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按摩(二)
掌背——手的背侧面。
小鱼际部——手的尺侧缘。
大鱼际部——手的桡侧缘之拇指边。
手指部——掌指关节至指端关节。
(5)下肢部
股部——髓关节至膝关节。
膝部——魏骨和膝关节周围。
小腿胖肠部——胭窝至跟健。
胫部——小腿前侧。
踝部——踝关节周围。
豔部——足掌部分。
足趾部——足趾关节周围。
(二)分部穴位
1.经络:经络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及孙络等。
其中以经脉为主,络脉和孙络仅是起联络作用的分支,经别是它的内部支干,奇经八脉则参于其间,共同构成整个的经络系统。
在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应分部取穴。经常应用到的有下列数条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皆至小趾外侧。该经脉在腰背部挟脊柱循二条支脉直行,其第1侧线在脊柱旁1.5寸处(相当于二横指),第2侧线在脊柱旁开3寸处(相当于四横指)。
督脉——起于会**至鼻柱,循行在头背腰臀正中脊柱处。任脉——起于会**至目眶下,循行在胸腹部之正中。
2.分部穴位及其分寸
(1)头面颈部
风府——枕骨下,在项后入发际1寸。
天柱——在项的后发际(当第1、2颈柱之间)大筋外侧陷中。
太阳——眉梢外梢下端,横指陷中。
攒竹——眉头陷中。
睛明——在内眼角向上、向外各1分处。
印堂——两眉之正中,准对鼻尖。
瞳子帘——目外皆角后5分许。
承泣——目下7分。
迎香——紧靠鼻孔旁外5分。
下关——闭嘴,当耳屏前约一横指,颠骨弓下陷中。
此处张口时,就鼓了起来。
颊车——耳下方约1寸,当下颌骨咬肌突起处。
地仓——平口角旁4分许。
水沟——上唇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承浆——下唇下陷凹中。
翳风—耳垂后,距耳约5分,骨边陷中。
鱼腰——眉毛正中。
(2)肩背腰部(如图3)
扁井
一大椎
一肺俞
矢宗
一膏肓
一心俞
消贞
隔俞
胆俞
脾俞
脊中
胃仓
一周俞
跑室
命门
大肠俞阳关
小肠禽上程
次涨
中解
下解
一长强
承扶
图3肩背腰部常用穴位
肩井——缺盆上,肩胛骨前,当大椎、肩隅两穴之间,略向前些。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大杼——项后第1椎下旁1寸5分。
肩隅——肩端两骨陷中,举臂有凹陷处。
风门——第2椎下旁1寸5分。
秉风——肩胛岗上骨缝空内,近外侧缘(曲垣穴外约2寸)。
肺俞——第3椎下旁1寸5分。
盲育——第4椎下旁3寸(肩胛骨内缘)。
肩真——肩胛下两骨之间,后腋缝纹端上1寸。
心俞——第5椎下旁1寸5分。
天宗——秉风穴下方(约平第4椎)大骨下陷中。
肺俞——第7椎下旁1寸5分。
肝俞——第9椎下旁1寸5分。
胆俞——第10椎下旁1寸5分。
脾俞——第11椎下旁1寸5分。
脊中——第11椎下。
胃仑——第12椎下旁3寸。
胃俞——第12椎下旁1寸5分。
志室——第14椎下(命门穴)旁3寸(平肾俞穴)。
大肠俞——第16椎下旁1寸5分。
阳关——第16椎之下(即第4腰椎之下)。
小肠俞——第18椎下(第1椎)旁1寸5分。
上醪——第18椎旁,在第1低骨孔中。
次膠——第19椎旁,在第2低骨孔中。
中醪——第20椎旁,在第3骨孔中。
下——第21椎旁,在第4低骨孔中。
八醪——即上、次、中、下醪的总称。
长强——尾低骨端下5分处。
承扶——臀下横纹中央。
(3)胸腹部
云门——在巨骨下方,肱骨头内缘喙突下,距正中线6寸。
中府——乳上第3肋间,当云门穴下1寸。
肩内俞——在三角肌前侧缘,与肩外俞穴相对。脑中——胸前正中线,两乳正中。
期门——乳t直下二肋端,距正中线4寸。
日月——期门穴下5分。
章门——季肋下,当第11肋骨之端。”
居醪——骼前上棘三分之一的髓后凹陷处。
环跳——髀枢中,大转子的后方,两足并立有凹陷处。中院——脐上4寸。
大横——脐旁4寸。
天枢——脐旁2寸。
神阙——脐窝中央。
气海——脐下1寸5分。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少海——屈肘内侧,大骨(肱骨内上髁)前5分许。
尺泽——肘窝横纹中,偏拇指侧筋外陷中。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
列缺——腕横纹上桡侧1寸5分,当两手虎**叉,食指尽处。
神门——掌后尺侧锐骨之端,腕纹线中。
曲池——曲肘外侧横纹头陷中。
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外关——腕后(阳池穴上)2寸两骨间。
阳池——掌背腕部,无名指直上横纹陷中。
合谷——手虎口间,歧骨陷中。
八邪——两手指缝间,左右共8个穴点。
(5)下肢部
髀关——伏兔之上交纹中。
伏兔——膝盖上6寸,肉隆起处。
风市——直立垂手中指尖尽处,膝上7寸。
鹤顶——膝盖骨正中直上1寸。
膝眼——膝盖骨下两旁陷中。
阳陵泉——胖骨头前陷中,膝下2寸。
阴陵泉——膝下2寸,内辅骨上陷中,与阳陵
泉穴相对稍高些。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旁约1寸筋间。
三阴交——内踝正中(去踝)直上3寸。
解溪——足次趾直上,足背与小腿齐界处横纹中。
委中——胭窝横纹正中央。
承山——小腿肚下,分肉之间陷中。
悬钟——足外踝上3寸,胖骨前。
昆仑——足外踝后5分,跟骨之上陷中。
太溪——足内踝后5分跟骨上。
涌泉——足掌心中央(约相当于足的前五分之二处)。
二、按摩手法介绍
1.按法
医者或以拇指罗纹面、四指间罗纹面,或以手掌的阴面,或以单掌、双掌的掌根部,附在某穴位上,由轻到重的上下掀压或旋转,即为按法。
2.摩法
医者用手掌的掌面或四指的指前第1节的指面附着在一定的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移动摩擦,为摩法。
3.推法
医者用大拇指的指端或罗纹面部分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其余四指成握拳状,或由内向外推出,或由下向上、由上向下、由左向右、由右向左推出,此为推法。
4.揉法
医者用手掌面或掌根,或掌指,或掌背,或小鱼际按压在体表部位,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作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揉动,此为揉法。
5.滚法
医者用手背的小指外侧部分附在患者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部内外灵活转动,连续不断地进行,速度稍快,此法为滚法。
6.捻法
医者以拇指和食指的第1节的罗纹面做对称性的捻动,如捻线状,力量使用要均匀,动作要缓和,此法为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