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词与唐诗一脉相承

一、宋词与唐诗一脉相承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把唐人诗句化入词中,是宋代词人创作的一种风气,特别是在北宋,这种情形较多。因此宋代词人在创作词的时候,往往把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唐诗作为文学传承的因素,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化入词中。经过北宋词学的发展、兴起到鼎盛,词人已经认识到词创作的独特规律,逐步形成了词的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特色,许多词人才摆脱承袭唐诗的模式,使词的创作走向更加成熟。

宋代前期词人之所以把唐诗作为词创作的蓝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唐诗不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而且是与千百年来国人津津乐道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词的兴起,在唐诗大盛之后,因此,宋词受唐诗的影响是全面的、必然的,从思考方式、审美情趣、表达技巧、题材句式等,无一不受唐诗的熏陶。特别是晚唐时期的唐诗走向绵丽细密、清词丽句的路子,比那种豪迈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更容易引入浅斟低唱的词中。其二:许多词人,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常常异口同声地强调学词先学诗。宋代词学家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强调:“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

唐诗入词,形式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以便大家了解唐人对宋人、唐诗对宋词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诗词的对比,更进一步了解两代人和两种文体的差异。

一、化全首唐诗入词,拓展外延,便于演唱。宋人以唐诗入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把唐诗引申为长短句,使唐诗的节奏变缓,便于传唱。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古代人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这首诗把唐人在长安送别的情景写得酣畅淋漓,传唱千古,又作《渭城曲》、《阳关曲》。乐工把绝句改编为歌曲,到处传唱,一遍唱罢,意犹未尽,就反复演唱,遂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到词兴起后,《阳关三叠》仍是演唱的保留节目,长盛不衰。但词乐的发展,促使词人去创作更加适合演唱的文字,去取代四句二十八字的《阳关曲》。宋初名臣寇准衍化王维的《阳关曲》诗意,创作了《阳关引》,虽然题材没有什么创新,内容也是写长安送别,但外延的拓展,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更适合演唱。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二、化唐诗意境入词,扩大内涵,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人们对唐诗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且看唐代李商隐的有两首《无题》诗:

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两首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爱情诗,隐约描述诗人自己与一位可爱女子凄婉分离的故事。宋人宋祁取两诗的意境化为一首《鹧鸪天》:

画毂(gǔ)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词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其创作经历却很有意思,且流传甚广:有一次,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迎面遇上宫内出来的车马,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唤了声:“小宋!”随即便擦肩而过。宋祁回家,对这一声娇呼不能释怀,遂赋了一首上面这首《鹧鸪天》。因为他词名远播,未几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这才知道勾引皇帝的老婆的可怕后果。于是,磕头不止,口称罪该万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三、化若干首唐人诗句入词,充实内容,另辟蹊径。全首用唐人诗句联成一首词,这类作品很少,有如诗歌中的集句诗,这很是需要功底,既要熟悉古人的诗句作品和意境、神韵,取舍得当,又要把古人的诗句组成新的词作品,表达新的内涵,体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

金初词坛盟主吴激(1090年-1142年)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女婿。1127年(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能诗文书画。擅长工词。他作词与蔡松年齐名,时号“吴蔡体”。其代表作《人月圆》,全部取唐人诗语,自然得体,尤为人所传诵: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看到北宋被虏宫人在金国伺宴的情景后,写的一首含蓄表达了乡国之思的词。据《中州乐府》记载:宇文虚中(叔通)看了这首《人月圆》后,自愧不如。后来,有人求作词的,他就说:“吴郎近以乐府名天下,可往求之。”该词圆熟地融化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其一,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感慨万千地写了这首诗。

其二: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其三: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第四部分的前两句和最末两句: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四、化零星唐诗句子入词,直观浅白,易于理解。这种写法,就象散文使用成语一样,巧妙地把诗句融入词中,使词形成一种新境界,也使得词的味道更浓烈,也更通俗易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词的特点,把诗句给予删减,即加字或减字。

