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赋闲的日子(4)
[笔下文学Www.bxwx.net]
玉丘人惟独不钓鱼,他们认为钓鱼不过是一种玩儿把戏罢了,收获太少。他们尤其经不起耐着性子弄了半天空手而归,所以只有小孩子玩玩钓鱼的游戏而已。
但玉丘人却会钓黄鳝。只用一根尼龙线套着一个小钩子,钩子上套上鱼饵。不下田,只在田埂上转悠,找到黄鳝在田埂上打的大洞处下钩子。钓上来的都是老蟮,小到几两重一条,大的斤把一条,象条蛇。不是人人都会这一手,钓蟮者知道什么洞是老蟮的洞,而不是蛇洞,也知道在什么样的天气,在哪个时辰老蟮会吞饵。老蟮是不会轻易吞饵的,多数情况下缩在洞穴里按兵不动,要不然它也成不了老蟮。能躲过石灰水、茶枯水、爪子、夹子以及上面各种各样的渔具的诱捕和突然袭击而能成其为老蟮者,想必也修炼成精,不会贸然行动的。如果有人是想要一条斤把重的老蟮作特殊用途,就是想不到手,只好破费从捕蟮老手那里去买。
玉丘人还会钓团鱼(水鱼或者甲鱼),钓团鱼的历史不长,早年就没有听说过团鱼也能钓得到的。那时团鱼是送到人手上的,捉上一只团鱼是一个人的手气,不是技术。另外,“捉团鱼”这个说法,也指一个人在泥水里跌跤子,弄得一身泥水的狼狈相的代称。不知什么时候起,团鱼是稀罕物了,是美味佳肴了,能卖得个天价了。于是有人就研究出了钓团鱼的法子,有专门的工具,饵子有特殊的配方,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里,秘而不宣。别人多没有见过钓团鱼的工具和饵子,只隐约听到过什么“放线”、“下钩子”之类的行话,我在这里就无法描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渔具和什么样配方的饵子了,我不能侵犯他们在玉丘及其附近地域的这一专利权。
早年玉丘人捞的鱼多是自家消受,或者腊干收捡,客来取用方便。那时泥鳅黄鳝不值钱,黄鳝更不值泥鳅,是最贱的货。泥鳅虽然被称做“水中人参”,但很多人不大爱吃没有鳞片的鱼。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说蟮鱼极富营养,蛋白质丰富,活血,性好,吃了大补云云。眼见得有人来高价收购蟮鱼往城里送了,玉丘人就开始大量捕捉起黄鳝来。尤其是大条的老蟮,随个头大小不等能买到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斤了,捞鱼人能不趋之若骛?钓老蟮的方法跟钓团鱼的方法一样,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玉丘人还会钓青蛙、田鸡(泥蛙),也会用“照鱼”一样的法子来“照蛤蟆”,只用手电不用渔具,不能伤了青蛙田鸡。人们把青蛙、田鸡都叫做“蛤蟆”,也把女人的下体叫做“蛤蟆”,同时又叫做“蚌壳”的。
那时稻田里还有禾鸡的,间或也可见到野鸭子。禾鸡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田里的一种野鸟,这禾鸡全身多为黑色,偶有麻色羽毛的。禾鸡长得跟家鸡差不多的样子,只是没有家鸡的个头大,脑袋小,昂起老高,尾巴尖长也翘起老高,在稻田里行走时两条细长的腿快速地一点一点地,行动类似鸽子的步行派头。一只老禾鸡也会比一只家养仔鸡的个头小,禾鸡崽就更小了,所以除了样子象鸡,单凭个头来说就只能是鸟了。禾鸡象鸡,但禾鸡却是能飞的,一般不会展翅高飞,躲于稻丛里的禾鸡,一遇动静就扑哧一下飞远了,落到远处的稻丛里。人如果追过去,照禾鸡飞起又落下的去处寻去,还没等近得跟前,它扑地一下又飞开了,然后落于更远处。所以禾鸡一般是不太容易被人捉住的。但是,有眼明手快的人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在除草、捉虫、施肥或者收割的过程当中,总就有活捉了禾鸡回来的。偶尔还见有人端了禾鸡的窝,甚至老禾鸡也被抓住了。禾鸡窝里要么是几枚溜圆的禾鸡蛋,要么是憨头憨老的小禾鸡崽崽,逗煞人的可爱劲头呢!也会有人抓住了水田里的野鸭子,跟家鸭是一个样,也是赶不上家鸭的个头,但比禾鸡可就大个多了。野鸭子跟家鸭不同的是它也能飞起来,抓住以后就被缚住了两只脚或者翅膀了,才不至于逃脱得了。据说禾鸡和野鸭子都很能“补体”,抓了禾鸡野鸭子的人家,都把这大补的东西干蒸给孩子吃了,那家的孩子就会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神气好几天的。
