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物流系统、信息管理(1)

第二篇 物流系统、信息管理(1)

第三章物流系统概述

第一节物流系统管理基础

一、物流系统的概念

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物流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援活动,如果把基本活动看作是纵向型活动的话,支援活动则属于横向型活动。前者包括运输、保管、装卸、包装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活动等,后者指流通加工和信息活动。物流系统的结构,如图3-1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37页)

图3-1物流系统的结构

二、物流系统的结构

以上的划分侧重于物流作业的功能。实际上,现代物流概念更强调的是其管理属性,通过对物流各个环节和要素的集成化、系统化管理,提高物流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同时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所以现代物流对于货主企业来说是一个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高效率、高度化的后勤保障系统。

根据美国学者对物流活动的定义和对于现代物流的理解,可将物流活动概括为以下15项内容:

⑴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对生产、装运、销售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流量的一种预示或估计。

⑵客户服务管理。掌握客户的需求动态,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企业营销战略,确定顾客服务水准,及时提供物流服务。

⑶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的流动传递,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实现物流系统化的关键环节。

⑷库存控制。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使库存物品的数量最少所进行的有效管理的技术经济措施。物流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库存控制,它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基础上的。

⑸物料装卸搬运。在物流的过程中,于保管和运输两端场所对物料进行的装车、卸车、移动、取货、分拣等作业活动。

⑹订单处理。接受订货信息,按照订单组织进货。

⑺售后服务。为已售出产品提供配件服务以及维修服务。

⑻工厂和仓库布局。根据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确定物流节点的数量和位置。物流网络的基本格局取决于工厂和仓库的位置与数量,它们影响了物流的流量与走向。

⑼物资采购。主要是指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库存状况,向供应商下定单补充库存。

⑽工业包装。为保证物流过程中货物不发生损坏,便于运输和保管进行的活动,有时也称之为运输包装。

⑾退货处理。将不合格货物和多余货物退还给供货部门的活动。

⑿运输。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物资空间位移的方法。合理安排运输,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门到门的多式联运,对运输过程进行实时控制(GPS、往返货物配载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等),开展集装运输等是现代物流在运输领域的重要特征。

⒀仓库管理和保管。是对仓库内的入出席、装卸等作业活动实施的管理活动以及对库内物料进行妥善保管的相关作业活动。

⒁流通加工。流通加工不改变商品的基本形态和功能,仅完善商品的使用功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⒂废弃物处理。物流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活动。

对于物流系统来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物流系统要实现的目标。构筑物流系统的目的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

⑴将商品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数量送到顾客手中。

⑵合理配置物流中心,维持适当的库存。

⑶实现装卸、保管、包装等物流作业的省力化、效率化。

⑷维持合适的物流成本。

⑸实现从订货到出货全过程信息的顺畅流运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按照市场的需要保证商品供应。物流系统的本质体现在面向市场的商品供应系统上,物流系统的作用是将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一定的时间、按照一定的数量供应给市场,保证这个作用的发挥就是物流系统最为重要的目的,无论什么样的目的最终都要归结到这个目标上来。

物流系统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节点要素,另一类是线路要素。也就是说,仓库、物流中心、车站、码头等物流据点以及连接这些据点的运输线路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为实现物流的目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物流系统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按照计划为达成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统一体。

从物流系统的结构看,企业物流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作业系统是为了实现物流各项作业功能的效率化,通过各项作业功能的有机结合增进物流整体效率化的统一体。信息系统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顺畅流动,推进库存管理、订货处理等作业活动效率化的支持系统。

二、物流系统的特征

1.整体目的性

如前所述,物流系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将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一定的时间,按照一定的数量送达到需求者的手中这一任务的完成。物流系统的设计或者说将现存的物流结构向物流系统转变,必须先明确物流系统的目的。

2.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⑴为保证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构成物流系统的各个功能要素或者说子系统必须围绕着物流系统的目标互相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对于系统的目的来说,各项功能活动只是实现系统目标的手段。比如,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超过实际需求量的运输,即便是高效率的满载运输,对于物流系统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整体中,部分的合理化和最优化并不代表整体的合理化或最优化。

⑵对于物流系统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的关系。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另一个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提高而相互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换言之,二律背反原理体现的是一方利益的追求要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的相互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物流系统中随处可见。例如,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要以增加物流成本为代价。评价物流系统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体现在物流总成本上,在保证物流系统目的实现的前提下,使物流总成本最低是我们构筑物流系统或者说实现物流系统化的重要目的。为此,必须运用二律背反的原理对物流要素进行最佳组合。

