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论

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论

第一章现代物流管理概述

第一节物流基本概念

一、物的概念

⑴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因此,固定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⑵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它与物流中“物”的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⑶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⑷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⑸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就是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的“物”的一部分。

⑹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活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称的“物”,就是通常所称的物品。

二、流的概念

⑴流:物流学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⑵流通:物流的“流”,经常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在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位移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其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⑶流程:物流中的“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⑷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指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第二节物流基本观点

一、战略说

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把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多少钱。

二、利润中心说

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

三、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领域上,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四、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五、商物分流说

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六、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它的特点是,其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七、黑大陆学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八、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说是物流领域中经常的、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这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就会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九、成本中心说

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体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并不是为搞合理化、现代化,主要不在于支持和保障其他活动,主要是通过物流经营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的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第三节物流的目标与要素

一、物流的目标

物流合理化是物流经营管理追求的总目标。它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合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

⑴节约目标

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基本上又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先于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⑵规模化目标

以物流规模做为物流系统的目标,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方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⑶服务目标

物流系统是有“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它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⑷快速、及时目标

及时不但是服务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一要求更加强烈了。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⑸库存调节目标

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二、物流的要素

⑴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构成了物流的总功能,完成了这个总功能,即可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标。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等和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

⑵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此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不仅要确立物流系统的地位,还要协调与其它系统关系,这些支撑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等要素和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

⑶物流系统的物资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准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结合和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现物流和实现物流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要素有: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

第四节物流领域

一、按物流活动主体划分

⑴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或者说企业物流是伴随着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展开的,是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一部分的物流活动。它是以某个企业为对象,研究个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

物流概念首先是工商企业物流的概念,工商企业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产生了对物流的需求。这种物流活动既可以自己承担,也可以委托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针对市场上的物流需求。对于工商企业来说,物流经营管理的任务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对用户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产品销售等。

⑵中观物流

中观物流是从一个地区或部门、行业的角度来观察的物流活动,研究一个地区或部分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如城市物流合理化问题、煤炭物流合理化问题等。

⑶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或者说国民经济物流,是站在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物流的活动,研究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

政府是宏观物流经营管理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产业政策和市场法规,负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事业的发展创造宏观环境,促进全社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等。

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划分

⑴供应(采购)物流

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产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⑵工厂内物流

成品从实施运输包装时开始,到最终确定向顾客销售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物品的实体流动。

⑶生产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⑷销售物流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生产、出售成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⑸回收物流

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⑹废弃物物流

将在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门别类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三、从物流活动的范围划分

⑴国内物流

国内物流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物流活动。

⑵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两国之间或多国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将逐步增强。

第二章现代物流的特征

第一节物流的特征

现代物流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当中,广泛采用了代表着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物流经营管理和物流活动的现代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朝着先进水平迈近的过程,因此现代物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被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最小

物流经营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在成本管理上体现为,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它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管理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尽可能使每一项个别物流活动的成本最小化,而忽视了物流总成本和各项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关系,所谓二律背反(或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其他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增加而相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上述关系的观点看,构成物流的各功能之间明显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例如,减少仓库设置的数量可以节省保管费用,但是,另一方面会由于库存减少,而需要另外多次运输,增加了人力和车辆成本。

二、前置时间短

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物流网络的支持下,物流适应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快,物流前置时间缩短。可以加强及时配送,快速补充订货以及迅速调整库存结构的能力。

三、手段现代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等手段。运输手段的大型化、高速化、专用化、装卸搬运机械的自动化、包装的单元化、仓库的立体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计算机化、电子化、网络化等,为开展现代物流提供了物质保证。

四、服务社会

在现代物流时代,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企业物流需求通过社会化物流服务得到满足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形态成为现代物流的主流,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系统化

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功能要素相互作用。在考虑物流最优化的时候,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实现物流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局部的最优化并不代表物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树立系统化观念,是进行物流经营管理,开展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基础。

六、专门管理

企业物流活动开始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不再是依附于其他部门,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七、物流电子化

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过程。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物流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传递和处理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保持实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和对信息的实时处理。

八、物流信息化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从而不能预先对物流活动设定控制。而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功能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如库存信息、需求信息,可以减少非增值、非效率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九、物流柔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物流需求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的特点。缩短订货周期,提高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物流柔性化就是要以顾客的物流需求为中心,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物流作业,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第二节物流操作流程