不过,在玉丘的水田里,禾鸡也好,野鸭子也好,后来是绝了种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野鸡野鸭飞落的影子了。
玉丘人甚至还会捉蛇。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今天的玉丘人当然都是那个时候“永之人”的后代,在玉丘,有很多人就是属于永州之野能捕异蛇的异人,他们手中的蛇药都是祖传秘方,不轻易外传的。
当然,父亲原本不是个会捞鱼的人,让他下水田去捉泥鳅黄鳝的话,他可能比我还笨。准确地说,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种种捕鱼捞虾、抓捞野味的本领,父亲是一样也不会的。他的食指和中指弯起做成的“钳子”是很有力,但只能钳住盆中的鱼,水田里捉泥鳅黄鳝之道他是一窍不通。除了用篾罩子在自家水潭里罩过鱼,其他所有捞鱼的方法他都毫无所知,那些名目繁多的渔具他都陌生得很。就是用篾罩子罩鱼,他也就是近些年才试过几次,以前这活儿都是我哥哥们的事情,他只管公家的大小事,家里的活儿他生疏。
赋闲以后的父亲学着去捞鱼,却也仅爱了其中的一种,就是“钓虾子”。
“钓虾子”这一“副业”虽然年轻人也偶尔为之,但多为老年人所操。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就有以此为业的,逢圩卖个几斤鱼虾,捞几个旱烟钱,也能贴补点生活。大多数老头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一类“钓虾子”,除了上面几个原因,就也有点修心养性之道的考虑在里面了。
年轻人“照鱼”成群结队,老头子“钓虾子”多单独行动。晚上一个人肩膀上扛上叠在一起的七、八把甚至十几把“沉罾”,不紧不忙地走到选好的一处水潭那里,不紧不慢地放罾,收罾,期间抽上一根旱烟,甚至靠在田埂陡坡上睡上一会儿,很是惬意。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习业,差不多就成了半个“钓虾子”的老手了。他知道哪个水潭小鱼小虾多,哪里的小鱼小虾本分,肯吃饵,哪里的鱼虾乖巧狡猾。狡猾的鱼虾不肯吃饵,或者咬上饵子拖走,不会在是非之地久留,那都是被“钓”够了胃口的水潭里的鱼虾才有的本事。父亲“钓虾子”可能走得很远很远,玉丘以外别的村子,别的公社都去过,反正父亲夜里胆大。关键是父亲能习天气和鱼虾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是“钓虾子”的绝好时机。父亲发现出去早了其实没用,一把罾收上来也没有多少鱼虾,这些年捕鱼捞虾的多了,鱼虾资源已经不象早年那么丰富了。他发现小鱼小虾多在凌晨时分出来觅食,那一个把两个时辰里是收获的高峰。父亲就常常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样子扛上“沉罾”从家里出发,远一点的地方就再提前一点。这样上半夜睡好了觉,第二天也不需要补睡眠了。
[笔下文学Www.bxwx.net]
玉丘人惟独不钓鱼,他们认为钓鱼不过是一种玩儿把戏罢了,收获太少。他们尤其经不起耐着性子弄了半天空手而归,所以只有小孩子玩玩钓鱼的游戏而已。
但玉丘人却会钓黄鳝。只用一根尼龙线套着一个小钩子,钩子上套上鱼饵。不下田,只在田埂上转悠,找到黄鳝在田埂上打的大洞处下钩子。钓上来的都是老蟮,小到几两重一条,大的斤把一条,象条蛇。不是人人都会这一手,钓蟮者知道什么洞是老蟮的洞,而不是蛇洞,也知道在什么样的天气,在哪个时辰老蟮会吞饵。老蟮是不会轻易吞饵的,多数情况下缩在洞穴里按兵不动,要不然它也成不了老蟮。能躲过石灰水、茶枯水、爪子、夹子以及上面各种各样的渔具的诱捕和突然袭击而能成其为老蟮者,想必也修炼成精,不会贸然行动的。如果有人是想要一条斤把重的老蟮作特殊用途,就是想不到手,只好破费从捕蟮老手那里去买。
