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物常识》(1)

第一章《中国文物常识》(1)

玉工艺

由于玉本质的光莹润泽,和制作设计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练与谨严,特别是治玉工人对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玉[1]

中国的雕玉艺术,是从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发展下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态和花纹上的成就,我们目下实在还不大明白。只知道至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殷商时代古坟中出土的种种雕玉,就显示出它在艺术上已达成熟期。后来雕玉技术中的平面透雕、线刻、浮雕和圆雕,种种不同表现方法,都已具备。并且可以看出已经熟练运用旋轮车盘,利用高硬度的宝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属工具,来切磋琢磨。艺术上的特征,即把严峻雄壮和秀美活泼几种美学上的矛盾,极巧妙地融化统一起来,表现于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无论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总是相同的。由于玉本质的光莹润泽,和制作设计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练与谨严,特别是治玉工人对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国历史文献称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残暴政治,自焚于鹿台时,身边还有宝玉一亿有余。统治者大量雕玉的占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如何尖锐显明。当时一般人民进行生产、种植和狩猎,大都还使用石斧、石镰、蚌锯和石、骨、蚌箭头做生产工具,统治者却用精美玉器装饰他心爱的狗、马和本人一身。这时期的玉器制作,自然多出于有技术的奴隶双手。

大致可以分作两部分:

一、大型玉多属玉兵器和礼仪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头和玉斧钺等等,有的还镶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纹的青铜柄上。礼仪用玉有圆形玉璧,筒状玉琮,齿轮状玉璇玑,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从日用工具发展而来,大部分还不完全脱离实用范围,如玉鱼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结。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特别生物如玉龙、凤,常见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龙、凤多用双线碾刻,制作异常精美,鸟、兽、虫、鱼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简朴而生动。

玉材大致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还有比较少量的绿色硬玉。材料来源有从本土较近区域内取得的,也有从万里外西北和阗昆仑山下河谷中取得的。属于本土生产的,古称蓝田出美玉,或以为即陕西长安附近的蓝田。从和阗河谷中采取的,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西北的交通,实远在三千年前。采玉必有专工,并且用的还是女工人(不过有关这种记载,是在公元后七世纪的唐代才发现的)。

雕玉必用金刚砂,别名解玉砂,唐代贡赋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贡解玉砂六十斤。周代只知道玉作有工正专官,主持生产。从河中采取的名“子儿玉”,大小有一定限度;从山上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过千斤的。汉代虽已见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后十三世纪,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后八百年间(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雕玉工艺随同时代有不断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雕玉和中国初期封建社会,发生了紧密的结合,成为封建制度一部分。周代初年,虽把从殷商政府得来的大量宝玉,分散于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宝玉还重要。但在公元前八世纪间,却出了个好探险、喜游历的帝王,驾了八骏马的车子,往中国西方去寻玉,直到昆仑山下,留下了一个穆天子会西王母的故事,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和宗教情感二千多年,成为一个美丽神话传说的主题。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变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当时青铜器中的钟鼎,都是诸侯王国分封不可少的东西,政治权威的象征,同有无比尊贵地位的。这种大型雕玉,特别是陕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际制作的薄质黑玉刀,一部分还依旧保持实用工具的作用,锋利坚刚,可以割切肉食。随后才成为种种仪式上的定型。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权威的象征,还兼具最高货币的意义。诸侯王分封,诸侯之间彼此聘问通好,此外祭祷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诸神,婚丧庆吊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后来加入由石庖丁衍变而成的玉璋、外方内圆近于机织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确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说法,因之成立。当时国家用玉极多,还特别设立有典守玉器的专官,保管收藏。遇国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陈列出来,供人观看。玉的应用也起始逐渐扩大了范围,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商周之际,惟帝王诸侯才能赏玩的。晚周春秋以来,一个代表新兴阶级的知识分子,也有了用玉装饰身体的风气,因此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并且认为玉有七种高尚的品德,恰和当时社会所要求于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称,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种人格的象征,社会更加普遍重视玉。这里说的还仅指男子佩玉。至于当时贵族女子,则成组列的雕玉环佩,已经有了一定制度。孔子删辑古诗时,诗中提起玉佩处就极多。花纹上的发展,则和同时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大致可分作三个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战国。礼仪用玉如圭、璧,多素朴无纹饰,或仅具简单云纹。佩服用玉因金工具的进步,发展了成定型的回云纹和谷状凸起纹,和比较复杂有连续性的双线盘虬纹。佩服玉中如龙环、鱼璜,和牺首兽面装饰镶嵌用玉,一部分犹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别发展了弯曲状云纹玉龙。玉的使用范围虽明显日益广大,一般做工却不如商代之精。大型璧在各种应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级和用途,但比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纹云纹为主要装饰。有一种用途不甚明确成对透雕玉龙,制作风格雄劲而浑朴,作风直影响到西汉,还不大变。这种薄片透雕青玉龙,过去人多以为是公元前二三世纪间制作的,近来才明白实创始于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成定型。