物流是使企业与顾客及供应商相联系的纽带。来自顾客和有关顾客的信息,通过预测、销售活动及其他各种形式传遍整个企业,然后将这种信息提炼成具体的制造计划和采购计划,如同产品和材料生产那样,被启动的增值存货流最终将制成品的所有权转移给顾客。于是,该过程被看作是具有相互关系的两种努力,即存货流和信息流。单独看内部作业,有助于详细地说明将所有涉及到物流的功能和工作综合起来的重要性。虽然这种综合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保证厂商实现其目标。要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厂商就必须将其综合行为扩大,使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这种通过外部一体化延伸的方法,被称作供应链管理。实施物流基本过程的主体,并不仅限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也包括从制造产品为主的厂商等。

在所有的作业中,包括在公用事业组织内都会产生对一体化作业条件的需要。例如,零售商或批发商不需要制造环节,因此通常与实物配送和采购联系在一起。然而,零售商和批发商所必须完成的物流增值过程,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制造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的公用事业组织。

一、库存货物流

对于一个大型的生产商来说,物流作业也许要经过上千次搬运,而在将产品交付给工业用户、零售商、批发商、交易商或其他顾客时才达到其目的。而对于另外一些大型的零售商来说,物流作业也许从他们采购准备再出售的产品时开始,至消费者提取或交付该产品告终。由此可见,不管企业的规模和类别如何,物流是最基本的要素,需要管理部门特别注意。

物流的作业管理涉及到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储存。它始于从供应商那里装运材料或零部件,而终于将制成品或加工产品交付给顾客。从物流的最初开始,究竟在何时、何地才能通过移动存货而使物流过程增值呢?假定一切进展顺利,那么,材料在转化成制成品存货的每一步骤中都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单一的零部件在其被结合进一部机器中去以后,价值更大。同样地,机器被交付给一个买主后,也会具有更大的价值。生产组装前,需要搬运在制品,这时,每一个组件及其搬运的成本都会成为增值过程的组成部分,只有当产品的最终物权转移给在时间和地点上已特定化的顾客时,才会实现最终增值。

为了有助于理解,我们把物流作业划分为三个领域:生产、配送和购买。这些部分组成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物流作业单位。

⑴生产

生产这一领域集中表现为,当在制品在制造各阶段之间流动时,对在制品存货所进行的管理。生产阶段中,物流的最基本责任是参与制订生产计划,并安排材料、零部件和在制品存货的及时可得性。因此,生产所关心的,完全不是生产将如何进行,而是何时、何地将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与配送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配送试图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因此必须适应顾客和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而生产则涉及到生产企业控制之下的运输需求。不过,这种因顾客的随机订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因实物配送而产生的不稳定的需求,在大多数的制造业中,并不常见。从全面规划的观点来看,生产外向(配送)活动和内向(购买)活动的分离,提供了专业化和提高效率的机会。

⑵配送

配送是指将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过程。在配送中,顾客是营销渠道的最终目的地,而产品的可得性则是每一条渠道参与者的营销努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即使是生产商的代理人,一般也不会自己存货,而必须依赖于存货的可得性来承担市场的营销责任。因此,除非是有适当种类的产品足以在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交付,否则,这种整体的市场营销努力会受到极大的损害。配送过程,把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需求,当作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于是,配送就把营销渠道与其顾客联系起来了。在一个高度商业化国家中,要支持范围很广的各种销售系统,就要利用不同的配送系统。所有的配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把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与营销渠道联系在一起,使那些营销渠道所提供的产品的可得性,成为整个营销过程的综合部分。

⑶购买

购买涉及到购买材料和安排材料、零件以及制品存货,并从供应商处到制造或装配工厂、仓库或零售商店的内向运输。根据情况,获取过程通常用不同的名称来识别:在生产中,获取过程通常被称作购买;在政府范围内,获取在传统上系指采购;在零售和批发中,买进是最常用的术语。这一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指内向物流。虽然有关获取的解释存在着各种区别,但是,这里所使用的购买一词则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购买。材料一词被用于识别一个企业的内向运输的存货,而不论它准备再出售的程度如何。产品一词被用于识别顾客可以购买的存货,也就是说,鉴于产品随时需要消耗,于是通过生产制造,使材料进入了增值过程。在生产、分拣或装配中,产品产生于材料的增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购买涉及到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得到所期望的材料种类的可得性。鉴于配送所涉及的是外向的产品装运,而购买获取所涉及的则是内向的材料获取、分拣和包装。所以,在绝大多数消费产品的营销中,虽然他们对涉及运输方面的需求可能是相似的,或者是等同的,但是在配送和购买之间,不论是在管理控制方面或与运作失败有关的风险方面,都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在整个物流中有关生产、配送和购买获取的具体作业见表2-1。

