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器械、卖炭翁、大孙子、套圈

农耕器械、卖炭翁、大孙子、套圈

闲下来,已经是初夏,言娘跟着林老爷带着孙女,到新买的庄子上散心。

阿松四兄弟也骑上马,跟着一起去。

言娘心疼孩子,想让他们进汽车里凉快,不过四个男孩子,还是愿意骑上骏马松松筋骨。

言娘只能同意了。但仍不由自主的时不时往外看,关注孩子们。

大夏天的,满眼绿意,农民们顶着大太阳在田地里耕种、除草。

言娘想到上世小时候,赤脚踩在稻田里插秧,拿着一把镰刀收割水稻,收割小麦,面朝黄土背朝天。

真正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个时代没有除草剂,没有化肥,没有机械,种田纯靠体力。

言娘想帮帮他们。

自己没有改良农种的能力,但机械化,会让他们轻松些吧。

言娘对上世历史书上的曲辕犁印象深刻,好像评价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率。

因为政治上学过,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直辕犁改进成曲辕犁,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现在既然已经有了蒸汽机,那么用在犁地、播种、收割也该提上日程了。

言娘把自己的想法和林如海提了一下,林老爷击掌:“大善!”

顺着言娘的思路接着说道,“有了机械协助,老百姓能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粮食。有了粮食,人口就上来了!机器还可以用到纺线织布,衣被百姓。带动水车浇灌高处的农田,改造船只等。”

“哇,老爷想的长远!真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言娘直白的夸奖,让厚脸皮的林老爷受用不已。

“还有多谢言娘的抛砖引玉啊。”林老爷也面不改色的互捧!

懵懂的小惠南乖巧的坐在言娘怀里,听着祖父祖母交谈。

现在康熙帝对汽车的态度模棱两可。

言娘记得自己离京时,康熙除了下令允许各位王爷、皇子、公主、宫妃有权拥有汽车外,还没其他消息。

如果这些农用机械工具制造成功,皇帝肯定会大力支持的。

毕竟,大清还处于农耕社会,粮食、人口是衡量一个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

老百姓只要吃饱穿暖,天下就不会大乱!

哪个皇帝不向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唐盛世之景?

康熙帝也曾经说过:要是每个百姓都能吃饱,就是盛世啊!

后世评价康熙盛世是红薯盛世。

就是红薯的广泛推广,才让绝大部分老百姓填饱肚子,就被称作康熙盛世。

要是能达到盛唐场景,没哪个稍具常识的皇帝能拒绝!

更何况是在意后世名声,以至于康熙末年,败坏在一个“仁”字上的康熙帝!

于是工匠们又开始忙起来啦!

他们也很高兴,有活干就意味着有丰厚的奖励。

不过,之前跟着进京的工匠,教会皇家造办处的工匠,康熙帝赏赐一番后,又让他们跟着回来了。

可能是觉得,跟着福慧公主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吧!

于是等到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时候,蒸汽发动机带动的深耕细作旋耕耙、播种机、收割机、织布机、水车一样样成为现实。

刚开始,对于新事物,大家保持警惕心理。

林老爷身先士卒的,在自己管理范围内大力推广新式机械。

几年下来,耕地面积、税收等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老百姓能吃饱饭,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增加。

尤其是雍正皇帝上台后,他是个实干家,励精图治。

在以他为领导的当朝官府的大力推广下,种植面积激增,随之而来的是,新出生人口的增加!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几年,林老爷尽己所能的造福广东百姓。

先是以官府的名义,印刷大量书籍,在广东各州首府、县城设图书馆,免费供人借阅。

在这个时代,书籍是贵重物品。这造福广大读书人,希望促进广东的文脉崛起。

在民生问题上,林老爷旨在让各地形成特色产业,然后动员商队把特产运出去售卖,从而改善百姓生活条件。

林如海在官府忙政事,儿子们有的下乡支教,有的再学堂读书,平日里就言娘带着小孙女在家。

小女孩已经开始上课了,言娘给她找了几个小丫鬟当玩伴,但这世道主仆分明,言娘有机会就会带着小孙女出门做客,让她有机会结交一些小朋友。

平时孩子下课后,言娘会带着她吹肥皂泡泡,感受风的形状,风的力量,风的浪漫。

有时候是一个个泡泡,有时候却能吹出来长长的大泡泡。

把鲜肉条吊在钓鱼竿上,到荷花塘里调鱼。

最后鱼没见到,却钓上来螃蟹,意外之喜。午饭就上一份蟹黄炒饭吧。

言娘亲自开车,带着小孙女去海边兜风,踩浪花,堆沙滩上的四合院,捡贝壳。

回来后,用贝壳制作风铃,用贝壳作画。

小姑娘会抱着自己的画作向繁忙的祖父展示,获得一个摸头杀,一句鼓励称赞!