3.物流系统作为其上位系统的子系统发挥作用

企业物流系统的上位系统是企业的经营系统,物流系统是企业经营大系统的子系统。物流系统目标的设定,例如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要以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为依据,服从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企业物流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4.物流系统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加以控制

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离不开信息功能,信息是构成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为使物流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必须对物流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设计出来的物流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

第二节物流系统模型

一、一般物流系统模型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1页)

图3-2物流系统的一般形态

图3-2是一般物流系统的模型。由于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将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适当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数量供应给市场,因此,在物流中心A和物流中心B配置了认为是必要的库存,顾客的订货利用这部分库存来满足。当顾客所订购的货物在这里没有库存时,由工厂的仓库直接运送或经由物流中心运送到顾客手中。这些虽看似容易,实则需要极周密的计划,物流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的。也就是说,事先确定了物流中心的存货范围和存货水平,库存之外商品订货的满足方式也已经事前确定下来。

随着顾客的订货,库存会逐渐减少,当到达一定基准时从工厂仓库补充进货。工厂根据其仓库库存的变化,安排生产计划,补充仓库的存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商品供应系统。这个系统是以市场需求、向顾客配送货物为起点,根据物流中心库存的变化补充进货为特征的物流系统,也是物流系统典型的运行机制。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就能避免多余的库存配置和超过需要的库存补充,从而维持一个低成本物流。

从构成要素之间的连动方面来看,物流据点发挥向顾客送货的基地功能,物流据点可在途中补充货物,通常在这里放置一定的货物。物流中心完全根据顾客的订货来决定补充库存的数量,超出需要的库存不会流入物流中心,即便工厂仓库的库存爆满,也不会随意将库存转入物流中心,运输线路部分不会按照自己的考虑(如,出于货车满载的需要),随便加大补充库存的数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否构成物流系统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物流中心、仓库和运输手段,关键在于构成要素之间是否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而相互连动,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秩序地运行,系统和非系统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内部运行机制的差距上。

一般可以用总成本和服务质量总体评价某一物流活动。衡量物流服务的水平涉及到存货的可得性、作业表现和服务的可靠性。存货的可得性是存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业表现体现在从处理订货、入库到交付的全过程中,涉及到交付速度和交付一致性。物流成本与所期望的物流服务水平成正比,一般来说,对服务的期望越大,物流总成本也越高。有效的物流表现的关键是要在服务与总成本的开支之间形成一种均衡。

物流据点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据点可以看作是物流系统的活动对象——商品(库存)的始发地。过去,物流据点一定会有库存存在,但是,现在没有库存的物流据点在增加。

从国外的情况看,过去的物流据点(如配送中心)一般都有库存。各个企业对于物流据点有不同叫法,如商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但是,从实际的运作内容上看,大多只停留在名称上,并没有明确功能出货的场所,只发挥着保管和入出库的功能,本质上属于保管型仓库,这样的物流据点现在也大量存在,类似的物流据点还不能算是系统物流。

构筑物流系统必须要明确规定物流据点的功能,使物流据点功能与物流系统的目的相一致。

二、工厂直达送货型

这是企业物流系统的一种极端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与下一种类型的物流系统结合在一起使用。如图3-3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3页图3-3)

图3-3工厂直达送货型

三、物流中心库存集中型

下面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类型。库存集中放置在与工厂相邻的物流中心,配置在市场附近的配送中心只保有3天或一周左右的少量库存。因为市场变化莫测,所以企业不能保有大量库存而要根据销售情况临时调动。

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的连线表示为实现物流中心向配送中心补充库存的运输功能部分。如图3-4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3页图3-4)

图3-4物流中心库存集中型

四、配送中心换载基地型

这种模式是适应及时生产、及时配送方式的一种物流系统。换载基地属于没有库存的配送基地。其运作原理是,零售店的订货信息传达到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按照换载基地类别、零售店铺类别拣选出货物后,装入小型集装箱,用大型车辆将集装箱运送到换载中心,在那里将货物转移至小型集装箱中,再运送。如图3-5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4页图3-5)

图3-5配送中心换载基地型

五、C类商品后方配置型

这里的C类商品是指出库频率十分低的那些商品。这种模式对于偶尔出库的商品集中放置在工厂附近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只备有出库频率高和较高的A、B两类商品,当顾客需要C类商品时,由工厂的物流中心直接送达到顾客或经由配送中心转送。如图3-6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4页图3-6)

