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第707章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大宋·神宗时期
“绅衿将和谐对待佃户,佃户也不再拖欠田租。”
“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着笏板,对赵顼道:
“以往我们的变法或是只看上不看下,或是只看下不看上。”
“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通变法脉络。”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双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将主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权利与义务,禁止地主士绅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约束对绅衿特权抑制。”
“割绅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赵顼将王安石从地方上又寻摸过来,当然是存了再次变法的心。
问题是……
“你真的要跟他们辩论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开大朝会。
王安石抬头直视皇帝,沉声道:
“张居正一朝大权在握,却依然举刀索刎对抗抵变之辈。”
“陛下以为为何?”
赵顼沉默了。
为何……自然是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头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还有没有救世图存之心。”
……
{唯一不美的就是,雍正没有对捐纳一事动手。}
{啥是捐纳?}
{捐纳,说白了就是买卖官职。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以往士绅们仗着自己有功名在身,常把亲戚、宗族的田产挂在自己名下,不但自己可以免交钱粮,还让亲属和友朋得到实惠。}
{现在,功名成为朝廷与绅衿集团签订的协议,如有违反,功名就成了“罚金”}
{而反过来看,对于各级地方官员来说,也等于无形中地位提高了,士绅巴结或者作弊的成本增加,愈加敬重官员。}
{既然当官越来越香,狡猾的绅衿就瞄准另一条捷径——捐纳。}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一激灵!
跳起身指着天幕道:
“呐呐呐!他买卖官职啊!罚他!罚他!”
殿下众臣:……
你们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
几位聪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简而言之,就像兵法里的围三缺一一般。
皇帝只是想变法,没打算真把士绅们逼死。
您当初可不一样……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虽说清朝为了防止捐钱买官的人无真才实学,或者当官后肆意敛财,制定了各种严格的管理办法,将这些人与科举选拔的人才区别对待,但最终这种制度还是为人所诟病。}
{捐官的底线是吏部官不可以捐。}
{吏部是管官员的,不能捐官。}{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的,不能捐官。}
{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官职也不能捐。}
{这种制度是饮鸩止渴,虽可以缓解一时的财政不足,但后患无穷。}
{而且捐官的在吏治上也最容易发生贪污腐败。}
{只能说雍正终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却不禁止捐纳,让脑洞大开的士绅巧妙地打了回旋球,成为躲过改革的隐形获利者。}
……
大明·弘治时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让百姓没有饭吃,他们就会造反。
而逼迫士绅割一点肉,他们却不会铤而走险。
人一旦躺过幸福的温床,是绝对不肯轻易放弃的。
推行改革,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而不是刻意将某个阶层推到对立面。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脸上浮现一丝讽刺。
这种书生意气的话他见多了。
“永远能提出问题,但永远给不出解决办法。”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捐官并不是捐个官来当着好玩的,是一种投资,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
官场就是钱场,当官发财是金科玉律。
你不让他们发财,他们也能不让你安稳。
……
天幕上。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烛火。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皇帝。
“哈……”
雍正握拳掩嘴打了哈欠,随后放下奏折,摘下眼镜,拿起手边的帕子擦了擦眼角。
他看了看桌边一摞的密折,转身下了暖床,活动活动胳膊,来回走了几步。
随后又坐回暖床,戴上眼镜,继续批复奏折。
……
【雍正自践祚以来,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实事,但他总觉得前方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日日时时都感觉到“为君难”。】
【新政不断推行,贵为天子的他,当然要考虑天下公正。】
【所谓“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天下百姓,哪个不希望得到皇家雨露滋润,可真正能让百姓感受到公平又何其难?】
【雍正自小饱读诗书坟典,知道百姓得到不公后的代价。】
【所以,在解决了纳粮问题后,雍正开始着手另一件关系天下百姓生计的大事——徭役。】
……
大汉·武帝时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刘彻长叹一口气。
这口气一吐,也彻底承认了雍正这位皇帝。
为何?
