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13

锦衣卫13

军人征戍远方﹐装备和日常费用为数很大﹐军户常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出卖家产。各级军官和奥鲁官吏又以各种名目对军人及其家属敲诈勒索﹐更迫使军户破产逃亡。元代中期﹐军户逃亡的现象已很严重﹐元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如一方面劝诱军户复业﹐另一方面戒饬军官和奥鲁官吏﹐但并没有取得效果。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下令革罢奥鲁﹐军户制完全破产。

明朝军户

明初﹐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军户从军来历﹑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非经皇帝特许或官至兵部尚书﹐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军户的军差包括﹕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旗军或操守﹐或屯种﹔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供给军装﹔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户下若无丁壮﹐须佥幼儿为“幼丁“﹐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明政府规定﹕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贯彻﹐军户的杂役负担没有减轻。同时﹐在社会地位上﹐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上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籍。

与元代相同﹐明兵丁征戍远方﹐军装盘费数目很大。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佥两三丁﹐分当两三处军役﹐则更属重役。各级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员都可以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有明一代﹐军户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明政府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清军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明中叶后﹐军户制度形同虚设﹐募兵渐渐成为明朝官军的重要来源。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人户﹐亦称军户。

指挥使,明朝的军职,为卫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卫所制融汇了唐府兵制的建军思想和制度特点,把按卫所编制的世袭服役军士同屯田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

军户世袭、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卫所制的主要特色。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5小旗,每小旗10人。卫所长官为指挥使1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

从卫指挥使到百户等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称“世官“。

截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全国共有17个都司、329个卫、65个守御千户所,军数约为120万人。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前后,全国总兵力为280万人左右。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2]。

清代军制中不用指挥使之名,但个别土司则沿袭明代制度,任官指挥使。

职业世袭制,是一种职业继承制度,尤其是在古代中国,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划成另册,严加管理,好让他们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众混为一谈。比方当兵的、唱戏的、运粮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册。

要想理解职业世袭制的状况,还要从中国古代晋朝的兵制说起。自三国时代,中国就开始实行军户制度。就是说,你要是个当兵的,你就要加入军籍,一辈子也不可能转业了。不光你不能转业,你死了或者退休了,你儿子还得接班,不接都不行,不接犯法。

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划成另册,严加管理,好让他们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众混为一谈。比方当兵的、唱戏的、运粮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册。

在明朝有一种家庭被称为“女户“,他们的功能就是给皇宫生女人。他们不用交粮纳税,只要上缴个闺女就行了。生的是小子?那不行,上外头买去!不然跟抗皇粮一个罪名。再有,你家里要是干木匠,那可能你就被统计到木匠户里去了,过了几代人,皇上有木工活,也许还来找你家。你要说自己这代已经改铁匠了,不会木工活,那也不成,你照样得给皇上刨木板去,不然你自己去找一个顶你。

身份世袭的制度,现代中国人其实都不陌生。至于工厂接班顶替制度,退出中国历史更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对政府来说,首先,它能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能保证一直有相当数量的人干这个行当,再一个就是这样管理起来很方便。比方说,领导要盖房子就不用满大街现拉人,拿着户籍一查,木匠、瓦匠就都有了。还有一点,就是领导可能认为职业世代相承,技术水平应该能有保证。

就魏晋时期而言,军户制度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军人。比如西汉的军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该服兵役时就到军营报到,服役完了就接着回家种地。但是到了三国乱世,军人是很宝贵的资源,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绝不能让他们轻易脱出政府的掌握。所以,政府不允许他们打完仗就回家,而是给他们上了特殊户口。军人职业化猛一听好像是个好主意,职业军人的作战水平应该高于临时士兵,农户应该是打不过军户的。初期似乎也的确如此,曹操手下军队的作战能力就高于东汉的军队,但是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制度下,军户子弟的前景很不乐观。《晋书·赵至传》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军户子弟的故事。

赵至出身军户,他的父母却送他读书,希望他能摆脱军户身份。他在教室里听到自己父亲在外面牵牛上田的吆喝声,痛哭流涕,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年纪小,不能'荣养'父亲,老爹还得牵牛种地,所以悲痛万分。“但是他出身军户,到了岁数也得当兵,怎么“荣养“老爹?读书读得再好也没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漠边城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侠 大漠边城浪子
上一章下一章

锦衣卫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