图3-6C类商品后方配置型

六、多频率小批量集中出库型

这种模式是将大批量货物的物流业务与多品种小批量货物的物流业务分离开来,以提高多品种小批量货物分拣和出库等作业的效率,利于实现作业机械化。其运作原理是,在区域物流中心进行多品种小批量货物的分拣,然后运送批量出货中心,批量出货中心将送到这里来的分拣好的小批量化物与大批量货物放在一起向顾客配送。这种配送中心被称作FDC(FrontDistributionCenter),即前方配送中心,承担着批量货物分拣配送和小批量多品种货物向顾客配送的任务。如图3-7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4页图3-7)

图3-7多频率小批量集中出库型

第三节物流系统的调整

一、推进企业物流系统化的要点

如果是新设立的企业,物流的系统化比较简单,但是,现实中,大多是要以实际运行中的物流为对象,使其朝着系统化方向转变。这里所说的物流系统推进方法是指将物流从一种“混沌”的状态转变到有秩序的系统化状态的方法。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系统化物流作业。

如何构筑物流系统或者说推进物流系统化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适当的方式,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对于一个新建企业来说,在一张白纸上规划物流系统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老企业来说,推进物流系统化的难度就比较大。物流系统化作为关系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角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也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构筑物流系统过程中相互配合。

物流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营运的实施。构筑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部门的观点要得到生产、销售部门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进程。

从物流部门的角度出发,作为物流系统化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以物流作业效率的改善为切入点,以此为起点推进物流系统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致力于物流的改善,朝着效率化推进的时候,是以存在着阻碍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的过剩库存和积压库存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且这些库存是根据生产和营销部门的想法来配置的,从物流的角度看,是存在着不合理的部分。物流成本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缺乏物流主体的情况下构筑物流系统,这样,物流系统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改变这种物流不合理状况,需要建立起能够对库存量和库存的配置起到控制作用的物流系统。这是一种通过排除过剩库存和积压库存,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库存的适当配置保证顾客对商品的可得性的管理。对于物流系统来说,库存控制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

但是,如果新的物流系统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而是在已有的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向新的物流系统过渡。此时,向新的物流系统转变的关键是要排除过剩库存和积压库存的障碍,建立起没有多余库存和积压库存的物流系统。

二、排除库存障碍

一般来说,企业的物流中心或仓库中会有许多库存,换算成销售额的话,达到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上销售额的不在少数。这些库存当中,既有现在市场上还没有订单的过剩库存,也有尚未找到销路的库存,这些库存被不加区别地混放在一起。阻碍物流作业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多余的库存。由于仓库存货量大,作业场所和保管空间变小,因而加大了作业难度,增加了物资装卸搬运的次数和距离。

物流作业上的障碍来自于不必要库存的存在,为了使多余库存不成为作业障碍,首先要对库存加以区分。造成障碍的库存就是过剩库存和积压库存,也是物流系统要排除的库存群。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部分库存之前,作为物流朝着系统化推进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形成“仿佛没有多余库存的状态”。

⑴怎么办

要使多余库存不再对物流作业构成阻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物流系统上将多余库存隔离开来。如果多余库存被隔离开来,即便它还存在,也如同没有一样。

为了便于物流作业有序进行所以产生出所谓的“双重区域处理系统”,即在物流系统中把必要库存和非必要库存分别放置于不同区域。

这种方法的具体形式有多种。比如,将仓库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库存区域,一部分是理货区域;在多层仓库的情况下,底层是理货区域,上层是库存区域;在货架的情况下,最上层是存货,以下各层是理货用区域。

⑵怎么隔离

导入双重处理系统的关键是库存区分,将物流系统中必要的库存和非必要库存区分开来。为此,需要对出货模型进行分析。出库特征可以用三个尺度来反应:即出库频率、一次出库量和每日最大出库量。根据前两个尺度就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出库模型,如低频率大批量出库型、高频率小批量出库型等。

根据这个模型,就可以从每天平均出库量推算出每种商品有多少天的库存。考虑到最大出库量的影响,可将一天的最大出库量作为推算库存量的依据。

为了区分多余库存,需要对合理库存量作出判断,主要考虑订货周期的长短以及安全库存大小等因素。例如,判断的结果是保持一周的库存,那么,超过这个水准的库存从物流服务上看就属于过剩库存。

