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文明影响食物

第六十四章 文明影响食物

那么接着上文,我们继续讲讲古代的食物。

然后接着是讲炊具。

西汉,随着砖的量化生产,民间出现了高台灶,这种灶台的形式,如今仍可见于中国一些地区。灶台出现,意味着可以比较方便的调控「火候」,才演生出中餐一系列的火候技巧。

宋代之前,哪怕你是王公贵族,想吃一盘炒鸡蛋也是相当困难的。

不是厨子不会炒,而是没锅。

在这之前,常见的炊具是破釜沉舟的“釜”。釜有金属的,但民间用的往往是陶制。釜的问题在于器壁太厚,更适合煮。

不是咱们不会做饭,实在是炊具限制了厨艺。

没有炒菜,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

之前的人只好以煮的、蒸的、烤的、生的度日。

阔怕对吧。

紧接着是物流和保鲜

地域限制是一定要考虑的,不是人人都有“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权势,享受八百里加急送货上门。

在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离开家乡,基本上相当于彻底告别了家乡的味道。所以才有“莼鲈之思”,这货来到洛阳后,发现洛阳的鱼太贵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累世宅,不去鰶鱼额”,甚至为了吃鱼疯狂到卖房子,可见这地儿鱼有多稀罕,张翰在前程和吃鱼之间权衡再三,最终觉得还是吃鱼比较重要,于是辞掉厚禄美差,回家吃鱼。

古人的志怪小说,在描写某个术士的神通如何惊人时,常常会列举这样一条:

会种反季节蔬菜。

今天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彼时被当作神奇的魔法。

对于百姓,大部分时代,新鲜蔬菜是稀缺的。腌菜制法几乎成为所有古代食经的必备内容,每户人家必备的技能,古人像今人逛菜市场一样视腌菜为日常,所以华夏才有今日如此庞大的腌菜集团。比较古今食物,新鲜蔬菜和腌菜的对比不得不提。然而即使做腌菜的手艺出神入化,天天吃、顿顿吃,总是免不了吃腻,今天的食材多样性、流通和保鲜技术的优势则尽显无疑。

再说肉,长期以来牛肉是不能吃的、比较农耕国家,杀头牛,那可是挖封建主义墙角——所以水浒里动不动就来两斤熟牛肉是不可能的事儿——当然,一般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朝毕竟游牧民族起家,没那么多讲究。唐朝的时候猪也很少,宋朝的时候,苏轼是这么写的“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依然不多。所以羊肉其实很常见,特别是唐代,羊肉是唐代最主要的肉食,但是当时的羊肉膻味极大,膻味来源很多,跟年龄、品种、饲料、阉割等等都有关系,现在研究出很多方法减少膻味,当时嘛,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加香辛料,特别是胡椒。再有就是屠宰上,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科学合理的工序,比如排酸——这个可以很大程度改变肉的口感;这都是古代所不能做到的。

再有就鱼肉,唐朝的时候,鱼肉最常见的吃法是鲙,有点类似于生鱼片,不过以淡水鱼居多——当然,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生吃淡水鱼本就是早该被淘汰的吃法。

无论是肉的来源丰富性、饲养的合理性、还是屠宰后的处理,古代肉跟现代同样没有可比性。

再说调料,先说一个最重要的事,辣椒是明代传入。

其余的味精是二十世纪初才发现;现在常见的大豆油,在明朝的天工开物里还因为出油率低被认为不算很好的榨油作物——清朝往前说,普遍都是芝麻油最多——出油率远高于其他品种。

一句唐诗已经很好概括了唐朝对调料的运用,“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生鱼片、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哦,对,还有糖,唐朝以前以麦芽糖居多;制蔗糖技术是还是玄奘带回来的,没错,就是唐僧。

总结的话,调料可能反倒是千百年来变化最小的一项。

烹饪工艺上,早期就是烤和煮居多,常见的炒,那是宋代才出现,用的还是芝麻油。基本明清时期,现在的烹饪工艺已经跟现代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文明是进步的。食物也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文明影响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