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昭王复楚(4-6-2)

六、昭王复楚(4-6-2)

六、昭王复楚(4-6-2)

因而,整个楚昭王后期,外部环境,吴与晋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都大大减弱了。有利于楚国治疗内伤,虽然还无力向北向东出击,但收拾周边反叛的小国的力量还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蛮夷虎后,“乃谋北方”(《左传·哀公四年》),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会蔡人于负函(今河南信阳境),会方城之外的民众于缯关(今河南方城县),告诉他们,如果吴侵楚,将动员起来,抵御吴军。然而,却借此,突袭梁(今河南临汝县西)、霍(梁之西南)二国。又派单浮余围攻蛮氏(霍之西三十余里),蛮子赤奔晋阴地(今河南庐氏县东北)。楚又征召丰(今河南旧淅川县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县与内乡县境)与狄戎百姓为兵,进到上洛(今陕西商县)。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派人向晋阴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蛮子要求,士蔑于是向赵孟报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军,而当时,晋有范、中行之难,赵孟没有答应,反而要求士蔑尽快将蛮子交给楚人。于是士蔑就设计,召九州之戎,诈以分割一些田产给蛮子且为之筑城,以此召蛮子来,于是擒获蛮子,交给了楚人。而楚人又诈为蛮子作邑立宗,将蛮子君臣百姓都俘获而归。

陈国在吴伐楚时,保持中立,没有参与吴伐楚的军事行动,其后,夫差即位,以此为怨,屡伐陈。楚昭二十二年,吴伐陈。那时,楚大夫还对吴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过对吴王阖闾与夫差执政的前后对比,得出吴患不再的结论。史载:

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吴又伐陈,复报旧怨也。楚昭王此次断然出兵相救,驻军与城父。然而,这次救陈,却成了楚昭王的个人悲情。虽然事先卜战与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预感,将死于此地,但他还是不退军,坚决与吴战。但他事先让位于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结(即子期)与公子启(即子闾)。公子申与公子结都拒绝不受,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就在将要与吴军作战时,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带病作战,攻打吴军所据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区项城县境),在此役进行中,楚昭王卒于城父。楚昭王死后,子闾也不愿为楚王,于是就与子西与子期迎立昭王与越女(勾践女)所生的儿子熊章即位。是为楚惠王。由于当时吴楚对阵,为避免泄露军情,楚方面是秘密进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从陈退军了。

《左传》还记载了关于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岁也,(救陈之岁,-489)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时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离楚远,故遣使问诸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

主要说的事,楚昭王不嫁祸于臣,甘受天罚,不畏之死亡。

孔子闻此,大大赞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口里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里,楚昭王不仅知天命,还是一位仁爱之君,不以己过移于臣下。正因为如此,即便面临吴的大举侵伐,几近灭国,也最终复国,传位子孙。

可惜的是,楚昭王虽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时不过三十来岁,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续了灵王、平王时的衰败,致吴入郢,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后期,虽然复国,但元气已伤,对外动作不大,楚明显后劲乏力了。不过,这也是春秋后期了,中国历史将进入更加战乱纷纷的战国了。战国时期的楚国,也曾一时中兴过,但北方的秦国越来越强大,慢慢成了楚国最大的祸患,在与六国的合纵连横中,最终不敌强秦,走向灭亡。

六、昭王复楚(4-6-2)

因而,整个楚昭王后期,外部环境,吴与晋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都大大减弱了。有利于楚国治疗内伤,虽然还无力向北向东出击,但收拾周边反叛的小国的力量还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蛮夷虎后,“乃谋北方”(《左传·哀公四年》),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会蔡人于负函(今河南信阳境),会方城之外的民众于缯关(今河南方城县),告诉他们,如果吴侵楚,将动员起来,抵御吴军。然而,却借此,突袭梁(今河南临汝县西)、霍(梁之西南)二国。又派单浮余围攻蛮氏(霍之西三十余里),蛮子赤奔晋阴地(今河南庐氏县东北)。楚又征召丰(今河南旧淅川县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县与内乡县境)与狄戎百姓为兵,进到上洛(今陕西商县)。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派人向晋阴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蛮子要求,士蔑于是向赵孟报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军,而当时,晋有范、中行之难,赵孟没有答应,反而要求士蔑尽快将蛮子交给楚人。于是士蔑就设计,召九州之戎,诈以分割一些田产给蛮子且为之筑城,以此召蛮子来,于是擒获蛮子,交给了楚人。而楚人又诈为蛮子作邑立宗,将蛮子君臣百姓都俘获而归。

陈国在吴伐楚时,保持中立,没有参与吴伐楚的军事行动,其后,夫差即位,以此为怨,屡伐陈。楚昭二十二年,吴伐陈。那时,楚大夫还对吴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过对吴王阖闾与夫差执政的前后对比,得出吴患不再的结论。史载:

