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2】
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随山浚川,开山劈路,贯通江河,重定九州。国家再举农艺,黎民百姓富裕起来了,各州都按照自然物产与地力肥薄自觉自愿地纳贡。比如冀州,交通方便了,生活在东方沿海一带的夷人,就沿右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到帝都平阳进贡皮毛服装;比如说兖州,就把漆、丝和彩色细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水,转入黄河,上行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地域广大的青州,物产十分丰富,贡品也特别多,海盐、葛布、海产、大麻、铅、银、奇花异石等等。船队可以由汶水入济水,再由济水入黄河,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说徐州,土地肥沃,山林繁茂,平川草长,耕地优良。就把筑坛用的五色土、尾羽徇丽其汤大补的滋补动物野鸡、制琴瑟的良材孤桐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纤细洁净的黑丝白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淮水转入泗水,由泗水顺南风而溯黄河到冀州平阳进贡;扬州有称之为“三色金”的黄铜、白铜、红铜,有美玉、宝石、竹箭、象牙、皮草、羽毛、贝锦、贡橘、柚子作贡品,这些贡品可以经由大海,转入长江,进入淮河、泗水,溯黄河抵冀州;荆州贡品有羽绒、耗牛尾、象牙、犀牛皮革,三色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磨石、石、丹砂等,还有专供祭祀用的带刺的青茅草,专供王公贵族作头饰的五彩丝带与珠玉,以及九江出产、专供占卜预测用的神龟,进贡的物品先走长江支流沱江到达汉水支流潜江,再走一段汉水,登岸走一段陆路进入洛水而到达黄河,到达冀州;豫州贡品有漆、丝、细葛布、苎麻、丝绸和细锦、石磬和璞玉,进贡的道路十分便捷,从洛水乘船可以直接进入黄河抵达冀州平阳;梁州的贡品有美玉、铁、银、供镂刻用的钢铁、做箭头用的砮石,还有熊、罴、狐、狸四种野兽的毛皮,进贡可以先走汉水支流,然后陆行进入沔水,再走一段陆路后进入渭水,最后直达黄河抵达冀州;雍州的贡品以美玉美石为主,进贡时航船先从积石山下的黄河入水,然后到达龙门附近的西部黄河,再汇入到渭水湾里,贡品就可以送到虞舜的国都。
昆仑、析支、渠搜等邦国也心甘情愿地将地毯纳贡。九州之外的西方部落都安定顺服了。
舜帝特别感兴趣的是禹的治水策略。换了一般人,治水一定会先从冀州壶口和龙门开始,因为冀州是京都所在地,而且平阳也差不多被洪水淹过。更何况还有共工跟鲧为前车之鉴。先治理冀州,开凿龙门,就可以早见政绩。然而禹却并不这样,他只从治水的技术上考虑。当时洪水汹涌,势不可挡,纵使凿开龙门,黄河下游之水消受不了,水必溃决四出。这样,冀州和平阳洪水之灾虽可免了,可是下游的水灾会更厉害。所以,禹不要那虚无的政绩,不邀一时之功,不去骗取一时的名利,而是舍近求远,先决兖州九川之水,使之各通入海;又浚畎浍之水,使之各通于川;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归。禹治水先从低处下手,使下面之水能顺利泻出,这样上面之水就逐渐变浅了,治理起来也就方便了。
舜帝就曾经问过禹:“文命,共工和你父鲧治水都从冀州开始,你为什么却要从兖州碣石九条支河开始呢?”
