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玉丘观桃花
[笔下文学Www.bxwx.net]
83.修复玉丘观可以说是玉丘人一个多年的心愿了,开始的时候是几个虔诚弟子寻了个头,后来私下里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就开始筹款。忙乎了两三年,毕竟也没有筹到什么可观的款子,大家心里也只是暗地里着急。想想看,这么大一个道观,要想修复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后来,有人就出主意说去找老支书讨教,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但也有人说,这事怕不是那么简单吧,当初这玉丘观是在老支书手里毁了的,如今他还能支持你们搞什么修复工作?人家会不会想这等于是要承认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呢?再说,谁不晓得老支书是个不信鬼不信神的人呢?看来这事还是难办哪!但是,决意已定,总得也要想个法子出来。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先去找老支书试探试探再说。
宋菊婆是那些修复玉丘观的发烧者之一,她就自告奋勇去找老支书谈这个事情。没想到,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当下就给宋菊婆出了主意。父亲要他们先打报告,打了报告拿到上面去批,批下报告来就不一样了。宋菊婆是个心机快的女人,顺水推舟地就说这报告你老支书不给打谁还能打得出来?父亲经不住宋菊婆的“轰击”,就答应了替他们起草报告。几天里父亲就将报告草就了,叫人家拿到镇上去打印多份,往镇里、县里一路递过去。到县里要找佛教协会、道教协会,还要找县政府,县委也要找,县委好象是有个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什么的,可以去打听打听。父亲还教他们成立一个修复玉丘观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一成立,许多事情就入了正轨,报告也很快给批复了下来。有了经县里批复过的报告,筹款工作如日中升,过不多久就筹得了一比可观的款子,修复工作就开始进行了。
菩萨开光的那一天,县里、镇里还来了相关的领导,玉丘观里摆了几十桌酒席,远近来了好多人,好不热闹哩。那天父亲带头给观里捐了500元钱,他还动员我那在家乡工作的三哥也捐了300元。
玉丘观修复以后,父亲曾经好多次提议我到观里去看看,我都没有去。终于有一天,我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决意去参观一下玉丘观。那也是在父亲病倒以后的事了,跟那次好不容易重登狮子岭一样,我还是跟三哥几个人一起去的,父亲走不了路了,这是我又一个遗憾,我原本是可以早些时候跟父亲一同去参观玉丘观的。
玉丘观(在我心里是玉丘小学)我是久违了的,走近它,我心中就有一种非常缠绵又非常沉重的感情。其实,在玉丘观修复以前的很多年里,玉丘小学就早已经不存在了,镇里有了一个中心小学,玉丘小学就被撤消了。后来那整个的大院落冷清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人用它来做了碾米厂(也不是大米生产加工,只是给乡亲们碾米,收点加工费)。再后来承包碾米厂的人在那里同时又搞起了一个榨油厂,平时碾米,秋收以后开工榨茶油。玉丘及其附近地方多茶山,油茶资源丰富。榨油厂搞起来以后,远近很多人家把茶子挑到玉丘观(玉丘村油茶压榨厂)来榨茶油,承包人听说是赚了好一笔钱的。早年榨茶油是在榨油作坊里进行的,需要很多劳力,使的是苦力,劳动号子翻天,烘焙出来的油茶渣儿那一股特有而极其强烈的浓烈清香传得几里路远。作坊里的汉子们整天里被浓烈的油香熏得什么香喷喷的鱼肉都不想吃(榨油的时候是有鱼肉吃的),只把自己的那一份兜了回家去哄老婆孩子。而玉丘观里的榨油设备则是现代化的了,大多是电器设备,只须几个人守着就行了(除了干茶子和油茶渣儿的烘焙以外)。
玉丘观里碾米厂和榨油厂的样子我无法想像得出来,我所熟悉的榨油厂还是旧时榨油作坊里的热闹欢快而又神奇的景象。而至于玉丘观,在我心里则永远是小学,那是我度过了六年贫困而又充满了快乐童趣的神奇之地。