表2-1在整个物流中有关生产、配送和购买获取的具体作业

生产

计划、调度和支持制造作业的活动:需要制定总的日程计划和承担在制品的储备、搬运、运输以及分时间阶段安排零件。其中包括负责现场的存货储备,以从制造作业和实物配送作业之间进行地域上的协调和最后装配延迟的协调,并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配送

提供顾客服务的活动:收取加工订货,配置存货、储备和搬运,以及配送渠道内的外向运输。其中包括在诸如定价、促销支持、顾客服务水平、递送标准、处理返回商品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领域内与营销计划协调的责任。实物配送的基本目的是要有助于在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通过提供战略上所需的顾客服务,产生收入。

购买

从外部供应商处获得产品和材料的活动:需要制定资源计划、寻找供给源、谈判、下订单、内向运输、收取和检验、储备和搬运,以及质量监管等,其中包括负责在诸如调度、供给的持续性、套购和投机等领域内与供应商协调和对引导新资源或新规划的研究。购买获取的基本目的是要在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通过提供及时地购买,来支持生产或销售。

在一个典型的企业内,前面所讲的三个领域是互相交错的。只有把每一个领域看作是整个增值过程的一个综合组成部分,才能创造利用每个领域的独特属性的机会,并促进整个物流过程的发展。综合物流过程的重点,在于协调整个可以增值的存货运输。这三个领域的结合,使在位置地点、供给源和企业顾客之间进行材料、半成品部件和产品等运输的综合管理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物流与总的运输和储存的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库存信息流

在确定一个物流系统内具体位置的各种需求时,就用到了库存信息流。信息综合了上述三个作业领域。开发和明确具体需求的主要目的是要计划和执行综合物流作业。在单独的物流领域内,有关订货的规模、存货的可得性以及运输的紧急性等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而共享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协调这些需求。由于这些领域所包含着的实际的物流工作,都有赖于信息来协调日常作业。因此,没有精确的信息,在物流系统中所作的努力将会被浪费掉。物流信息涉及到两种主要类型的流动: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

作业信息的总体目标是要提供综合履行实施配送、制造支持和购买获取等作业所需要的数据。由于计划协调流所提供的是有关计划活动的信息,所以需要用作业需求来指导日常的物流工作。

第三节物流运作管理

必须要先有健全合理的运作计划,才能保证物流目标的实现。理想的工作计划,应该是一个以不断向长期战略目标迈进为宗旨的短期行动。这种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行动的结合,需要通过信息进行协调,而这种信息通常无法在标准成本和会计系统中获得。

一、计划的性质

战略目标通常是关于系统修正、绩效和预算的目标。每一个目标反映一组短期的物流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一个组织里,协调物流各环节的措施是运作计划。物流运作计划经常是短期的,就是说详细的运作计划一般不超过一年。在战略计划制定后,运作计划通常被用来指导日常的工作。长期的战略代表着动态的目标,而其中短期的运作计划,制定的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具体目标。提出预算和批准预算的过程对物流经营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层经理特别关心总的系统绩效,而不是个别的特定功能的预算。提出一个评价总系统绩效的一体化预算,能使高层管理预估实现运作目的所需要的费用。这个预算也是衡量财务绩效的基础。这是因为,对运作计划和运作控制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个别的预算和总体系统绩效。

1.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通常是根据未来商业活动,综合了战略计划、预测和管理投入而提出的。为了发展目标和实现绩效计划,经常要求很多的跨功能的协调,而为了使物流目标符合现实,则必须将制造能力整合进市场营销计划中。要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绩效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协调。支持新产品引入和促销所需的具体活动及物流绩效,通常包括在物流运作计划中。绩效目标也许会试图在最初分销中取得100%的产品可得性。在促销的前一两周内,它可能要用特殊的支持来促销物品,诸如两天重新订货的可得性。为了避免在促销中积累过多的必须运输和重新分销的库存,最后两周内市场营销的绩效目标应该宽松些。