玉丘人还会钓团鱼(水鱼或者甲鱼),钓团鱼的历史不长,早年就没有听说过团鱼也能钓得到的。那时团鱼是送到人手上的,捉上一只团鱼是一个人的手气,不是技术。另外,“捉团鱼”这个说法,也指一个人在泥水里跌跤子,弄得一身泥水的狼狈相的代称。不知什么时候起,团鱼是稀罕物了,是美味佳肴了,能卖得个天价了。于是有人就研究出了钓团鱼的法子,有专门的工具,饵子有特殊的配方,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里,秘而不宣。别人多没有见过钓团鱼的工具和饵子,只隐约听到过什么“放线”、“下钩子”之类的行话,我在这里就无法描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渔具和什么样配方的饵子了,我不能侵犯他们在玉丘及其附近地域的这一专利权。
早年玉丘人捞的鱼多是自家消受,或者腊干收捡,客来取用方便。那时泥鳅黄鳝不值钱,黄鳝更不值泥鳅,是最贱的货。泥鳅虽然被称做“水中人参”,但很多人不大爱吃没有鳞片的鱼。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说蟮鱼极富营养,蛋白质丰富,活血,性好,吃了大补云云。眼见得有人来高价收购蟮鱼往城里送了,玉丘人就开始大量捕捉起黄鳝来。尤其是大条的老蟮,随个头大小不等能买到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斤了,捞鱼人能不趋之若骛?钓老蟮的方法跟钓团鱼的方法一样,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玉丘人还会钓青蛙、田鸡(泥蛙),也会用“照鱼”一样的法子来“照蛤蟆”,只用手电不用渔具,不能伤了青蛙田鸡。人们把青蛙、田鸡都叫做“蛤蟆”,也把女人的下体叫做“蛤蟆”,同时又叫做“蚌壳”的。
那时稻田里还有禾鸡的,间或也可见到野鸭子。禾鸡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田里的一种野鸟,这禾鸡全身多为黑色,偶有麻色羽毛的。禾鸡长得跟家鸡差不多的样子,只是没有家鸡的个头大,脑袋小,昂起老高,尾巴尖长也翘起老高,在稻田里行走时两条细长的腿快速地一点一点地,行动类似鸽子的步行派头。一只老禾鸡也会比一只家养仔鸡的个头小,禾鸡崽就更小了,所以除了样子象鸡,单凭个头来说就只能是鸟了。禾鸡象鸡,但禾鸡却是能飞的,一般不会展翅高飞,躲于稻丛里的禾鸡,一遇动静就扑哧一下飞远了,落到远处的稻丛里。人如果追过去,照禾鸡飞起又落下的去处寻去,还没等近得跟前,它扑地一下又飞开了,然后落于更远处。所以禾鸡一般是不太容易被人捉住的。但是,有眼明手快的人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在除草、捉虫、施肥或者收割的过程当中,总就有活捉了禾鸡回来的。偶尔还见有人端了禾鸡的窝,甚至老禾鸡也被抓住了。禾鸡窝里要么是几枚溜圆的禾鸡蛋,要么是憨头憨老的小禾鸡崽崽,逗煞人的可爱劲头呢!也会有人抓住了水田里的野鸭子,跟家鸭是一个样,也是赶不上家鸭的个头,但比禾鸡可就大个多了。野鸭子跟家鸭不同的是它也能飞起来,抓住以后就被缚住了两只脚或者翅膀了,才不至于逃脱得了。据说禾鸡和野鸭子都很能“补体”,抓了禾鸡野鸭子的人家,都把这大补的东西干蒸给孩子吃了,那家的孩子就会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神气好几天的。
不过,在玉丘的水田里,禾鸡也好,野鸭子也好,后来是绝了种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野鸡野鸭飞落的影子了。
玉丘人甚至还会捉蛇。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今天的玉丘人当然都是那个时候“永之人”的后代,在玉丘,有很多人就是属于永州之野能捕异蛇的异人,他们手中的蛇药都是祖传秘方,不轻易外传的。
当然,父亲原本不是个会捞鱼的人,让他下水田去捉泥鳅黄鳝的话,他可能比我还笨。准确地说,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种种捕鱼捞虾、抓捞野味的本领,父亲是一样也不会的。他的食指和中指弯起做成的“钳子”是很有力,但只能钳住盆中的鱼,水田里捉泥鳅黄鳝之道他是一窍不通。除了用篾罩子在自家水潭里罩过鱼,其他所有捞鱼的方法他都毫无所知,那些名目繁多的渔具他都陌生得很。就是用篾罩子罩鱼,他也就是近些年才试过几次,以前这活儿都是我哥哥们的事情,他只管公家的大小事,家里的活儿他生疏。