到得玉丘观跟前,我就被一种跟儿时熟悉的景象迥异的神秘气氛攫住了。玉丘观大门(在我心中总是玉丘小学的校门)是很高的,出大门是一个好多级的码头到前面的坪里。码头旁边是一尊高大的铁塔,三哥告诉我不是铁塔,是大香炉。香炉里香烟缭绕,香炉前面的水泥槽子里尽是纸灰。香炉的旁边就有三尊神像,神像前面也满是纸灰,是人们朝拜后的痕迹。三哥告诉过我神像的名字,但我记不住,马上就忘了。
三哥还说,听父亲他们说,早年玉丘观大门外的大香炉,远比现在这个要高大,现在的很多人都没见过原来的那尊大香炉,连菊婆子都没见过,只有父亲那一代人才见过。
进得大门里,我才发现玉丘观里真正是大变样了。我被三哥几个人领着一路参观过去,首先还是到了正中大殿里,就是我熟悉的玉丘小学大礼堂那里。原来大戏台那里就是最主要的朝拜之处了,如今最大的一尊神像就立在大台的正中。大殿里一共有多少神像我也不知道,那些神像(或者说那些神)都叫做什么名字来着,我更加记不清了。以前我也参观过不少庙宇寺观的,我只是看看而已,从来不了解很多的东西,也了解不透,干脆不做深究,往往走马观花而已。大殿、厢房(一度是教室)、厨房、住处都参观了以后,三哥领我到了一个侧房(我记得原来是小学放图书用的,整个玉丘观里没有哪一处我不熟悉,同时没有哪一处我不陌生了),里面住了一个干瘦的半老头子,是观里开支请来的专门住观人。老师傅很热情地给我介绍观里的情况,我都没大听得懂,也许没大听得清。
出侧房以后我重新来到大殿上,到处瞄,不仅看各种神像,也看墙壁,看地面,看头上的大梁大木方,什么都看,看到的总好像是过去熟悉的影子。
但是,到了玉丘观的大天井里,我就看不到过去熟悉的影子了。这里说是一个大天井,其实是一块大空坪,大殿就在空坪的正上方,两边的房子就是厢房,也就是原来的教室了。这块大坪里是我们小时候玩乐的又一个所在,而且,每天放学的时候,我们是必须在这坪里站队的。那时候小学里放学是要排好队回家的,在坪里以某一生产队来的学生为单位,一律在坪里站好了队,很多时候还要比赛看哪个队站得又快又整齐,有时候各队之间还有拉歌比赛,一队一队出校门以后还唱着革命歌曲呢!在宣布放学出发之前,我们的校长于中总要站在坪上头的台阶(就是大殿前的走廊)上,给全校师生训话,安排工作,或者讲点别的什么事情,或者由别的老师讲讲各班各年级学生要注意的什么事情。
那个时候站队,队伍都是站在桃树荫下面的。玉丘观的大天井里,四方型的大土坪里只有四棵桃树,分别长在土坪四角的位置。桃树虽然只有四棵,但四棵桃树特别高大,四棵桃树把整个天井就是整个大土坪都罩住了。换句话说,四棵桃树能把全大队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给罩住。用做大队开群众大会的时候,能把玉丘上千的参会者罩住,文化大革命中能把成百成千双手里举着的红宝书罩住。据我所知,桃树这个树种虽然能结出美味且可以叫人长寿的仙桃来,但桃树本身却多不是能长寿的。桃树长到一定年月它就会变衰老,树干上尽是粘糊糊的桃酱,还有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另外就是疙疙疤疤的病容了。再过些年,老桃树就终将要死去。但是,玉丘观里的四棵老桃树,尽管树干上也满是桃酱(那半固态的胶质酱子是可以吃的,灾荒年月里我们在学校里下了课后常去挑桃酱吃),但虫子却没来侵犯,树干上就没有被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甚至也少有疙疙疤疤,相反总显得青春得很,一直是茂密葱茏的样子。玉丘观里的四棵桃树之老,老到什么程度,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了,听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在玉丘观里陈尊荣老先生那里启蒙读私塾的时候,就吃过观里桃树上结的桃子。很多人都说,在玉丘观之外,就没见过有这样老的桃树。老桃树上结的桃子就更加神奇了,特大个的水蜜桃(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有那么大个的桃子了),味道特别甜,特别香。桃子未成熟的时候,是严禁学生偷吃的,这可是学校一条铁的纪律。有谁敢偷了桃子吃,一经查实,要在站队的时候被拉上台亮相,作检讨。那简直是比懒汉或地富反坏右分子被游乡还要丢脸的事情。因为纪律严明,熟了的桃子挂在枝叶间尽管十分地诱人,却也十分地安全。摘桃的那一天,简直就是我们欢快无比的节日了。桃子摘下来都堆在大礼堂里,校长会有一个很慎重的分配计划。大队干部要送去一份,老师们一人一份,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馋嘴巴了,一般来说每人能分到一到两个的样子,丰收年岁里还可能多一点的。