童稚可爱,惹人欢喜。

下一次给阿寿寄回去,让他信上一下他闺女的大作。

不过,这些贝壳风铃画作也给她祖父带来惠民新思路。

贵族女子见过大海玩过贝壳的不多,可以让商人收购贝壳运到内地出售。沿海老百姓捡贝壳也能换回来银钱。

天气凉了,让针线房给她做动物装,小白兔,小狐狸,小海豚,带翅膀的花仙子·,小惠南都很喜欢,每天换着穿。

······

所以,小朋友会写字后,给父母的信件,都是昨天祖母带我去谁家做客了,今天祖母带我玩什么了,我很高兴,写信和爹娘分享。

反正小姑娘乐不思蜀,感觉在祖父母身边玩的很高兴。

让担心她会想娘哭闹的敦恪公主哭笑不得:“小没良心的,亏的我这么挂心她。”

不过,也放下心来,安心养胎。

她被确诊怀的是双胞胎,身子越来越重,不舒服的症状也多起来。

这天惠南放学回来,给言娘展示今天自己的学习成果:“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食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白居易的《卖炭翁》,简单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小孩子学习。

言娘跟着摇头晃脑,陶醉在小孙女的背诗中。

“祖母,什么是烧炭?咱们能烧炭吗?”背完的小惠南好奇的问道。

“能啊,怎么不能!”不能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反正在花园建一个袖珍窑洞也不费什么事儿。

于是,好奇心爆棚的惠南开始按照师傅的指导,烧制的是易成碳的木材,竟然还成功了。

这让她信心大增,之后什么样的木材都要试一下,什么花木枝、榕树枝、椰壳、红薯等等。

还别说,烤出来的红薯还挺香呢。

言娘很喜欢吃,这可不是后世医院门口那种半温的红薯,而是新鲜出炉的热腾腾的红薯。

连林老爷都闻香而来。

吃过红薯,林老爷发现窑洞旁边一个黑溜溜圆滚滚的东西,踢一脚,还碎了。

“这是什么?椰子壳?”林老爷迟疑的说道。

“嗯嗯,你孙女的窑洞无所不烤。还别说,这椰壳烤后挺酥的。”言娘好笑的回到道。

“夫人,你看这像不像碳?”林如海蹲下来,用手捏起一块儿椰壳,碾碎了一下,摊开手观察了一会儿说道。

“碳?煤炭嘛?不对,这不就是木炭嘛!”言娘走过来,弯腰看了看林如海手里。

“可惜太碎了,卖不上价格!”言娘站直身体,遗憾的说道。

“不,可以压制成块!寺庙里进的香就是粉末制成的。”林如海微笑的说道。

“确是,不仅如此,还能制成各种不同的祥瑞的形状。”言娘想了一下寺庙里的香的样子,点点头:“恭喜老爷,又找到一种造福百姓的法子。”

“不过,从南方运到寒冷的北方,路费不菲。要想办法让这种椰壳碳成为贡品,提高它的身价!”老奸巨猾林老爷开动脑子了。

“嗯。不过,即使卖不出去,老百姓冬天烤果干也能用。不过,这样就有些多此一举了。”言娘还是赞同提高它的身价。

椰壳碳都能造福百姓,从而让言娘想到椰子糖。

言娘前世第一次喝椰子汁,发现椰子味儿好淡,椰肉的味道也不浓郁,还没吃过的椰子糖味儿浓的。

于是对椰子糖的椰子味儿来源很好奇,这是添加椰子味儿的香精了吗?

