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1】

第二十三章 1】

仁信殿外,除了帝尧所设的敢谏之鼓仍然静静的横陈在大门口外,下了大门石阶,石板铺就的偌大广场中心,多出了一个东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个谏木,其状以横木交于一立柱上端,横木似云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头状若莲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着有虞氏的图腾凤凰。这谏木又称诽谤木,顾名思义,就是鼓励有虞国所有侯臣百姓,大胆进言,纵然是诽谤都行。诽谤木除了平阳帝宫之外立有,有虞国所有大路小路交汇之处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纳谏纳言的决心。

仁信大殿里正在议事

虞舜首先发话:“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东夷族、南方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以后,中原就变得错纵复杂,黄帝习用干戈,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民族和东夷民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蛮集团并没有完全臣服。南、北两大民族的对立仍然存在。从我做司徒开始,就刻意于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阳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黄苗、蓝苗人集体迁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区,目的显而易见,削弱南方苗蛮集团势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讨论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采取怀柔政策,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悦诚服、以易其俗,最终实现民族大团结。因此,从大政方针计,想在最近做两件事:一是将帝都从平阳南迁蒲坂;二是龙门凿开,治水大功告成之日,举行庆典。众臣可广开言路,发表意见。”

巫盐:“帝都是国之龙脉。先帝选都平阳,利于陶唐国。如今迁都蒲坂,利于有虞国。”

禹说:“先帝时期,洪水没有得治,平阳地势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临近黄河,与对面龙门隔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迁都蒲坂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岳说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于亲善南方民族,有利于开疆拓土。”

皋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迁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会劳民伤财。”

待众臣们各种意见都发表完后,虞舜说道:“众臣方才都说了自己的看法,迁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有虞国百事待兴,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迁都,那就这样定了。皋陶的担忧我考虑过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设从简,只建一议事厅,我们就叫他‘谐和殿’。官员居所从我做起,简之再简,能遮风避雨就行。”

众臣齐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说:“举行龙门竣工庆典,旨在鼓舞人心,总结经验,凝聚情感,众臣是否有不同意见?”

众人都异口同声说没有意见。

舜帝说:“迁都问题就由首辅四岳和大巫师负责策划,共工垂负责施工。龙门竣工庆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负责。”

议事即将休会之时,荆州州牧苍山的副官快马赶到,在仁智殿外擂响了敢谏之鼓。舜帝叫晏龙将来人宣进大殿。

来人将用红绸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荆州州牧副羲畎见过舜帝。”

舜帝问:“何事要谏?”

副官说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来启奏舜帝,近日来,荆州边界,屡屡受到三苗侵扰。我们捉了一个俘虏,问明了情况。原来是丹朱到了南岭,与驩兜勾接上了,还做了驩兜的女婿。时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黄苗、蓝苗中残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国。”

舜帝很气愤:“这个丹朱,给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转而问夔:“那个干戚舞干羽舞你与籛铿排练得如何?”

夔说:“已经熟练。”

舜帝道:“好!就照原订方案由我亲自南征,抚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铿、梼戭、殳戕随我南征。这次任务特殊,夔虽腿脚不便,也得随我劳顿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辅跟百揆主持,择日出师。

转瞬就是仲夏。舜帝择吉日起师,御驾南征。

一杆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征有虞氏图腾的凤凰引颈而歌,明晰可辩。皋陶、夔、伯益、籛铿、梼戭、殳戕的族图腾旗簇拥着舜字旗,有如众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仪四射,手拊着长长的青铜剑,端坐在双辕马车上,两匹枣红骏马扬起四蹄飞奔着。

娥皇、女英带了义均跟朝廷大臣一道与舜帝辞别后,目送着舜帝的队伍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广袤的原野,才依依不舍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队伍一路逶迤,到达黄河,改乘舟楫。时下河道已经通畅,队伍跨黄河、漂长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摄政帝时,提出巡狩制度,由于当时长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扰,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国举国之力忙于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过霍山。后来,三苗作乱,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过洞庭湖,这次再次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过了洞庭湖,行了数日,就到了一处山岭、丘陵交错之地。

这一日宿营后,舜帝带了皋陶、伯益四处走走,在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位鬓发皆白、长髯飘胸的老者手里拿了一册书简,坐在浓阴深处的一个岩洞外看书,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个高贤,就上前施礼。舜帝尚未开口,那老者放下手里书简,起身施礼,说道:“舜帝亲临,失敬!失敬!”