如今,天井里的桃树不见了踪影,我心中就感到十分地失落。三哥说玉丘小学被撤消以后,那几棵桃树没人管,年年桃子还没熟的时候就被人偷吃了。到了玉丘观里办了碾米厂和榨油厂以后,四棵老桃树就被砍掉了,天井里打起了大棚子,架起了两个大烘焙炉,也就没有老桃的容身之处了。
叹惋之中,我不觉想起了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桃花诗”来了。他的那首有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之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好像是被很多人称做《题玄都观桃花》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后来诗人旧地重游,又有了《再游玄都观》一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在《再游玄都观》里有一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有十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我既无法比得了大诗人,而且时代、情境也都不一样,然而,我惟觉得只有才华满腹的刘郎,他的两首千古传诵的桃花诗,才解得了我现在复杂的心情。
[笔下文学Www.bxwx.net]
83.修复玉丘观可以说是玉丘人一个多年的心愿了,开始的时候是几个虔诚弟子寻了个头,后来私下里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就开始筹款。忙乎了两三年,毕竟也没有筹到什么可观的款子,大家心里也只是暗地里着急。想想看,这么大一个道观,要想修复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后来,有人就出主意说去找老支书讨教,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但也有人说,这事怕不是那么简单吧,当初这玉丘观是在老支书手里毁了的,如今他还能支持你们搞什么修复工作?人家会不会想这等于是要承认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呢?再说,谁不晓得老支书是个不信鬼不信神的人呢?看来这事还是难办哪!但是,决意已定,总得也要想个法子出来。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先去找老支书试探试探再说。
宋菊婆是那些修复玉丘观的发烧者之一,她就自告奋勇去找老支书谈这个事情。没想到,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当下就给宋菊婆出了主意。父亲要他们先打报告,打了报告拿到上面去批,批下报告来就不一样了。宋菊婆是个心机快的女人,顺水推舟地就说这报告你老支书不给打谁还能打得出来?父亲经不住宋菊婆的“轰击”,就答应了替他们起草报告。几天里父亲就将报告草就了,叫人家拿到镇上去打印多份,往镇里、县里一路递过去。到县里要找佛教协会、道教协会,还要找县政府,县委也要找,县委好象是有个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什么的,可以去打听打听。父亲还教他们成立一个修复玉丘观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一成立,许多事情就入了正轨,报告也很快给批复了下来。有了经县里批复过的报告,筹款工作如日中升,过不多久就筹得了一比可观的款子,修复工作就开始进行了。
菩萨开光的那一天,县里、镇里还来了相关的领导,玉丘观里摆了几十桌酒席,远近来了好多人,好不热闹哩。那天父亲带头给观里捐了500元钱,他还动员我那在家乡工作的三哥也捐了300元。
玉丘观修复以后,父亲曾经好多次提议我到观里去看看,我都没有去。终于有一天,我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决意去参观一下玉丘观。那也是在父亲病倒以后的事了,跟那次好不容易重登狮子岭一样,我还是跟三哥几个人一起去的,父亲走不了路了,这是我又一个遗憾,我原本是可以早些时候跟父亲一同去参观玉丘观的。