赋闲以后的父亲学着去捞鱼,却也仅爱了其中的一种,就是“钓虾子”。
“钓虾子”这一“副业”虽然年轻人也偶尔为之,但多为老年人所操。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就有以此为业的,逢圩卖个几斤鱼虾,捞几个旱烟钱,也能贴补点生活。大多数老头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一类“钓虾子”,除了上面几个原因,就也有点修心养性之道的考虑在里面了。
年轻人“照鱼”成群结队,老头子“钓虾子”多单独行动。晚上一个人肩膀上扛上叠在一起的七、八把甚至十几把“沉罾”,不紧不忙地走到选好的一处水潭那里,不紧不慢地放罾,收罾,期间抽上一根旱烟,甚至靠在田埂陡坡上睡上一会儿,很是惬意。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习业,差不多就成了半个“钓虾子”的老手了。他知道哪个水潭小鱼小虾多,哪里的小鱼小虾本分,肯吃饵,哪里的鱼虾乖巧狡猾。狡猾的鱼虾不肯吃饵,或者咬上饵子拖走,不会在是非之地久留,那都是被“钓”够了胃口的水潭里的鱼虾才有的本事。父亲“钓虾子”可能走得很远很远,玉丘以外别的村子,别的公社都去过,反正父亲夜里胆大。关键是父亲能习天气和鱼虾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是“钓虾子”的绝好时机。父亲发现出去早了其实没用,一把罾收上来也没有多少鱼虾,这些年捕鱼捞虾的多了,鱼虾资源已经不象早年那么丰富了。他发现小鱼小虾多在凌晨时分出来觅食,那一个把两个时辰里是收获的高峰。父亲就常常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样子扛上“沉罾”从家里出发,远一点的地方就再提前一点。这样上半夜睡好了觉,第二天也不需要补睡眠了。
[笔下文学Www.bxwx.net]
玉丘人惟独不钓鱼,他们认为钓鱼不过是一种玩儿把戏罢了,收获太少。他们尤其经不起耐着性子弄了半天空手而归,所以只有小孩子玩玩钓鱼的游戏而已。
但玉丘人却会钓黄鳝。只用一根尼龙线套着一个小钩子,钩子上套上鱼饵。不下田,只在田埂上转悠,找到黄鳝在田埂上打的大洞处下钩子。钓上来的都是老蟮,小到几两重一条,大的斤把一条,象条蛇。不是人人都会这一手,钓蟮者知道什么洞是老蟮的洞,而不是蛇洞,也知道在什么样的天气,在哪个时辰老蟮会吞饵。老蟮是不会轻易吞饵的,多数情况下缩在洞穴里按兵不动,要不然它也成不了老蟮。能躲过石灰水、茶枯水、爪子、夹子以及上面各种各样的渔具的诱捕和突然袭击而能成其为老蟮者,想必也修炼成精,不会贸然行动的。如果有人是想要一条斤把重的老蟮作特殊用途,就是想不到手,只好破费从捕蟮老手那里去买。
玉丘人还会钓团鱼(水鱼或者甲鱼),钓团鱼的历史不长,早年就没有听说过团鱼也能钓得到的。那时团鱼是送到人手上的,捉上一只团鱼是一个人的手气,不是技术。另外,“捉团鱼”这个说法,也指一个人在泥水里跌跤子,弄得一身泥水的狼狈相的代称。不知什么时候起,团鱼是稀罕物了,是美味佳肴了,能卖得个天价了。于是有人就研究出了钓团鱼的法子,有专门的工具,饵子有特殊的配方,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里,秘而不宣。别人多没有见过钓团鱼的工具和饵子,只隐约听到过什么“放线”、“下钩子”之类的行话,我在这里就无法描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渔具和什么样配方的饵子了,我不能侵犯他们在玉丘及其附近地域的这一专利权。