结合绩效目标及其相关活动计划,才能建立实现特定目的所需要的结构。因此,用于配置资源和确定每天行动重点的短期战术指导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与战略计划是一致的。由于大多数试图达到物流最佳运作的厂商都重视灵活性,因此经常会对运作计划进行修改或更新,以适应改变着的竞争情况,而财务预算则是控制这种修改的衡量标准。

2.预算

通常,厂商有其独特的方法,反映他们产生和批准预算的企业文化。从管理层批准资源支出,以支持所期望的绩效这一意义上说,预算应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程序。然而,就像将要在下面的所有讨论中说明的那样,要想得到一个公正的和合理的预算,时常会有很大的争论和反复。预算程序的起步,通常由作出申请的经理提出。然后,一线管理层细化将要完成的工作,进而得到计划所需资金。这样的预算,就是经理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所需资源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预算是一个管理程序,即高层或一线经理对费用的支出水平和时间进行协商和妥协的过程和程序。自然,高层经理要求低的预算,而一线经理试图取得可能宽松的预算。为了克服“预算游戏”中潜在的偏见,许多厂商都按照业务类别做出预算。

所谓业务类别是指为一项特定活动而作的预算分配。一个预算可用以支持两类分析:首先,一个简单的预算,可为特定的功能或过程进行资源分配。例如,一个按收入的5%规定的运费预算,规定了运输费用的预期水平。但是,这个简单的预算数字,在需要改变资源的分配时,并不能指出需要改变或建议改变的方向。为此,就需要将预算与相应的对比数据进行比较,即以对比预算数值与周期实际数,或以预算数为基数把它和过去已达到的实际水平对比,这样就可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部门或运作单位,实际运作的相对绩效,从而确认改进的方向和机会。如果按业务类别计算的预算金额是不能将“超预算”的包裹货账户转换成“未达预算”的拼车货和整车发账户。当以业务基础建立预算时,只能在运作计划授权改变的范围内才能进行特定帐户间的费用转换。

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规划控制中,常使用的预算基本类型有4种,即: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水平预算和资本预算。前3种类型是用以控制直接费用的,而最后一种类型,则主要在对物流系统设计作重要调整时使用。比如在资金方面,对设备、设施、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做出的支持。

⑴固定预算

固定美元预算是对预期物流活动功能成本所作的估计。功能账目包括了运输、仓库劳务和客户服务的成本。制定销售量计划后,就要通过预算程序确定一个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要的一定水平的费用。最终预算的目的是要为比较和控制提供一个基础。固定的预算并不经常被使用,因为它并不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它追踪复杂的信息系统来控制活动水平和成本。大多数的固定预算是按业务类别设立的。

在管理层对成本和系统进行分析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指导和确认实际的绩效水平和标准的绩效水平或其他的例外情况方面。实际上,利用标准成本是为了确立实际成本应该是多少的概念,而不仅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绩效水平进行预测和估算。至于对于一些须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水平,确定其费用水平的特殊活动,经理们也可用事先确定的标准,决定其相关成本应该是多少,然后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从而获知产生差别的原因。

⑵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为适应运作期内非预期的运作量的增减变动而提供的一种方法。“标准成本”通常被定义为一个期望的标准。确定标准成本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协调的、部门之间相互努力的过程。它包括了物流、会计部门和工业工程人员的努力。确定标准成本指标后,用这个指标乘以预期的活动水平,在此基础上,即可计算可批准的费用水平。当改变活动水平时,所批准的费用会自动调整到预期的活动水平。虽然弹性预算要求有严格的或固定的预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是十分复杂的。弹性预算要求“训练有素”的成本。标准成本可用来衡量各种物流活动,比如,接受和拒绝、订单选择、包装和运输。因此,典型的物流标准成本指标包括每小时的箱数、每次订货的货品数、每公里运程的成本等。

⑶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是特别指明的,对物流资源进行重大的财务投资时,投资的金额和时间的预算。日常运作中的非计划费用支出,会导致资金一点点的投入。尽管每年的库存增加并不很大,但库存周转会在许多年里大大减少,从而导致投入到库存中的资本不知不觉地增加。如果对资本投资上的这种趋势不作严格的控制,就会滞留大量计划外资本。许多较重大的物流系统的变革,是在一个特定的运作期间发起、继续或完成的。为了实现这些变革,就可能会需要一些专门的费用来建设新的设施,设置新的订货系统,购买或租用运输设备,或安排一些高额的费用支出。当需要大比例改变计划系统时,其资本预算的形成进程是比较简单的。经过研究,只要认为合理,就可获准并取得必要的资金。但当资金是用在研究和开发上时,就会产生更为困难的情况。在开始时,按成本利益分析,这种费用不大合理,因而通常被分配在未来的许多时间期内。