玉丘观(在我心里是玉丘小学)我是久违了的,走近它,我心中就有一种非常缠绵又非常沉重的感情。其实,在玉丘观修复以前的很多年里,玉丘小学就早已经不存在了,镇里有了一个中心小学,玉丘小学就被撤消了。后来那整个的大院落冷清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人用它来做了碾米厂(也不是大米生产加工,只是给乡亲们碾米,收点加工费)。再后来承包碾米厂的人在那里同时又搞起了一个榨油厂,平时碾米,秋收以后开工榨茶油。玉丘及其附近地方多茶山,油茶资源丰富。榨油厂搞起来以后,远近很多人家把茶子挑到玉丘观(玉丘村油茶压榨厂)来榨茶油,承包人听说是赚了好一笔钱的。早年榨茶油是在榨油作坊里进行的,需要很多劳力,使的是苦力,劳动号子翻天,烘焙出来的油茶渣儿那一股特有而极其强烈的浓烈清香传得几里路远。作坊里的汉子们整天里被浓烈的油香熏得什么香喷喷的鱼肉都不想吃(榨油的时候是有鱼肉吃的),只把自己的那一份兜了回家去哄老婆孩子。而玉丘观里的榨油设备则是现代化的了,大多是电器设备,只须几个人守着就行了(除了干茶子和油茶渣儿的烘焙以外)。
玉丘观里碾米厂和榨油厂的样子我无法想像得出来,我所熟悉的榨油厂还是旧时榨油作坊里的热闹欢快而又神奇的景象。而至于玉丘观,在我心里则永远是小学,那是我度过了六年贫困而又充满了快乐童趣的神奇之地。
到得玉丘观跟前,我就被一种跟儿时熟悉的景象迥异的神秘气氛攫住了。玉丘观大门(在我心中总是玉丘小学的校门)是很高的,出大门是一个好多级的码头到前面的坪里。码头旁边是一尊高大的铁塔,三哥告诉我不是铁塔,是大香炉。香炉里香烟缭绕,香炉前面的水泥槽子里尽是纸灰。香炉的旁边就有三尊神像,神像前面也满是纸灰,是人们朝拜后的痕迹。三哥告诉过我神像的名字,但我记不住,马上就忘了。
三哥还说,听父亲他们说,早年玉丘观大门外的大香炉,远比现在这个要高大,现在的很多人都没见过原来的那尊大香炉,连菊婆子都没见过,只有父亲那一代人才见过。
进得大门里,我才发现玉丘观里真正是大变样了。我被三哥几个人领着一路参观过去,首先还是到了正中大殿里,就是我熟悉的玉丘小学大礼堂那里。原来大戏台那里就是最主要的朝拜之处了,如今最大的一尊神像就立在大台的正中。大殿里一共有多少神像我也不知道,那些神像(或者说那些神)都叫做什么名字来着,我更加记不清了。以前我也参观过不少庙宇寺观的,我只是看看而已,从来不了解很多的东西,也了解不透,干脆不做深究,往往走马观花而已。大殿、厢房(一度是教室)、厨房、住处都参观了以后,三哥领我到了一个侧房(我记得原来是小学放图书用的,整个玉丘观里没有哪一处我不熟悉,同时没有哪一处我不陌生了),里面住了一个干瘦的半老头子,是观里开支请来的专门住观人。老师傅很热情地给我介绍观里的情况,我都没大听得懂,也许没大听得清。
出侧房以后我重新来到大殿上,到处瞄,不仅看各种神像,也看墙壁,看地面,看头上的大梁大木方,什么都看,看到的总好像是过去熟悉的影子。
但是,到了玉丘观的大天井里,我就看不到过去熟悉的影子了。这里说是一个大天井,其实是一块大空坪,大殿就在空坪的正上方,两边的房子就是厢房,也就是原来的教室了。这块大坪里是我们小时候玩乐的又一个所在,而且,每天放学的时候,我们是必须在这坪里站队的。那时候小学里放学是要排好队回家的,在坪里以某一生产队来的学生为单位,一律在坪里站好了队,很多时候还要比赛看哪个队站得又快又整齐,有时候各队之间还有拉歌比赛,一队一队出校门以后还唱着革命歌曲呢!在宣布放学出发之前,我们的校长于中总要站在坪上头的台阶(就是大殿前的走廊)上,给全校师生训话,安排工作,或者讲点别的什么事情,或者由别的老师讲讲各班各年级学生要注意的什么事情。
那个时候站队,队伍都是站在桃树荫下面的。玉丘观的大天井里,四方型的大土坪里只有四棵桃树,分别长在土坪四角的位置。桃树虽然只有四棵,但四棵桃树特别高大,四棵桃树把整个天井就是整个大土坪都罩住了。换句话说,四棵桃树能把全大队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给罩住。用做大队开群众大会的时候,能把玉丘上千的参会者罩住,文化大革命中能把成百成千双手里举着的红宝书罩住。据我所知,桃树这个树种虽然能结出美味且可以叫人长寿的仙桃来,但桃树本身却多不是能长寿的。桃树长到一定年月它就会变衰老,树干上尽是粘糊糊的桃酱,还有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另外就是疙疙疤疤的病容了。再过些年,老桃树就终将要死去。