相传,“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一次外出,住在驿站。夜半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吟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他披衣推窗四望,阒无一人,觉得很是诡谲。十年后,他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五言排律《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钱起在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迟迟不能落笔,忽然,他想起十年前的事,灵机一动,就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结束全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尤其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更是全诗的警策,空灵、含蓄,余味无穷。钱起因此夺得进士第一名。

过了107年后的858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在举行进士考试时,唐宣宗问主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可见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据《墨庄漫录》记载: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天与七八十岁的老词人张先等一帮朋友在西湖饮宴。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那女子到了苏轼船前,自报家世道:“小女子自幼就风闻苏大人的高名,听说您今天来游西湖,特意赶来,也不怕公公婆婆怪罪我不守妇道。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也没什么可以表达我的仰慕之心的,小女子善于弹筝,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罢。”说罢,她弹了一曲,琴音如诉,她高贵娴雅的气度和高超的技艺,使在座众人都为之动容。

女子献完这支曲子,恳求苏轼说:“今天得见苏公,乃小女子三生之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应允?”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就把钱起的《湘灵鼓瑟》的诗意融入到他的词作《江城子》中,送给这位仰慕他的“粉丝”MM: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把唐人诗句化入词中,是宋代词人创作的一种风气,特别是在北宋,这种情形较多。因此宋代词人在创作词的时候,往往把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唐诗作为文学传承的因素,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化入词中。经过北宋词学的发展、兴起到鼎盛,词人已经认识到词创作的独特规律,逐步形成了词的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特色,许多词人才摆脱承袭唐诗的模式,使词的创作走向更加成熟。

宋代前期词人之所以把唐诗作为词创作的蓝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唐诗不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而且是与千百年来国人津津乐道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词的兴起,在唐诗大盛之后,因此,宋词受唐诗的影响是全面的、必然的,从思考方式、审美情趣、表达技巧、题材句式等,无一不受唐诗的熏陶。特别是晚唐时期的唐诗走向绵丽细密、清词丽句的路子,比那种豪迈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更容易引入浅斟低唱的词中。其二:许多词人,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常常异口同声地强调学词先学诗。宋代词学家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强调:“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

唐诗入词,形式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以便大家了解唐人对宋人、唐诗对宋词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诗词的对比,更进一步了解两代人和两种文体的差异。

一、化全首唐诗入词,拓展外延,便于演唱。宋人以唐诗入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把唐诗引申为长短句,使唐诗的节奏变缓,便于传唱。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古代人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这首诗把唐人在长安送别的情景写得酣畅淋漓,传唱千古,又作《渭城曲》、《阳关曲》。乐工把绝句改编为歌曲,到处传唱,一遍唱罢,意犹未尽,就反复演唱,遂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到词兴起后,《阳关三叠》仍是演唱的保留节目,长盛不衰。但词乐的发展,促使词人去创作更加适合演唱的文字,去取代四句二十八字的《阳关曲》。宋初名臣寇准衍化王维的《阳关曲》诗意,创作了《阳关引》,虽然题材没有什么创新,内容也是写长安送别,但外延的拓展,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更适合演唱。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二、化唐诗意境入词,扩大内涵,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人们对唐诗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且看唐代李商隐的有两首《无题》诗:

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两首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爱情诗,隐约描述诗人自己与一位可爱女子凄婉分离的故事。宋人宋祁取两诗的意境化为一首《鹧鸪天》:

画毂(gǔ)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词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其创作经历却很有意思,且流传甚广:有一次,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迎面遇上宫内出来的车马,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唤了声:“小宋!”随即便擦肩而过。宋祁回家,对这一声娇呼不能释怀,遂赋了一首上面这首《鹧鸪天》。因为他词名远播,未几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这才知道勾引皇帝的老婆的可怕后果。于是,磕头不止,口称罪该万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三、化若干首唐人诗句入词,充实内容,另辟蹊径。全首用唐人诗句联成一首词,这类作品很少,有如诗歌中的集句诗,这很是需要功底,既要熟悉古人的诗句作品和意境、神韵,取舍得当,又要把古人的诗句组成新的词作品,表达新的内涵,体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

