旧部,那里的官兵百姓听说齐王还健在,楚国救兵已到,一定会反叛汉军。如果齐国城池都反叛汉军,汉军势必没有办法得到粮食,这样,我军可不战而胜。
我们打赢汉军没有把握,饿死他们绝对十拿九稳。
这个计谋,好熟悉的感觉,不要急躁,前后夹击。
计谋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能立马见效,利处就是可以稳操胜券,和之前李左车建议陈余坚守不战,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陈余没有听从李左车的计策,兵败身死。
楚国猛将龙且,战斗力强悍,曾经打败过九江王英布,又站在前辈陈余肩膀上,肯定会吸取经验教训,作出最优选择。
不要想得太美好,结果会让人泪流不止。
龙且虽然比陈余能打,智商和陈余不相上下。
也可以说,猛将龙且比儒生陈余的智商更低。
龙且作为项羽麾下得力战将,别的没学好,看不起人倒是一把好手。他听了谋士的建议,气不打一处来,瞧不起人是不?
韩信以前是我手下的兵,我向来了解韩信为人,这人很容易对付,算个屁。他曾经寄食于漂母,没有谋生的手段;受胯下之辱,没有超人的勇力,不值得畏惧。何况奉命救齐,如果不战而胜,我有什么功劳?如果战而胜之,我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我一直好勇斗狠,不要侮辱我。
龙且不仅拒绝了谋士的建议,还狠狠地羞辱了谋士。
什么狗屁谋士,什么狗屁建议,滚一边去,让我来。
龙且点兵出战,齐楚联军和汉军隔着潍水各自为阵。
龙且一心想堂堂正正决战。可是韩信不是这么想,善于动脑的人不想动手,不和你拼匹夫之勇。你瞧不起我,我无所谓。
因为我也瞧不起你,还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韩信心生一计,夜间派人用沙袋堵住潍水上游,第二天,韩信率兵渡河,与齐楚联军厮杀一阵,佯装败退,掉头往回逃。
兄弟们,齐楚联军太厉害,跟我撤。
看到汉军丢盔弃甲,龙且兴奋至极,韩信真是胆小鬼。
同志们跟我来,汉军势单力薄,我们全军追杀,完胜。
龙且太兴奋,以为是去领工资,跑在了大军最前面。
龙且太积极的结果,不是大获全胜,而是全军覆灭。
看到龙且带头冲过潍水,埋伏在上游的汉军士兵马上行动,搬开了堵水的沙袋,被堵了一夜的河水汹涌而下,势不可挡。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很渺小,不堪一击。
龙且太过心急的打法,正中韩信的圈套。
这位猛将既猖狂又大意,你追击可以,渡河也能接受,唯独不能接受的是,作为主帅的他,把自己当作先锋,带人对韩信穷追猛打,失去对20万楚军的掌控,他能掌握的只是自己附近的楚军,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他无法从全局做出正确调度。
龙且来不及反应,部队被河水截成三段,龙且和小部分军队得以过河,大部分军队被隔在对岸,无法援救太积极的战友。
不是三段吗?喔,还有一段被河水冲走了。
龙且不是钢铁侠,没有特异功能不死之身。
结果极其悲惨,龙且带着少量部队,把自己送到韩信主力的包围圈,韩信立即反身,截杀冲过潍水的联军,杀了龙且。
没办法,龙且就算神仙下凡,也抵不过千军万马。
对岸的齐楚联军眼睁睁地看着龙且被杀,一哄而散。
潍水之战,韩信又有新亮点,来了一次斩首行动,剩下的楚军再能打也毫无用处,战役一开始,这支楚军的高级军官被一窝端,没人可以处理战后的乱局,楚军将士也无法各自为战。
龙且谋士的建议实现了,只是以自身最悲惨的方式。
韩信乘胜追击,俘虏齐王田广,楚军士兵也全部被俘。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平定齐地。
韩信剿灭龙且、平定齐国后,天下局势顿时变得微妙起来,暗流涌动。争夺天下者,在项羽与刘邦之中,加上了韩信。
