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本纪
太祖圣武兴皇帝,讳休烈,字淳是,唐州人,汉时世袭胤王也。
汉承乐三年九月初九,太祖生,为嫡长子。时方士袁奣游唐州,以胤王世代勤政爱民往诣王府,见太祖于襁褓,脸色骇然,曰:“此子不凡,将受天命,非加九锡则制六合。”时胤王亦骇,恐语发而见诛,欲杀奣,遣兵卒入其所居,乃无人。王再三请表朝廷,厚岁贡,加珍玩,得欢心,遂无事。
九年,太祖六岁,好游。尝出,仅从十三士卒,去而久不归。王遣千余人寻之,未果,上下皆惶恐。十九日,乃还,曰:“吾寻得秘境也,当为绝胜,桃花掩之,落英缤纷,其间有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三汉也。”王从士卒寻之,未果,复问十三士卒,俱答之,无出入,不似假,时人惑也。
十二年,太祖出,得一老翁赠《兵法》,还而示王,未尝见也。
十九年,王薨,太祖袭王位。
乐平三年,太祖二十二岁。时天下大旱,寻改水涝,又地龙翻滚,黎庶失其所安,饿殍遍野,十不存一,于是奋起揭竿,斩府吏、夺稟仓。
未几,天下丧乱,山河分裂,拥兵之众并起,称诸王。内有诸王相攻伐,争城掠地,不尊汉室,外有北狄数发难,而汉室倾颓,丞相诸葛素疲于应付,风雨飘摇,山河危矣。唯太祖兵起唐州,勉助汉室,驱除鞑虏,收定天下。
十年,光怀帝病危,临崩,立幼太子为新君,加胤王九锡,权摄政,领文武,胤王推辞不受,帝固加之,诏曰:“汉室托于王与丞相矣。”王痛哭流涕:“当效死。”
太子继位,是为淳献帝,改元宣武。
宣武二年四月,胤王领兵七万,克汉中,入蜀,虏蜀王,至此,天下再无叛王矣。
七月,秦州、商州两地豪族请降入版图。
三年,诸葛素反乱,叛军围宫,胤王剪除之而无祸其家小。
五年,吴州掘河道,得一紫檀木匣,内藏玉珏,镌刻数字:高祖光武昭烈并传位于司休烈。吴州官民争传此事,未弥月,百官闻之,欣然上书请胤王受禅。王斥之曰:“尔食汉禄,当效死天子,何故如此!”
凡进言如是者皆遭斥,或贬或罚,而进者弥多。
六年三月初七,太后下懿旨,使汉帝逊位,移九鼎、御玺与胤王。是日,群臣已至而独胤王未至,汉帝捧御玺、懿旨不知所措,会部礼监掌事探王府而还,禀曰:“胤王不愿受之。”文武百官乃请汉帝亲幸王府以授之。
至王府,胤王仍推辞,和衣卧床假寐,群臣固请,汉帝隐泪将落,胤王乃受之。礼既毕于王府,太祖拥旧帝,痛哭曰:“孤当善待陛下矣。”
五月初五甲子日,太祖设祭于泰山巅,诏告天地皇祗,立国大胤,建元明启,登至尊位,开太平盛世。
太祖即位,尊为圣武兴皇帝,追认四世,其父为世祖,其祖为景祖,其曾祖为昭祖,其高祖为献祖,且立嫡长子余城为太子,居东宫;封嫡二子无羡为吴安王,拥吴州以拱卫王室;封义子张俊为燕南王、从龙之臣岳衷为燕北王,二人共治燕州。
太祖既得九鼎,聚宗室子弟于京师,五服以内咸得封侯、伯,诸伯叔为公,甚为优厚,食邑千户、三千户、五千户、万户不等。每逢良日设家宴于宫中,皆邀之,宴中无君臣,惟宗亲耳。
四年十二月,北狄逢五十年未有之凛冬,大犯边、破宋州、夺粮掠民。太祖震怒,以赵廉为三军统帅,使禁军二十万北上大破敌,并北逐五十里,毙敌万余,丧寇胆魄,旋置北疆卫军戍边以震狄野。往后十余年,北境无战事。
七年、十年、十二年,太祖以微服私访三巡天下,革除宵小犯吏,平反冤假无数,时人皆衷褒之。
十三年,太祖逊位,自为太上皇,不干政事,而为仁宗后盾十余年。
仁宗天乐十二年,太祖亲为云王册妃,为丞相林昭嫡女初夏。
十四年,太祖崩,举国缟素,入七庙,号太祖,以尊号为谥。未己,燕南王、吴安王结外贼谋反,见废黜。
太史伟曰:太祖圣武兴皇帝兵起唐州、折冲宙宇、气贯长虹、辨浊定清、吞吐日月,无逊于昔汉之高祖、光武、昭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