早年玉丘人捞的鱼多是自家消受,或者腊干收捡,客来取用方便。那时泥鳅黄鳝不值钱,黄鳝更不值泥鳅,是最贱的货。泥鳅虽然被称做“水中人参”,但很多人不大爱吃没有鳞片的鱼。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说蟮鱼极富营养,蛋白质丰富,活血,性好,吃了大补云云。眼见得有人来高价收购蟮鱼往城里送了,玉丘人就开始大量捕捉起黄鳝来。尤其是大条的老蟮,随个头大小不等能买到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斤了,捞鱼人能不趋之若骛?钓老蟮的方法跟钓团鱼的方法一样,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玉丘人还会钓青蛙、田鸡(泥蛙),也会用“照鱼”一样的法子来“照蛤蟆”,只用手电不用渔具,不能伤了青蛙田鸡。人们把青蛙、田鸡都叫做“蛤蟆”,也把女人的下体叫做“蛤蟆”,同时又叫做“蚌壳”的。
那时稻田里还有禾鸡的,间或也可见到野鸭子。禾鸡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田里的一种野鸟,这禾鸡全身多为黑色,偶有麻色羽毛的。禾鸡长得跟家鸡差不多的样子,只是没有家鸡的个头大,脑袋小,昂起老高,尾巴尖长也翘起老高,在稻田里行走时两条细长的腿快速地一点一点地,行动类似鸽子的步行派头。一只老禾鸡也会比一只家养仔鸡的个头小,禾鸡崽就更小了,所以除了样子象鸡,单凭个头来说就只能是鸟了。禾鸡象鸡,但禾鸡却是能飞的,一般不会展翅高飞,躲于稻丛里的禾鸡,一遇动静就扑哧一下飞远了,落到远处的稻丛里。人如果追过去,照禾鸡飞起又落下的去处寻去,还没等近得跟前,它扑地一下又飞开了,然后落于更远处。所以禾鸡一般是不太容易被人捉住的。但是,有眼明手快的人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在除草、捉虫、施肥或者收割的过程当中,总就有活捉了禾鸡回来的。偶尔还见有人端了禾鸡的窝,甚至老禾鸡也被抓住了。禾鸡窝里要么是几枚溜圆的禾鸡蛋,要么是憨头憨老的小禾鸡崽崽,逗煞人的可爱劲头呢!也会有人抓住了水田里的野鸭子,跟家鸭是一个样,也是赶不上家鸭的个头,但比禾鸡可就大个多了。野鸭子跟家鸭不同的是它也能飞起来,抓住以后就被缚住了两只脚或者翅膀了,才不至于逃脱得了。据说禾鸡和野鸭子都很能“补体”,抓了禾鸡野鸭子的人家,都把这大补的东西干蒸给孩子吃了,那家的孩子就会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神气好几天的。
不过,在玉丘的水田里,禾鸡也好,野鸭子也好,后来是绝了种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野鸡野鸭飞落的影子了。
玉丘人甚至还会捉蛇。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今天的玉丘人当然都是那个时候“永之人”的后代,在玉丘,有很多人就是属于永州之野能捕异蛇的异人,他们手中的蛇药都是祖传秘方,不轻易外传的。
当然,父亲原本不是个会捞鱼的人,让他下水田去捉泥鳅黄鳝的话,他可能比我还笨。准确地说,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种种捕鱼捞虾、抓捞野味的本领,父亲是一样也不会的。他的食指和中指弯起做成的“钳子”是很有力,但只能钳住盆中的鱼,水田里捉泥鳅黄鳝之道他是一窍不通。除了用篾罩子在自家水潭里罩过鱼,其他所有捞鱼的方法他都毫无所知,那些名目繁多的渔具他都陌生得很。就是用篾罩子罩鱼,他也就是近些年才试过几次,以前这活儿都是我哥哥们的事情,他只管公家的大小事,家里的活儿他生疏。
赋闲以后的父亲学着去捞鱼,却也仅爱了其中的一种,就是“钓虾子”。
“钓虾子”这一“副业”虽然年轻人也偶尔为之,但多为老年人所操。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就有以此为业的,逢圩卖个几斤鱼虾,捞几个旱烟钱,也能贴补点生活。大多数老头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一类“钓虾子”,除了上面几个原因,就也有点修心养性之道的考虑在里面了。