不管韩信想不想争夺天下,他已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韩信破齐之后,觉得自己功高盖世,越来越过分,派人向刘邦汇报,齐国是个伪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不设假王镇守,局势难以稳定。希望大王封我为代理国王,便于控制局势。
主动向领导汇报思想动态,本身好像没有错。
但是,领导怕什么,你汇报什么,大错特错。
刘邦看到书信,又想起惨死的郦食其,气不打一处来,接着就是破口大骂,老子被困此地,被项羽打的死去活来,日思夜想,期盼你韩信来助我一臂之力,你不来帮我,反而要自立为王。
从此我不会再爱你,从此我会永远憎恨你。
看到跪在下面不敢抬头、心惊胆战的使者,张良和陈平顿感情况不妙,暗中踢刘邦的脚,附在刘邦耳边,小声劝谏,老板,我们正当形势不利,阻止不了韩信称王。既然阻止不了,不如乘机立韩信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守齐地,不然,将生变故。
如果我们强行阻止,万一韩信叛变,我们就完蛋了。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顺着原来的口气继续骂,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还做什么假王!韩信,你没出息,鄙视你。
刘邦骂的言不由衷,内心恨死了韩信,却又无可奈何。
刘邦为把戏做足,派张良亲自前往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命令韩信征集军队攻打楚国。现在可以一起打项羽了吧?
现实狠狠甩给刘邦一个大嘴巴子,韩信翅膀硬了,根本不听使唤。刘邦命令韩信带兵攻打项羽,韩信却来了个按兵不动。
韩信已经不是那个胯下之徒,而是威震天下的齐王。
想起越来越不听话的韩信,刘邦摇摇头,很是愤怒。
男一号愤怒不已,男二号项羽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
龙且阵亡后,从来不知怕为何物的项羽第一次感觉到恐惧。好汉不提当年勇,但要记住历史,当年英布叛楚归汉,龙且前往平叛,最终打败英布。英布怕被截杀,抄小路才逃到汉营。
英布可算天下猛将,龙且的骁勇善战可想而知。
如今,龙且被韩信轻松灭杀,二十万楚军灰飞烟灭。项羽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寒冷,韩信的战斗力非同寻常,不可小觑。
向来崇尚武力的项羽派出一位说客武涉,竭尽全力游说齐王韩信。我们的目标是,楚国和齐国讲和,集中力量去打汉国。
真稀奇,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项羽派过什么说客。
项羽以前没有派过说客,没有经验,效果自然不好。
武涉说客水平一般,劝说韩信没有创新,没有成果。
武涉开门见山,首先说刘邦不值得信任,不值得效忠。
当年苦于秦国bz,刘邦项羽两兄弟合力攻打秦国。灭秦之后,论功行赏,分地封王,天下休兵。可是汉王又兴兵东进,攻破三秦,引兵出关,夺人之地。收编诸侯的士兵,向东攻击楚国。汉王的意图是不尽吞天下不罢休。他这样不知足,太过分。
武涉说客第二步说项羽仁厚,值得联合,三分天下。
项王仁厚,多次放刘邦一条生路。然而刘邦一脱身,就违背约定,再攻项王,不够厚道。您自以为和汉王交情深厚,为他尽力作战,但您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在。眼下楚汉相争,胜败取决于您,您助汉则汉王胜,您助楚则项王胜。事态已经明了,如果项王今天灭亡,您也逃不掉,明天就要收拾您。您与项王有故交,为什么不反汉而与楚国联合,三分天下而称王呢?