中国雕玉和中国古代社会既有密切联系,玉工艺新的进步,和旧形式的解放,也和社会发展矛盾蜕变同时,实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那时社会旧封建制度已逐渐崩溃解体,由周初千余国并为百余国,再兼并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旧的王权政治制度上的束缚,另一面也解放了艺术思想上的因袭。更因商业资本的发达流转,促进了交通和贸易,虽古语有“白璧无价”“美玉不鬻于市”的成规,雕玉艺术和玉材的选择,因此却得到空前的提高。相玉有了专工,雕玉有了专家,历史上著名的和氏连城璧,就产生于这个时代。韩非著述中叙卞和故事说,平民卞和,发现了一个玉璞后,就把它献给国王,相玉专工却以为是顽石,因此卞和被罚,一只脚去掉了膝盖骨。后又拿去呈献,玉工依然说是顽石,因此把两脚弄坏。断了脚的卞和,还深信自己见解正确,抱着那个玉璞哭泣,泪尽血出,悲伤世无识玉的人。后来玉经雕琢,果然成一个精美无比的玉璧。司马迁作《史记》,说璧归赵国所有,诸侯都非常歆羡。秦王自恃兵力强大,就派人来取玉,并诈说用五个城市交换。赵王不得已,派蔺相如带璧入秦国,见秦王无意履行前约,因用计完璧归赵。故事流传二千余年,还十分动人。和氏璧真实情形已不得而知。至于同时代因诸侯好玉社会重玉成为一种风气后,而提高了的雕玉艺术,则从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阳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辉县地方发现的各种精美玉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时代的雕玉风格和品质。花纹制作的精美,玉质的光莹明澈,以及对于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纹相互关系上,所表现的高度艺术谐调性,都可以说是空前的。特别是金村玉中的玉奁、玉羽觞,和几件小佩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灯台,和三四种中型白玉璧,科学院考古所在辉县发掘的一个白玉璜,一个错金银嵌小玉玦的带钩,无一不显明指示出,这个时代雕玉工艺无可比拟的成就。在应用方面,这个时期又开辟了两个新用途,一是青铜兵器长短剑,柄部和剑鞘的装饰玉,二是玉带钩。这两方面更特别发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圆雕。至于技术风格上的特征,则纹饰中的小点云乳纹,和连续方折云纹,已成通用格式。又线刻盘虬纹,有精细如发,花纹活泼而谨严,必借扩大镜方能看清楚花纹组织的。由于应用上的习惯,形成制作上的风格,最显著的是带钩上镶嵌用玉,和成组列的佩服玉,特别发展了种种海马式的弯曲形透雕玉龙。极重要发现,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丝纽绳贯串起来的龙形玉佩。至于玉具剑上的装饰玉,又发展了浅浮细碾方折云纹,和半圆雕的变形龙纹(大小螭虎)。圆形玉璧也起始打破了本来格式,在边沿上着二奔龙和中心透雕盘夔。一般雕玉应用图案使用兽物对象,有由复杂趋于简化情形,远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丰富。但由于从旋曲规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动姿态,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较,即更容易见出新的特征。换言之,雄秀与活泼,是战国时代一般工艺——如青铜器和漆器的特征,更是雕玉工艺的特征。雕玉重品质,选择极精,也数这个时期……近三十年这种种新的发现,不仅对于历史科学工作者是一种崭新的启示,也为世界古代美术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资料。

西汉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作多方面的发展,用玉风气日益普遍,但在技术上不免逐渐失去本来的精细、活泼,而见得日益呆板,因之比较简质的半圆雕辟邪,应用到各种雕玉上去,也起始用到玉璧类。汉武帝时,因西域大量玉材入关,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于是又成为一时风气。二尺长大玉刀,径尺大素玉璧,和礼制上六瑞玉其他诸瑞,汉代都有制作。由武帝到王莽摄政一段时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大型青玉璧中刻云纹或蒲席纹,外沿刻夔凤虬龙,制作雄壮而浑朴。大型璜块也刻镂精工,然终不如周代自然。这时期社会崇尚玉色,照古玉书所称,贵重难得的玉计四种:黑玉必黑如点漆,黄玉必黄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鸡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够得上美玉称呼。但汉坟中发现的却多白玉和青苍玉。所谓白如截肪,即后世的羊脂玉,汉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剑上的装饰玉,都常见到。礼仪祀事用玉,则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又因大件重过百斤的山材玉起始入关,影响到汉代建筑装饰用玉也极多。政府工官尚方制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为当时变形货币,诸侯王朝觐就必需一个用白鹿皮作垫的玉璧。诸侯王郡守从尚方购置时,每璧得出五铢钱四十万个。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属聚敛的一种制度。宫廷中门屏柱椽间,则到处悬挂这种玉璧作为装饰。玉具剑上的雕玉,更发展了种种不同半圆雕和细碾云纹,风行一时。汉代重厚葬,用玉种类也更具体,有了一定制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蝉,此外眼、耳、鼻孔无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际必着一玉璧或数玉璧。贵族中有身份的,还用玉片裹身作玉甲。此外平时一般厌胜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刚卯,在汉墓中都是常见之物。当时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会爱好,有个物质基础的。西汉末通人桓谭就提起过,见一小小玉器,竟值钱二万。当时山东出的一匹上等细薄绸料和绣类,还只值钱一万五千!