禹回答:“兖州是河弯之处,河弯曲处两岸无山,皆是平地,所以溃决常在这里发生,洪水之患也特别严重。治水先从这里开始,九河疏通了,下面之水泄掉了,则导通黄河之功己及一半。”
从禹治水的方略中,舜帝看到了禹的务实、睿智、尽责,看到了禹比共工跟鲧的高明之处。
历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炎黄一代一代艰苦卓绝的努力,上古文明刚刚从一片混沌里见到一点曙光的时候,尧唐古国就被绝情的洪水抹成一片新的混沌!长天与汪洋一色,灾民们栖住在高丘上奄奄一息。禹受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对治理大洪水划下了一个大句号。舜帝对自己当初力荐禹继承父业,而且当着帝尧许下诺言、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的高瞻远瞩行为而感到自慰,心潮起伏难平。他尽心尽力支持禹治水、多次听取禹关于治水方案的汇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千叮咛,万嘱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今,禹终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不能不为之兴奋。
黄河之滨,彩坊高扎,人山人海,龙腾狮跳,武舞铿锵豪迈,文舞妙曼优美。
舜帝、禹、四岳站立在高高的庆典台上,三双深遂的目光深情地望着龙门与隐隐约约中的壶口。只见两山屹立,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恰似银龙吐水,两山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溯黄河远眺,从壶口至龙门峡谷,波浪壮观,自然风光惊险动人。回想起治水数十年的艰难困苦终于告一段落,遐想着构建有虞国和谐美景的未来,舜帝心旷神怡,发自内心地说道:“文命,你为了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新婚未了就赴工地,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美哉禹功,明德远矣!黎民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就把这龙门命名为禹门口吧!”
禹说道:“帝啊,没有你的识人之眼,用人之量,没有你的高瞻远瞩,文命岂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机会?你才是平治水患的真正功臣啊!”
舜帝深情地望着禹,忽然想起了一个考虑日久、却仍然有些举棋不定的问题:“文命啊,水患刚除,朝廷收受各州贡品,各地州牧、诸侯、黎民百姓,会不会有意见呢?”
禹问:“帝担心会伤人的感情吗?”
舜帝道:“虞舜贵为一国之帝,怎能不关注黎民百姓的利益。”
禹深懂舜帝,说道:“打自先帝开始治水,共工跟我父亲弄了几十年。至今文命接手治水也已经十三年了。各地消除水患各有先后,受益亦有先后。而今,四面八方凡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已经在那里生息劳作,天下九大山脉都有道路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都能东归大海了,九大湖泽能聚能散,不再漫溢,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天下四海所有部落,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路,前往京都汇聚。”
舜帝道:“文命啊,天之历数在汝躬,你肩上的担子终将会越挑越重。”
禹道:“谢帝青睐。帝是考虑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时候了。”
舜帝道:“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天下一统,江山永固,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禹道:“是啊,黎民百姓需要的是江山永固,永远地尧天舜日。江山永固,就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但是,大洪水肆虐多年,商旅不行,农业不兴,百业凋敝,国库空虚,急需补给。补给哪里来?就得通过兴农艺,举商贸,藏富于民,多创些赋税,多进些贡。”
舜帝道:“理是这个理,总得让黎民百姓心悦诚服才好。”
禹道:“为帝的有忧民之心,民心之中自然就会有国家利益。”
舜帝道:“我在想,赋税应该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使黎民百姓承受得起。是否先将有虞国的土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定质量等级,分成三品九等,然后全国各地严格按照土地统一的三品九等交纳赋税。”
禹道:“我在治水的同时已经做了一些调查,冀州地区土质柔和,土壤白色,疏松宜种,赋税可定三等,少部分上中二等;兖州土质黑色,地力肥沃,耕地质量在原九州之中可排第六。赋税可排第六等;青州地区地力肥沃,耕地在原九州中排在第三等,赋税可排第三等;徐州地区土地大部分是二等,赋税可排第四;扬州地区多雨,泥土潮湿,尚未开发好,耕地排在九州的下下等,赋税亦可排第七;荆州地区土地泥泞潮湿,耕地排第八等,赋税可排全国第三等;豫州是粘性极强的沙浆土质,耕地在九州排第四,赋税可排第四;梁州土地等级可排第七,赋税可排第六;雍州土质天下第一,赋税可排第二。”