实事求是地讲,武涉讲的很好,但是没有说服力。
韩信没有感同身受,情绪也没什么起伏,本来就没有感情,项羽留给我的回忆,都是屈辱和痛苦,没有快乐。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才背楚归汉。
汉王对我是真的好,把我从一个基层官员,直接封为大将军,让我统率数万兵马,解衣给我穿,分食让我吃,言听计从,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这样信任我,我时刻感恩戴德,绝对不会背叛他,希望先生替我向项王致歉。不要多说了,多说无益。
韩信的拒绝,有礼有节,非常到位,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武涉代表的,是项羽的利益,不是韩信的利益。
韩信真正的错误,在于没有听代表自己利益人的话。
武涉没有成功,离开以后,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跳出来,深知天下大势取决于韩信,想用奇策打动他自立门派,三分天下。
蒯通是个厉害角色,之前已上过一次历史舞台,但不是正面角色,一露面,就害死了战友郦食其,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好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但蒯通也不是坏人,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为了韩信的幸福,蒯通和韩信拉起了家常。
蒯通神神秘秘对韩信表示,我学过一些相人之术。
我不仅会出奇谋诡计,还有一个特长,看相算命。
为了劝韩信背汉自立,蒯通下了一番功夫,先用隐语暗示,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还很危险;相君之背,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有点着急,什么很危险,什么贵不可言。
蒯通见老板已经上钩,不着急,先分析天下形势。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英雄豪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时,第一要务是亡秦,目标明确利益一致。如今楚汉纷争,天下无辜百姓肝脑涂地,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流离失所,不可胜数。
蒯通分析完天下形势,再来了解楚汉相争的现状。
楚军这一方,从彭城出发,辗转战斗,追亡逐北,乘胜席卷,威震天下。然而最终被困于京、索之间,被压制在成皋西部山区而不能西进,算来已有三年,看情势,这一路人马很难胜利。
汉王这一方,在巩县、洛阳一带阻击楚军,仗着山河之险,一日数战,竟无尺寸之功,屡战屡败,无法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南走宛叶,很明显,这路人马也不能成功。
很明显,这种政治上的颓势,就是韩信的机会。
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您就是下一个成功的人!
他们两路人马现在都陷入困境,谁也无法战胜对方,双方的锐气都受到挫伤,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
蒯通忽然亮出底牌,韩信,您就是这个天下圣贤。
您现在唯一的选择,独立于楚汉,成为一方霸主。
现在汉王和项王的命运,就掌握在您手上,您助汉,则汉胜;您助楚,则楚胜。我愿推心置腹,献上天下大计,解开这个死结。假如您听从我的计谋,不如让楚汉共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对楚汉双方都有利,互相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谁先动,就联合第三方,狠狠打击盲动者。
韩信,您要有信心,您不仅是天下圣贤,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只要您听取我蒯通的计策,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问鼎天下。
第一步,凭您的卓越才智,拥有庞大的甲兵雄师,据有强大的齐国,统领燕赵两国,如果出兵刘项两方的薄弱地区,牵制其后方,顺应民意,挥师向西,为民请命,阻止楚汉纷争,那么天下百姓就会闻风响应。也要有硬手段,谁敢不听,就灭谁。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但可以解决不听话的人。
软硬兼施,打击反对自己的,拉拢拥护自己的。
第二步,分割大国的土地,消弱强国的势力,分封诸侯。诸侯已立,天下就会归功于齐国,从而臣服于您。您稳守齐国有实力,再以德安抚诸侯,谦恭礼让,诸侯就会相继来朝拜您。
最重要的第三步,就是听我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请您深思熟虑,如果想幸福安全一生,要把最重要的第三步走好。
蒯通完全代表着韩信的利益,非常有说服力。
遗憾的是,韩信又拒绝了,过不了感情这一关。
韩信静静的看着天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汉王待我很好,心里过不去。汉王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只差没有把老婆给我了。我的座右铭是,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不能见利忘义!