但是,玉丘观里的四棵老桃树,尽管树干上也满是桃酱(那半固态的胶质酱子是可以吃的,灾荒年月里我们在学校里下了课后常去挑桃酱吃),但虫子却没来侵犯,树干上就没有被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甚至也少有疙疙疤疤,相反总显得青春得很,一直是茂密葱茏的样子。玉丘观里的四棵桃树之老,老到什么程度,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了,听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在玉丘观里陈尊荣老先生那里启蒙读私塾的时候,就吃过观里桃树上结的桃子。很多人都说,在玉丘观之外,就没见过有这样老的桃树。老桃树上结的桃子就更加神奇了,特大个的水蜜桃(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有那么大个的桃子了),味道特别甜,特别香。桃子未成熟的时候,是严禁学生偷吃的,这可是学校一条铁的纪律。有谁敢偷了桃子吃,一经查实,要在站队的时候被拉上台亮相,作检讨。那简直是比懒汉或地富反坏右分子被游乡还要丢脸的事情。因为纪律严明,熟了的桃子挂在枝叶间尽管十分地诱人,却也十分地安全。摘桃的那一天,简直就是我们欢快无比的节日了。桃子摘下来都堆在大礼堂里,校长会有一个很慎重的分配计划。大队干部要送去一份,老师们一人一份,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馋嘴巴了,一般来说每人能分到一到两个的样子,丰收年岁里还可能多一点的。
如今,天井里的桃树不见了踪影,我心中就感到十分地失落。三哥说玉丘小学被撤消以后,那几棵桃树没人管,年年桃子还没熟的时候就被人偷吃了。到了玉丘观里办了碾米厂和榨油厂以后,四棵老桃树就被砍掉了,天井里打起了大棚子,架起了两个大烘焙炉,也就没有老桃的容身之处了。
叹惋之中,我不觉想起了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桃花诗”来了。他的那首有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之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好像是被很多人称做《题玄都观桃花》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后来诗人旧地重游,又有了《再游玄都观》一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在《再游玄都观》里有一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有十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我既无法比得了大诗人,而且时代、情境也都不一样,然而,我惟觉得只有才华满腹的刘郎,他的两首千古传诵的桃花诗,才解得了我现在复杂的心情。
[笔下文学Www.bxwx.net]
83.修复玉丘观可以说是玉丘人一个多年的心愿了,开始的时候是几个虔诚弟子寻了个头,后来私下里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就开始筹款。忙乎了两三年,毕竟也没有筹到什么可观的款子,大家心里也只是暗地里着急。想想看,这么大一个道观,要想修复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后来,有人就出主意说去找老支书讨教,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但也有人说,这事怕不是那么简单吧,当初这玉丘观是在老支书手里毁了的,如今他还能支持你们搞什么修复工作?人家会不会想这等于是要承认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呢?再说,谁不晓得老支书是个不信鬼不信神的人呢?看来这事还是难办哪!但是,决意已定,总得也要想个法子出来。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先去找老支书试探试探再说。