舜帝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会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说:“舜帝御驾南征,一路而来已有数月,三岁孩童都知道,老翁岂有不知之理。”见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边,问道:“恕老翁孤陋寡闻,不知这两位大员是谁?”

皋陶、伯益通报了姓名,老者打个拱手,说道:“一个是###官,一个是著写《山海经》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线幽暗,就请在洞外这石上随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问道:“老先生怎么称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书。”

舜帝估计老翁说的不是真实姓名,也不再问。只说道:“听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叹息一声,说道:“我本住在南岭,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岭,他四处散布邪说,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颇深。我以办学为名,与其对抗。近些年来,他们愈是嚣张,势力越来越大,除北方之外,东面已到彭蠡大泽,西面抵云梦大泽,南方直逼南海。对不同政见者,轻则镇压,重则诛族。我便成了他们的打击目标,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杀,不得已才逃到这里暂时躲避。”

舜帝说道:“虞舜这次亲自南征,就是要抚服三苗。”

老翁说道:“再过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问:“三苗无道,我率正义之师###,先生看我可以胜他么?”

老翁摇摇头说:“硬打很难。从此处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网密布。他不跟你硬拼,你来时他躲藏起来,你走了他又四处作乱,朝廷鞭长莫及,岂奈他何?”

舜帝问道:“依先生看如何对待三苗为好?”

老翁说道:“三苗被整体迁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经是一盘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蛊惑。如今宣传蛊惑时日已久,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历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胜他,一时半会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难?”

舜帝说道:“照先生看,如何处理三苗问题为好。”

老翁言道:“三苗与南蛮生性倔犟,压服只能适得其反。依老朽看,长远之计,攻心为上。但得设法控制、驩兜。”

舜帝连连称是。并说:“先生听说过丹朱吗?”

老翁说道:“听说丹朱到了南岭,做了、驩兜的女婿。不过,丹朱无能,成不了大事。可虑的是军师狐功。”

舜帝把这次南征采取的攻心之策说了征求老翁意见,老翁直说如此甚好。舜帝告别了老翁,回到营地。

正是夏荒时候,长期经受天灾**的南国。丘陵与平畴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烟不起,一切显得了无生气。

舜帝很快就发现了人们缺衣少食情况,一问,都说粮食本来就少,又被西南山里的三苗人抢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树皮了。于是,舜帝就带领人们开荒平地,教导人们耕耘播种,把从历山带来的蔬菜种撒上。空闲下来的时候,舜帝就到山上为百姓寻找食物度夏荒,或者采集药材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发现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长满了枞树,就独步走进枞树林,发现枞树下长出很多蘑菇。舜帝认定蘑菇是山珍,有灵气的山岭才能长,就冒着危险尝试着吃,先时生吃,一股子闷味,很难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于是就带着士兵们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后分送给村里的土居百姓,亲自教大家烹煮。都说既能充饥又好吃。

听说期盼已久的舜帝为招抚三苗来了,远居的人们相约着从四面八方结队来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带着士兵在枞树山中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环水,圆圆的山顶上的蘑菇特别多。见来了好多人,舜帝好高兴,亲自把采来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让大家尝鲜。人们虽然久住这里,还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一个个流出了口水,于是举筷动手,一会儿就吃完了。

大家围坐在舜帝周围,津津有味地听舜帝讲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声喊“唉哟”,蹲下身来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几人叫肚子痛,而且一个连一个地呕吐起来,有人还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惊,仔细地观察着汤汁,发现蘑菇汤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见峰顶长有能解毒的百灵草,忙带着人向山顶攀去。舜帝回来时浑身被荆棘和尖利如刀的石头割破,鲜血溢出,他浑然不知,把采回的百灵草迅速熬好汤,和随行人员一道,喂进中毒者口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过来。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与随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为什么以前安然无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试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这地方有人对朝廷有意见吗?”

