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1】

第二十五章 1】

有虞国将帝都迁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濒黄河,南临中条山,向东延展百里之遥,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土质肥美,草盛水丰,易耕易农,宜稼宜渔,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连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极好。

蒲坂的主体工程谐和殿已经建设完成。谐和殿建于一高丘之上,整个建筑上圆下方,圆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圆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谐和关系。谐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尧时期的敢谏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征有虞舜帝纳言进谏、鼎力革新的诽谤木。

舜帝打自施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后,帝国上下,正气肃然,吏治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实处,帝国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国家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东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西及辽远的沙漠,南抚交阯,北及戎、发、息慎,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舜帝把有虞国辽阔的国土分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距离天子都城五百里范围内称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谓甸服,也就是为王田服劳役,以帝都蒲坂为圆心,将其分为一百里范围内、一百至两百、两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个层次,为王田服劳役,分等第交纳赋税。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范围内,为三等官员——相当于卿大夫类的采邑区,让他们为天子当差办事;两百里范围的,可在其中划出一块不超过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二等官员——相当于男爵类的封地,让他们和他管辖的人民为国家担当差役;三百里范围的,可在此范围内划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侯爵一类一等官员的封地,让他们和他辖区的人民在这里警戒放哨,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绥服。绥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绥服的意思就是为王者绥靖安抚之事。舜帝在绥服三百里范围之内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对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两百里范围内,则宣扬威武,保卫国家。

在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要服。要者,既有结诚信以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约羁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见的意思。要服在距离京都一千五到两千里范围之内,其内是绥服,其外是荒服,正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有虞国之间的缓冲边塞地带。因此,舜帝认为对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范围内的人,应当予以积极引导,使他们尽快移风易俗;对要服中另外两百里范围内的人,只要他们能够作贡献,舜帝把他们的一切赋税都给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荒服。荒服位于五服最外层,距离都城最远的达两千五百里。舜帝认为荒服以外的地区,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其风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语,因此,对待荒服地区舜帝采取的基本原则是:在荒服内层三百里范围之间,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后的蛮荒之人,对他们不必强行实施中原的礼节,就按照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层两百里范围的人,已经是游牧民族了,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不定,无论他们进不进贡,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迁,一元更始。舜帝在谐和殿召集群臣议事。时间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却早早地到了,几个人坐下来稍稍休息。

舜帝对三位说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协已经解除了,压倒一切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大水,而是开疆拓土、治理内政了。为了国之强盛,民之安乐,虞舜必当尊重大臣,鞭挞邪恶,广纳众谏,有错则纠。”

伯益说:“是啊,正因为这样,每每讨论国事,弥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种夹杂着相互鞭策、鼓励、批评、共患难、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气氛啊。”

皋陶说:“帝啊,只要我们能够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国的谋略就会成功,众臣辅弼君王就会团结合谐,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会相得益彰”

禹说道:“你说得一点不错,那么,具体怎样实行好呢?”

皋陶说:“无论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强自生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从事,坚持不懈。对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不论辈份高低,都要宽厚仁爱。这样一来,人们才信任你,亲朋戚友,杰才俊彦才会聚集在你身边,愿意做你的羽翼和帮手。从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远,影响天下,治国远谋。”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跃而成为百揆,担子重了,为人处世更为老成。他十分赞赏皋陶的高论,立马附合道:“你说得对极了,透彻明了而具体。”

皋陶补充道:“除这些之外,为君的还应该能够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众。才能官尽其责,人民安居乐业。”

“哎呀,要是用你这个标准来衡量,莫说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诸侯,就算是帝尧,恐怕也很难做得到啊!”禹提出疑问,稍肆停顿了一下,觉得意犹未尽,接着说道:“不错,能够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这是大智大慧,非同寻常。我也承认,有识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会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和怀念。既能知人善断,又能仁惠施恩,我们又何必要对驩兜深怀忧虑?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对共工一类巧言令色的伪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见禹话中有话,提出质疑,略思片刻,说道:“啊,我的话也许比较抽象,容易看成绝对。具体地说,人行事于天地之间,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从九个方面综合评议,全面观察,而不能仅仅凭一、二件个别的事得出结论。”

大禹问道:“那么,你说的是哪九个方面呢?”