这样,通过以上一系列分析就可以从现有库存中区分出过剩库存、积压库存,把他们分离出来并放置到其他场所,配送中心只保留一周的库存。在这种情况下,配送中心就成为面向顾客专门从事出库业务的物流据点,物流作业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双重区域处理系统实际上是将库存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配送中心,另一个是库存中心。配送中心只备有物流服务上必要的库存,配送中心以必要库存为对象,使作业系统更有效率。库存中心则用来周转积压库存、出库频率低的库存以及超出需要的过剩库存。这个中心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将多余的库存隔离开来,避免对物流作业的效率化产生影响;二是作为储备库存为配送中心备货用库存作补充。

通过以上这些步骤的实施,迈出了物流系统化的第一步。这既是实现既存的物流结构向物流系统的转变和构筑物流系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仓库内作业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企业物流模式的变化

双重区域处理的思考方法是构筑物流系统的方法论,向物流中心引入这一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物流据点的重新组合,促进物流系统化的第一步。

从企业物流系统化的发展过程看,企业物流模式的几个阶段,如图3-8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44页图3-8)

图3-8企业物流系统的演变

模型A属于一种后处理性质的物流模式,企业物流尚处在分散管理阶段,根据生产、营业等部门的想法配置库存。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系统还不存在,只是有许多仓库。它的特征是:

⑴仓库一般设在支店或销售点附近,反映了销售人员希望将库存放置在身边的想法。但是销售据点与物流据点的布局原则不同,这种配置只是反映了营业方面的要求。

⑵在这些仓库放置的库存反映了工厂和销售部门希望有利于自己的某些想法。如销售人员为避免缺货,希望尽可能多保有一些库存,而销售人员并不对库存负有责任,考核营业员业绩的指标是销售量,因此对于过剩库存不会产生抵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消除。此外,遇到畅销的商品,各个销售点之间相互争夺商品,仓库的库存越来越多;仓库不能再装进新货物时,仍会向各地仓库送货,不管是否需要。而且,工厂到销售点仓库的送货使用大型车辆,在销售点的订货不足以使车辆满载的情况下,工厂方面会为了满载运输而单方面增加供货量。

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采用A模式的企业,其物流经营管理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物流处在一种缺乏“秩序”的混沌状态,存在很多问题。

B模式是在企业出现物流经营管理部门以后采用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它是将众多的营业网点的仓库集约化,设置物流中心。营业据点与物流据点实现物理上的分离。B模式同A模式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由于分散的仓库实现了集约化配置,简化了物流线路,物流中心的作业环境、作业效率得到改善。然而,如果从物流系统化的角度衡量的话,B模式离物流系统化还有一定差距。因为,物流中心的库存也是根据工厂或销售部门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配置的,物流部门本身并没有掌握库存配置的主导权。如果认为建立了物流中心就意味着实现了物流系统化的话,那将会使物流经营管理走入误区。

C模式相对于B模式又进了一步,虽然C模式也无法掌握控制库存的主导权,但是,由于引入了双重区域处理系统,对库存进行了区分,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和销售部门由于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配置库存对物流产生的影响。

D模式是根据双重区域处理系统的原则对物流据点进行重组后的模型,也是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型。D模式将物流中心的多余库存集中到库存中心,实现了物流中心从“仿佛没有多余库存的状态”向“实际上没有多余库存状态”的转变。真正的物流系统到了这个阶段才开始出现。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的物流系统实际上只是停留在销售物流系统的层面上,按照物流系统的理论,物流系统要延伸到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生产领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采购和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进行库存配置。因此,库存中心除具备向配送中心补充库存以及提高配送中心作业效率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具备根据市场的销售动向反馈信息的功能。配送中心的库存是接近市场需求的最小库存,可以看作是市场的晴雨表。

由于配送中心配置的库存是满足顾客订货需求的最小库存,相当于零库存,因此,根据库存中心库存的变动就可以反映出市场的销售动向。向配送中心补充库存频率高的商品属于畅销商品,很少有补充进货要求的则属于滞销商品。根据库存中心库存变动得到的信息,反馈到生产和采购部门,据此调整生产和采购计划,以利于企业运营顺利进行。

这样,由保有最小库存,以作业效率优先原则建立起来的配送中心和向配送中心补充库存的以集约化方式存在的库存中心,这两个在功能上有明确区分的物流据点的组合,形成其基本模式。