金初词坛盟主吴激(1090年-1142年)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女婿。1127年(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能诗文书画。擅长工词。他作词与蔡松年齐名,时号“吴蔡体”。其代表作《人月圆》,全部取唐人诗语,自然得体,尤为人所传诵: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看到北宋被虏宫人在金国伺宴的情景后,写的一首含蓄表达了乡国之思的词。据《中州乐府》记载:宇文虚中(叔通)看了这首《人月圆》后,自愧不如。后来,有人求作词的,他就说:“吴郎近以乐府名天下,可往求之。”该词圆熟地融化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其一,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感慨万千地写了这首诗。

其二: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其三: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第四部分的前两句和最末两句: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四、化零星唐诗句子入词,直观浅白,易于理解。这种写法,就象散文使用成语一样,巧妙地把诗句融入词中,使词形成一种新境界,也使得词的味道更浓烈,也更通俗易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词的特点,把诗句给予删减,即加字或减字。

相传,“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一次外出,住在驿站。夜半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吟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他披衣推窗四望,阒无一人,觉得很是诡谲。十年后,他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五言排律《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钱起在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迟迟不能落笔,忽然,他想起十年前的事,灵机一动,就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结束全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尤其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更是全诗的警策,空灵、含蓄,余味无穷。钱起因此夺得进士第一名。

过了107年后的858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在举行进士考试时,唐宣宗问主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可见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据《墨庄漫录》记载: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天与七八十岁的老词人张先等一帮朋友在西湖饮宴。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那女子到了苏轼船前,自报家世道:“小女子自幼就风闻苏大人的高名,听说您今天来游西湖,特意赶来,也不怕公公婆婆怪罪我不守妇道。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也没什么可以表达我的仰慕之心的,小女子善于弹筝,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罢。”说罢,她弹了一曲,琴音如诉,她高贵娴雅的气度和高超的技艺,使在座众人都为之动容。

女子献完这支曲子,恳求苏轼说:“今天得见苏公,乃小女子三生之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应允?”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就把钱起的《湘灵鼓瑟》的诗意融入到他的词作《江城子》中,送给这位仰慕他的“粉丝”MM: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把唐人诗句化入词中,是宋代词人创作的一种风气,特别是在北宋,这种情形较多。因此宋代词人在创作词的时候,往往把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唐诗作为文学传承的因素,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化入词中。经过北宋词学的发展、兴起到鼎盛,词人已经认识到词创作的独特规律,逐步形成了词的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特色,许多词人才摆脱承袭唐诗的模式,使词的创作走向更加成熟。

宋代前期词人之所以把唐诗作为词创作的蓝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唐诗不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而且是与千百年来国人津津乐道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词的兴起,在唐诗大盛之后,因此,宋词受唐诗的影响是全面的、必然的,从思考方式、审美情趣、表达技巧、题材句式等,无一不受唐诗的熏陶。特别是晚唐时期的唐诗走向绵丽细密、清词丽句的路子,比那种豪迈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更容易引入浅斟低唱的词中。其二:许多词人,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常常异口同声地强调学词先学诗。宋代词学家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强调:“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

唐诗入词,形式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以便大家了解唐人对宋人、唐诗对宋词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诗词的对比,更进一步了解两代人和两种文体的差异。

一、化全首唐诗入词,拓展外延,便于演唱。宋人以唐诗入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把唐诗引申为长短句,使唐诗的节奏变缓,便于传唱。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古代人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这首诗把唐人在长安送别的情景写得酣畅淋漓,传唱千古,又作《渭城曲》、《阳关曲》。乐工把绝句改编为歌曲,到处传唱,一遍唱罢,意犹未尽,就反复演唱,遂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到词兴起后,《阳关三叠》仍是演唱的保留节目,长盛不衰。但词乐的发展,促使词人去创作更加适合演唱的文字,去取代四句二十八字的《阳关曲》。宋初名臣寇准衍化王维的《阳关曲》诗意,创作了《阳关引》,虽然题材没有什么创新,内容也是写长安送别,但外延的拓展,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更适合演唱。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二、化唐诗意境入词,扩大内涵,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人们对唐诗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且看唐代李商隐的有两首《无题》诗:

