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美国来信(2)
叶诗筠的住处遭到抄查的时候,距她的养母杨扬奔走香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
叶诗筠深知情况不妙,那些所谓的证据就是有一千张嘴,恐怕也是说不清的了。即使没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她是美蒋特务,但一个国民党团长女儿的身份一旦被查出来,接下来的一切也就不堪设想了。养父母双双遭受的打击对她就是极大的警告。于是,她决定走,马上走,也许还来得及。她在这一点上真有点象是具有了点她的养母的“混血”成份在里面似地,她什么东西也没带,只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在南阴消失了……
叶诗筠当然只能去香港,那里有她的养母杨扬。
叶诗筠成了一个真正的不是混血的“混血儿”。
年少孤单无助的叶诗筠,没有办法找得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无奈之下才去追寻异种的养母……
叶诗筠和杨扬后来从香港移居美国,杨扬继续她的儿童文学研究、翻译和创作,直到八十年代去世。叶诗筠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又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深造,取得博士学位以后,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作,成了一名水利水电专家。
多年以后,叶诗筠在美国也找到了她的小舅――就是王雅的小儿子王山,之后每年她都会抽空去陪陪他和他的家人。王山一直称赞着他的这个外甥女,只是他也已经于几年前去世。
在跟舅舅谈起自己早年在国内的工作经历时,如果不是谈到了几次到玉丘工作的情况,叶诗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我父亲就是她幼年时代偶然认识的一个成年朋友,就是那个用刀给她家里“写”字的那个刻匠。当然,她跟舅舅说起玉丘,说起玉丘水库,说起玉丘的那个个性迥异的支部书记的时候,是把她自己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隐藏了的。但是,王山却给自己的小外甥女讲述了不少有关那个刻匠的故事,说他跟那个刻匠小时候就常常在一起玩过,尽管他的父亲只是自己家的一个佃户,但因为他父亲跟家里的管家是老庚,他们父子俩没少到王家去玩过,有时是办事,有时甚至单纯是作为一种礼节而安排的走动。
……大洋彼岸的那一轮清月,从心底浮上来。叶诗筠心中是怎样地感慨着啊!
叶诗筠从小到大,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一直保留着那只桃木小羊。除了小时候拿在手里把玩得多,小羊通体已被摩挲得光滑无比应该也是“上了年纪”的了,它的成色也已经生了缓慢得不易察觉的变化,变成了一种暗黑色,象是涂上了一层岁月的深漆。
不知道自己小时候从父亲那里要下来的那只美国钢笔,那只她后来当做礼尚往来的礼物送给了那个刻匠师傅――那个曾经令自己……――那个才子支书的那只钢笔,是不是还能够写字呢?或,那只笔,早已经干涸了墨水?
一只桃木小羊(代表了自己十二生肖属相的羊),一只美国产自来水笔,是不是就成了自己跟那个个性迥异的大男人之间的缘分的媒介呢?
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缘字呢?有缘的缘,无缘的缘?有缘有故的缘,无缘无故的缘?天缘,命缘?孽缘?
唉,大家都是一个人,人缘吧……
最令叶诗筠欣慰的是,在晚年,她竟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而且一呆就是两年。准确地说,是工作了两年。她是作为水利水电专家,受公司的委派,来中国参加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
在葛洲坝工作期间,一旦空闲下来就会象长江之水一样,一浪翻过一浪地冲刷着她那不平静的心田。看着身边雄奇浑阔的大手笔的工程和无比繁忙的工地,她的心中常常浮现出早年玉丘山坳里那个小水库工地来,那些锄头、扁担、畚箕,那些赤膊、光脚和黑脸膛……眼下她负责的项目,施工上人们都听象她这样的专家的,技术上是绝对服从。早年的那个小小工地上,却有一个人跟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她让步的时候……
除了紧张的工作,叶诗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激情,一种压抑不住的神往和冲动。多少次,她谋划着去一趟南阴。那里,有她心底里外婆的“澎湖湾”,有一片自己曾经洒过青春的汗水的神奇迷人的土地玉丘,有一个堙没在黄土地里未被很多的心灵现的奇才,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破碎的情感奇迹……
然而,叶诗筠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工作期满以后,她还是如期回了美国。
也许,叶诗筠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吧。
……
当我把叶诗筠的事情全部讲述给父亲以后,我把那一叠厚厚的故事交给了父亲。
父亲双手放在那一叠信纸上,我就感觉到了父亲那一双大手的重量。不知是信件沉甸甸的,还是父亲的双手沉甸甸的,或,沉甸甸的是一颗衰老的心,是过去的日子?
我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我走出了房间,把父亲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就象父亲先前把我一个人留在里面一样。
说实话,我怎么能够想像得出,此刻――还有以后,父亲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过去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揭开了一层层岁月的面纱,尘封不动地摆在了一个老人面前,他的心海,将是怎样的“白浪滔天”啊!
……那个父亲曾经当作小动物看的可爱的小灵儿,那个曾经是父亲工作上的同事――不,是上级――的女大学生,那个闲静但又热烈执着的六十年代的热血女青年……我,应该叫她叶诗筠阿姨!
我想,叶阿姨也应该是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了吧?