以上阐述的物流系统的构筑方式,首先是从提高物流据点作业效率化的角度出发,改进现存物流结构为前提的一种思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物流部门可以在物流系统的构筑上发挥较大的主动性。此外,这种物流系统结构也成为物流系统的基础。随着物流系统的构筑,库存中心的多余库存会减少,缺货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

第四节物流组织的构建

一、物流内部组织构架

1.中级阶段组织

⑴20世纪50年代前,通常只把物流的功能局限在便利和支持工作方面,因而物流的组织责任遍布整个工厂各部门。这种部门分割的现象,意味着物流方面的工作缺乏跨职能的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常被扭曲或延迟,权利界线和责任常常是不清的。20世纪50年代,经理们终于认识到了要控制好总成本,重组机构,物流才能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组织。认为所有的功能最终将作为一个单一组织,致力于整个系统的绩效方面的工作的一体化示例已盛行了35年。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最终的分析,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功能集中的示例也许不是物流一体化最好的方法。于是厂商们就把组织的重点,从功能上转移到过程上了。此时,厂商们开始检测物流能力在产生客户价值总的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焦点集中在过程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将功能聚到无所不包的组织单元中去的压力。管好整个物流过程远比单独去加强个别的功能更重要。于是,半功能分离而以信息拉动一体化的努力仅集中于物资配送或是物料管理。这种未能将物流经营管理综合进一体化系统中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全神贯注于特定功能的绩效上,诸如,订单处理或采购,它们被视为对传统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中级阶段对于总的整合的限制因素在于,缺少跨功能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一项原则,组织整合反应了工厂的信息系统能力。

⑵中级阶段的重要性在于物流被单独挑选出来,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组织权力和责任的地位上去。这一简单的动机就是将物流定位到一个更高的组织水平上去,增加它的战略影响。物资配送具有独立的地位,因为对厂商来说,客户服务的绩效,对于总体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在中级阶段组织中提升到更高的组织领导地位的关键团体,通常取决于企业主要业务的性质。

⑶中级阶段组织的一个重要点在于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一体化开始被金融界、生产商和市场营销等对象认可。其他的企业官员仅将这些整合视为一些较之以纯粹减少成本或遏制政策做出反应,更多的一些努力而已。一体化单位在中级阶段组织中作用尤为突出。中级阶段的组织在今天的工业中可看到,它仍能很好地保持作为最能被采纳的促进物流的方法。

2.高级阶段组织

⑴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物流复兴的高级阶段的组织开始出现了。这个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高级阶段组织结构层次的趋势是清晰的,它将实际上可操作的许多物流计划和运作功能归类于一个权力和责任下,目的是对所有原料和制成产品的运输和储存进行战略管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高级阶段物流组织方法为指导从原料采购到客户发送等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条理分明的体制结构。这样,高级阶段的物流组织将厂商定位在可以处理采购、生产支持和物资配送之间的利益互换方面。

⑵物流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级阶段组织的形成。信息技术可用来计划和运作彻底的一体化物流运作系统。高级阶段组织的好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物流资源计划包括了计划和协调运作管理信息的全部潜力。订单处理的需要直接产生对建立数据库的需求。物流资源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计划是建立在产品/市场预测、订货程序、库存状况和决定总的任何计划时期要求的战略能力基础上的。

◎归类在物流支持下的所有能力被定位为运作服务。这个使总的物流运作一体化的机构,给这些共同的服务确定了方向,重要的是强调物流支持并不是一个职能部门。这个组管理每日的物流工作,它被建设成为矩阵负责制,从而可以在物资配送、生产支持和采购动作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

◎物流的每一个领域——采购、生产支持和物资配送——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直线领导的权力和责任可使每一项支持服务在总的一体化物流努力框架内完成。界定好了运作责任的范围,作为一个动作单位,对制造的支持和对采购及物资配送的支持是同等对待的。每个单元运作是自给自足的,因此,每个单元都有灵活性来适应其各自的运作领域所要求的关键服务。另外,由于总的物流活动能在一体化的基础上被计划和协调,地区之间就可以进行综合运作。

⑶最高层次的组织是总体计划和控制。这两项努力的结果促进了一体化。计划组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衡量上,是提供制定管理决策的依据。物流控制程序的开发是综合物流经营管理最关键的领域之一。之所以需要进行精细的衡量,是由于日益强调客户服务绩效。衡量任务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物流中包含着大量的运作和资本费用。