皋陶说:“宽容大度而又坚栗威谨;温顺柔和而又独立自强;厚道随和而又恭谨庄严;干练多能而又审慎有序;驯顺服从而又刚毅果断;耿直不挠而又温和委婉;简大高放而又缜密廉约;刚烈内敛而又博学多才;英勇顽强而又行善仗义——如果一个人能显示出这九种美德,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驯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刚烈而博学,如果卿大夫能够以九德中的这三德为目标,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宽容而严谨,顺柔而自立,随和而恭谨,干练而敬慎,简大而缜密,英强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够严肃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这六德,那不仅可以助他建功立业,而且能够使他辅佐王事,保国安家。如果能够完全接受并全面施行九德,将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贯穿在一切事情当中,对才德出众的人大胆录用为官,官员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踊跃向善,敬奉天时,辅弼君王,再纷繁复杂的政务也会形成统一的整体,各项事业都可以获得成功。”

皋陶是一个以仁德为本,顺应天道人心,以古圣人贤达为榜样,辅君理民,协调万般的贤臣,舜帝很为赞赏。这时听皋陶论述九德,娓娓道来,就不住地点头。

皋陶继续说道:“君王不贪图安逸才能拥有天下;诸侯就只有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对那些玩忽职守的瘟官要及时淘汰。为官的既然饮食天禄,就要辅君安民,严守其位。为官而昏庸无为,岂不是荒废了上天保佑万民的大事?”

皋陶陈述九德,又对“天命”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皋陶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级的五种礼仪和五种不同服饰,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种刑罚都是“上天”规定的,没有什么事情上天看不到,没有什么声音上天听不到。上天奖善罚恶,好人坏人都不能逃脱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万民的意志。上天的的举动和下民的民愿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谓天命难违。

皋陶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口若悬河,问禹道:“也不知道我的这些看法正确不正确,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这些观点一定可行,可以产生实绩。”

皋陶谦虚地说:“其实,我既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见识,只是想尽心尽力辅弼君王。”

舜帝心里十分明白皋陶实际上是在阐发和宣扬他舜帝的治国方略,他为重用了这样的贤臣而欣慰。这时候,他更想进一步听听大禹的见地。就对大禹说道:“禹,你也谈谈自己的高见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谢,十分谦虚地说道:“帝啊,我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一点也不敢怠慢,还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办好呢。”

皋陶觉得禹过于谦虚,明知故问:“那结果呢?”

禹说道:“为了治水,我辗转各地,陆地坐车,水行乘舟。遇到泥泞的沼泽无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牵引攀缘高山,穿着钉鞋爬陡坡。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交通工具仅是小车、小船、钉鞋、橇橇板而已。没有吃的,就去打猎;踏遍青山,摸山脉走势,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计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渐走向太平。”

皋陶说:“百揆劳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创举确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动了一下,没有说出话来。帝舜感觉禹仍然有所顾虑,就说:“文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你我之间,用不着顾忌什么。”

有虞国将帝都迁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濒黄河,南临中条山,向东延展百里之遥,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土质肥美,草盛水丰,易耕易农,宜稼宜渔,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连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极好。

蒲坂的主体工程谐和殿已经建设完成。谐和殿建于一高丘之上,整个建筑上圆下方,圆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圆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谐和关系。谐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尧时期的敢谏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征有虞舜帝纳言进谏、鼎力革新的诽谤木。

舜帝打自施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后,帝国上下,正气肃然,吏治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实处,帝国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国家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东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西及辽远的沙漠,南抚交阯,北及戎、发、息慎,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舜帝把有虞国辽阔的国土分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距离天子都城五百里范围内称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谓甸服,也就是为王田服劳役,以帝都蒲坂为圆心,将其分为一百里范围内、一百至两百、两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个层次,为王田服劳役,分等第交纳赋税。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范围内,为三等官员——相当于卿大夫类的采邑区,让他们为天子当差办事;两百里范围的,可在其中划出一块不超过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二等官员——相当于男爵类的封地,让他们和他管辖的人民为国家担当差役;三百里范围的,可在此范围内划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侯爵一类一等官员的封地,让他们和他辖区的人民在这里警戒放哨,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绥服。绥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绥服的意思就是为王者绥靖安抚之事。舜帝在绥服三百里范围之内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对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两百里范围内,则宣扬威武,保卫国家。

