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母
写下这个题目,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因为时间久远,我对曾祖母的印象实在是有些模糊了。
印象里,曾祖母去世时,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很大的灵棚,很多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亲戚都来吊唁。虽说曾祖母去世时已有九十高龄,但亲人离世,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院子里一片呜咽声。而当时的我,大约八九岁光景,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瞪大双眼,好奇的东瞅瞅,西望望。而这,都被本族的大哥看在眼里,正当我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时,突然被他一脚踢翻在地。口中还呵斥道:“长这么大了,亲人离世也不知道伤心落泪,走!跟我到灵棚哭灵去!”
就这样被他连拉带拽,摁倒在灵棚里,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心存委屈,当时的我一时情不可抑,放声痛哭起来。在一片呜咽声里,我的嚎啕大哭声是那么的引人瞩目,这也成了我第一次与至亲生死相离的深刻印记。
曾祖母、祖母和父母,我们一家四代住在一个不大的院落里,虽然曾祖母已近九十高龄,但饮食起居从不用人照顾。每天拄着一个拐棍出出入入。她平日里总是板着脸,让人感到冷冰冰的,不可冒犯。我想,这可能是她所处的年代导致的吧,她时刻想要保持她封建大家长的威严。因此,我对她也没多少好印象,总感觉她怪怪的,像个外人,有时走个照面,也不会打个招呼,喊她一声“老奶奶”。
对她态度的转变,缘起于一碗母鸡汤。三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饱穿暖一度成为奢望。隐约记得一个昏暗的傍晚,到了快要掌灯的时候,曾祖母一手拄着她的拐棍,一手端着一碗鸡汤,出现在我们屋里,一边絮絮叨叨的说着什么。大意是她宰杀了一只老母鸡,然后让大家都分享一下。我和哥哥早已多日不见荤腥,哪里经得起那碗冒着热气的鸡汤的诱惑,一人一口的在炕沿上吃了起来。
当时农村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吃饭时,连桌椅都没有,一家人围坐在锅台或炕沿上填饱肚子就算再好不过了。因此,这碗鸡汤,成了我对曾祖母态度转变的分水岭。在我眼里,她不再是那么的不近人情,高高在上,而是有了些人情味,有了温度,甚至在院子里隔老远我就会甜甜地喊她一声“老奶奶”。
我不知她漫长的一生中都经历了些什么,我想,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她肯定尝遍了各种艰辛,于是,各种苦难才在她的脸上留下了刀刻斧凿的印记,是她养成了不苟言笑的习惯。我对她知之甚少,甚至连她的姓氏都不知道,只知道她养育了我们这样一大家子人,是我们共同的至亲之人。
没到逢年过节,我都会去她的坟上为她压压坟头纸,和她说说话,乞求她原谅当年对她的不敬和冒犯,当年那个少不更事的毛孩子,如今也已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