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劝勉
合上笔盖,我也没有什么收剑入鞘般的骄傲。
正常水平的同学在刚考完试的时候都不会一脸得意的说:哎呀,我稳了!
那是朝巴,或者坏蛋,前者纯纯不学无术,后者就为了搞人心态。
我不是朝巴,也不是坏蛋,我虽然没在历史上多下功夫,但是也绝不做搞人心态的坏事。
但是更多的,是我做完这张试卷以后的迷茫。
历史和其他科目不一样的点在于,即使你写完了,志得意满交了上去,你并不能确定究竟考的如何。
而物理生物则是,你交上去,也就知道自己考得不好,要完蛋了。
历史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班一半人学历史,每次交上去都感觉自己像斯老师或者钱穆先生,发下试卷来发现自己还是个弟弟。
或者反过来,明明前面几科状态不好,或许是喜欢的人跟自己的好朋友拍拖了,或许是吃饭吃到了一只蟑螂或者苍蝇,或许是昨晚睡觉脑袋硌着枕头了。
总归是状态不好,已经准备摆烂了,匆匆忙忙写点字儿。
诶!最后选择题蒙的好了,竟然也能到90。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历史这们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相关的说法并不统一,甚至模糊点很多题目的不同选项也说得过去。
这里我一时间想不到实际的题目例子,或许你自己也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有一次,我忘记是什么题了,答案貌似是选A,结果刘鹏良看错了答案,看成了B,于是就对着错误的B一顿讲。
底下的同学们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反驳,毕竟可能真的是答案错了。要是瞎喊,说不定还会被戴上“不会别瞎说话”的大帽子。
来回一顿讲,竟然把B讲完了。
刘鹏良说:“懂了吗。”
其他人说:“昂……”
我直接开口道:“这题答案选A”
刘鹏良赶快翻了翻答案,发现确实选A,我才知道不是这本书的印刷商针对我。
历史老师一时也摸不着头绪,可能也是按着b来准备的。
于是就顺延到了下一节。
到了第二节历史课,刘又把a选项讲了一遍,也是对的,却对b选项哑口无言。
下面的同学们都很识趣,包括我,都明白这时候不能提出一些让刘尴尬的问题。
于是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然而,类似的事件似乎在我的脑中并不只有一件,类似的尴尬经历我也不只是经历过一次。总而言之,历史课上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很邪门的东西。
我曾经也想过去看答案明白它们解释的套路或者反复复习常常考察的知识点,但是每次都大败而归。
差点有几次考试,我只错了一两个,就以为我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核心机密,却最后被牡丹城的一套二模题直接摧垮。
我才明白,这玩意的选择题真的就是靠运气。
大题?
综合来看,批卷老师的心情,你的字迹好坏,内容数量的多少是决定你大题分数的重要尺度。
我认识一个人,由于化学实在是学不会了,就转了历史,学了一个月,就在之后的历史测试中考到了年级前三,98分。
那时候,她已经快一年没学过历史了。
在亭翰中学里,她也不可能是什么国学的李清照或者谢道韫。
这件事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我的疑惑也直到看到她的书法作品展览以后才得到消除。而整个学校的舆论也是被一个月以后又一次的历史考试所平复了下去,那一次她神奇不再,只有81分。
不谈其他人,我自认我学习还算认真,不算丢三落四的人,但是我也一直在历史的汪洋大海里挣扎,在71到97的区间内徘徊不定。
相对来说还算认真的同学已经苦不堪言,而稍微没有那么认真的人却喜笑颜开。
在后面大题明显拉不开分数的情况下,选择题的分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对他们而言,历史反而是给他们带来奇迹的一科。
所以,在我们这个学校,往往可以见到一种奇特的现象。那些学习成绩稍微不理想的同学往往拒绝和别人讨论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就抓住地理或者历史不放,最喜欢的就是考完历史和地理之后着急忙慌地找人对答案。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这两科运气所占的比例要选高于其他的学科,可能平时在其他学科上毫无发言权,于是乎就只能在运气上找点自信了。
我不知道高考的阅卷是不是如此,但是高考的选择题同样出得让人费解。
可以在一些问题网站上搜索一下往年的历史试题,哪一年的历史考生不为自己的选择据理力争?哪一年的历史答案不是最后一波公布?又有哪一年的历史答案不会引起广泛的争论和质疑?
感慨万千,或许选科的时候你会觉得化学或者物理不好学,难以理解。
但是它们毕竟和历史不一样。
历史是讲究玄学的,当你想提高它的时候都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栽得头破血流。
化学毕竟要有个标准答案。
如果本省以后的考生,在六门科目里徘徊不定的话,不妨参考一下我这些话。
如果你志向远大,力争600分甚至要更高,那么你有把握能够掌握历史的深水吗?
看看一分一段表吧,为什么理科和文科的选择比例会如此夸张?
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本科,那么无所谓,物理化学你要真的斟酌一下,毕竟只有考上大学才有选择专业的机会。这时候,历史说不定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最后,喜欢读历史故事,真的和学历史区别很大。
谨以此篇,结束我的高中历史,也劝勉看到这些文字的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