⑷零水平预算

零水平或目标预算通常是以两种形式用来使运作控制更为方便的。主要用于认同和委托职能部门的活动。零水平的职业部门的预算,将所有的完成支持服务系统工作所需要的成本,分配或部署给功能单位。而每一个功能单位则必须对这种支持的利用情况做出判断。另一种在于一线管理层次。一个典型的零预算的进程,是开始预算计划时,没有任何授权的基金,基金是从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基金是根据计划的活动水平和相关或标准的成本绩效来证明它是正确的。每一元钱的开支都必须根据预期的利益做出判断。

二、核定计划

核定计划是指导短期运作和测量绩效的设计图。通常,它既对目标做出陈述,也对所有组织单位或参加物流运作的队伍表明所批准的预算细节,并将个人的工作和总的系统绩效联系起来。把核定计划与相关成本中心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一个特定功能上,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对于总目标是次要的,所以每一个一线经理都必须致力于对绩效的协调。总成本负责的概念是物流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三、修正计划

一旦提出了核定的运作计划,所预计的绩效的某些方面就可能需要修正。在一个运作期的不同时间,战术调整有时是必要的。这种修正可能是由于计划错误或者由于适应和利用未预期的事件的利益而调整。由于各个经理已经参加了运作计划的发展,并对它们有拥有权,他们将会对在其他功能领域内,每天所作的极小决策十分敏感。经理们会意识到合作是必需的,因为这样才能对运作计划进行重大修正和及时利用。修正运作计划时,必须遵循两个规则。首先,在任何偏离原计划的修正之前,必须用文件正式记录修正之处,并得到批准;其次,必须从总的系统绩效定位,对所有的修正进行评价。该修正被一线接纳,就应该让所有的经理得到正式的书面修订文本。

第四节物流周期

一、生产完成周期

生产完成周期提供了生产物流。生产可以被定位于厂商的配送作业与采购作业之间。生产物流支持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维持一种有序而又经济的材料流和在制品库存,以支持生产计划。把生产孤立地作为一种独特的作业领域,这是物流经营管理中相对较新的概念。为了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现在,正在对传统的、涉及规模经济的范例进行重新评价,以适应快速的生产转换和更短的生产流程。严格的物流支持是完善这些战略所必需的。有必要再次强调,物流生产的使命是要解决何时、何地生产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生产。其目的是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支持所有的生产需求。

配送和购买中所期望的专业化,要求有人负责在制造企业内,对存货进行定位和定时。企业设施之间的产品、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储存表现了生产物流的作业责任。在零售商和批发商中所发生的类似活动,必须选择运往增值链中下一个层次的存发。由于生产物流表现为最复杂的内部支持作业,所以在这里要进一步进行讨论。

生产与配送或购买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区别。生产物流通常盯住一个企业,而其他两种的表现领域则解决行动上的不确定性和考虑外部的顾客和供应商。即使是用合同生产来增加内部能力时,控制领域的范围也要大于前两个领域之和。这种物流控制的最大发现是证明,将制造作为单独的物流作业领域来处理是正确的。

在一个典型的制造组织中,购买行为,能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材料和外部制造的零部件。厂商一旦启动了生产作业,随后厂际运送材料或半成品的行为就被分类为制造。物流作业在厂内和所需的中间储存环节中,只限于码头至码头的运送。当产品完成生产制造后,制成品将直接分配、安排、运送到顾客仓库或配送仓库,然后装运给顾客。

在进行这种配送运输时,配送作业就开始了。当一家厂商有多家工厂为其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时,生产系统可能需要一个庞大的完成周期网络。由专门化的工厂在最终装配前所承担的独特的生产和制造阶段范围内,通常需要大量的处理和转移来完成制造过程。正是生产物流的工作,促进了这一过程。在某种情况下,生产的复杂性也许超过了配送或购买获取的复杂性。

与配送或购买恰恰相反,生产作业被要求在内部管理的控制下进行运输。因此,在指挥生产物流中,由订货登录的随意性和供应商表现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变异能够得到控制,因此作业具有连续性,安全储备总量可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配送完成周期