二、物流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合作分工原则

物流组织的设计要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对于每位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关系、合作方法等,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⑴在物流分工中要注意的要点有:

◎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设计物流组织。

◎严格区分每项工作,每位员工在从事本职工作时,都应该到达专业水平。

◎注意分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⑵在物流合作中要注意的要点有:

◎明确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物流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容易发生冲突之处,并进行妥善的协调处理。

◎对于组织内的各项关系,应逐步规范化、程序化,确立具体可行的协调配合方法,以及违反规范后的惩罚措施。

2.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的实质,就是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实行统一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消除多头领导或无人负责的现象,保证全部物流活动的有效领导和正常运行。

统一指挥原则对物流组织的设计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⑴在确定物流组织的管理层次时,要使上下级之间形成等级链,并要明确上下级的职责与权力。

⑵物流组织应该实行首长负责制。

⑶要做到正职领导副职,副职对正职负责。

⑷下级物流组织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要防止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

⑸一般情况下,下级只能向直接上级请示工作,不能越级请示,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和指挥,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跨级请示。

⑹上级不能越权指挥下级,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越级检查下级的工作。

3.目标导向原则

任何一个组织及其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任务与目标。组织的调整、增加、合并或取消都应以对实现目标有利为出发点。

在运用目标导向原则进行物流组织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首先确定企业的物流经营战略。

⑵进行认真的筹划分析,为保证任务与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明确物流组织的组织构建、职务设置及人员配置。

⑶物流组织的设计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职位。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⑴集权的特点

优势:

◎有利于加强物流组织的统一领导,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

◎有利于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

◎有利于充分发挥物流主管的聪明才智,体现其工作能力。

◎由于机构精干、用人少,可以使物流管理的开支减少到最低限度。

劣势:

◎物流经理直接控制面缩小了,增加了管理层次,延长了纵向组织下达指令和信息沟通渠道。

◎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培养出熟悉全面业务的物流管理人员。

⑵分权的特点

直接控制面扩大,减少了物流管理层次,使物流管理最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沟通较为直接。

优势:使物流管理基层组织从环境需要出发,更加灵活、有效地组织各项活动。有利于物流管理基层人员发挥才干,从而可以培养出一支精干的物流管理队伍。

5.精简高效的原则

精简高效,既是企业物流组织设计的原则,又是企业联系和运转的要求。精简能够保证需要的最少,效能包括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队伍精简是提高效能的前提。精简高效原则要求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保质又保量、负荷都饱满。

6.有效管理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管理人员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与指挥下属。当直接指挥的下属人数呈算术级数增长时,上一级的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增加。影响管理人员管理幅度的基本因素为:职能的相似性、地区的相近性、职能的复杂性、指导与控制的工作量、协调的工作量、计划的工作量。

三、物流组织设计的制约因素

⑴企业类型

不同类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重点也不同,相应的物流组织的设计也各有特点。比如,原材料生产型的企业,是其他企业原材料的供应者,其产品种类虽然较少,但通常是大批量的装卸和运输。因此,一般要成立正式的物流组织与其自身的经营情况相适应。销售型的企业,经营集中在销售和物流活动上。这类企业一般从分布广泛的供应商采购商品并通常相对集中在较小的领域内零售商品,主要的物流活动有采购运输、库存控制、仓储、订货处理及销售运输等。因此,物流组织结构的设计要以销售运输为重点。

⑵经营环境

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是物流组织设计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本质上说,相对稳定的企业经营环境,用机械式组织较为有效;而对于那些动态的、不确定的企业经营环境,则适合采用有机式组织。

⑶经营战略

企业组织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目标产生于组织的经营战略,因此物流组织的设计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紧密配合,特别是物流组织结构应当服务企业战略。如果企业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那么组织结构就需要做相应的变动以适应和支持新的战略。

⑷经营规模

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物流组织的设计。比如,大型企业的物流组织一般应倾向于比小型企业的物流组织具有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和横向、纵向的划分,规章制度也更多。小型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通常只需要两到三个层次,形成扁平化的模式,这样才能够使得管理相对灵活。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物流组织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到客户需要或工作过程方面,用跨职能的物流项目小组取代僵硬的部门设置,以提高工作效率。