后来上网查询,才知道原来椰子糖不是椰子汁熬制而成的,而是椰子树开的花穗,先从头部开始,切断,会流出带有椰子味儿的汁液。

椰子糖就是这些汁液熬制成的。

而雷州半岛和琼州岛有大量的椰子树。

很可以制作糖果嘛,硬糖、软糖,各种口味儿的:姜汁椰子糖、椰奶番石榴、椰奶橙子味,还有椰子糕等等。

言娘想吃椰子糖了。

康熙52年六月,言娘乘车返回京城,准备迎接自己的大孙子。

林老爷年过六十,终于要抱上孙子了。

他的同龄人重孙都能打酱油了,很是让人鞠一把同情泪。

据阿寿的信件,说太医诊脉确诊,最起码其中一个是男孩儿,林如海很激动,恨不得自己也跟着言娘回去。

反复交代好好观察孙子,等回来给他好好讲一下。

一开始言娘听后认真点头。

说的次数多了,言娘面无表情中:“知道了。”

果然,男孙对这个时代的男人是有这不同意味的。

四个儿子都留在广东,阿松、阿泰在乡下支教,阿麒、阿麟正是进学的关键时期,省的回京招人惦记他们的婚事。

惠南强烈要求要回去看弟弟,于是最终决定言娘独自带着小孙女一起回去。

这一次回去,会等到过完两个外孙的周岁宴再返回广东。

“老爷,你孤身一人在家,会不会孤单?想······”来个红袖添香夜读书吗?

“我不孤单,什么也不想!”林老爷知道言娘后面要说什么,斩钉截铁的抢答。

“嗯,我会给你写信的,记得回信。”之后,林老爷缓声说道。

六月十五,言娘前脚到家,后脚敦恪就要生了。

看来大孙子急着见祖母啊。

于是来不及洗去一身风尘,言娘让身边的丫鬟们带着疲倦的小孙女去洗漱,然后哄她睡觉。

敦恪的同胞姐姐温恪公主远在蒙古,同胞哥哥十三皇子被圈禁,身边没有娘家人。

自己要去产房坐镇。

“娘,又要劳烦您了。”阿寿请过安后,语带歉意的对言娘说道。

娘才到家,还没来得及休息呢。

言娘慈爱的拍拍儿子,“你是我儿子,能为你们出一份力,娘高兴着呢。”

然后让丫鬟给自己绑紧袖子,套上沸水煮过日光暴晒过的大褂,带上帽子遮着头发,用酒精洗过手,进入产房。

如同敦恪上一次生产,言娘亲自去产房,给她鼓劲儿。

“给福慧公主请安。”

“都起忙,不用顾忌我。”言娘声音平和稳重,让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娘,······”敦恪额上头发已经汗湿。

夏天生产,比较受罪,后面还有坐月子呢。

“别说话,娘都知道。攒着劲儿等着生孩子。”言娘快走几步,上前握着她的手。

可能因为是经产妇,老大很快就出来了,是个男孩儿,候着的太医上前诊脉,是个健康的男孩儿。

这时候言娘听外面请安声,四福晋来了。

她来的倒快。

裕亲王府、十六皇子府也派人过来了。

也是,四阿哥和十三阿哥那是铁杆兄弟,林家去太医院请太医也没避着人,该知道的就知道了。

没一会儿,第二个孩子也生出来了,也是个男孩儿。

这个孩子看着就比他哥哥体型小,不过他全身皮肤红润,哭声响亮,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收拾好赶紧送出去,让太医诊断。

言娘继续陪着敦恪,生产还未结束,要等她娩出胎盘。

太医说二公子虽然体型小点儿,身体有些弱,但仔细样样就好了,不用吃药。

言娘和敦恪就放心了。

胎盘娩出后,敦恪力竭昏睡过去了。

下人们收拾好产房,让太医进来诊脉。

除了产后体虚,一切都好。

送走四福晋后,阿寿送言娘回房洗漱休息。

产房满屋子血腥味儿,言娘现在没胃口。

洗漱后,给林如海写信报喜,你一下子有了两个大孙子!

写好信,让人交给儿子,稍微喝了一碗粥,就休息了。

坐了十来天车,浑身酸痛。

据说,收到信的当晚,林老爷让休息回家的儿子们陪着喝酒,向来节制的林如海喝醉了,林家有了下一代男丁!

并把两个孙子的名字起好送回京。

林家·钧昊,林佳·钧博。

第二天,黛玉、呦呦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大半年未见的言娘和新出生的小侄子。

言娘娘家的兄弟侄子也来了不少人。

之后是洗三宴、言娘进宫请安,走娘家,再参加一场推不掉的宴会等等,一圈转下来,也到大孙子满月酒了。

满月宴后,言娘就要返回广东。

京中的三个儿女挽留她过完两个外孙的周岁宴,或者过完中秋节再回去。

虽然言娘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但孙子早产身体好好的,老头子可是孤身一人在广东家里呢。