在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要服。要者,既有结诚信以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约羁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见的意思。要服在距离京都一千五到两千里范围之内,其内是绥服,其外是荒服,正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有虞国之间的缓冲边塞地带。因此,舜帝认为对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范围内的人,应当予以积极引导,使他们尽快移风易俗;对要服中另外两百里范围内的人,只要他们能够作贡献,舜帝把他们的一切赋税都给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荒服。荒服位于五服最外层,距离都城最远的达两千五百里。舜帝认为荒服以外的地区,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其风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语,因此,对待荒服地区舜帝采取的基本原则是:在荒服内层三百里范围之间,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后的蛮荒之人,对他们不必强行实施中原的礼节,就按照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层两百里范围的人,已经是游牧民族了,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不定,无论他们进不进贡,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迁,一元更始。舜帝在谐和殿召集群臣议事。时间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却早早地到了,几个人坐下来稍稍休息。

舜帝对三位说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协已经解除了,压倒一切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大水,而是开疆拓土、治理内政了。为了国之强盛,民之安乐,虞舜必当尊重大臣,鞭挞邪恶,广纳众谏,有错则纠。”

伯益说:“是啊,正因为这样,每每讨论国事,弥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种夹杂着相互鞭策、鼓励、批评、共患难、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气氛啊。”

皋陶说:“帝啊,只要我们能够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国的谋略就会成功,众臣辅弼君王就会团结合谐,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会相得益彰”

禹说道:“你说得一点不错,那么,具体怎样实行好呢?”

皋陶说:“无论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强自生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从事,坚持不懈。对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不论辈份高低,都要宽厚仁爱。这样一来,人们才信任你,亲朋戚友,杰才俊彦才会聚集在你身边,愿意做你的羽翼和帮手。从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远,影响天下,治国远谋。”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跃而成为百揆,担子重了,为人处世更为老成。他十分赞赏皋陶的高论,立马附合道:“你说得对极了,透彻明了而具体。”

皋陶补充道:“除这些之外,为君的还应该能够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众。才能官尽其责,人民安居乐业。”

“哎呀,要是用你这个标准来衡量,莫说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诸侯,就算是帝尧,恐怕也很难做得到啊!”禹提出疑问,稍肆停顿了一下,觉得意犹未尽,接着说道:“不错,能够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这是大智大慧,非同寻常。我也承认,有识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会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和怀念。既能知人善断,又能仁惠施恩,我们又何必要对驩兜深怀忧虑?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对共工一类巧言令色的伪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见禹话中有话,提出质疑,略思片刻,说道:“啊,我的话也许比较抽象,容易看成绝对。具体地说,人行事于天地之间,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从九个方面综合评议,全面观察,而不能仅仅凭一、二件个别的事得出结论。”

大禹问道:“那么,你说的是哪九个方面呢?”

皋陶说:“宽容大度而又坚栗威谨;温顺柔和而又独立自强;厚道随和而又恭谨庄严;干练多能而又审慎有序;驯顺服从而又刚毅果断;耿直不挠而又温和委婉;简大高放而又缜密廉约;刚烈内敛而又博学多才;英勇顽强而又行善仗义——如果一个人能显示出这九种美德,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驯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刚烈而博学,如果卿大夫能够以九德中的这三德为目标,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宽容而严谨,顺柔而自立,随和而恭谨,干练而敬慎,简大而缜密,英强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够严肃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这六德,那不仅可以助他建功立业,而且能够使他辅佐王事,保国安家。如果能够完全接受并全面施行九德,将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贯穿在一切事情当中,对才德出众的人大胆录用为官,官员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踊跃向善,敬奉天时,辅弼君王,再纷繁复杂的政务也会形成统一的整体,各项事业都可以获得成功。”

皋陶是一个以仁德为本,顺应天道人心,以古圣人贤达为榜样,辅君理民,协调万般的贤臣,舜帝很为赞赏。这时听皋陶论述九德,娓娓道来,就不住地点头。

皋陶继续说道:“君王不贪图安逸才能拥有天下;诸侯就只有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对那些玩忽职守的瘟官要及时淘汰。为官的既然饮食天禄,就要辅君安民,严守其位。为官而昏庸无为,岂不是荒废了上天保佑万民的大事?”

