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别人的面试(圆缺)

第4章 别人的面试(圆缺)

“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

【可是现实中有方形的盖子呀。记得以前出去旅游的时候,就见过方形的盖子。当时我还突发奇想地问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是应该直接指出来,还是忽略掉它呢?】魏铭泽想了一下,还是大胆道:“抱歉,这道题可能有点小问题,其实有方形的盖子。因为方形占用的路面宽度更小,且容易和路边对齐,便于设计,所以有些地方特意将盖子设计成方形。不过大部分的下水道盖子的确是圆形的。这受到成本、运输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过最直接的原因是下水道自身为了受力均匀设计成圆柱形,因而盖子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设计成圆形,否则不匹配。

这些都是我偶然从网上看到的解释,但作为一名文科生,我觉得其实可以从文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圆象征着美满之意:贾岛在《绝句》一诗中曾写道:‘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古时中秋佳节赏月,亲友好友之间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实乃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众所周知的《水调歌头》更是其中的翘楚,其开篇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将人带入了一种对仙境的遐想中,圆月寄托着人们对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反观,方形在古代却不太受人待见,更多的时候‘方’字不是形容形状,而是作为副词来使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到了现代,形容一个人死板、僵化的时候,也有人会说:‘这个人方得很’。

因而圆比方更能代表一种对美好的寄托

——用美好的圆盖住城市地下的污秽,锁住恶臭对城市侵扰,也留住一种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意思的答案,竟然能够‘扯’到文化上来,如果刚才不是叫你收着点,你是不是还能继续‘扯’下去?”主考官笑问道。

“可能吧。”魏铭泽说着挠了一下自己的后脑勺。

“保持第二题的感觉,第三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她)们最后的结局是死后化蝶而去,那么请问梁祝死后为什么化的是蝶,而不是比翼鸟呢?”

【梁祝的故事作为学生都很熟悉,而这里的第三题和第二题之间明显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所以……】魏铭泽简单想了一下连接词,迅速说道:“这道题要分两面来说:

一方面,承接上题,蝴蝶其实也和井盖一样代表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年时,我们或曾经历过‘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我们或许领会过‘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清新自然;成年时,我们或许秉持着‘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的纯真初心……蝴蝶代表着一种记忆,一次坚守,更是一份追求。

但蝴蝶的美却是有代价的,要想成为蝴蝶它必须经历‘幼虫’和‘化蛹’两个过程。幼虫时的丑陋,那肥硕且只能蠕动的身躯更是猎食者们的上佳之选。在幸运地躲过一次次猎杀后,蝴蝶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关键阶段‘化蛹’,这一阶段是异变的开始,可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不能动弹分毫,这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事情。

因此,蝴蝶的美来之不易,这一过程象征着梁祝生前的命途多舛。

另一方面,比翼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且雌鸟不会鸣叫,仅雄鸟可鸣,常比喻夫妻恩爱,感情深厚。比翼鸟的传说同样起源于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柳生卖身救母入黄府为奴,因一只金丝雀与黄府小姐结缘,后被黄府得知,柳生被打致半死,众人欲将柳生投入黄河,黄府小姐得知,气血攻心,自心口幻化出一只雌鸟。此鸟单目单翼,不会飞翔,但跑得极快,来到黄河,柳生见之,心生感应,也从心口幻化成一只雄鸟,二鸟结合在一起,飞离了黄河。

或许是不想两个凄美的故事都是同样的结局收场,也或许是不想梁祝死后再受身体残缺之苦,《梁祝》的作者才将故事的结局以化蝶收场。

不过,在我看来,还有另一个原因,《梁祝》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改编于真实历史事件,故事的结局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里面出现的事物都立足现实,蝴蝶相比于比翼鸟更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留与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留与流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别人的面试(圆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