老头子保养的好,六十一枝花,自己可不放心。

言娘也担心没自己盯着,老头子不好好吃养生餐。

这个理由一出,所向披靡。

这一次,惠南和父母亲香了一个多月,坚决的要和祖母一起回去。

敦恪用京中有弟弟一起玩耍挽留女儿。

惠南童言童语的说:“弟弟每天不是吃了睡,就是拉了哭,还不会跑,一点不好玩。等弟弟大了,我再回来和他们玩。”

敦恪公主不忍心强迫女儿,再加上两个儿子年龄太小,尤其老二,有些体弱,就松口了。

康熙52年八月初,言娘回到广东。

两个多月未见老头子,还是那么赏心悦目。

四个儿子英姿勃发,生机勃勃,站在一起,就是一溜儿挺拔的小白杨。

学堂休沐日,两个小的归家,有时候会向侍卫们请教射箭的技巧。

围观的小惠南也跃跃欲试。

可惜她人小力气弱,箭不忘箭靶上飞。

言娘见小孙女很失望,有些怏怏不乐。

。就想到前世地摊上,10元10个圈圈套不通距离小物件儿的游戏,现在只是把圈圈换成弓箭,把小物件儿换成小孙女喜欢的玩具饰品罢了。

招呼丫鬟过来,如是这般吩咐了一下。

果然,小惠南兴致勃勃,玩的很高兴,把射不准箭靶的失落感抛到脑后。

麒麟双子也被小侄女兴奋的欢呼声吸引过来了,觉得挺有趣的,和小侄女一起玩。

不过,为了公平起见,他们所站立射箭的距离要后退至少10米。

“娘,我们当年学射箭的时候,怎么不见您想出这么好玩的法子?”天黑收摊儿后,意犹未尽双胞胎幽怨的抗议。

言娘没好气的白了两个小儿子一眼:“惠南是一个人玩耍有些孤单。你们兄妹几个能做伴,一起出糗闹笑话,挺欢乐的。哈哈······”

言娘想起孩子们小时候的糗事,忍不住笑出来。

儿女承欢膝下的场景好似还是昨日,现在一只只雏鹰飞离了父母的怀抱,组建自己的家庭了,言娘一时间有些怅然若失。

晚上林老爷下值归家,用膳的时候,细心的发现言娘有些情绪低落。

晚上休息前,两人独处的时候,仔细询问原因后,轻笑出声:“所以说夫妻才是最亲的嘛!你以后要多关注我。孙女来了后,你的目光都落到她身上了。”林老爷似安慰似埋怨的说道。

言娘一想,好像确实有些忽略林如海了。不过,大女人哪能轻易认错呢。

于是言娘轻推了林如海一下:“你一个糟老头子,哪有香香软软的大孙女儿惹人疼?”

林老爷微微眯眼,威胁道:“那就让你感受一下糟老头子的壮心不已吧!”

帷幔垂落,玉山倾倒,柔情蜜意长。

忽然间,言娘突然“吃吃”笑出声,说话断断续续:“你、知道吗,老爷,我、突然、想到一句、诗?”

“什么?”埋头苦干的林老爷没听清。

“此时、此景,你觉得、‘一树梨花、压海棠、’怎么样?哈哈······”言娘不知死活的撩拨到。

来到广东任职,远离京城,林老爷明显轻松不少。

虽然肩负一省的政务,仍恢复了以往游刃有余的状态,连鬓角的白发似乎都变少了。

不过,变少不意味着没有。

言娘就是看到他的白发,脑海里突然蹦出来这么一句话。

“看来没事儿了,都开始气人了,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林老爷暂停一下,伸出手温柔的抚了一下她的脸颊。

等待她是是更猛烈的疾风骤雨。

“让暴风月来的更猛烈些吧!”言娘当然不认输。

言娘为她昨晚的的诗句付出了代价。

“小姐,夫人还未起身,老爷吩咐您先独自用膳。”

第二天早上,小惠南来找言娘一起用膳时,言娘的贴身大丫鬟拦住惠南解释道。

“祖母昨晚肚子疼、睡晚了吗?请大夫了吗?”

惠南想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因为晚饭贪吃吃多了,消化不了,晚上肚子疼,请大夫开了苦苦的药,喝了才慢慢不疼了,然后自己第二天睡到太阳晒屁股。

还被小叔叔嘲笑了,惠南撅了一下红润的小嘴儿。

“呃,夫人确是、睡晚了。”素来伶俐的大丫鬟顿了一下,若无其事的回答到。

等言娘被饿醒,日上三竿。惠南已经开始一天的课程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清穿在红楼世界认真生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清穿在红楼世界认真生活
上一章下一章

农耕器械、卖炭翁、大孙子、套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