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建议立即手术
“孙剑涛!手动除颤,双向波,200焦,准备充电!”林墨迅速窜到除颤仪旁,取下仪器背后悬挂的两个电极板,确认电极板与除颤仪连接后,一边在上面均匀涂擦导电糊,一边大声呼喊老同学孙剑涛选择除颤能量。
“充电完成!准备放电!非操作医务人员远离床旁!”孙剑涛选好除颤能量,按下除颤仪充电键后,在林墨身旁辅助。
与此同时,林墨正好将胸骨电极板放在心脏骤停病人心底部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又将心尖电极板放在患者心尖部左腋中线第五肋间,垂直下压,双手大拇指顺势按下除颤键。
“除颤完成!护士!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孙剑涛!准备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
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执行着林墨的口令。
原本显得纷乱的局面也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再次恢复秩序。
护士在患者身上进行数个循环的胸外按压之后,林墨又喊了一句:“拉个心电图看看!”
不久之后。
“患者恢复窦性心律!除颤成功!”孙剑涛看了看心电图结果,在一旁宣布。
此言一出,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瞬间轻松下来,参与抢救的众人也都纷纷松了一口气。
抢救结束,林墨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表现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了,连忙离开床旁,询问一旁的孙剑涛:“急会诊的病人在哪里?”
“呐!就是他!患者王建国,半小时前,因车祸外伤入院,意识不清。”,孙剑涛指了指林墨身旁被抢救过来的中年男子,“刚从急诊CT室出来,就发生室颤,心脏骤停。”
“这样啊,等CT片子出来我再确定如何处理吧!”林墨略有所思,他很清楚一般车祸致患者意识不清,大概率意味着颅脑创伤性出血,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只不过具体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
林墨不是神,只是普通人,没有透视眼,不可能直接看出颅内出血部位,最多通过查体确认患者当前状态和可能的车祸创伤部位。
这也是林墨提到看完CT片子再处理病人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他打算对患者进行专科查体。
神经外科的专科查体主要内容为患者神经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共济运动功能的检查。
当然,有很多查体内容现在不方便进行,林墨只打算先确认几个关键指标,即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巴宾斯基征。
林墨先是从白大褂兜里掏出一根黑色瞳孔笔,扒开王建国的左眼睑,即左眼皮,观察对方瞳孔大小和形状,然后按住瞳孔笔开关,用散发的黄光直照他的瞳孔,观察其对光反射。
咦?
这左眼瞳孔对光反射有些迟钝啊!
再看看右眼。
重复以上操作。
右眼对光反射也稍显迟钝!
两侧瞳孔倒是正大等圆,直径差不多在3mm左右,处于成人正常的2mm-5mm范围之内。
随后,林墨收好瞳孔笔,又从兜里取出一根棉签,来到王建国左脚掌所在位置,用左手固定对方小腿,右手用棉签,沿对方足底外侧缘,划到小脚趾根部,转到内侧。
简单来讲,林墨刚才用棉签在王建国左脚底划拉了一条类似于“┓”型的轨迹。
下一刹那,王建国左腿大拇趾背屈,
其他四趾跖曲扇形散开,通俗来讲就是他左腿大脚趾向上翘,另外四根脚趾散开如扇形模样,微微向下压。
这是典型的巴宾斯基征阳性!!!
随即,林墨换了个身位,来到王建国右腿处,重复上述操作,唯一不同之处便是在对方脚底划拉出一条类似“Γ”型的轨迹。
此时,王建国的右腿脚趾没有明显反应。
巴宾斯基征阴性!!!
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巴宾斯基征阴性,根据人体大脑对肢体的对侧支配原则,这意味着王建国应该是右侧大脑有创伤性出血,而且出血量应该不少。
就在这时,孙剑涛的声音响起:“给!林墨!王建国的CT片子到了!”
林墨听此,连忙转身接过CT片子,仔细查看一番后,发现片子提示王建国右侧颅骨内板有新月形均匀高密度影像。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区域位于右侧额颞叶顶部!
中线左偏!
出血量大概在50ml左右!
如此影像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林墨先前的推断。
需要立即手术!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车祸后最为常见的几种颅脑创伤之一,常伴随脑挫裂伤,进展快,发病急,血肿量大于30ml时便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否则病情容易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死亡率从30%-80%不等,总之极高。
“我建议立即手术!”林墨见王建国病情紧急,也不再跟孙剑涛废话,“对了!病人家属在哪里?我要跟他们谈话。”
孙剑涛听此,连连摇头:“没家属!是急救车送来的!当时我刚问完王建国的名字,他便丧失意识了!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联系他的家属!”
“好吧!开启绿色通道!先救人要紧。我这就去填手术申请单!争取一小时内开始手术!”林墨说完,便转身朝急诊科医生办公室那几台电脑走去。
就在这时,林墨看见一道熟悉的身影,是神经外科的住院总徐硕。
那家伙也跑急诊科来了!