皋陶陈述九德,又对“天命”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皋陶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级的五种礼仪和五种不同服饰,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种刑罚都是“上天”规定的,没有什么事情上天看不到,没有什么声音上天听不到。上天奖善罚恶,好人坏人都不能逃脱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万民的意志。上天的的举动和下民的民愿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谓天命难违。

皋陶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口若悬河,问禹道:“也不知道我的这些看法正确不正确,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这些观点一定可行,可以产生实绩。”

皋陶谦虚地说:“其实,我既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见识,只是想尽心尽力辅弼君王。”

舜帝心里十分明白皋陶实际上是在阐发和宣扬他舜帝的治国方略,他为重用了这样的贤臣而欣慰。这时候,他更想进一步听听大禹的见地。就对大禹说道:“禹,你也谈谈自己的高见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谢,十分谦虚地说道:“帝啊,我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一点也不敢怠慢,还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办好呢。”

皋陶觉得禹过于谦虚,明知故问:“那结果呢?”

禹说道:“为了治水,我辗转各地,陆地坐车,水行乘舟。遇到泥泞的沼泽无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牵引攀缘高山,穿着钉鞋爬陡坡。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交通工具仅是小车、小船、钉鞋、橇橇板而已。没有吃的,就去打猎;踏遍青山,摸山脉走势,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计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渐走向太平。”

皋陶说:“百揆劳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创举确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动了一下,没有说出话来。帝舜感觉禹仍然有所顾虑,就说:“文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你我之间,用不着顾忌什么。”

有虞国将帝都迁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濒黄河,南临中条山,向东延展百里之遥,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土质肥美,草盛水丰,易耕易农,宜稼宜渔,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连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极好。

蒲坂的主体工程谐和殿已经建设完成。谐和殿建于一高丘之上,整个建筑上圆下方,圆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圆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谐和关系。谐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尧时期的敢谏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征有虞舜帝纳言进谏、鼎力革新的诽谤木。

舜帝打自施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后,帝国上下,正气肃然,吏治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实处,帝国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国家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东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西及辽远的沙漠,南抚交阯,北及戎、发、息慎,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舜帝把有虞国辽阔的国土分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距离天子都城五百里范围内称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谓甸服,也就是为王田服劳役,以帝都蒲坂为圆心,将其分为一百里范围内、一百至两百、两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个层次,为王田服劳役,分等第交纳赋税。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范围内,为三等官员——相当于卿大夫类的采邑区,让他们为天子当差办事;两百里范围的,可在其中划出一块不超过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二等官员——相当于男爵类的封地,让他们和他管辖的人民为国家担当差役;三百里范围的,可在此范围内划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为侯爵一类一等官员的封地,让他们和他辖区的人民在这里警戒放哨,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绥服。绥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绥服的意思就是为王者绥靖安抚之事。舜帝在绥服三百里范围之内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对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两百里范围内,则宣扬威武,保卫国家。

在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要服。要者,既有结诚信以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约羁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见的意思。要服在距离京都一千五到两千里范围之内,其内是绥服,其外是荒服,正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有虞国之间的缓冲边塞地带。因此,舜帝认为对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范围内的人,应当予以积极引导,使他们尽快移风易俗;对要服中另外两百里范围内的人,只要他们能够作贡献,舜帝把他们的一切赋税都给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荒服。荒服位于五服最外层,距离都城最远的达两千五百里。舜帝认为荒服以外的地区,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其风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语,因此,对待荒服地区舜帝采取的基本原则是:在荒服内层三百里范围之间,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后的蛮荒之人,对他们不必强行实施中原的礼节,就按照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层两百里范围的人,已经是游牧民族了,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不定,无论他们进不进贡,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迁,一元更始。舜帝在谐和殿召集群臣议事。时间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却早早地到了,几个人坐下来稍稍休息。

舜帝对三位说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协已经解除了,压倒一切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大水,而是开疆拓土、治理内政了。为了国之强盛,民之安乐,虞舜必当尊重大臣,鞭挞邪恶,广纳众谏,有错则纠。”

伯益说:“是啊,正因为这样,每每讨论国事,弥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种夹杂着相互鞭策、鼓励、批评、共患难、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气氛啊。”

皋陶说:“帝啊,只要我们能够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国的谋略就会成功,众臣辅弼君王就会团结合谐,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会相得益彰”

禹说道:“你说得一点不错,那么,具体怎样实行好呢?”