舜帝听禹说完,心里基本满意禹所做的调查,说道:“文命,据我掌握的情况,全国土地一至九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雍州、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兖州、梁州、荆州、扬州。你刚说对土地分等跟我所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赋税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你的意见也基本准确,但就土地和赋税的关系而言,也还有值得商酌之处。比如说兖州,土质虽可排第六,但是因为所受水灾最为严重,恢复元气颇需时日,因此时下就可以免掉赋税;对青州要考虑海滨分布着大量盐碱地,赋税可由三等改为四等;徐州地区土质三、六、九等参不齐,赋税可由第四改为第五;豫州土质虽然排第四,但是因为是帝都所在地,非物质条件就好得多,要起示范作用,赋税可以定为上上一等。另外,新增的并州、幽州、营州三州组建时间不长,赋税比照冀州、梁州、徐州取低走执行。”
禹道:“帝英明之至。”
舜帝道:“这样定赋税准确与否,还得由土、木、水、革、器、货六大部门综合调查后再最后决定。”
一直没有作声的四岳说了话:“我负责立即组织着手调查核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都参加。”
舜帝道:“好,这事就由首辅负责。调查核实后,再由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部门各负其责,将赋税征收统管起来。”
禹道:“为了使有虞国尽快强大起来,眼下收取赋税十分必要。”
舜帝接过禹的话道:“我们都必须明白一点,收取赋税为了强国,但是必须以民为本,决不伤农。待有虞国富强之时,就免收农民赋税。”
禹、羲仲都说:“帝忧国忧民之心,苍天有鉴!”
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随山浚川,开山劈路,贯通江河,重定九州。国家再举农艺,黎民百姓富裕起来了,各州都按照自然物产与地力肥薄自觉自愿地纳贡。比如冀州,交通方便了,生活在东方沿海一带的夷人,就沿右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到帝都平阳进贡皮毛服装;比如说兖州,就把漆、丝和彩色细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水,转入黄河,上行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地域广大的青州,物产十分丰富,贡品也特别多,海盐、葛布、海产、大麻、铅、银、奇花异石等等。船队可以由汶水入济水,再由济水入黄河,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说徐州,土地肥沃,山林繁茂,平川草长,耕地优良。就把筑坛用的五色土、尾羽徇丽其汤大补的滋补动物野鸡、制琴瑟的良材孤桐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纤细洁净的黑丝白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淮水转入泗水,由泗水顺南风而溯黄河到冀州平阳进贡;扬州有称之为“三色金”的黄铜、白铜、红铜,有美玉、宝石、竹箭、象牙、皮草、羽毛、贝锦、贡橘、柚子作贡品,这些贡品可以经由大海,转入长江,进入淮河、泗水,溯黄河抵冀州;荆州贡品有羽绒、耗牛尾、象牙、犀牛皮革,三色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磨石、石、丹砂等,还有专供祭祀用的带刺的青茅草,专供王公贵族作头饰的五彩丝带与珠玉,以及九江出产、专供占卜预测用的神龟,进贡的物品先走长江支流沱江到达汉水支流潜江,再走一段汉水,登岸走一段陆路进入洛水而到达黄河,到达冀州;豫州贡品有漆、丝、细葛布、苎麻、丝绸和细锦、石磬和璞玉,进贡的道路十分便捷,从洛水乘船可以直接进入黄河抵达冀州平阳;梁州的贡品有美玉、铁、银、供镂刻用的钢铁、做箭头用的砮石,还有熊、罴、狐、狸四种野兽的毛皮,进贡可以先走汉水支流,然后陆行进入沔水,再走一段陆路后进入渭水,最后直达黄河抵达冀州;雍州的贡品以美玉美石为主,进贡时航船先从积石山下的黄河入水,然后到达龙门附近的西部黄河,再汇入到渭水湾里,贡品就可以送到虞舜的国都。
昆仑、析支、渠搜等邦国也心甘情愿地将地毯纳贡。九州之外的西方部落都安定顺服了。
舜帝特别感兴趣的是禹的治水策略。换了一般人,治水一定会先从冀州壶口和龙门开始,因为冀州是京都所在地,而且平阳也差不多被洪水淹过。更何况还有共工跟鲧为前车之鉴。先治理冀州,开凿龙门,就可以早见政绩。然而禹却并不这样,他只从治水的技术上考虑。当时洪水汹涌,势不可挡,纵使凿开龙门,黄河下游之水消受不了,水必溃决四出。这样,冀州和平阳洪水之灾虽可免了,可是下游的水灾会更厉害。所以,禹不要那虚无的政绩,不邀一时之功,不去骗取一时的名利,而是舍近求远,先决兖州九川之水,使之各通入海;又浚畎浍之水,使之各通于川;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归。禹治水先从低处下手,使下面之水能顺利泻出,这样上面之水就逐渐变浅了,治理起来也就方便了。
舜帝就曾经问过禹:“文命,共工和你父鲧治水都从冀州开始,你为什么却要从兖州碣石九条支河开始呢?”
