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老教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
快到天亮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公社。队长打发引明去联校叫我父亲,他和另一个社员把我送到了公社卫生院。
奇怪的很,到了卫生院,我的肚子一点都不疼了,人一点事都没有了,就是感觉肚子饿的厉害。
卫生院那个戴眼镜的老医生,听说了事情的全部经过,说:吃炒面吃成了肠梗阻,喝了半壶油,润肠,加上驴车颠簸了一路,通了,没事了。
众人虚惊一场,但皆大欢喜。我看着眼前的几个人,头上、身上,眉上、眼上,浑身上下全是一身土,汗水把黄土都粘在了身上,每一个人都成了黄土人。
我心里无限感动,不知道怎样感激他们才是,心里暗暗发誓:回去了一定好好教书,报答他们的恩情。
这时,我父亲也来了,感激自然是免不了的。父亲掏出半盒纸烟,每人给散了两支,挽留队长三人去吃饭。
家里平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恰巧父亲前天去粮站买回了粮食——父亲是家里唯一吃供应粮的人,他的供应粮里,每月有八斤白面,那时白面可是奢侈品,是只有招待贵客的时候才吃的。昨天舅舅来过,给吃了一顿。
母亲把剩下的白面舀了一半,父亲过来把另一半也到进盆里,和好,做下。队长他们呼噜呼噜,风卷残云一般,每人吃了三大碗白面,又喝过一大碗面汤。引明摸着圆乎乎的肚皮,看着锅里的几根面条,又咽了咽口水,队长就说他:再喝碗面汤添肚子,让孩子们也尝一口。
足有六斤干面粉,每人平均二斤干面粉,三个人连汤带水,才吃了个半饱,可见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有多艰辛!
客人发了话,母亲这才把锅里的一点点面条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八个,每个人的碗里,只有三四根面条。
临走的时候,父亲又拿出来一把挂面——那更是稀罕的东西——对队长说:给你们添麻烦了,这顿没吃饱,回去了再喝口挂面汤。
又给我拿了粮食,生活用品,我们一行四人,赶着毛驴车,踏着清晨的露水,返回了友仁生产队。
回到村里,已经是半上午时分。引明眼睛盯着那把挂面,说:陈老师家的白面都消化了,饿了。
队长就骂他:饿了回去喝你娘的奶去。
把那把挂面塞我手里,领着引明和那个社员上工去了。
友仁村只是兴华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我来之前,学校的老师是本村一个只上过扫盲班的老女人当着。老女人得了一场病,眼睛瞎了。直到我来之前,学校的门一直关着,全村的三十几个孩子,没人经管,处于放羊状态。
所以,我来友仁村当老师,不只是为了替我父亲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更是寄托着友仁村全体社员的期望和信任。
所以说,我感觉到自己娇嫩的肩上,担着一副并不轻松的担子,友仁村男女老少,特别是队长那一双渴盼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我的肩上,担着全体友仁村社员的殷切希望。
兴华大队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是一个生产队。
这四个生产队,连我在内,一共有两名老师,我因为是临时代教,只负责友仁小学的教学任务,其他三个生产队的小学,分为三个教学点,由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民办教师一个人负责教学。一星期六天,每个教学点上两天课,学生不动老师动,老师三个教学点轮流转,俗话说叫走教,官方的说法叫巡回教学。
学生有走读生,
并不稀奇。走教的老师,我还是头一次听说,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可是,现实就真真实实地摆在我的眼前,不相信也得信。当时农村的条件就在那里摆着,能有个老师教孩子们,就已经很不错了。
走教的老师姓马,马老师专门来了友仁村一次,说是路过,其实是应队长之邀,来指导我这个新手的。
对马老师的指教,我自然是洗耳恭听,但确实也没有学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马老师的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那样的老一套,和我所掌握的也差不了多少,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如我想的巧妙。
这次和马老师的初次相见,我虽然没有学到先进的教学经验,但马老师吃苦耐劳,认真工作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却是让我打心眼里佩服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从马老师那里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我实在难以想象,瘸了一条腿的马老师,颠簸着自己羸弱的身躯,风里雨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三个相隔并不很近的生产队之间,像一只带着火种的萤火虫,把自身微弱的光亮,带过去,照亮这三个自然村的孩子们黯淡的心灵,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啊!
马老师脸庞黢黑,脸上沟壑纵横,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
看着马老师的形象,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在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图画:炎炎烈日下,寒风冷雨中,一个单薄的身影,在黄土地的山间小路上,颠着一长一短的两条腿,袋鼠一样,上蹿下跳,来回奔波,顶风冒雪,风雨不改。寒暑易节,一如既往。把自己一腔的热血,挥洒在了这一块热土上。
马老师本有一个在政府部门上班的体面的工作,三年困难时期,被压缩回农村,当了民办老师,一干就是二十年。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工资一月只有一筐子山药蛋,后来逐渐调整,民办教师的工资,由一月一筐山药蛋,调整为政府财政补贴八块钱,队里一天再记十分工,虽然仍然微薄,但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上工,对他有残疾的身体而言,也算是一份轻闲的工作。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收入又很微薄,但在那个讲究奉献的年代,马老师是满足的,认真的,他把自己当成了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兴华大队三个生产队孩子们的心灵。
我当时正是懵懂的年纪,容易激动,被马老师这样的正能量所感染,心里把马老师当做了楷模。暗自发誓,在这个微不足道的岗位上,一定要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