皋陶说:“无论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强自生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从事,坚持不懈。对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不论辈份高低,都要宽厚仁爱。这样一来,人们才信任你,亲朋戚友,杰才俊彦才会聚集在你身边,愿意做你的羽翼和帮手。从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远,影响天下,治国远谋。”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跃而成为百揆,担子重了,为人处世更为老成。他十分赞赏皋陶的高论,立马附合道:“你说得对极了,透彻明了而具体。”

皋陶补充道:“除这些之外,为君的还应该能够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众。才能官尽其责,人民安居乐业。”

“哎呀,要是用你这个标准来衡量,莫说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诸侯,就算是帝尧,恐怕也很难做得到啊!”禹提出疑问,稍肆停顿了一下,觉得意犹未尽,接着说道:“不错,能够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这是大智大慧,非同寻常。我也承认,有识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会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和怀念。既能知人善断,又能仁惠施恩,我们又何必要对驩兜深怀忧虑?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对共工一类巧言令色的伪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见禹话中有话,提出质疑,略思片刻,说道:“啊,我的话也许比较抽象,容易看成绝对。具体地说,人行事于天地之间,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从九个方面综合评议,全面观察,而不能仅仅凭一、二件个别的事得出结论。”

大禹问道:“那么,你说的是哪九个方面呢?”

皋陶说:“宽容大度而又坚栗威谨;温顺柔和而又独立自强;厚道随和而又恭谨庄严;干练多能而又审慎有序;驯顺服从而又刚毅果断;耿直不挠而又温和委婉;简大高放而又缜密廉约;刚烈内敛而又博学多才;英勇顽强而又行善仗义——如果一个人能显示出这九种美德,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驯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刚烈而博学,如果卿大夫能够以九德中的这三德为目标,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宽容而严谨,顺柔而自立,随和而恭谨,干练而敬慎,简大而缜密,英强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够严肃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这六德,那不仅可以助他建功立业,而且能够使他辅佐王事,保国安家。如果能够完全接受并全面施行九德,将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贯穿在一切事情当中,对才德出众的人大胆录用为官,官员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踊跃向善,敬奉天时,辅弼君王,再纷繁复杂的政务也会形成统一的整体,各项事业都可以获得成功。”

皋陶是一个以仁德为本,顺应天道人心,以古圣人贤达为榜样,辅君理民,协调万般的贤臣,舜帝很为赞赏。这时听皋陶论述九德,娓娓道来,就不住地点头。

皋陶继续说道:“君王不贪图安逸才能拥有天下;诸侯就只有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对那些玩忽职守的瘟官要及时淘汰。为官的既然饮食天禄,就要辅君安民,严守其位。为官而昏庸无为,岂不是荒废了上天保佑万民的大事?”

皋陶陈述九德,又对“天命”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皋陶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级的五种礼仪和五种不同服饰,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种刑罚都是“上天”规定的,没有什么事情上天看不到,没有什么声音上天听不到。上天奖善罚恶,好人坏人都不能逃脱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万民的意志。上天的的举动和下民的民愿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谓天命难违。

皋陶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口若悬河,问禹道:“也不知道我的这些看法正确不正确,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这些观点一定可行,可以产生实绩。”

皋陶谦虚地说:“其实,我既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见识,只是想尽心尽力辅弼君王。”

舜帝心里十分明白皋陶实际上是在阐发和宣扬他舜帝的治国方略,他为重用了这样的贤臣而欣慰。这时候,他更想进一步听听大禹的见地。就对大禹说道:“禹,你也谈谈自己的高见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谢,十分谦虚地说道:“帝啊,我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一点也不敢怠慢,还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办好呢。”

皋陶觉得禹过于谦虚,明知故问:“那结果呢?”

禹说道:“为了治水,我辗转各地,陆地坐车,水行乘舟。遇到泥泞的沼泽无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牵引攀缘高山,穿着钉鞋爬陡坡。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交通工具仅是小车、小船、钉鞋、橇橇板而已。没有吃的,就去打猎;踏遍青山,摸山脉走势,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计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渐走向太平。”

皋陶说:“百揆劳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创举确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动了一下,没有说出话来。帝舜感觉禹仍然有所顾虑,就说:“文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你我之间,用不着顾忌什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千古舜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千古舜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