我建议父亲给美国方面去一封信,即使是仅仅出于一种礼貌。
父亲采纳了我的动议,几天后交给了我一个信封。
这信能寄到美国?父亲问我。
能。我说。
叶诗筠的住处遭到抄查的时候,距她的养母杨扬奔走香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
叶诗筠深知情况不妙,那些所谓的证据就是有一千张嘴,恐怕也是说不清的了。即使没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她是美蒋特务,但一个国民党团长女儿的身份一旦被查出来,接下来的一切也就不堪设想了。养父母双双遭受的打击对她就是极大的警告。于是,她决定走,马上走,也许还来得及。她在这一点上真有点象是具有了点她的养母的“混血”成份在里面似地,她什么东西也没带,只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在南阴消失了……
叶诗筠当然只能去香港,那里有她的养母杨扬。
叶诗筠成了一个真正的不是混血的“混血儿”。
年少孤单无助的叶诗筠,没有办法找得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无奈之下才去追寻异种的养母……
叶诗筠和杨扬后来从香港移居美国,杨扬继续她的儿童文学研究、翻译和创作,直到八十年代去世。叶诗筠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又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深造,取得博士学位以后,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作,成了一名水利水电专家。
多年以后,叶诗筠在美国也找到了她的小舅――就是王雅的小儿子王山,之后每年她都会抽空去陪陪他和他的家人。王山一直称赞着他的这个外甥女,只是他也已经于几年前去世。
在跟舅舅谈起自己早年在国内的工作经历时,如果不是谈到了几次到玉丘工作的情况,叶诗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我父亲就是她幼年时代偶然认识的一个成年朋友,就是那个用刀给她家里“写”字的那个刻匠。当然,她跟舅舅说起玉丘,说起玉丘水库,说起玉丘的那个个性迥异的支部书记的时候,是把她自己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隐藏了的。但是,王山却给自己的小外甥女讲述了不少有关那个刻匠的故事,说他跟那个刻匠小时候就常常在一起玩过,尽管他的父亲只是自己家的一个佃户,但因为他父亲跟家里的管家是老庚,他们父子俩没少到王家去玩过,有时是办事,有时甚至单纯是作为一种礼节而安排的走动。
……大洋彼岸的那一轮清月,从心底浮上来。叶诗筠心中是怎样地感慨着啊!
叶诗筠从小到大,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一直保留着那只桃木小羊。除了小时候拿在手里把玩得多,小羊通体已被摩挲得光滑无比应该也是“上了年纪”的了,它的成色也已经生了缓慢得不易察觉的变化,变成了一种暗黑色,象是涂上了一层岁月的深漆。
不知道自己小时候从父亲那里要下来的那只美国钢笔,那只她后来当做礼尚往来的礼物送给了那个刻匠师傅――那个曾经令自己……――那个才子支书的那只钢笔,是不是还能够写字呢?或,那只笔,早已经干涸了墨水?
一只桃木小羊(代表了自己十二生肖属相的羊),一只美国产自来水笔,是不是就成了自己跟那个个性迥异的大男人之间的缘分的媒介呢?
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缘字呢?有缘的缘,无缘的缘?有缘有故的缘,无缘无故的缘?天缘,命缘?孽缘?
唉,大家都是一个人,人缘吧……
最令叶诗筠欣慰的是,在晚年,她竟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而且一呆就是两年。准确地说,是工作了两年。她是作为水利水电专家,受公司的委派,来中国参加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
在葛洲坝工作期间,一旦空闲下来就会象长江之水一样,一浪翻过一浪地冲刷着她那不平静的心田。看着身边雄奇浑阔的大手笔的工程和无比繁忙的工地,她的心中常常浮现出早年玉丘山坳里那个小水库工地来,那些锄头、扁担、畚箕,那些赤膊、光脚和黑脸膛……眼下她负责的项目,施工上人们都听象她这样的专家的,技术上是绝对服从。早年的那个小小工地上,却有一个人跟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她让步的时候……
除了紧张的工作,叶诗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激情,一种压抑不住的神往和冲动。多少次,她谋划着去一趟南阴。那里,有她心底里外婆的“澎湖湾”,有一片自己曾经洒过青春的汗水的神奇迷人的土地玉丘,有一个堙没在黄土地里未被很多的心灵现的奇才,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破碎的情感奇迹……
然而,叶诗筠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工作期满以后,她还是如期回了美国。
也许,叶诗筠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吧。
……
当我把叶诗筠的事情全部讲述给父亲以后,我把那一叠厚厚的故事交给了父亲。
父亲双手放在那一叠信纸上,我就感觉到了父亲那一双大手的重量。不知是信件沉甸甸的,还是父亲的双手沉甸甸的,或,沉甸甸的是一颗衰老的心,是过去的日子?
我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我走出了房间,把父亲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就象父亲先前把我一个人留在里面一样。
说实话,我怎么能够想像得出,此刻――还有以后,父亲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过去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揭开了一层层岁月的面纱,尘封不动地摆在了一个老人面前,他的心海,将是怎样的“白浪滔天”啊!
……那个父亲曾经当作小动物看的可爱的小灵儿,那个曾经是父亲工作上的同事――不,是上级――的女大学生,那个闲静但又热烈执着的六十年代的热血女青年……我,应该叫她叶诗筠阿姨!
我想,叶阿姨也应该是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了吧?
我建议父亲给美国方面去一封信,即使是仅仅出于一种礼貌。
父亲采纳了我的动议,几天后交给了我一个信封。
这信能寄到美国?父亲问我。
能。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