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两首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爱情诗,隐约描述诗人自己与一位可爱女子凄婉分离的故事。宋人宋祁取两诗的意境化为一首《鹧鸪天》:

画毂(gǔ)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词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其创作经历却很有意思,且流传甚广:有一次,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迎面遇上宫内出来的车马,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唤了声:“小宋!”随即便擦肩而过。宋祁回家,对这一声娇呼不能释怀,遂赋了一首上面这首《鹧鸪天》。因为他词名远播,未几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这才知道勾引皇帝的老婆的可怕后果。于是,磕头不止,口称罪该万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三、化若干首唐人诗句入词,充实内容,另辟蹊径。全首用唐人诗句联成一首词,这类作品很少,有如诗歌中的集句诗,这很是需要功底,既要熟悉古人的诗句作品和意境、神韵,取舍得当,又要把古人的诗句组成新的词作品,表达新的内涵,体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

金初词坛盟主吴激(1090年-1142年)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女婿。1127年(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能诗文书画。擅长工词。他作词与蔡松年齐名,时号“吴蔡体”。其代表作《人月圆》,全部取唐人诗语,自然得体,尤为人所传诵: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看到北宋被虏宫人在金国伺宴的情景后,写的一首含蓄表达了乡国之思的词。据《中州乐府》记载:宇文虚中(叔通)看了这首《人月圆》后,自愧不如。后来,有人求作词的,他就说:“吴郎近以乐府名天下,可往求之。”该词圆熟地融化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其一,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感慨万千地写了这首诗。

其二: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其三: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第四部分的前两句和最末两句: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四、化零星唐诗句子入词,直观浅白,易于理解。这种写法,就象散文使用成语一样,巧妙地把诗句融入词中,使词形成一种新境界,也使得词的味道更浓烈,也更通俗易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词的特点,把诗句给予删减,即加字或减字。

相传,“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一次外出,住在驿站。夜半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吟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他披衣推窗四望,阒无一人,觉得很是诡谲。十年后,他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五言排律《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钱起在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迟迟不能落笔,忽然,他想起十年前的事,灵机一动,就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结束全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尤其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更是全诗的警策,空灵、含蓄,余味无穷。钱起因此夺得进士第一名。

过了107年后的858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在举行进士考试时,唐宣宗问主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可见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据《墨庄漫录》记载: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天与七八十岁的老词人张先等一帮朋友在西湖饮宴。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那女子到了苏轼船前,自报家世道:“小女子自幼就风闻苏大人的高名,听说您今天来游西湖,特意赶来,也不怕公公婆婆怪罪我不守妇道。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也没什么可以表达我的仰慕之心的,小女子善于弹筝,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罢。”说罢,她弹了一曲,琴音如诉,她高贵娴雅的气度和高超的技艺,使在座众人都为之动容。

女子献完这支曲子,恳求苏轼说:“今天得见苏公,乃小女子三生之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应允?”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就把钱起的《湘灵鼓瑟》的诗意融入到他的词作《江城子》中,送给这位仰慕他的“粉丝”MM: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把唐人诗句化入词中,是宋代词人创作的一种风气,特别是在北宋,这种情形较多。因此宋代词人在创作词的时候,往往把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唐诗作为文学传承的因素,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化入词中。经过北宋词学的发展、兴起到鼎盛,词人已经认识到词创作的独特规律,逐步形成了词的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特色,许多词人才摆脱承袭唐诗的模式,使词的创作走向更加成熟。

宋代前期词人之所以把唐诗作为词创作的蓝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唐诗不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而且是与千百年来国人津津乐道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词的兴起,在唐诗大盛之后,因此,宋词受唐诗的影响是全面的、必然的,从思考方式、审美情趣、表达技巧、题材句式等,无一不受唐诗的熏陶。特别是晚唐时期的唐诗走向绵丽细密、清词丽句的路子,比那种豪迈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更容易引入浅斟低唱的词中。其二:许多词人,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常常异口同声地强调学词先学诗。宋代词学家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强调:“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

唐诗入词,形式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以便大家了解唐人对宋人、唐诗对宋词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诗词的对比,更进一步了解两代人和两种文体的差异。