禹回答:“兖州是河弯之处,河弯曲处两岸无山,皆是平地,所以溃决常在这里发生,洪水之患也特别严重。治水先从这里开始,九河疏通了,下面之水泄掉了,则导通黄河之功己及一半。”
从禹治水的方略中,舜帝看到了禹的务实、睿智、尽责,看到了禹比共工跟鲧的高明之处。
历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炎黄一代一代艰苦卓绝的努力,上古文明刚刚从一片混沌里见到一点曙光的时候,尧唐古国就被绝情的洪水抹成一片新的混沌!长天与汪洋一色,灾民们栖住在高丘上奄奄一息。禹受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对治理大洪水划下了一个大句号。舜帝对自己当初力荐禹继承父业,而且当着帝尧许下诺言、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的高瞻远瞩行为而感到自慰,心潮起伏难平。他尽心尽力支持禹治水、多次听取禹关于治水方案的汇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千叮咛,万嘱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今,禹终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不能不为之兴奋。
黄河之滨,彩坊高扎,人山人海,龙腾狮跳,武舞铿锵豪迈,文舞妙曼优美。
舜帝、禹、四岳站立在高高的庆典台上,三双深遂的目光深情地望着龙门与隐隐约约中的壶口。只见两山屹立,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恰似银龙吐水,两山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溯黄河远眺,从壶口至龙门峡谷,波浪壮观,自然风光惊险动人。回想起治水数十年的艰难困苦终于告一段落,遐想着构建有虞国和谐美景的未来,舜帝心旷神怡,发自内心地说道:“文命,你为了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新婚未了就赴工地,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美哉禹功,明德远矣!黎民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就把这龙门命名为禹门口吧!”
禹说道:“帝啊,没有你的识人之眼,用人之量,没有你的高瞻远瞩,文命岂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机会?你才是平治水患的真正功臣啊!”
舜帝深情地望着禹,忽然想起了一个考虑日久、却仍然有些举棋不定的问题:“文命啊,水患刚除,朝廷收受各州贡品,各地州牧、诸侯、黎民百姓,会不会有意见呢?”
禹问:“帝担心会伤人的感情吗?”