年轻人“照鱼”成群结队,老头子“钓虾子”多单独行动。晚上一个人肩膀上扛上叠在一起的七、八把甚至十几把“沉罾”,不紧不忙地走到选好的一处水潭那里,不紧不慢地放罾,收罾,期间抽上一根旱烟,甚至靠在田埂陡坡上睡上一会儿,很是惬意。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习业,差不多就成了半个“钓虾子”的老手了。他知道哪个水潭小鱼小虾多,哪里的小鱼小虾本分,肯吃饵,哪里的鱼虾乖巧狡猾。狡猾的鱼虾不肯吃饵,或者咬上饵子拖走,不会在是非之地久留,那都是被“钓”够了胃口的水潭里的鱼虾才有的本事。父亲“钓虾子”可能走得很远很远,玉丘以外别的村子,别的公社都去过,反正父亲夜里胆大。关键是父亲能习天气和鱼虾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是“钓虾子”的绝好时机。父亲发现出去早了其实没用,一把罾收上来也没有多少鱼虾,这些年捕鱼捞虾的多了,鱼虾资源已经不象早年那么丰富了。他发现小鱼小虾多在凌晨时分出来觅食,那一个把两个时辰里是收获的高峰。父亲就常常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样子扛上“沉罾”从家里出发,远一点的地方就再提前一点。这样上半夜睡好了觉,第二天也不需要补睡眠了。
[笔下文学Www.bxwx.net]
玉丘人惟独不钓鱼,他们认为钓鱼不过是一种玩儿把戏罢了,收获太少。他们尤其经不起耐着性子弄了半天空手而归,所以只有小孩子玩玩钓鱼的游戏而已。
但玉丘人却会钓黄鳝。只用一根尼龙线套着一个小钩子,钩子上套上鱼饵。不下田,只在田埂上转悠,找到黄鳝在田埂上打的大洞处下钩子。钓上来的都是老蟮,小到几两重一条,大的斤把一条,象条蛇。不是人人都会这一手,钓蟮者知道什么洞是老蟮的洞,而不是蛇洞,也知道在什么样的天气,在哪个时辰老蟮会吞饵。老蟮是不会轻易吞饵的,多数情况下缩在洞穴里按兵不动,要不然它也成不了老蟮。能躲过石灰水、茶枯水、爪子、夹子以及上面各种各样的渔具的诱捕和突然袭击而能成其为老蟮者,想必也修炼成精,不会贸然行动的。如果有人是想要一条斤把重的老蟮作特殊用途,就是想不到手,只好破费从捕蟮老手那里去买。
玉丘人还会钓团鱼(水鱼或者甲鱼),钓团鱼的历史不长,早年就没有听说过团鱼也能钓得到的。那时团鱼是送到人手上的,捉上一只团鱼是一个人的手气,不是技术。另外,“捉团鱼”这个说法,也指一个人在泥水里跌跤子,弄得一身泥水的狼狈相的代称。不知什么时候起,团鱼是稀罕物了,是美味佳肴了,能卖得个天价了。于是有人就研究出了钓团鱼的法子,有专门的工具,饵子有特殊的配方,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里,秘而不宣。别人多没有见过钓团鱼的工具和饵子,只隐约听到过什么“放线”、“下钩子”之类的行话,我在这里就无法描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渔具和什么样配方的饵子了,我不能侵犯他们在玉丘及其附近地域的这一专利权。
早年玉丘人捞的鱼多是自家消受,或者腊干收捡,客来取用方便。那时泥鳅黄鳝不值钱,黄鳝更不值泥鳅,是最贱的货。泥鳅虽然被称做“水中人参”,但很多人不大爱吃没有鳞片的鱼。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说蟮鱼极富营养,蛋白质丰富,活血,性好,吃了大补云云。眼见得有人来高价收购蟮鱼往城里送了,玉丘人就开始大量捕捉起黄鳝来。尤其是大条的老蟮,随个头大小不等能买到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斤了,捞鱼人能不趋之若骛?钓老蟮的方法跟钓团鱼的方法一样,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玉丘人还会钓青蛙、田鸡(泥蛙),也会用“照鱼”一样的法子来“照蛤蟆”,只用手电不用渔具,不能伤了青蛙田鸡。人们把青蛙、田鸡都叫做“蛤蟆”,也把女人的下体叫做“蛤蟆”,同时又叫做“蚌壳”的。