一、化全首唐诗入词,拓展外延,便于演唱。宋人以唐诗入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把唐诗引申为长短句,使唐诗的节奏变缓,便于传唱。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古代人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这首诗把唐人在长安送别的情景写得酣畅淋漓,传唱千古,又作《渭城曲》、《阳关曲》。乐工把绝句改编为歌曲,到处传唱,一遍唱罢,意犹未尽,就反复演唱,遂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到词兴起后,《阳关三叠》仍是演唱的保留节目,长盛不衰。但词乐的发展,促使词人去创作更加适合演唱的文字,去取代四句二十八字的《阳关曲》。宋初名臣寇准衍化王维的《阳关曲》诗意,创作了《阳关引》,虽然题材没有什么创新,内容也是写长安送别,但外延的拓展,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更适合演唱。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二、化唐诗意境入词,扩大内涵,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人们对唐诗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且看唐代李商隐的有两首《无题》诗:

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两首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爱情诗,隐约描述诗人自己与一位可爱女子凄婉分离的故事。宋人宋祁取两诗的意境化为一首《鹧鸪天》:

画毂(gǔ)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词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其创作经历却很有意思,且流传甚广:有一次,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迎面遇上宫内出来的车马,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唤了声:“小宋!”随即便擦肩而过。宋祁回家,对这一声娇呼不能释怀,遂赋了一首上面这首《鹧鸪天》。因为他词名远播,未几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这才知道勾引皇帝的老婆的可怕后果。于是,磕头不止,口称罪该万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三、化若干首唐人诗句入词,充实内容,另辟蹊径。全首用唐人诗句联成一首词,这类作品很少,有如诗歌中的集句诗,这很是需要功底,既要熟悉古人的诗句作品和意境、神韵,取舍得当,又要把古人的诗句组成新的词作品,表达新的内涵,体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

金初词坛盟主吴激(1090年-1142年)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女婿。1127年(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能诗文书画。擅长工词。他作词与蔡松年齐名,时号“吴蔡体”。其代表作《人月圆》,全部取唐人诗语,自然得体,尤为人所传诵: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看到北宋被虏宫人在金国伺宴的情景后,写的一首含蓄表达了乡国之思的词。据《中州乐府》记载:宇文虚中(叔通)看了这首《人月圆》后,自愧不如。后来,有人求作词的,他就说:“吴郎近以乐府名天下,可往求之。”该词圆熟地融化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其一,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感慨万千地写了这首诗。

其二: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其三: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第四部分的前两句和最末两句: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四、化零星唐诗句子入词,直观浅白,易于理解。这种写法,就象散文使用成语一样,巧妙地把诗句融入词中,使词形成一种新境界,也使得词的味道更浓烈,也更通俗易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词的特点,把诗句给予删减,即加字或减字。

相传,“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一次外出,住在驿站。夜半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吟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他披衣推窗四望,阒无一人,觉得很是诡谲。十年后,他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五言排律《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钱起在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迟迟不能落笔,忽然,他想起十年前的事,灵机一动,就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结束全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尤其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更是全诗的警策,空灵、含蓄,余味无穷。钱起因此夺得进士第一名。

过了107年后的858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在举行进士考试时,唐宣宗问主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可见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据《墨庄漫录》记载: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天与七八十岁的老词人张先等一帮朋友在西湖饮宴。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那女子到了苏轼船前,自报家世道:“小女子自幼就风闻苏大人的高名,听说您今天来游西湖,特意赶来,也不怕公公婆婆怪罪我不守妇道。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也没什么可以表达我的仰慕之心的,小女子善于弹筝,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罢。”说罢,她弹了一曲,琴音如诉,她高贵娴雅的气度和高超的技艺,使在座众人都为之动容。

女子献完这支曲子,恳求苏轼说:“今天得见苏公,乃小女子三生之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应允?”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就把钱起的《湘灵鼓瑟》的诗意融入到他的词作《江城子》中,送给这位仰慕他的“粉丝”MM: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宋词风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宋词风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一、宋词与唐诗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