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元宵盛景
紫微城应天门上,数十个莲花状的白炽灯亮如白昼,李琩不得不感叹工部匠人们的厉害。
两天时间,不但把电线从宁碧池铺到了应天门上,还创新性的做出了莲花白炽灯。
李隆基手持工部刚刚还回来的开元望远镜,遍览洛阳城遍地花灯、灿若白昼,游人摩肩擦踵的盛景,心情慢慢好了起来。
这就是朕治下的大唐盛世啊!
每年此时,就是李隆基最心满意足、得意洋洋之时。
刚刚若不是李瑛等逆子的草包行为,朕今日必定诗兴大发,好好的做一首诗词,记录此盛世景象。
幸好把他们都撵回去关禁闭了,不然看见他们都能把我蠢哭!
陷害一下李琩,还把自己给埋进去,一群废物。
看看身边这几个小的,以后要减少和那些大的接触,再长成那样就全废了。
再看看身边唯一留下的李琩夫妇,心中却有一股陌生感。
自李琩开口提出理学,皇帝心中再也难有亲近感产生,越看越陌生。
他叹了一口气,将开元望远镜递给武惠妃,自己拿起天宝望远镜看向圆月。
那种荒凉,可让人以后怎么咏月。
惠妃早已用过望远镜,对于宝贝儿子制出的宝贝,她一直很自豪。
这洛阳城满目繁华,一派盛世景象,看的武惠妃心头火热,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名正言顺的母仪天下?
但三郎今晚只留琩儿夫妇和几个未成年的亲王在侧,共度元宵,不由的又希望满满。
虽然事出有因,但这不也表明那几个废物烂泥扶不上墙吗?怎能与自己的琩儿相比?
此时,高力士来报:「陛下,宫廷歌舞队准备完毕。」
礼部尚书李林甫亦报:「陛下,前来比赛的歌舞队也准备就绪,您可有圣谕示下?」
李隆基早前令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县令刺史带歌舞队来洛阳献艺比赛之事(史实,不是瞎编的。),李琩、玉环刚知道,不由地叹服。
李琩叹服李隆基玩的够花!
玉环则兴奋于能站在皇帝身旁看表演。
还暗暗嘀咕:「幸好听了郎君的话,化了丑妆,像别的太子妃、王妃化了美妆,就被赶回去了!郎君真聪明!」
应天门前面,早搭了舞台,加之旁边不远,宫廷搭建的20丈高的灯轮、灯树,高一百五十尺的「灯楼」三十间,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古代的风铃,史实)。
还有利用热动力学催转的「影灯」,50000盏各色花灯,1000名宫女,1000名洛阳周围的妓者,每人300贯的服装费用,每个花冠10000钱的服装费用,极尽豪奢。(有史记载,不是胡编乱造。)
这还是宫廷的,旁边还有王公大臣家布置的。有勋贵置百枝灯树,高达八十尺,竖之若高山高墙,十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有豪族布置千烛万炬,观之如星海,与天上星辰相映成趣……
因此,应天门前的区域最是热闹。
而且因为日常的宵禁制度,人们平时晚上不可出门,但上元节前后三天,取消宵禁限制,以方便人们赏灯。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出外赏灯,感受节日氛围。
因此整个洛阳城里,处处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其中,以皇城前最为热闹,人潮汹涌。
李琩不由的为十六卫的执勤将士感到头皮发麻,这么多人,搞不好就会发生踩踏惨案。
李隆基看了一眼满脸惊叹的李琩,心里不由得意,没有你小子的理学,老子不还是把大唐治理的无比繁盛嘛!
「琩儿,今夜阿耶精力不济,太子又不在,你便替阿耶跟我大唐的臣民说几句吧!」
正在李琩欣赏大唐的繁盛之时,跑马走神之际,忽然听到皇帝叫他。
不由的一愣,什么情况,让我说。
你这是显摆啊!
也不提前说,我没丝毫准备啊,给大家说什么?
「阿耶,我给大家说什么?」
李琩有点发怵了,突然之间,也没个稿子,让他说什么?
李隆基见他有些傻眼,当即更加开心:「不行了吧,小子,以为自己弄出个什么理学,就不得了了。讲几句话都不行,也不怎么样嘛!」
但是口中却说:「我见你最近才识见长,怎么会为个区区的讲话发愁?」
这话说的,这比曹植七步成诗难多了,好吧!