舜帝这一提醒,人们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中年汉子说道:“山那头住着一个人叫石砣,常说一些难听的话,说朝廷这不好那不好。”

另一个中年人说:“我曾经邀过石砣一块来,他不来,话说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据大家七嘴八舌讲的情况一分析,断定这事与石砣有关,就派人把石砣捉了来。一审问,知道了石砣的来历。石砣当年是三苗的一个首领,那年舜帝招抚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赶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没有走,隐姓埋名潜伏下来。

舜帝问:“你就忍心毒死乡亲?”

石砣说:“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问:“谁叫你干的?”

石砣说:“朝廷要剿灭我们三苗,我们没得活路,头就叫我设法下毒。我就将闹羊花熬成毒水洒在了蘑菇上”

众人听后愤怒不已,叫嚷着:“杀了石砣!杀了石砣!”石砣哭了,说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饶命。

舜帝说道:“虞舜向来不轻易杀人,但你心怀歹毒,谋

害人命,的确犯了死罪。不过,只要你老实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不杀你。”

石砣诺诺连声:“我老实,老实。”

舜帝就问了一些关于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况。舜帝所问,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实做了回答。舜帝没有杀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向导,将功补过。

仁信殿外,除了帝尧所设的敢谏之鼓仍然静静的横陈在大门口外,下了大门石阶,石板铺就的偌大广场中心,多出了一个东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个谏木,其状以横木交于一立柱上端,横木似云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头状若莲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着有虞氏的图腾凤凰。这谏木又称诽谤木,顾名思义,就是鼓励有虞国所有侯臣百姓,大胆进言,纵然是诽谤都行。诽谤木除了平阳帝宫之外立有,有虞国所有大路小路交汇之处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纳谏纳言的决心。

仁信大殿里正在议事

虞舜首先发话:“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东夷族、南方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以后,中原就变得错纵复杂,黄帝习用干戈,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民族和东夷民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蛮集团并没有完全臣服。南、北两大民族的对立仍然存在。从我做司徒开始,就刻意于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阳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黄苗、蓝苗人集体迁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区,目的显而易见,削弱南方苗蛮集团势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讨论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采取怀柔政策,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悦诚服、以易其俗,最终实现民族大团结。因此,从大政方针计,想在最近做两件事:一是将帝都从平阳南迁蒲坂;二是龙门凿开,治水大功告成之日,举行庆典。众臣可广开言路,发表意见。”

巫盐:“帝都是国之龙脉。先帝选都平阳,利于陶唐国。如今迁都蒲坂,利于有虞国。”

禹说:“先帝时期,洪水没有得治,平阳地势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临近黄河,与对面龙门隔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迁都蒲坂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岳说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于亲善南方民族,有利于开疆拓土。”

皋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迁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会劳民伤财。”

待众臣们各种意见都发表完后,虞舜说道:“众臣方才都说了自己的看法,迁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有虞国百事待兴,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迁都,那就这样定了。皋陶的担忧我考虑过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设从简,只建一议事厅,我们就叫他‘谐和殿’。官员居所从我做起,简之再简,能遮风避雨就行。”

众臣齐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说:“举行龙门竣工庆典,旨在鼓舞人心,总结经验,凝聚情感,众臣是否有不同意见?”

众人都异口同声说没有意见。

舜帝说:“迁都问题就由首辅四岳和大巫师负责策划,共工垂负责施工。龙门竣工庆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负责。”

议事即将休会之时,荆州州牧苍山的副官快马赶到,在仁智殿外擂响了敢谏之鼓。舜帝叫晏龙将来人宣进大殿。

来人将用红绸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荆州州牧副羲畎见过舜帝。”

舜帝问:“何事要谏?”