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吴又伐陈,复报旧怨也。楚昭王此次断然出兵相救,驻军与城父。然而,这次救陈,却成了楚昭王的个人悲情。虽然事先卜战与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预感,将死于此地,但他还是不退军,坚决与吴战。但他事先让位于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结(即子期)与公子启(即子闾)。公子申与公子结都拒绝不受,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就在将要与吴军作战时,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带病作战,攻打吴军所据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区项城县境),在此役进行中,楚昭王卒于城父。楚昭王死后,子闾也不愿为楚王,于是就与子西与子期迎立昭王与越女(勾践女)所生的儿子熊章即位。是为楚惠王。由于当时吴楚对阵,为避免泄露军情,楚方面是秘密进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从陈退军了。

《左传》还记载了关于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岁也,(救陈之岁,-489)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时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离楚远,故遣使问诸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

主要说的事,楚昭王不嫁祸于臣,甘受天罚,不畏之死亡。

孔子闻此,大大赞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口里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里,楚昭王不仅知天命,还是一位仁爱之君,不以己过移于臣下。正因为如此,即便面临吴的大举侵伐,几近灭国,也最终复国,传位子孙。

可惜的是,楚昭王虽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时不过三十来岁,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续了灵王、平王时的衰败,致吴入郢,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后期,虽然复国,但元气已伤,对外动作不大,楚明显后劲乏力了。不过,这也是春秋后期了,中国历史将进入更加战乱纷纷的战国了。战国时期的楚国,也曾一时中兴过,但北方的秦国越来越强大,慢慢成了楚国最大的祸患,在与六国的合纵连横中,最终不敌强秦,走向灭亡。

六、昭王复楚(4-6-2)

因而,整个楚昭王后期,外部环境,吴与晋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都大大减弱了。有利于楚国治疗内伤,虽然还无力向北向东出击,但收拾周边反叛的小国的力量还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蛮夷虎后,“乃谋北方”(《左传·哀公四年》),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会蔡人于负函(今河南信阳境),会方城之外的民众于缯关(今河南方城县),告诉他们,如果吴侵楚,将动员起来,抵御吴军。然而,却借此,突袭梁(今河南临汝县西)、霍(梁之西南)二国。又派单浮余围攻蛮氏(霍之西三十余里),蛮子赤奔晋阴地(今河南庐氏县东北)。楚又征召丰(今河南旧淅川县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县与内乡县境)与狄戎百姓为兵,进到上洛(今陕西商县)。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派人向晋阴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蛮子要求,士蔑于是向赵孟报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军,而当时,晋有范、中行之难,赵孟没有答应,反而要求士蔑尽快将蛮子交给楚人。于是士蔑就设计,召九州之戎,诈以分割一些田产给蛮子且为之筑城,以此召蛮子来,于是擒获蛮子,交给了楚人。而楚人又诈为蛮子作邑立宗,将蛮子君臣百姓都俘获而归。

陈国在吴伐楚时,保持中立,没有参与吴伐楚的军事行动,其后,夫差即位,以此为怨,屡伐陈。楚昭二十二年,吴伐陈。那时,楚大夫还对吴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过对吴王阖闾与夫差执政的前后对比,得出吴患不再的结论。史载:

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吴又伐陈,复报旧怨也。楚昭王此次断然出兵相救,驻军与城父。然而,这次救陈,却成了楚昭王的个人悲情。虽然事先卜战与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预感,将死于此地,但他还是不退军,坚决与吴战。但他事先让位于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结(即子期)与公子启(即子闾)。公子申与公子结都拒绝不受,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就在将要与吴军作战时,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带病作战,攻打吴军所据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区项城县境),在此役进行中,楚昭王卒于城父。楚昭王死后,子闾也不愿为楚王,于是就与子西与子期迎立昭王与越女(勾践女)所生的儿子熊章即位。是为楚惠王。由于当时吴楚对阵,为避免泄露军情,楚方面是秘密进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从陈退军了。

《左传》还记载了关于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岁也,(救陈之岁,-489)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时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离楚远,故遣使问诸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

主要说的事,楚昭王不嫁祸于臣,甘受天罚,不畏之死亡。

孔子闻此,大大赞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口里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里,楚昭王不仅知天命,还是一位仁爱之君,不以己过移于臣下。正因为如此,即便面临吴的大举侵伐,几近灭国,也最终复国,传位子孙。

可惜的是,楚昭王虽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时不过三十来岁,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续了灵王、平王时的衰败,致吴入郢,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后期,虽然复国,但元气已伤,对外动作不大,楚明显后劲乏力了。不过,这也是春秋后期了,中国历史将进入更加战乱纷纷的战国了。战国时期的楚国,也曾一时中兴过,但北方的秦国越来越强大,慢慢成了楚国最大的祸患,在与六国的合纵连横中,最终不敌强秦,走向灭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上一章下一章

六、昭王复楚(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