⑸技术条件

在进行企业物流组织设计时一定要重视技术条件对物流组织结构提出的要求。制造企业的物流组织比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方式。单件生产和连续性生产,采用有机式结构最为有效;而大量生产的企业则与机械式结构最匹配。

四、物流企业标准体系

物流企业标准体系,如图3-9所示。

插入图(物流管理职位工作手册15页图2-5)

图3-9物流企业标准体系图

第四章物流系统规划管理规范

第一节物流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物流投资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物流系统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基本上是属于物流设备的“资本支出分析”。完整的“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三个部分:

⑴市场营销可行性分析。

⑵技术、系统可行性分析。

⑶财务、回收可行性分析。

以下针对第⑶部分提供一般性的基础分析方法。

二、物流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步骤

1.物流系统投资方案

物流系统的投资,一般都以“物流中心”作为其评估对象,可分为:

⑴新设DC的方案。

⑵对既有的DC是否继续或停止的方案研讨。

2.新DC方案的类型

而针对新设DC的方案,又可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再分为两种类型:

⑴以营销竞争为目的。为扩充市场、促进交易、缩短交易期、增加配送频率,即以物流服务来提升竞争力,往往不惜增加物流成本。

⑵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在维持现在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追求整体物流成本之减低。

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投资欠缺积极性、前瞻性的规划,因此远远落后于其他机能的设备投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物流部门的发言地位较弱。

◎物流系统的投资效益较差。

◎物流部门的分析能力、说服力不足等。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层经营者开始对物流产生认知,并且愿意花时间亲自考察、交流,其推行的主要步骤是成立专案小组,并担任“专案小组”的领导人;其次,积极培育企业内优秀物流专业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投资经济性计算

对于投资方案的选择、评估,应进行“经济性的分析”(即尽可能量化,且最后都换算成货币金额来比较)和“无形要因的分析”等两方面来考量,但不能以“无形要因”或许占较大的决策分量为藉口,放弃或忽略“经济性分析”。以下将以简单的数字为例,建立起对“投资经济性计算”的基本理念、架构,这将助于应用在物流系统的投资的方案选择。

1.复数方案(代替案)的分类

⑴排斥案。各方案都为了达成同一机能,因此只择其中之一实行。

⑵独立案。各方案的目的、机能都不相同,因此只要有利(并有能力),就能同时采用。

⑶混合方案。企业整体的预算分配问题就是这种形态;即独立各方案之下,各有其排斥方案的竞争。

2.以“追加利益率”作为“经济性分析”的指标的理论架构

以下例说明:

⑴资本成本(或称资金的成本)观念的建立

例1:各案的投资额与回收额如表4-1所示,资金为以年利率10%借到,哪个更好?

表4-1投资方案表

方案现金支出/万元1年之后收入/万元

A案200270

B案300390

C案400496

(下面的可能的答案,哪种正确?)

◎比较“利润额”:(一般的定义)利润=收入-支出

A案:270-200=70

B案:390-300=90

C案:496-400=96

◎比较“利润率”=利润额/投资额:

A案:70/200=35%

B案:90/300=30%

C案:96/400=24%

◎比较“纯终价”:(NetFinalWorth,简称NFW或“S”)

A案:SA=270-200(1+10%)=50

B案:SB=390-200(1+10%)=60

C案:SC=496-400(1+10%)=56

◎期初投资额C0,1年以后的收入R1,利率i%:

则S=R1-C0(1+i%)

=(R1-C0)-C0·i%

要点:资本的成本扣除后的净额,才是“真正”的“利润”,才是合理的尺度,其关系如图4-1所示。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54页)

图4-1投资成本与利润关系图

自有资金的情况:如果自己资金充足,毋须外借,则借入利率为“0”,但也不能用利润额来比较!自有资金,应作各种长、短期的利用,也就是可供选择的投资或改善方案,在理论上,其个数无限多。因此,把自有资金投入某一特定方案时,即牺牲了“从其他方案获得的机会”,也就是考虑“机会成本”。企业决策机构应利用统计,针对本身营运特性,参考金融情势、景气动向等,以决定企业适用的“标准利率”(或称“计算利率”)。

2.独立方案的选择问题

⑴若资金不受限制,利率i一定时,则:

◎求各方案固有的利润,只要大于i的,都能采用。

◎求各案的NFW,只要为正值,即可采用。

解答:以例1作说明,若三方案互相独立,则:

◎YA=35%,YB=30%,YC=24%(都大于10%,三方案都有利)