副官说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来启奏舜帝,近日来,荆州边界,屡屡受到三苗侵扰。我们捉了一个俘虏,问明了情况。原来是丹朱到了南岭,与驩兜勾接上了,还做了驩兜的女婿。时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黄苗、蓝苗中残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国。”

舜帝很气愤:“这个丹朱,给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转而问夔:“那个干戚舞干羽舞你与籛铿排练得如何?”

夔说:“已经熟练。”

舜帝道:“好!就照原订方案由我亲自南征,抚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铿、梼戭、殳戕随我南征。这次任务特殊,夔虽腿脚不便,也得随我劳顿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辅跟百揆主持,择日出师。

转瞬就是仲夏。舜帝择吉日起师,御驾南征。

一杆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征有虞氏图腾的凤凰引颈而歌,明晰可辩。皋陶、夔、伯益、籛铿、梼戭、殳戕的族图腾旗簇拥着舜字旗,有如众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仪四射,手拊着长长的青铜剑,端坐在双辕马车上,两匹枣红骏马扬起四蹄飞奔着。

娥皇、女英带了义均跟朝廷大臣一道与舜帝辞别后,目送着舜帝的队伍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广袤的原野,才依依不舍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队伍一路逶迤,到达黄河,改乘舟楫。时下河道已经通畅,队伍跨黄河、漂长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摄政帝时,提出巡狩制度,由于当时长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扰,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国举国之力忙于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过霍山。后来,三苗作乱,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过洞庭湖,这次再次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过了洞庭湖,行了数日,就到了一处山岭、丘陵交错之地。

这一日宿营后,舜帝带了皋陶、伯益四处走走,在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位鬓发皆白、长髯飘胸的老者手里拿了一册书简,坐在浓阴深处的一个岩洞外看书,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个高贤,就上前施礼。舜帝尚未开口,那老者放下手里书简,起身施礼,说道:“舜帝亲临,失敬!失敬!”

舜帝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会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说:“舜帝御驾南征,一路而来已有数月,三岁孩童都知道,老翁岂有不知之理。”见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边,问道:“恕老翁孤陋寡闻,不知这两位大员是谁?”

皋陶、伯益通报了姓名,老者打个拱手,说道:“一个是###官,一个是著写《山海经》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线幽暗,就请在洞外这石上随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问道:“老先生怎么称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书。”

舜帝估计老翁说的不是真实姓名,也不再问。只说道:“听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叹息一声,说道:“我本住在南岭,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岭,他四处散布邪说,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颇深。我以办学为名,与其对抗。近些年来,他们愈是嚣张,势力越来越大,除北方之外,东面已到彭蠡大泽,西面抵云梦大泽,南方直逼南海。对不同政见者,轻则镇压,重则诛族。我便成了他们的打击目标,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杀,不得已才逃到这里暂时躲避。”

舜帝说道:“虞舜这次亲自南征,就是要抚服三苗。”

老翁说道:“再过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问:“三苗无道,我率正义之师###,先生看我可以胜他么?”

老翁摇摇头说:“硬打很难。从此处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网密布。他不跟你硬拼,你来时他躲藏起来,你走了他又四处作乱,朝廷鞭长莫及,岂奈他何?”

舜帝问道:“依先生看如何对待三苗为好?”

老翁说道:“三苗被整体迁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经是一盘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蛊惑。如今宣传蛊惑时日已久,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历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胜他,一时半会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难?”

舜帝说道:“照先生看,如何处理三苗问题为好。”

老翁言道:“三苗与南蛮生性倔犟,压服只能适得其反。依老朽看,长远之计,攻心为上。但得设法控制、驩兜。”

舜帝连连称是。并说:“先生听说过丹朱吗?”