舜帝道:“虞舜贵为一国之帝,怎能不关注黎民百姓的利益。”
禹深懂舜帝,说道:“打自先帝开始治水,共工跟我父亲弄了几十年。至今文命接手治水也已经十三年了。各地消除水患各有先后,受益亦有先后。而今,四面八方凡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已经在那里生息劳作,天下九大山脉都有道路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都能东归大海了,九大湖泽能聚能散,不再漫溢,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天下四海所有部落,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路,前往京都汇聚。”
舜帝道:“文命啊,天之历数在汝躬,你肩上的担子终将会越挑越重。”
禹道:“谢帝青睐。帝是考虑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时候了。”
舜帝道:“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天下一统,江山永固,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禹道:“是啊,黎民百姓需要的是江山永固,永远地尧天舜日。江山永固,就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但是,大洪水肆虐多年,商旅不行,农业不兴,百业凋敝,国库空虚,急需补给。补给哪里来?就得通过兴农艺,举商贸,藏富于民,多创些赋税,多进些贡。”
舜帝道:“理是这个理,总得让黎民百姓心悦诚服才好。”
禹道:“为帝的有忧民之心,民心之中自然就会有国家利益。”
舜帝道:“我在想,赋税应该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使黎民百姓承受得起。是否先将有虞国的土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定质量等级,分成三品九等,然后全国各地严格按照土地统一的三品九等交纳赋税。”
禹道:“我在治水的同时已经做了一些调查,冀州地区土质柔和,土壤白色,疏松宜种,赋税可定三等,少部分上中二等;兖州土质黑色,地力肥沃,耕地质量在原九州之中可排第六。赋税可排第六等;青州地区地力肥沃,耕地在原九州中排在第三等,赋税可排第三等;徐州地区土地大部分是二等,赋税可排第四;扬州地区多雨,泥土潮湿,尚未开发好,耕地排在九州的下下等,赋税亦可排第七;荆州地区土地泥泞潮湿,耕地排第八等,赋税可排全国第三等;豫州是粘性极强的沙浆土质,耕地在九州排第四,赋税可排第四;梁州土地等级可排第七,赋税可排第六;雍州土质天下第一,赋税可排第二。”
舜帝听禹说完,心里基本满意禹所做的调查,说道:“文命,据我掌握的情况,全国土地一至九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雍州、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兖州、梁州、荆州、扬州。你刚说对土地分等跟我所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赋税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你的意见也基本准确,但就土地和赋税的关系而言,也还有值得商酌之处。比如说兖州,土质虽可排第六,但是因为所受水灾最为严重,恢复元气颇需时日,因此时下就可以免掉赋税;对青州要考虑海滨分布着大量盐碱地,赋税可由三等改为四等;徐州地区土质三、六、九等参不齐,赋税可由第四改为第五;豫州土质虽然排第四,但是因为是帝都所在地,非物质条件就好得多,要起示范作用,赋税可以定为上上一等。另外,新增的并州、幽州、营州三州组建时间不长,赋税比照冀州、梁州、徐州取低走执行。”
禹道:“帝英明之至。”
舜帝道:“这样定赋税准确与否,还得由土、木、水、革、器、货六大部门综合调查后再最后决定。”
一直没有作声的四岳说了话:“我负责立即组织着手调查核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都参加。”
舜帝道:“好,这事就由首辅负责。调查核实后,再由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部门各负其责,将赋税征收统管起来。”
禹道:“为了使有虞国尽快强大起来,眼下收取赋税十分必要。”
舜帝接过禹的话道:“我们都必须明白一点,收取赋税为了强国,但是必须以民为本,决不伤农。待有虞国富强之时,就免收农民赋税。”
禹、羲仲都说:“帝忧国忧民之心,苍天有鉴!”