宋菊婆是那些修复玉丘观的发烧者之一,她就自告奋勇去找老支书谈这个事情。没想到,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当下就给宋菊婆出了主意。父亲要他们先打报告,打了报告拿到上面去批,批下报告来就不一样了。宋菊婆是个心机快的女人,顺水推舟地就说这报告你老支书不给打谁还能打得出来?父亲经不住宋菊婆的“轰击”,就答应了替他们起草报告。几天里父亲就将报告草就了,叫人家拿到镇上去打印多份,往镇里、县里一路递过去。到县里要找佛教协会、道教协会,还要找县政府,县委也要找,县委好象是有个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什么的,可以去打听打听。父亲还教他们成立一个修复玉丘观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一成立,许多事情就入了正轨,报告也很快给批复了下来。有了经县里批复过的报告,筹款工作如日中升,过不多久就筹得了一比可观的款子,修复工作就开始进行了。
菩萨开光的那一天,县里、镇里还来了相关的领导,玉丘观里摆了几十桌酒席,远近来了好多人,好不热闹哩。那天父亲带头给观里捐了500元钱,他还动员我那在家乡工作的三哥也捐了300元。
玉丘观修复以后,父亲曾经好多次提议我到观里去看看,我都没有去。终于有一天,我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决意去参观一下玉丘观。那也是在父亲病倒以后的事了,跟那次好不容易重登狮子岭一样,我还是跟三哥几个人一起去的,父亲走不了路了,这是我又一个遗憾,我原本是可以早些时候跟父亲一同去参观玉丘观的。
玉丘观(在我心里是玉丘小学)我是久违了的,走近它,我心中就有一种非常缠绵又非常沉重的感情。其实,在玉丘观修复以前的很多年里,玉丘小学就早已经不存在了,镇里有了一个中心小学,玉丘小学就被撤消了。后来那整个的大院落冷清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人用它来做了碾米厂(也不是大米生产加工,只是给乡亲们碾米,收点加工费)。再后来承包碾米厂的人在那里同时又搞起了一个榨油厂,平时碾米,秋收以后开工榨茶油。玉丘及其附近地方多茶山,油茶资源丰富。榨油厂搞起来以后,远近很多人家把茶子挑到玉丘观(玉丘村油茶压榨厂)来榨茶油,承包人听说是赚了好一笔钱的。早年榨茶油是在榨油作坊里进行的,需要很多劳力,使的是苦力,劳动号子翻天,烘焙出来的油茶渣儿那一股特有而极其强烈的浓烈清香传得几里路远。作坊里的汉子们整天里被浓烈的油香熏得什么香喷喷的鱼肉都不想吃(榨油的时候是有鱼肉吃的),只把自己的那一份兜了回家去哄老婆孩子。而玉丘观里的榨油设备则是现代化的了,大多是电器设备,只须几个人守着就行了(除了干茶子和油茶渣儿的烘焙以外)。
玉丘观里碾米厂和榨油厂的样子我无法想像得出来,我所熟悉的榨油厂还是旧时榨油作坊里的热闹欢快而又神奇的景象。而至于玉丘观,在我心里则永远是小学,那是我度过了六年贫困而又充满了快乐童趣的神奇之地。
到得玉丘观跟前,我就被一种跟儿时熟悉的景象迥异的神秘气氛攫住了。玉丘观大门(在我心中总是玉丘小学的校门)是很高的,出大门是一个好多级的码头到前面的坪里。码头旁边是一尊高大的铁塔,三哥告诉我不是铁塔,是大香炉。香炉里香烟缭绕,香炉前面的水泥槽子里尽是纸灰。香炉的旁边就有三尊神像,神像前面也满是纸灰,是人们朝拜后的痕迹。三哥告诉过我神像的名字,但我记不住,马上就忘了。
三哥还说,听父亲他们说,早年玉丘观大门外的大香炉,远比现在这个要高大,现在的很多人都没见过原来的那尊大香炉,连菊婆子都没见过,只有父亲那一代人才见过。
进得大门里,我才发现玉丘观里真正是大变样了。我被三哥几个人领着一路参观过去,首先还是到了正中大殿里,就是我熟悉的玉丘小学大礼堂那里。原来大戏台那里就是最主要的朝拜之处了,如今最大的一尊神像就立在大台的正中。大殿里一共有多少神像我也不知道,那些神像(或者说那些神)都叫做什么名字来着,我更加记不清了。以前我也参观过不少庙宇寺观的,我只是看看而已,从来不了解很多的东西,也了解不透,干脆不做深究,往往走马观花而已。大殿、厢房(一度是教室)、厨房、住处都参观了以后,三哥领我到了一个侧房(我记得原来是小学放图书用的,整个玉丘观里没有哪一处我不熟悉,同时没有哪一处我不陌生了),里面住了一个干瘦的半老头子,是观里开支请来的专门住观人。老师傅很热情地给我介绍观里的情况,我都没大听得懂,也许没大听得清。
出侧房以后我重新来到大殿上,到处瞄,不仅看各种神像,也看墙壁,看地面,看头上的大梁大木方,什么都看,看到的总好像是过去熟悉的影子。