老翁说道:“听说丹朱到了南岭,做了、驩兜的女婿。不过,丹朱无能,成不了大事。可虑的是军师狐功。”

舜帝把这次南征采取的攻心之策说了征求老翁意见,老翁直说如此甚好。舜帝告别了老翁,回到营地。

正是夏荒时候,长期经受天灾**的南国。丘陵与平畴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烟不起,一切显得了无生气。

舜帝很快就发现了人们缺衣少食情况,一问,都说粮食本来就少,又被西南山里的三苗人抢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树皮了。于是,舜帝就带领人们开荒平地,教导人们耕耘播种,把从历山带来的蔬菜种撒上。空闲下来的时候,舜帝就到山上为百姓寻找食物度夏荒,或者采集药材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发现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长满了枞树,就独步走进枞树林,发现枞树下长出很多蘑菇。舜帝认定蘑菇是山珍,有灵气的山岭才能长,就冒着危险尝试着吃,先时生吃,一股子闷味,很难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于是就带着士兵们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后分送给村里的土居百姓,亲自教大家烹煮。都说既能充饥又好吃。

听说期盼已久的舜帝为招抚三苗来了,远居的人们相约着从四面八方结队来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带着士兵在枞树山中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环水,圆圆的山顶上的蘑菇特别多。见来了好多人,舜帝好高兴,亲自把采来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让大家尝鲜。人们虽然久住这里,还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一个个流出了口水,于是举筷动手,一会儿就吃完了。

大家围坐在舜帝周围,津津有味地听舜帝讲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声喊“唉哟”,蹲下身来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几人叫肚子痛,而且一个连一个地呕吐起来,有人还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惊,仔细地观察着汤汁,发现蘑菇汤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见峰顶长有能解毒的百灵草,忙带着人向山顶攀去。舜帝回来时浑身被荆棘和尖利如刀的石头割破,鲜血溢出,他浑然不知,把采回的百灵草迅速熬好汤,和随行人员一道,喂进中毒者口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过来。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与随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为什么以前安然无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试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这地方有人对朝廷有意见吗?”

舜帝这一提醒,人们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中年汉子说道:“山那头住着一个人叫石砣,常说一些难听的话,说朝廷这不好那不好。”

另一个中年人说:“我曾经邀过石砣一块来,他不来,话说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据大家七嘴八舌讲的情况一分析,断定这事与石砣有关,就派人把石砣捉了来。一审问,知道了石砣的来历。石砣当年是三苗的一个首领,那年舜帝招抚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赶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没有走,隐姓埋名潜伏下来。

舜帝问:“你就忍心毒死乡亲?”

石砣说:“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问:“谁叫你干的?”

石砣说:“朝廷要剿灭我们三苗,我们没得活路,头就叫我设法下毒。我就将闹羊花熬成毒水洒在了蘑菇上”

众人听后愤怒不已,叫嚷着:“杀了石砣!杀了石砣!”石砣哭了,说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饶命。

舜帝说道:“虞舜向来不轻易杀人,但你心怀歹毒,谋

害人命,的确犯了死罪。不过,只要你老实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不杀你。”

石砣诺诺连声:“我老实,老实。”

舜帝就问了一些关于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况。舜帝所问,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实做了回答。舜帝没有杀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向导,将功补过。

仁信殿外,除了帝尧所设的敢谏之鼓仍然静静的横陈在大门口外,下了大门石阶,石板铺就的偌大广场中心,多出了一个东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个谏木,其状以横木交于一立柱上端,横木似云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头状若莲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着有虞氏的图腾凤凰。这谏木又称诽谤木,顾名思义,就是鼓励有虞国所有侯臣百姓,大胆进言,纵然是诽谤都行。诽谤木除了平阳帝宫之外立有,有虞国所有大路小路交汇之处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纳谏纳言的决心。

仁信大殿里正在议事

虞舜首先发话:“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东夷族、南方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以后,中原就变得错纵复杂,黄帝习用干戈,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民族和东夷民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蛮集团并没有完全臣服。南、北两大民族的对立仍然存在。从我做司徒开始,就刻意于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阳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黄苗、蓝苗人集体迁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区,目的显而易见,削弱南方苗蛮集团势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讨论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采取怀柔政策,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悦诚服、以易其俗,最终实现民族大团结。因此,从大政方针计,想在最近做两件事:一是将帝都从平阳南迁蒲坂;二是龙门凿开,治水大功告成之日,举行庆典。众臣可广开言路,发表意见。”

巫盐:“帝都是国之龙脉。先帝选都平阳,利于陶唐国。如今迁都蒲坂,利于有虞国。”