看到韩信深陷感情漩涡,蒯通劝韩信不要感情用事。
清醒点,感情是最靠不住的。您自以为跟汉王是金石之交,欲建万世功业,我认为您这种想法不仅幼稚,还大错特错。
蒯通觉得讲套话不管用,还举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当初张耳和陈余还是平民时,结为生死之交,发誓要生死与共,却在巨鹿之战反目成仇,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后来张耳降汉,借兵灭赵,斩了陈余,兄弟身首异处,成为天下笑谈。
这两人交情最为深厚,最终互相残杀,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灾难和罪恶都源自欲望太多,而人心难测。现在您效忠汉王,您和汉王的交情显然不及这两人,但是您们的利益冲突,比他们更甚。所以,您确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
再把眼光放远点,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文种和范蠡使灭亡的越国得以复国,帮助勾践建立了霸业,功成名就之后,一个身死,一个逃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您跟汉王的关系,就交友而言,比不上张耳和陈余;就忠信而言,比不上文种、范蠡之于勾践。
不要侥幸,陈余和文种的下场,足以看清人情世故。
蒯通讲完事例,还预言韩信不反、必死无疑的结局。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请让我复述一下您的丰功伟绩,渡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陉,杀陈余,灭赵,胁燕,定齐,消灭楚军二十万,斩杀楚将龙且,如此功盖天下,略不世出。现在您坐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身在人臣之位,却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不进则退,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
蒯通已讲到这个地步,再说下去就没有意思了。
蒯通的分析非常有说服力,站在韩信的角度全方位考虑,再三劝说,要么三分天下,要么身死国灭,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可惜,韩信不听,先生先回家休息,我再考虑一下。
韩信考虑了几天,还是没有动作,这是无言的拒绝。
种种迹象表明,韩信并不是傻白甜,他的内心也有三分天下的憧憬,但他没有下定决心,做出最符合他自身利益的抉择。
韩信,缺的不是实力,而是政治家的残酷无情。
看到韩信如此感情用事,蒯通做了最后的努力。
蒯通未经韩信的允许,又跑到身边,痛哭流涕。
不要迟疑了,能不能像个男人,赶紧决断吧。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甘心屈于人下者,就会失去万乘之权,智者善于决断,迟疑不决容易耽误大事。明知该如何做,却不敢行动,这是一切灾祸的根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功业,难成而易败;时机,难得而易失。时机啊时机,失去以后就再也不会来了。希望您一定要采纳我的计策,否则悔之晚矣。
蒯通的说辞可谓极矣,就差把刀架在韩信脖子上。
该说的话,到此已经全说完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然而,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刘邦,再加上自以为劳苦功高,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我只想做刘邦的打工仔,不想自己创业当老板。
蒯通见韩信油盐不进,听不进自己的建议,大失所望。游说不成功还受到韩信猜忌,蒯通惶恐不安,装疯卖傻做了巫师。
蒯通很惨,绝顶聪明的人,不得不当假痴假呆的神棍。
韩信更惨,失去属于自己的最佳时机,再也回不来了。
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笨蛋。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就放弃了三足鼎立。有人会提出质疑,韩信不是拒绝,而是没有这个能力。
非也。
齐国一直属于富饶之地。如果韩信竭尽全力割据齐地称王,凭借齐地的人力物力,国力也会蒸蒸日上。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面对楚汉两国时,韩信也不会怂,有能力从容面对。
韩信的打仗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统一天下有难度,三分天下理所应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韩信不会坐视项羽灭掉刘邦,也不会坐视刘邦消灭项羽,相互制衡,相互牵制,相互平衡。
韩信如果选择这么做,其他两人也会这么做。
这样的话,我们熟知的三国,就要提前四百年。
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百姓对于“统一”的观念认识还不是很强,“大汉正统”更是无从谈起。刘邦也是草根出身,他能称王争夺天下,韩信凭什么不行?所以从民心上,韩信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三方彼此制衡,也很容易维持天下的稳定。
韩信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韩信不是。
韩信想三分天下,必须要残酷无情才有机会。刘邦的知遇之恩先放在一边,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清洗昔日的亲密战友。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有如仇雠。
做大事的人,头脑一定要清醒,工作和私人感情要分开,对于不拥护自己的人,关系再好,该关就要关,该杀就要杀。
做不到,就要吃大亏,搞不死敌人,就要被敌人搞死。
韩信做不到心狠手辣,不去整别人,就要被别人整死。
其人无罪,怀璧其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