◎SA=50,SB=60,SC=56(皆为正值,三方案都有利)

⑵资金受限或利率i增加时,以例2作说明:

例2:8个方案的投资额与回收额如下表(表4-2):

表4-2独立方案选择表

方案投资额回收利润率(%)

A

B

C

D

E

F

G

H25

35

40

50

54

70

75

8030

50.4

52.8

62

62.1

88.9

81

89.220

44

32

24

15

27

8

12

8个独立方案,每个方案可以有“做”与“不做”两种选择。因此,全部组合共有28=258种,而以图4-2表明各案的“固有利润率”,且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则易于分析,只要奖金充足,且“固有利润率”大于i者,即可采用。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55页)

图4-2方案选择图

标准(计算)利率,又称为MARR(MinimumAttractiveRateofReturn),也就是“取舍率”至少要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其含义是“少于这个基准,则投资案就不具吸引力”的意思。例如:如资金不受限制,则i=10%一定时,采用B,C,F,…,H为止,而如果i渐增,则采用到E为止;如资金受限为250万元,则采用至A为止;若资金受限为180万元,则采用至F为止;还余资金35万元,虽不足以投资D案,却可用于次优先的A案(只需25万元),也就是在尾端稍做调整。

3.混合方案的选择问题

⑴资金不受限制,标准利率一定,则在各独立案之内,在排斥方案当中,选出“NFW”最大的(且须是正值),也就是各选出一案。

⑵若资金受限或利率变动,则应用“追加利润率”法。

第一步:分别在各独立案之内,对于其排斥各方案采用“无资格案的整理”。

第二步:将现状(即不投资)编为“0”案,求各案的追求利润率,再全体统合,依追加利润率的大小排列检查。

4.投资或改善方案

A,B,C,D方案互相独立,而各独立案之内,有排斥方案1,2或3(注:本例已先筛选,做完“无资格案的剔除”)说明:

⑴资金受限至3000万元止,则D1,B1,……B′3为止,而还原成为:A1,B3,D2。

⑵资金受限至4000万元为止,则D1,B1,……C1还原为:A2,B3,C1,D2。

⑶资金受限至5500万元止,可以到达C′2,但因低于i%,不利,所以应至A′3即A3,B3,C1,D2。

表4-3投资或改善方案表

投资回收利润

新DC投资案排斥A1

A2

A3400

950

1650504

1164

1955104

214

305

制造程序改善排斥

B1

B2

B3300

900

1750411

1221

2258111

321

508

公害防治改善排斥

C1

C2450

1200522

136272

162

新产品开发案排斥

D1

D2200

850280

113880

288

表4-4给出解答,求各案的追加利润率。A1至A2所增加的投资部分,可以虚构一个“A2′案”,即A1+A2′成为A2案,同理A2+A3′→A3案。该解答方法亦可用图4-3表示。

表4-4追加利润率分析表

方案追加投资追加利润追加利润率(%)

A1

A2′

A3′400

550

700104

110

9126

20

13

B1

B2′

B3′300

600

850111

210

18737

35

22

C1

C2′450

75072

9016

12

D1

D2′200

65080

20840

32

插入图(物流经营管理57页)

图4-3“追加利润率”法

三、物流设备投资可行性分析计算

物流设备投资的回收期间须跨越不同年度,因此,对于“多时点的比较”的对策,上面的例子,有助于观念、原则的建立,然而实际的“投资或改善”方案,它的计划、回收的期间,通常在一年以上,甚至长达5年、10年。因此,对于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指收入、支出的预测),必须做“使能相互比较”的换算,基本上有3种:换算成“现值”、换算成“终值”、换算成“年值”。

第二节物流中心与企业物流

一、物流中心

若将物流分成原材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物流等几个阶段,则本文所谓“物流中心”,功能偏重于“销售物流”,主要的功能是将商品集中并分散到零售业或其中间流通部门。在整体流通业中,有联结上游制造业到下游消费者的关键性机能;在功能上,除了传统的采购、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外,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物流中心,还包括收帐、收集商业信息、顾客服务等工作。

1.物流中心的种类

物流中心可根据许多方式分类,按储存温度区分为:

⑴常温物流中心。

⑵低温物流中心,又可分为冷藏或冷冻型低温物流中心。

⑶空调型物流中心。

也有按供应商类别来作区分,也有以配送形态做区分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与工作规范全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与工作规范全书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篇 物流系统、信息管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