禹说:“先帝时期,洪水没有得治,平阳地势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临近黄河,与对面龙门隔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迁都蒲坂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岳说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于亲善南方民族,有利于开疆拓土。”

皋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迁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会劳民伤财。”

待众臣们各种意见都发表完后,虞舜说道:“众臣方才都说了自己的看法,迁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有虞国百事待兴,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迁都,那就这样定了。皋陶的担忧我考虑过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设从简,只建一议事厅,我们就叫他‘谐和殿’。官员居所从我做起,简之再简,能遮风避雨就行。”

众臣齐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说:“举行龙门竣工庆典,旨在鼓舞人心,总结经验,凝聚情感,众臣是否有不同意见?”

众人都异口同声说没有意见。

舜帝说:“迁都问题就由首辅四岳和大巫师负责策划,共工垂负责施工。龙门竣工庆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负责。”

议事即将休会之时,荆州州牧苍山的副官快马赶到,在仁智殿外擂响了敢谏之鼓。舜帝叫晏龙将来人宣进大殿。

来人将用红绸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荆州州牧副羲畎见过舜帝。”

舜帝问:“何事要谏?”

副官说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来启奏舜帝,近日来,荆州边界,屡屡受到三苗侵扰。我们捉了一个俘虏,问明了情况。原来是丹朱到了南岭,与驩兜勾接上了,还做了驩兜的女婿。时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黄苗、蓝苗中残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国。”

舜帝很气愤:“这个丹朱,给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转而问夔:“那个干戚舞干羽舞你与籛铿排练得如何?”

夔说:“已经熟练。”

舜帝道:“好!就照原订方案由我亲自南征,抚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铿、梼戭、殳戕随我南征。这次任务特殊,夔虽腿脚不便,也得随我劳顿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辅跟百揆主持,择日出师。

转瞬就是仲夏。舜帝择吉日起师,御驾南征。

一杆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征有虞氏图腾的凤凰引颈而歌,明晰可辩。皋陶、夔、伯益、籛铿、梼戭、殳戕的族图腾旗簇拥着舜字旗,有如众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仪四射,手拊着长长的青铜剑,端坐在双辕马车上,两匹枣红骏马扬起四蹄飞奔着。

娥皇、女英带了义均跟朝廷大臣一道与舜帝辞别后,目送着舜帝的队伍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广袤的原野,才依依不舍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队伍一路逶迤,到达黄河,改乘舟楫。时下河道已经通畅,队伍跨黄河、漂长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摄政帝时,提出巡狩制度,由于当时长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扰,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国举国之力忙于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过霍山。后来,三苗作乱,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过洞庭湖,这次再次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过了洞庭湖,行了数日,就到了一处山岭、丘陵交错之地。

这一日宿营后,舜帝带了皋陶、伯益四处走走,在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位鬓发皆白、长髯飘胸的老者手里拿了一册书简,坐在浓阴深处的一个岩洞外看书,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个高贤,就上前施礼。舜帝尚未开口,那老者放下手里书简,起身施礼,说道:“舜帝亲临,失敬!失敬!”

舜帝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会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说:“舜帝御驾南征,一路而来已有数月,三岁孩童都知道,老翁岂有不知之理。”见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边,问道:“恕老翁孤陋寡闻,不知这两位大员是谁?”

皋陶、伯益通报了姓名,老者打个拱手,说道:“一个是###官,一个是著写《山海经》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线幽暗,就请在洞外这石上随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问道:“老先生怎么称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书。”

舜帝估计老翁说的不是真实姓名,也不再问。只说道:“听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叹息一声,说道:“我本住在南岭,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岭,他四处散布邪说,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颇深。我以办学为名,与其对抗。近些年来,他们愈是嚣张,势力越来越大,除北方之外,东面已到彭蠡大泽,西面抵云梦大泽,南方直逼南海。对不同政见者,轻则镇压,重则诛族。我便成了他们的打击目标,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杀,不得已才逃到这里暂时躲避。”

舜帝说道:“虞舜这次亲自南征,就是要抚服三苗。”

老翁说道:“再过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问:“三苗无道,我率正义之师###,先生看我可以胜他么?”