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随山浚川,开山劈路,贯通江河,重定九州。国家再举农艺,黎民百姓富裕起来了,各州都按照自然物产与地力肥薄自觉自愿地纳贡。比如冀州,交通方便了,生活在东方沿海一带的夷人,就沿右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到帝都平阳进贡皮毛服装;比如说兖州,就把漆、丝和彩色细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水,转入黄河,上行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地域广大的青州,物产十分丰富,贡品也特别多,海盐、葛布、海产、大麻、铅、银、奇花异石等等。船队可以由汶水入济水,再由济水入黄河,到达冀州平阳进贡;比如说徐州,土地肥沃,山林繁茂,平川草长,耕地优良。就把筑坛用的五色土、尾羽徇丽其汤大补的滋补动物野鸡、制琴瑟的良材孤桐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纤细洁净的黑丝白绸作为贡品,走水路,由淮水转入泗水,由泗水顺南风而溯黄河到冀州平阳进贡;扬州有称之为“三色金”的黄铜、白铜、红铜,有美玉、宝石、竹箭、象牙、皮草、羽毛、贝锦、贡橘、柚子作贡品,这些贡品可以经由大海,转入长江,进入淮河、泗水,溯黄河抵冀州;荆州贡品有羽绒、耗牛尾、象牙、犀牛皮革,三色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磨石、石、丹砂等,还有专供祭祀用的带刺的青茅草,专供王公贵族作头饰的五彩丝带与珠玉,以及九江出产、专供占卜预测用的神龟,进贡的物品先走长江支流沱江到达汉水支流潜江,再走一段汉水,登岸走一段陆路进入洛水而到达黄河,到达冀州;豫州贡品有漆、丝、细葛布、苎麻、丝绸和细锦、石磬和璞玉,进贡的道路十分便捷,从洛水乘船可以直接进入黄河抵达冀州平阳;梁州的贡品有美玉、铁、银、供镂刻用的钢铁、做箭头用的砮石,还有熊、罴、狐、狸四种野兽的毛皮,进贡可以先走汉水支流,然后陆行进入沔水,再走一段陆路后进入渭水,最后直达黄河抵达冀州;雍州的贡品以美玉美石为主,进贡时航船先从积石山下的黄河入水,然后到达龙门附近的西部黄河,再汇入到渭水湾里,贡品就可以送到虞舜的国都。
昆仑、析支、渠搜等邦国也心甘情愿地将地毯纳贡。九州之外的西方部落都安定顺服了。
舜帝特别感兴趣的是禹的治水策略。换了一般人,治水一定会先从冀州壶口和龙门开始,因为冀州是京都所在地,而且平阳也差不多被洪水淹过。更何况还有共工跟鲧为前车之鉴。先治理冀州,开凿龙门,就可以早见政绩。然而禹却并不这样,他只从治水的技术上考虑。当时洪水汹涌,势不可挡,纵使凿开龙门,黄河下游之水消受不了,水必溃决四出。这样,冀州和平阳洪水之灾虽可免了,可是下游的水灾会更厉害。所以,禹不要那虚无的政绩,不邀一时之功,不去骗取一时的名利,而是舍近求远,先决兖州九川之水,使之各通入海;又浚畎浍之水,使之各通于川;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归。禹治水先从低处下手,使下面之水能顺利泻出,这样上面之水就逐渐变浅了,治理起来也就方便了。
舜帝就曾经问过禹:“文命,共工和你父鲧治水都从冀州开始,你为什么却要从兖州碣石九条支河开始呢?”
禹回答:“兖州是河弯之处,河弯曲处两岸无山,皆是平地,所以溃决常在这里发生,洪水之患也特别严重。治水先从这里开始,九河疏通了,下面之水泄掉了,则导通黄河之功己及一半。”
从禹治水的方略中,舜帝看到了禹的务实、睿智、尽责,看到了禹比共工跟鲧的高明之处。
历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炎黄一代一代艰苦卓绝的努力,上古文明刚刚从一片混沌里见到一点曙光的时候,尧唐古国就被绝情的洪水抹成一片新的混沌!长天与汪洋一色,灾民们栖住在高丘上奄奄一息。禹受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对治理大洪水划下了一个大句号。舜帝对自己当初力荐禹继承父业,而且当着帝尧许下诺言、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的高瞻远瞩行为而感到自慰,心潮起伏难平。他尽心尽力支持禹治水、多次听取禹关于治水方案的汇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千叮咛,万嘱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今,禹终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不能不为之兴奋。
黄河之滨,彩坊高扎,人山人海,龙腾狮跳,武舞铿锵豪迈,文舞妙曼优美。
舜帝、禹、四岳站立在高高的庆典台上,三双深遂的目光深情地望着龙门与隐隐约约中的壶口。只见两山屹立,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恰似银龙吐水,两山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溯黄河远眺,从壶口至龙门峡谷,波浪壮观,自然风光惊险动人。回想起治水数十年的艰难困苦终于告一段落,遐想着构建有虞国和谐美景的未来,舜帝心旷神怡,发自内心地说道:“文命,你为了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新婚未了就赴工地,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美哉禹功,明德远矣!黎民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就把这龙门命名为禹门口吧!”
禹说道:“帝啊,没有你的识人之眼,用人之量,没有你的高瞻远瞩,文命岂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机会?你才是平治水患的真正功臣啊!”