但是,到了玉丘观的大天井里,我就看不到过去熟悉的影子了。这里说是一个大天井,其实是一块大空坪,大殿就在空坪的正上方,两边的房子就是厢房,也就是原来的教室了。这块大坪里是我们小时候玩乐的又一个所在,而且,每天放学的时候,我们是必须在这坪里站队的。那时候小学里放学是要排好队回家的,在坪里以某一生产队来的学生为单位,一律在坪里站好了队,很多时候还要比赛看哪个队站得又快又整齐,有时候各队之间还有拉歌比赛,一队一队出校门以后还唱着革命歌曲呢!在宣布放学出发之前,我们的校长于中总要站在坪上头的台阶(就是大殿前的走廊)上,给全校师生训话,安排工作,或者讲点别的什么事情,或者由别的老师讲讲各班各年级学生要注意的什么事情。
那个时候站队,队伍都是站在桃树荫下面的。玉丘观的大天井里,四方型的大土坪里只有四棵桃树,分别长在土坪四角的位置。桃树虽然只有四棵,但四棵桃树特别高大,四棵桃树把整个天井就是整个大土坪都罩住了。换句话说,四棵桃树能把全大队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给罩住。用做大队开群众大会的时候,能把玉丘上千的参会者罩住,文化大革命中能把成百成千双手里举着的红宝书罩住。据我所知,桃树这个树种虽然能结出美味且可以叫人长寿的仙桃来,但桃树本身却多不是能长寿的。桃树长到一定年月它就会变衰老,树干上尽是粘糊糊的桃酱,还有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另外就是疙疙疤疤的病容了。再过些年,老桃树就终将要死去。但是,玉丘观里的四棵老桃树,尽管树干上也满是桃酱(那半固态的胶质酱子是可以吃的,灾荒年月里我们在学校里下了课后常去挑桃酱吃),但虫子却没来侵犯,树干上就没有被虫子镂空的洞和木灰,甚至也少有疙疙疤疤,相反总显得青春得很,一直是茂密葱茏的样子。玉丘观里的四棵桃树之老,老到什么程度,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了,听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在玉丘观里陈尊荣老先生那里启蒙读私塾的时候,就吃过观里桃树上结的桃子。很多人都说,在玉丘观之外,就没见过有这样老的桃树。老桃树上结的桃子就更加神奇了,特大个的水蜜桃(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有那么大个的桃子了),味道特别甜,特别香。桃子未成熟的时候,是严禁学生偷吃的,这可是学校一条铁的纪律。有谁敢偷了桃子吃,一经查实,要在站队的时候被拉上台亮相,作检讨。那简直是比懒汉或地富反坏右分子被游乡还要丢脸的事情。因为纪律严明,熟了的桃子挂在枝叶间尽管十分地诱人,却也十分地安全。摘桃的那一天,简直就是我们欢快无比的节日了。桃子摘下来都堆在大礼堂里,校长会有一个很慎重的分配计划。大队干部要送去一份,老师们一人一份,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馋嘴巴了,一般来说每人能分到一到两个的样子,丰收年岁里还可能多一点的。
如今,天井里的桃树不见了踪影,我心中就感到十分地失落。三哥说玉丘小学被撤消以后,那几棵桃树没人管,年年桃子还没熟的时候就被人偷吃了。到了玉丘观里办了碾米厂和榨油厂以后,四棵老桃树就被砍掉了,天井里打起了大棚子,架起了两个大烘焙炉,也就没有老桃的容身之处了。
叹惋之中,我不觉想起了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桃花诗”来了。他的那首有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之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好像是被很多人称做《题玄都观桃花》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后来诗人旧地重游,又有了《再游玄都观》一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在《再游玄都观》里有一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有十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我既无法比得了大诗人,而且时代、情境也都不一样,然而,我惟觉得只有才华满腹的刘郎,他的两首千古传诵的桃花诗,才解得了我现在复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