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寻青绿之美,品山水情趣
焚一炉沉香,于氤氲烟云中轻启卷轴,初入眼帘的是峻拔连绵的群山、平远无尽的碧水;再入眼帘的是泛黄画卷折射的蓝绿和土石交界处的赭红;细品则是鬼斧神工的瑰丽自然与烟火弥漫的村落生活………
它,就是北宋青绿山水画的扛鼎之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卷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唯一留世之作。此画气势磅礴,大有吞吐山河之貌。元代溥光极推崇它,谓之“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国家宝藏》也曾评价它为宋朝版《航拍中国》。
千里江山,美在构图。在空间处理上,王希孟匠心独运,构思巧妙。从全景观角度看,《千里江山图》描绘之景具有层次性,大体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三类。远景主要是层峦叠嶂的高山、平远无尽的江水以及飘渺氤氲的烟波;中景山头减少、树木稀疏、寺庙若隐若现;近处则出现了古朴的茅屋村舍、典雅的楼阁亭榭。远山仅以色墨一带而过,浅淡微痕;中树也仅以点染突出,层次细腻,契合了郭熙提出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的主张。近实远虚的绘画方法一方面为真实再现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为后世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借鉴。从局部景观看,《千里江山图》已经突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构图。画中的人、山、屋、船等都以适当的比例有序的排列,符合人们基本的视觉审美和现实认知。总体看来,大有大之宏伟,小有小之精妙。
千里江山,美在设色。青绿山水是一种绘画技法,同时也是一种配色方法。《千里江山图》继承了传统的“青绿画法”,以石青和石绿作为画卷主色,营造了一种清浅统一的意境。天地之间,山水相映,树石相照,好一个通透澄澈的蓝绿色!但这种颜色并不是沉闷静止的,相反它是活跃灵动的。咫尺之间,或空灵幽深,或沉重忧郁,或轻盈明快,总之调色用色不一而同,极其用心。无怪乎元人溥光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若目之所及皆为青绿,美则美矣,却少些理趣。因此于细微之处,王希孟则采用赭色来填充石头、水畔和田地等地。小块赭色与大块蓝绿色相衬相托,赭色像一朵朵开在绿地上的小花,而绿色在赭石的映衬下像翡翠一般更显通透明晰,大小有别,颜色各异,实在是极富美感的一种视觉平衡!
千里江山,美在融意。一山一水,一木一叶均有生命。在欣赏《千里江山图》时,不难发现,王希孟时而泼墨如水,时而惜墨如金,用笔极其精当,总能在咫尺之间传达出无限意蕴。山水交界处建茅屋竹舍,花红柳绿间遇往来游客,千里烟霞迎飞鸟,万顷碧波载渔舟,好一幅理想的生活画卷!他把对朴素生活的追求寄托在袅袅炊烟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书写在万里江山上。郭熙提出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在此四者中,“可居”是画家们的终极追求。无疑,这幅《千里江山图》真正体现了山水可居的生态价值观。此外,它既描绘了带有北方特色的山涯石壑,又描绘了具有南方色彩的小桥流水,北方的雄浑,南方的柔美在这里达到了新的平衡,这反映了宋代多元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
水墨盈动,万里山河涌眼底;奇景暗寻,千载岁月入画来。寻一个闲暇的午后,细细品鉴这幅画作,你一定能感受到来自岁月深处的宁静和审美愉悦。《千里江山图》如同艺术林苑中的一株参天大树,汲取着千百年累积的艺术养分,沐浴着宋代多元思想的阳光,展现出一种新的创造活力,在绘画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