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已经三年了啊······
刘桓看着手中的案卷,有种莫名的烦倦。
自己接手老爹这个国公爷的位置,想来已经有十余年了。这么多年来,自己每日都活地格外小心,时时刻刻都要提防着那位喜怒无常的圣人。
好在,自家毕竟是先帝创业的得力助手,即便张燧薄情寡义,但毕竟自己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自然他也不好为难。
从圣人登基以来,十多年里大大小小的兵伐不计其数。自己从来只是充当粮草的运输和督管,还远谈不到领兵在外抵御外敌。那些领兵出征的将帅,大多都是张燧登基后才提拔上来的。要说能力,倒也并不掺假,但是这些人大多仗着圣恩骄傲放纵,虽有军功在身,但也早已被腐朽的只剩空壳了。
刘桓清楚,如果不是三年前东征的失败,朝廷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也远不至于让自己和陈昇那个老将领兵出征。
陈昇虽勇武,但那也是过去了。现在的陈昇早已年老体衰不复当年。张燧能够在当下重用陈昇,一方面是念及其早先和先帝创业时立下的赫赫军功;一方面是念及早年间其救驾之功;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朝廷是真的无人可用了。
当然,刘桓觉得,张燧会派陈昇一同前往江州的目的,恐怕还有监视他刘桓这一方面的考虑。
虽然陈昇在朝中一直是两袖清风,对所谓党朋处于不闻不问的态度。但总的来说,陈昇作为两朝元老,张燧还是信得过的。让他跟着自己一同来江州,虽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好歹能起到制衡的效果。
所以,原先刘桓一直提防着陈昇,生怕被他捏到把柄。直到一年前,陈昇来访为两家订下亲事,这样的关系才算缓和。
刘桓知道陈昇的顾虑。除了对于他那几个儿子的担忧之外,还有更为重要和严峻的事情。
陈昇在军中几乎已经被架空了。
这几年来,随着他身体的日渐颓衰,军中大小事务几乎都由他身边的副官李进阮负责。
这个李进阮,表面看上去随和大方,实际上却城府极深,在军中,靠着拉拢腐蚀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威望。现在,很多军中将官已经绕过陈昇直接与李进阮对接。除了身份官职之外,当下的李进阮就宛如那军中主帅一般,横行独断。
自己虽然身为留守,但军政民自己怎么可能每样都抓得紧?更何况,在平日的政务上,张燧也派了些人手紧盯着自己。
他刘桓名义上是这江州留守,但实则处处受限,只能谨小慎微地不被抓住致命的把柄。
原先,自己这大儿子刘世衍还颇有些治军才华,所以索性让他代为管理在军中的事务,还算压住李进阮一头。但是偏偏自己那儿子却摔伤了腿,不得已只能在家静养。
这一下,无论是陈昇或是自己,在军中都无法再建立起绝对的威慑力。毕竟李进阮也是从边军中靠着军功杀出来的,想要在边军中混开简直如鱼得水。而自己这帮外来的统帅,对于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领导而已。
所以,陈昇想要靠联姻的关系,将军中的心气重新拢在一起。这样即便陈昇百年,他的儿子也能镇得住场子。
刘桓知道陈昇这样沙场上拼搏出来的将军,骨子里一直有杀敌报国的信念。即便老矣,但并不会抹去那股用血凝起的坚毅。因此,陈昇还想通过这场联姻,让边疆战事尽快收缩,早日将那突厥打回去,再将那杨贼斩杀,好还大齐一个国泰民安。
只是,刘桓并不想让战事这么快平息。
与老将军不同。刘桓从继承老爹国公的位置以来,就一直提心吊胆的。如今领兵在外,如何能不受猜忌?只是当下张燧实在没办法才不得已仰仗自己,所以无论是钱、粮、人,只要自己开口,张燧绝对不会打折扣。
但如果,这边疆稳定······
自己一旦没了用处,会不会被按一个莫须有的罪状,连命也保不住?
鸟尽弓藏的事,张燧绝对干得出来。
所以,这么多年来,刘桓一直在拖。其实杨秀算不得什么,如果朝廷真想解决他不出半年就可破解。突厥人虽然棘手了些,但也绝对不至于三年还一直在对峙,没有进一步进展。
刘桓知道,天下苦于苛政的人不计其数,这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叛乱谋逆也数不胜数。当下,张燧又一次下旨东征,不出刘桓预料,这次也应当是大败而归。
如若这一次齐军再一次在新罗吃了瘪,那么就很有可能将积怨已久的愤怒彻底点燃,到时候,可就不是零零散散的闹事那么简单了。
恐怕,又会是遍地狼烟的乱世······
因此,刘桓需要的是时间。他也需要陈昇的力量,将这支常年征战的临西铁军牢牢抓在手里。只要有了这股力量,不管是真的天下大乱,还是张燧发难,自己都有的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同意联姻,会将二郎推入军营的原因。
这是一盘棋,一盘不能输的棋。
输了,必然是粉身碎骨。
但如果赢了?
刘桓笑了笑,双眼中投射出如火一般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