老翁摇摇头说:“硬打很难。从此处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网密布。他不跟你硬拼,你来时他躲藏起来,你走了他又四处作乱,朝廷鞭长莫及,岂奈他何?”

舜帝问道:“依先生看如何对待三苗为好?”

老翁说道:“三苗被整体迁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经是一盘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蛊惑。如今宣传蛊惑时日已久,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历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胜他,一时半会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难?”

舜帝说道:“照先生看,如何处理三苗问题为好。”

老翁言道:“三苗与南蛮生性倔犟,压服只能适得其反。依老朽看,长远之计,攻心为上。但得设法控制、驩兜。”

舜帝连连称是。并说:“先生听说过丹朱吗?”

老翁说道:“听说丹朱到了南岭,做了、驩兜的女婿。不过,丹朱无能,成不了大事。可虑的是军师狐功。”

舜帝把这次南征采取的攻心之策说了征求老翁意见,老翁直说如此甚好。舜帝告别了老翁,回到营地。

正是夏荒时候,长期经受天灾**的南国。丘陵与平畴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烟不起,一切显得了无生气。

舜帝很快就发现了人们缺衣少食情况,一问,都说粮食本来就少,又被西南山里的三苗人抢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树皮了。于是,舜帝就带领人们开荒平地,教导人们耕耘播种,把从历山带来的蔬菜种撒上。空闲下来的时候,舜帝就到山上为百姓寻找食物度夏荒,或者采集药材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发现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长满了枞树,就独步走进枞树林,发现枞树下长出很多蘑菇。舜帝认定蘑菇是山珍,有灵气的山岭才能长,就冒着危险尝试着吃,先时生吃,一股子闷味,很难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于是就带着士兵们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后分送给村里的土居百姓,亲自教大家烹煮。都说既能充饥又好吃。

听说期盼已久的舜帝为招抚三苗来了,远居的人们相约着从四面八方结队来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带着士兵在枞树山中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环水,圆圆的山顶上的蘑菇特别多。见来了好多人,舜帝好高兴,亲自把采来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让大家尝鲜。人们虽然久住这里,还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一个个流出了口水,于是举筷动手,一会儿就吃完了。

大家围坐在舜帝周围,津津有味地听舜帝讲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声喊“唉哟”,蹲下身来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几人叫肚子痛,而且一个连一个地呕吐起来,有人还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惊,仔细地观察着汤汁,发现蘑菇汤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见峰顶长有能解毒的百灵草,忙带着人向山顶攀去。舜帝回来时浑身被荆棘和尖利如刀的石头割破,鲜血溢出,他浑然不知,把采回的百灵草迅速熬好汤,和随行人员一道,喂进中毒者口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过来。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与随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为什么以前安然无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试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这地方有人对朝廷有意见吗?”

舜帝这一提醒,人们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中年汉子说道:“山那头住着一个人叫石砣,常说一些难听的话,说朝廷这不好那不好。”

另一个中年人说:“我曾经邀过石砣一块来,他不来,话说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据大家七嘴八舌讲的情况一分析,断定这事与石砣有关,就派人把石砣捉了来。一审问,知道了石砣的来历。石砣当年是三苗的一个首领,那年舜帝招抚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赶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没有走,隐姓埋名潜伏下来。

舜帝问:“你就忍心毒死乡亲?”

石砣说:“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问:“谁叫你干的?”

石砣说:“朝廷要剿灭我们三苗,我们没得活路,头就叫我设法下毒。我就将闹羊花熬成毒水洒在了蘑菇上”

众人听后愤怒不已,叫嚷着:“杀了石砣!杀了石砣!”石砣哭了,说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饶命。

舜帝说道:“虞舜向来不轻易杀人,但你心怀歹毒,谋

害人命,的确犯了死罪。不过,只要你老实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不杀你。”

石砣诺诺连声:“我老实,老实。”

舜帝就问了一些关于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况。舜帝所问,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实做了回答。舜帝没有杀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向导,将功补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千古舜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千古舜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