配送作业涉及到处理和安排顾客的订货。配送是营销和销售作业的综合,因为它及时和经济地提供了得到产品的可得性。获得和维持各种顾客要求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被划分成交易创建活动和实际履行活动。广告与促销建立交易,配送承担实际履行活动。典型的配送完成周期涉及到6个相关的活动,它们是订货传输、订货处理、订货选择、订货运输以及顾客递送。

配送能处理顾客需求这一事实意味着,与配送有关的作业将要比制造和购买获取等完成周期作业的性质更加不确定。为此,要重视使顾客订货的产品减少配送作业上的变异以及简化交易。首先,应尽一切努力提高预测的精确性。其次,应发起制订与顾客协调的订货管理规划,以便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性。最后应尽可能地将配送完成周期设计得既灵活又易于对销售企业的物流作出响应。从物流的角度来看,配送把厂商与其顾客联系在一起。虽然市场营销和生产之间的接触面可能会有冲突,但是配送能把营销和大部分厂商在想方设法在满足顾客时,提供尽量少的服务或产品价值。这就意味着市场营销和销售会通过高度的存货维持一条大型的产品生产线,而不管每一种产品实际可能的利润如何。用这种方式,任何顾客的需求,无论大小都会得到满足,零缺陷服务的期望将会得以实现,而以顾客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努力也会得到支持。

传统的制造业的宗旨是要控制成本,这是通过长期的、稳定的生产运行来实现的。虽然连续制造工艺能保持规模经济并产生单位最低的成本,但是在这种模式工艺下,大批量生产的是单一的产品品种。这种属于哲学问题中的内在冲突,传统上是靠存货来解决的。利用存货协调作业,经常超前配置物流以满足未来销售需求。根据预测的需求将产品装运到仓库,这些产品有可能在错误的时间被运往错误的市场,这当然也是一种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决策的最终结果通常是,在试图有效支持顾客服务的需求中,适当地配置至关重要的存货。需要牢记的是,配送完成周期是从制造作业流向顾客的下游所进行的作业。如果承担配送义务的存货定位恰当,则意味着通过物流过程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潜在价值。动态地理解配送完成周期的关键是要牢牢记住,是顾客通过订货启动了物流作业过程。销售企业的物流响应能力构成了整个市场营销战略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三、购买完成周期

1.购买完成周期要完成以下任务来配合存货的有效流动,这些活动或任务是:寻找货源、订货安排、运输、收受入库。

2.在购买完成周期,一旦接受了所采购的材料、零件或再出售产品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为制造或再配送而产生的储备、搬运和运输需求,这种需求则由其他完成周期适当地提供。由于购买作业的范围有限,目前它被广泛地看作是内向物流。

3.当生产中使用高价值的零部件时,通常要把重点转移到按精确的需求进行较少量的采购,这就需要积极的物流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材料或零部件的价值也许会证明,使用高价优质的递送服务是正确的。购买周期类似顾客研发过程周期,但有3个重要的特点。

⑴首先,在购买中所涉及的交付时间、装运规模、运输方式,以及产品价值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购买一般要进行大规模运输,它也许需要使用驳船、深水船舶、货运列车,以及载重卡车装载运输。购买的典型目标是要在最低的成本条件下进行内向物流。与制成品相反,材料和零件的价值越低,意味着在维持存发转移的成本与使用低成本运输方式所需的时间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平衡交易的潜力。既然每天在供给线上维持材料和绝大多数零部件的成本低于维持制成品存货的成本,那么对更快的内向运输支付溢价费率一般就不存在什么利益。因此,购买中的完成周期通常比那些与顾客订货处理有关的完成周期要长。

⑵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购买特点是,一家厂商所使用的供应商数目通常要少于其服务的基本顾客数。在配送作业中,每一家厂商仅仅是整个供应链中许许多多的参与者之一。那么,购买的完成周期相对来说就更为直接一些。材料和零部件往往直接从原制造商或专业化行业批发商处购买。直接渠道的利用是购买设计物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⑶最后,既然顾客订货处理周期是用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方式来处理订货的,那么,随机订货必须通过配送系统调节适应。相比之下,购买系统启动了订货。确定何时何地购买产品的能力可以大大减少作业上的改变。

4.购买周期中的三大特点,与配送订货周期形成鲜明对照,它们可以更加有序地规划各种活动。价格的涨落与供应的持续性是购买中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完成周期结构的最后一个特征是作业的不确定性,这对物流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与工作规范全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与工作规范全书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