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二章 孙永的选择
荀宁坐在寝宫里,听着兵士传进来的话,便是一挥手道:「左丞相一职,朕另有打算,传旨下去,叫众多大臣不要再上奏了。」
兴民二年正月一日以来,荀宁就一直思索着往后大宋该如何革新。十年的建武新政,促使荀宁开疆拓土,成就了一番伟业。在这同时,百姓也富庶了起来,国力日益强盛。然而,昔日荀宁设计出来的朝廷中央官制,却是出现了问题。当然,这也是因为荀宁不放心百官所导致的。毕竟,授封名单公布以后,紧接着就是授封大典,一些人都开始发飘了。
针对于此种情况,荀宁已经意识到了,大宋内部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百官,正是此前荀宁与晏几道谈论的吏治问题。如果大宋不能很好的解决吏治,那么往后就很难有起色了。
至少,在荀宁看来,他作为开国君主,绝不能将这种烂摊子留给后世之君荀瑜,否则的话,荀瑜驾驭不了群臣,那么大宋崩溃是迟早的事情。
每个开国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即便是荀宁这种穿越而来的现代人,也依旧具有这种想法。如何达成这种目标,在荀宁看来,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在皇位更替传承的过程中,谁也无法预料到究竟会出怎样的事情。
为此,荀宁决心重新改组大宋王朝的官制。他决心废除丞相制度,效仿后世大明王朝,建立内阁制度。事实上,荀宁最推崇的也是内阁制度,原因很简单,这种制度之下,官吏不会擅权枉法,真正掌握实权的就只有皇帝一个人。
「传旨下去,就对孙永说,朕想收回大权了。」荀宁沉思了良久,他便是让兵士前往孙永府上传旨。
荀宁之所以要这么做,实际上是因为,他想要禅位给荀瑜了。自从荀瑜从北疆回归,荀宁就发觉荀瑜已经成熟了起来,如此太子,若是不让他正式的走向皇位,更待何时?最为关键的是,荀宁现在发觉自己的身体也是越来越不如从前了,虽然才五十岁,但是已经头发花白。
这是身体衰弱的征兆,因而荀宁打算让位给荀瑜,毕竟荀瑜年轻,精力上要比自己旺盛的多。
荀宁的圣旨,很快就传到了孙永的府上。孙永接过荀宁的圣旨,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父亲,皇帝这是在兔死狗烹啊!您刚刚被封了王爵,现在圣旨言下之意确实要让您交出大权,他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孙永的儿子孙云听到荀宁的圣旨后,脸色并不好看,他反复劝说着孙永,「父亲,您现在是王爵,如果没了大权,以后还怎么在朝廷上立足!」
孙永并不搭理孙云,他捧着圣旨,转身就回到了自己的书房,顺势关上了房门,将孙云挡在了门外。孙云见状,不由得焦急喊道:「父亲,你可不要想不开啊!」
孙永坐在书房前的椅子上,将圣旨展开,望着里面的内容,不由得落下了眼泪。圣旨上虽然没有明说让孙永交出大权,但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荀宁希望主动请辞右丞相职位的事情。最为关键的是,圣旨之中还提到了对孙永的封赏,也是在汴梁城郊区的一处屋宅,那很显然是希望孙永离职以后去那里休养生息。
孙永的年纪,在朝廷之上,已经非常大了,至少要六十岁了。荀宁正是以孙永年迈为借口,才写下的那封圣旨。此时此刻,孙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
「我跟了皇上二十多年,没想到现在要为了后世之君荀瑜进行铺路啊!」孙永没有抱怨,他有的只是不断的感慨,「唉,皇上能够以这么温和的方式劝诫我离开朝堂,实际上是对我的最大仁慈了。如果是古代帝王的话,兔死狗烹之事,屡禁不止。那我的命早就交代在这里了。」
孙永自语完毕,便是展开奏折开始书写了起来,上面的内容与曹林的一模一样,都是在说自己年迈无能,准备告老。
数日之后,孙永的奏折递到了荀宁的面前,荀宁再次降下圣旨,对孙永进行封赏。当然,裁撤孙永右丞相一事,也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朝廷。
「此前,有很多人猜测,曹林是因为触犯到了皇上的威严,皇上才罢撤他的。现在,孙永刚刚被封了王爵,这地位已经是无比的崇高了,怎么也被裁撤了呢?若是我所猜不错的话,这一切都是皇上故意为之的,你们还记得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吗?」
「杯酒释兵权?难道说,皇上是要夺取一些有功大臣的权力?那这岂不是跟兔死狗烹没什么区别了吗?不过,话又说回来,皇上对他们的安排也不坏啊。比如说,在汴梁城外赏赐他们庄园,这样子可以让他们荣华富贵余生了。」
当有大臣提到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很多人就立刻反应了过来,如今的荀宁究竟在做什么事情了。左右丞相拥有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皇帝虽然有着最终的决策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是皇帝都不用签字某些政策,便是能够将其实施下去了。如此一来,皇帝岂不是要被架空?因而,左右丞相之事,决不能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荀宁非要裁撤左右丞相的原因。当然,这些就要连累曹林和孙永了。
虽然这件事与杯酒释兵权有点像,但是所有人都明白,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又是数日之后,孙永带着家眷,搬到了汴梁城外的住处。
「没想到咱们这么多年下来,竟然能够比邻而居。」当孙永看到曹林也住在郊区的时候,顿时就明白事情恐怕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朝堂上风云再起,谁能晓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之前隐隐约约听傅文书提起过,说皇上要成立一个叫做内阁的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也不清楚。」
曹林将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孙永,眼前朝廷要剧变,谁也不能置身于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