那时稻田里还有禾鸡的,间或也可见到野鸭子。禾鸡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田里的一种野鸟,这禾鸡全身多为黑色,偶有麻色羽毛的。禾鸡长得跟家鸡差不多的样子,只是没有家鸡的个头大,脑袋小,昂起老高,尾巴尖长也翘起老高,在稻田里行走时两条细长的腿快速地一点一点地,行动类似鸽子的步行派头。一只老禾鸡也会比一只家养仔鸡的个头小,禾鸡崽就更小了,所以除了样子象鸡,单凭个头来说就只能是鸟了。禾鸡象鸡,但禾鸡却是能飞的,一般不会展翅高飞,躲于稻丛里的禾鸡,一遇动静就扑哧一下飞远了,落到远处的稻丛里。人如果追过去,照禾鸡飞起又落下的去处寻去,还没等近得跟前,它扑地一下又飞开了,然后落于更远处。所以禾鸡一般是不太容易被人捉住的。但是,有眼明手快的人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在除草、捉虫、施肥或者收割的过程当中,总就有活捉了禾鸡回来的。偶尔还见有人端了禾鸡的窝,甚至老禾鸡也被抓住了。禾鸡窝里要么是几枚溜圆的禾鸡蛋,要么是憨头憨老的小禾鸡崽崽,逗煞人的可爱劲头呢!也会有人抓住了水田里的野鸭子,跟家鸭是一个样,也是赶不上家鸭的个头,但比禾鸡可就大个多了。野鸭子跟家鸭不同的是它也能飞起来,抓住以后就被缚住了两只脚或者翅膀了,才不至于逃脱得了。据说禾鸡和野鸭子都很能“补体”,抓了禾鸡野鸭子的人家,都把这大补的东西干蒸给孩子吃了,那家的孩子就会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神气好几天的。
不过,在玉丘的水田里,禾鸡也好,野鸭子也好,后来是绝了种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野鸡野鸭飞落的影子了。
玉丘人甚至还会捉蛇。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今天的玉丘人当然都是那个时候“永之人”的后代,在玉丘,有很多人就是属于永州之野能捕异蛇的异人,他们手中的蛇药都是祖传秘方,不轻易外传的。
当然,父亲原本不是个会捞鱼的人,让他下水田去捉泥鳅黄鳝的话,他可能比我还笨。准确地说,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种种捕鱼捞虾、抓捞野味的本领,父亲是一样也不会的。他的食指和中指弯起做成的“钳子”是很有力,但只能钳住盆中的鱼,水田里捉泥鳅黄鳝之道他是一窍不通。除了用篾罩子在自家水潭里罩过鱼,其他所有捞鱼的方法他都毫无所知,那些名目繁多的渔具他都陌生得很。就是用篾罩子罩鱼,他也就是近些年才试过几次,以前这活儿都是我哥哥们的事情,他只管公家的大小事,家里的活儿他生疏。
赋闲以后的父亲学着去捞鱼,却也仅爱了其中的一种,就是“钓虾子”。
“钓虾子”这一“副业”虽然年轻人也偶尔为之,但多为老年人所操。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就有以此为业的,逢圩卖个几斤鱼虾,捞几个旱烟钱,也能贴补点生活。大多数老头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一类“钓虾子”,除了上面几个原因,就也有点修心养性之道的考虑在里面了。
年轻人“照鱼”成群结队,老头子“钓虾子”多单独行动。晚上一个人肩膀上扛上叠在一起的七、八把甚至十几把“沉罾”,不紧不忙地走到选好的一处水潭那里,不紧不慢地放罾,收罾,期间抽上一根旱烟,甚至靠在田埂陡坡上睡上一会儿,很是惬意。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习业,差不多就成了半个“钓虾子”的老手了。他知道哪个水潭小鱼小虾多,哪里的小鱼小虾本分,肯吃饵,哪里的鱼虾乖巧狡猾。狡猾的鱼虾不肯吃饵,或者咬上饵子拖走,不会在是非之地久留,那都是被“钓”够了胃口的水潭里的鱼虾才有的本事。父亲“钓虾子”可能走得很远很远,玉丘以外别的村子,别的公社都去过,反正父亲夜里胆大。关键是父亲能习天气和鱼虾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是“钓虾子”的绝好时机。父亲发现出去早了其实没用,一把罾收上来也没有多少鱼虾,这些年捕鱼捞虾的多了,鱼虾资源已经不象早年那么丰富了。他发现小鱼小虾多在凌晨时分出来觅食,那一个把两个时辰里是收获的高峰。父亲就常常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样子扛上“沉罾”从家里出发,远一点的地方就再提前一点。这样上半夜睡好了觉,第二天也不需要补睡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