只因身为胡主,其行却为天下主。
至于其心……
刘彻摇了摇头。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纠结呢。
“解决纳粮,又要解决差役……”
他一时都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想法。
只是想着,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坚强决绝之意……
“唉……”
……
【清初,田赋和丁役是分开征收的。】
【丁役,时称“丁徭”,凡男子“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岁以上添注,丁增而赋随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均称“民丁”。】【民丁之外,尚有“军丁、屯丁、匠丁、灶丁、站丁、工土丁、渔户、寄庄丁、寄粮丁”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分得很细,可实际操作中早已同“民丁”混合无异。】
【但既然有各种区别,就为逃避服丁役或者官员受贿提供了借口。】
【据《康熙大清会典》载,缴纳方法五花八门:有人分三六九等、随田派丁、丁从丁随,即使是一个县内,也是多种征收方法。】
【比如直隶,就有按牛、驴数量征收,有按村庄定额征收,也有按牌甲户口征收……征收标准杂乱无章。】
【唯有一点相同,即都征收银两,然后由政府用银子雇佣力役,总称为“丁役银”或“徭里银”,简称“丁银”。】
【康熙曾下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使得丁银数额稳定下来,相对减轻了贫民负担,短时间减少了交不起人头税的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税收,赋税发展跨出了一步。】
【但康熙采用的办法,虽一时奏效,长期来看,并未除根,有些掩耳盗铃。】
【因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时期,新生的数量总是超过死亡人口,这就需要重新统计户口。】
【但全国统计户口,实在麻烦。即使这一次花费大力气统计清楚了,很快人口又会变化,不断变化就要不断计算。】
!。读
【对于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确定的人数不变缴银,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下,重新统计人数,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
“唯独国家吃亏。”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
“但是怎么处理呢?”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
不过……难啊……
……
【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丁银应随地亩征收,征粮的同时加派丁银。】
【有地的足额缴纳,无地的粮赋、丁银减免。】
【但这个政策被群起攻之,总归为两个反对的理由:一是这样会导致没有田地的人游手好闲,无所羁绊。】
【二是穷人、富人应该同等对待,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推行丁随田地征收,贫穷者倒是轻松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们缴税的冤大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
【并且这种方法也不切合实际。】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亩数交纳,各地田地的亩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纳粮计算,同样会出现各省轻重不一。】
【都是国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
【几经讨论,反复权衡,没有定论。】
【年轻时盛于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极力强调仁政,最终让这件事拖之又拖,难题就留给了雍正。】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突然有了一种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这些坑,虽不多但个顶个的深。
刘弗陵把过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换了其他皇帝面对这种局面只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这能力的没这心。
有这心的没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没这铁面无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铁面无私的……
凤毛麟角。
……
【雍正的性格是,凡事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出个样子。】
【在讨论这个棘手问题时,大臣们依旧像往常一样,各说各有理。】
【反对者提出,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剥夺了富人的特权,若是再强行推广丁银随田地的政策,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而直隶巡抚李维钧站出来,直接戳破窗户纸,人口增加,无地贫民为逃丁役而逃亡的人数不断增加,推行丁随地转,有能力交纳的人家自然不会同意,户部也肯定会按照陈规办事。】“
【雍正于是命户部再议,户部立刻懂了皇帝的决心,表示同意。】
【雍正命李维钧详细制订完善的计划,一定要做到对国课无损、对黎民有益,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
{我对比了一下资料,当时不同意的人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三种。}
{一是亩有大小,按亩分摊,并不平均。}
{这种说法还真不是无的放矢,清代的土地亩数制度,基本沿用明代。}
{《明史·食货志》载:“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清顺治十二年(1655)户部铸弓颁行天下,“凡丈地,五尺为弓,二百四十弓为亩”}
{这里的“弓”和明代的“步”同一含义,故统称为“步弓”}
{当时清代的实情是,北方的通用亩,面积一般比官制亩大。}
{而南方各省因为种植水稻,土地效益大,亩产量高,统治者为了榨取更多的赋税,对亩的计算是很苛刻的。}
{例如:“吴中六尺为一步”,朝廷规制是“五尺为一步”——表面看,江南地区的亩制大于官亩,对百姓有利。}
{其实不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尺”是苏尺,一尺只有户部尺的八寸。这样一算,六尺仅有标准的四尺八寸。}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提出:亩数有大小之分。}
{二是一旦推行丁随地转,有人卖田,必定会先卖良田,剩下次田,再缴纳丁银就有困难。}
{三是有人卖了田,数字还在他名下,就会导致已经没有了田,却还要替买主代缴丁银。}
{那解决办法是什么?}
{李维钧提出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派,这样虽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解决了大部分难题。}
{就这么简单?}
{方案简单,推行可不简单。}
……
【接到雍正的任务后,李维钧将收集到的意见做了调整,制订出妥当的处理方案。】
【于雍正二年开始在直隶推行。】
【丁随地转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决心下定,仅仅半年时间。】
【康熙朝争论多年、悬而未决的政策就被确定下来,不能不说,雍正的魄力是超凡的。】
【此后两年内,福建、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陆续施行丁随地转的政策。】
【唯一例外的是,山西直到雍正九年(1731)才慢腾腾地执行。】
【雍正对此也没有责怪,他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政策。】
【而丁随地转制度的确定,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一制度取消了征税的财产、人口双重标准,让赋税负担更趋合理,同时保证了税收来源的稳定,是损害富人、有益穷人、利于国家的行为。】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也让流行千年的丁役制不再因个人的存在而必要缴纳“人头税”。】
【人头不再是丁役牵连下的僵化“器官”】
【史称:摊丁入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