舜帝深情地望着禹,忽然想起了一个考虑日久、却仍然有些举棋不定的问题:“文命啊,水患刚除,朝廷收受各州贡品,各地州牧、诸侯、黎民百姓,会不会有意见呢?”
禹问:“帝担心会伤人的感情吗?”
舜帝道:“虞舜贵为一国之帝,怎能不关注黎民百姓的利益。”
禹深懂舜帝,说道:“打自先帝开始治水,共工跟我父亲弄了几十年。至今文命接手治水也已经十三年了。各地消除水患各有先后,受益亦有先后。而今,四面八方凡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已经在那里生息劳作,天下九大山脉都有道路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都能东归大海了,九大湖泽能聚能散,不再漫溢,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天下四海所有部落,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路,前往京都汇聚。”
舜帝道:“文命啊,天之历数在汝躬,你肩上的担子终将会越挑越重。”
禹道:“谢帝青睐。帝是考虑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时候了。”
舜帝道:“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天下一统,江山永固,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禹道:“是啊,黎民百姓需要的是江山永固,永远地尧天舜日。江山永固,就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但是,大洪水肆虐多年,商旅不行,农业不兴,百业凋敝,国库空虚,急需补给。补给哪里来?就得通过兴农艺,举商贸,藏富于民,多创些赋税,多进些贡。”
舜帝道:“理是这个理,总得让黎民百姓心悦诚服才好。”
禹道:“为帝的有忧民之心,民心之中自然就会有国家利益。”
舜帝道:“我在想,赋税应该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使黎民百姓承受得起。是否先将有虞国的土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定质量等级,分成三品九等,然后全国各地严格按照土地统一的三品九等交纳赋税。”
禹道:“我在治水的同时已经做了一些调查,冀州地区土质柔和,土壤白色,疏松宜种,赋税可定三等,少部分上中二等;兖州土质黑色,地力肥沃,耕地质量在原九州之中可排第六。赋税可排第六等;青州地区地力肥沃,耕地在原九州中排在第三等,赋税可排第三等;徐州地区土地大部分是二等,赋税可排第四;扬州地区多雨,泥土潮湿,尚未开发好,耕地排在九州的下下等,赋税亦可排第七;荆州地区土地泥泞潮湿,耕地排第八等,赋税可排全国第三等;豫州是粘性极强的沙浆土质,耕地在九州排第四,赋税可排第四;梁州土地等级可排第七,赋税可排第六;雍州土质天下第一,赋税可排第二。”
舜帝听禹说完,心里基本满意禹所做的调查,说道:“文命,据我掌握的情况,全国土地一至九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雍州、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兖州、梁州、荆州、扬州。你刚说对土地分等跟我所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赋税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你的意见也基本准确,但就土地和赋税的关系而言,也还有值得商酌之处。比如说兖州,土质虽可排第六,但是因为所受水灾最为严重,恢复元气颇需时日,因此时下就可以免掉赋税;对青州要考虑海滨分布着大量盐碱地,赋税可由三等改为四等;徐州地区土质三、六、九等参不齐,赋税可由第四改为第五;豫州土质虽然排第四,但是因为是帝都所在地,非物质条件就好得多,要起示范作用,赋税可以定为上上一等。另外,新增的并州、幽州、营州三州组建时间不长,赋税比照冀州、梁州、徐州取低走执行。”
禹道:“帝英明之至。”
舜帝道:“这样定赋税准确与否,还得由土、木、水、革、器、货六大部门综合调查后再最后决定。”
一直没有作声的四岳说了话:“我负责立即组织着手调查核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都参加。”
舜帝道:“好,这事就由首辅负责。调查核实后,再由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部门各负其责,将赋税征收统管起来。”
禹道:“为了使有虞国尽快强大起来,眼下收取赋税十分必要。”
舜帝接过禹的话道:“我们都必须明白一点,收取赋税为了强国,但是必须以民为本,决不伤农。待有虞国富强之时,就免收农民赋税。”
禹、羲仲都说:“帝忧国忧民之心,苍天有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