何况满朝臣工、诸邦使节都在,下面还有无数百姓,一旦讲不好,岂不是让自己颜面扫地,也让朝廷威望大失。
眼巴巴的看着李隆基,但李隆基却不看他:「最近一直见你小子跳腾,现在有机会,可不得拿捏你一番,让你知道皇帝岂是等闲之辈能做的?」
李琩眼见躲不过去,心一横,就走到应天门城楼前沿,并顺手拿过一名翰林正欲呈上的诗词,诗词写于上好的宣旨之上。
他也不看,便将宣旨一卷,一个原始大喇叭就成了。
旁边的翰林看的心疼,他刚写的得意之作,皇帝陛下还没看呢,就被寿王卷了,真是有辱斯文,但却不敢上前讨要。
「咳咳……」
李琩清了清嗓子,应天门前的广场上便快速安静下来。
不是他清嗓子的功效,是人们一直都注意着应天门上呢。
那里灯光亮如白昼,视力好一点的人几乎能看清皇帝和惠妃的样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得好好看看我大唐皇帝陛下,回去以后能跟子孙吹嘘好几代呢。
开元期间,李隆基在百姓中有着无上威望,这是带领大唐中兴并攀上新高峰的皇帝。
因此,忽然见有人上前,便很自觉的安静下来。
李琩见此,不好冷场,便对着简易大喇叭大声道:「诸位臣工百姓,我是大唐贤王李琩,奉陛下圣谕,有言晓谕大家!」
不得不说,有了神核灵力滋养身体,他身体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增强。.z.br>
此时一吼,声音洪亮,远远传播开去,站在身边的李隆基等人被吓一跳,没想到李琩的声音如此响亮,震耳欲聋,几人赶紧往后退了退。
李隆基面皮一阵抽搐,这小兔崽子,这么好的嗓门,不用来传话、唱戏就亏了。
先不说应天门上的情况,且说下面的人群听了李琩的话,顿时大呼:「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声音远远的传开。
待臣民百姓表达了一番对李隆基的敬意后,李琩赶紧抬手下压,示意安静,他主要怕引得洛阳百姓都喊起来,没个完了。
虽然他站在这里,感觉也很好,飘飘然的。
待百姓停止呼喊,李琩又道:「值此上元天官赐福之良辰,大唐皇帝陛下有曰:自先皇授命,调理天下,二十五载……不辞辛劳,不舍昼夜,方得天地庇佑,远离天灾人祸。又有贤臣相随、良将戍边、百姓不弃,方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铸开元盛世,得万邦来朝!……此功在诸贤,此功在良将!此功终归百姓!大唐百姓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面的百姓,何时听过归功于民的,更没有得皇帝相谢过,本就激动万分,再听李琩那洪亮的声音喊百姓万岁万岁万万岁,个个眼泪横流,像风吹草低一样,齐排排的跪伏在地,一边磕头一边大吼:「功在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贤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功在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贤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万岁、千岁的声音渐渐传播开来,慢慢的只剩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贤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的呼声。
洛阳城中,远方的人本来没有听到李琩的话,但当呼声传来,李琩的话随着呼声传遍洛阳城,便不自觉加入呼喊声中。
当一城尽皆呼万岁、千岁,那种壮观震颤人心。
李隆基也没见过这种场面,本来他还嫌弃李琩的白话粗鄙,怪他归功于民的自降身份。
但此时这种氛围下,哪还顾得这些,上前推开李琩,抢过简易大话筒,满面泪流,大呼「大唐百姓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唐百姓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他今生初次见到百姓对他这般认同与肯定,前几十年的辛苦劳累仿佛都化作委屈与感动,在这一刻成为最大的满足。
大臣们的礼节与贺词,哪里能有百姓诚挚?
李隆基好像忽然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李琩在旁边也满目震撼,学着后世对人民感谢一番、祝福一番,不想竟造成这般效果。
旁边的妃嫔皇子、王公大臣、宫女太监也尽皆跪倒在地,满脸泪水的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玉环也跪在其中,但听的是千岁的喊声,为郎君这么得民心大感开心。
现场站着的就剩下李隆基和李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