林墨连忙叫住对方:“徐硕!你不是去手术室送钛网了吗?怎么跑这里来了?”
“嘿嘿嘿!我听海燕姐讲林师兄你在急诊科会诊,所以专门过来看看是不是要上手术!”徐硕满脸笑嘻嘻的解释。
手术是徐硕的最爱,他巴不得自己天天待在手术室,远离科室里那些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
整天跟行政后勤的人扯皮,徐硕早已身心俱疲,两只熊猫眼越发的黑了!
只可惜,他是神经外科住院总,注定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扯皮,想逃也逃不掉。
林墨听徐硕主动请缨,丝毫不客气,立马出声安排任务:“的确有一台急诊手术!患者车祸后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我初步拟行右侧额颞叶顶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并去骨瓣减压术,只可惜家属没找到,需要开启绿色通道。这样!徐硕你打电话通知主任,让他老人家联系院长加急签字。”
“行!”徐硕倒也没拒绝,身为神经外科住院总,科室夜间急诊手术本来就应该由他来做,只是他的职称还是住院医师,尚无资格当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这类二级手术的主刀医生,最多只能当二线医生的助手。
随即,他便开始拨打电话,向神经外科大主任说明情况。
林墨见自家师弟干活如此麻利,心头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迅速坐在电脑旁,三两下写完会诊意见,然后开始填写手术申请单。
……
下面是一些有关心脏骤停的急救知识科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数秒内便会丧失意志,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后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大脑出现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被抢救幸存的概率近乎为零。
正因为如此,心脏骤停,素来也有“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的说法。
有相关文献报道,国内平均每天大约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位列全球第一。
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措施,具有决定性地位,直接关乎着患者的生死。
一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3-5分钟内进行电除颤,便可以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50%-70%。
当身边没有除颤仪时,首选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
进行心肺复苏前,先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环境不安全,要把患者移到安全的地方。
确认环境安全后,判断患者状态并及时救助。
首先让患者躺平,用双手轻拍对方双肩,判断其有无反应,同时口头询问“醒醒!你怎么了?能听到我说话吗?”等类似语言。
随后用手触摸患者颈动脉,判断其是否有搏动?时间尽量控制在5-10秒内。
若对方没有反应,应马上向周围人呼救,请他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120,若周围无人,抢救者也可直接拨打120。
当然,有时候直接拨打110或者最近一家医院的急救接诊电话会更有效,这样可以避免因120调度中心接线员的非专业表现而延误救治。
以上操作完成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有三大关键性技术,俗称C-A-B,C即胸外心脏按压,A为打开气道,B则是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时,抢救人员跪在患者一侧,上半身前倾,用手掌根部按压。
手掌根部是手腕与手掌连接处稍微往上一点儿的位置。
按压时,一手掌根正对两**连线中点或者胸骨下半部分,另一手掌根平行放于第一个手掌之上,双手手指交叉,手指翘起脱离胸壁,双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膀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与此同时,抢救人员应当用眼睛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并注意其面色变化。
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分-120次/分。
按压幅度控制在5-6cm,按压过浅急救效果差,按压过深可能会压断肋骨,造成二次损伤。
胸外按压30次后,进行人工呼吸2次。
人工呼吸前,施救者一手按住患者的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按住患者的下巴向上抬,打通患者气道,如对方口鼻有异物,需要立即予以清理。
随后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子,嘴包住患者唇部,进行人工呼吸,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
反复操作,直到患者生命迹象恢复或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当身边有除颤仪时,首选除颤仪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再进行心肺复苏。
除颤仪分为心内除颤仪和体外除颤仪。
心内除颤仪通常由心脏内科或心脏外科医师手术时使用,直接贴在心脏上进行除颤,效果最佳。
体外除颤仪又有两种,医护专用体外除颤仪和非医护人员也可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后者英文缩写为AED。
医护专用体外除颤仪相对复杂,需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才有资格使用,使用过程见本章开始急救的场景描写。
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过程相对简单,堪称“傻瓜式除颤仪”。
施救者只需一键启动,再根据自动体外除颤仪的语音提示操作即可,主要是在患者胸口贴好电极片,是否除颤直接由仪器自动分析判定。
在仪器分析过程中,施救者不可接触患者。
因为人体间相互接触会对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心电节律分析造成严重干扰而导致无法正确识别出可除颤心律,如此一来势必会耽误抢救进程,降低患者幸存可能。
如需除颤,仪器会自动充电。
随后,施救者再按下放电键,即完成整个除颤过程。
家中有高龄老人或心脏病患者时,可购买一台“傻瓜式除颤仪”,以备不时之需,价格大约在2-3万。
学会自救,很多时候比向他人寻求帮助更能解决问题。
如若觉得“傻瓜式除颤仪”单价太高,亦可联系社区或村委会购买,均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