出土汉玉较多,后人玩玉,因难于掌握时代,于是都把它叫作汉玉,式样古旧一些的又称三代玉。定名也大都无确切根据。其实由商到汉,前后约十三四个世纪,雕玉花纹和形制,各代是不尽相同的。玉材也不相同。且因入土时间有长短,各地土质又不一,时代性和区域性,因之显著明白。照历史时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照风格分商和西周为一段,春秋为一段,战国到西汉初为一段,东汉为一段。但雕玉工艺虽有其时代性,却由于工艺传统也有其连续性,严格的区别还是不可能的。

中国好玉风气,和雕玉艺术,同汉代政治一样,结束于公元后一世纪左右。文献上虽还叙述到汉末名人曹丕、吴质等人用玉具剑作礼物赠答,但古代玉佩制当时即已失传,幸得王粲从当时博学的蔡邕学习过,才恢复典礼中的玉佩制。近年山东发掘汉末著名诗人曹植坟墓出土玉佩数种,制作简朴而无风格可言,也可以证实这个时代的确是中国古代雕玉艺术的衰落期。此后不久,到晋代,因鲜卑、东胡、西羌诸民族陆续入侵北中国,致做成中国雕玉艺术中绝期四百余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复,发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来的雕玉工艺。虽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还是相同的。但花纹的构成,和在社会上致用的意义,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这个区别是需要另作叙述的。

玉的应用[2]

玉的应用,是从石器应用挑选而来,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实用的种种,一面也就因为难得,很早即转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变化的;璋,是由石刀变化的;璧,是由圆石斧变化的。照现代地面知识,河南安阳殷墟,即发现过铜玉工作地,已分开。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铜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说,至少在三千二百年前,这个部门的雕刻美术生产品,已经用到分工的方式,为奴隶主大量生产。

玉的应用照中国文献记载,应当是从黄帝起始。提到这个问题,多引《越绝书·宝剑篇》,说轩辕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越绝书》出世晚,对于中国史说明不可靠。但是这种传说和近代推论却相合。《中国通史简编》即用这个意见,认为黄帝是一个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黄河流域。大致商代,奴隶主对于玉的应用已极广泛,所以《逸周书·克殷篇》,说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简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质度既坚硬,所以玉的雕刻术的发达,必和铜的应用有关。那就是说,玉的加工,大致是在商代。比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只钻孔,磨光,刻镂少。

现在对于古玉的时代判断,比如玉斧类,一般方式即从花纹决定时代。作斧铲式,无花纹,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两面大中间小,孔圆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后作。这是一种判断。必需看玉材,作为补充知识。

玉材知识必从比较经验得来,图录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纹饰多了些,有极精细的,如罗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但大多数重器,刻镂还少。可以作两种解释,如圭、璋多朴素,所谓大器不琢,作为天子权威象征,不必有过多花纹。玉器过于坚硬,难刻花纹。

在应用上,照周代人记载,是那么处理,把它和奴隶社会制度作紧密结合。

《周礼·考工记》“玉人”条说:

镇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这就是说,这些变相的石刀,是归奴隶主掌握的,且居多用来镇压奴隶的。

璋,是天子巡狩时候祭山川的东西。巡狩是打猎,也是打仗。玉戚、玉钺都是斧类,武王伐纣砍这个奴隶主和当时宠姬妲己的头,就用的是玄钺、素钺,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圆形石斧到玉器上发展为三种,即璧、环、瑗。

这是日人滨田耕作的说法,或不尽可靠。因为中国细石器中发现的环状石器,即战国时的环或瑗,和石斧条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货币代用品。璧、环等的说明多根据《尔雅正义》。它的区别是:孔小边大,名叫璧;孔大边小,名叫瑗;孔和边相等,名叫环。

璧到后来是重要东西,礼天、祭河、聘问都用它,象征最重礼物。由礼器又转为佩饰。比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悬挂佩的。这个制度从周代起始。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致是汉代才用到。普通常见三五种,多汉式。

朝鲜汉代古坟的发现,又让我们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比较后一些时代用的青铜镜,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这个方式的遗留转变。

系璧中一种佩饰玉,有个缺口的叫玦。

《广韵》说:

佩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

其他史传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记》记项羽和刘邦鸿门宴时,项羽伏下甲士想害刘邦,范增累举玦给项羽看,表示要下决心,羽不忍。因此刘得借故逃脱。环则有还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关系象征上。后来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还用。

瑗和环用处同,荀子说“召人以瑗”,象征还。

又射箭时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吴大以为不是一物。这个或者名叫做鞢。

半璧名叫璜。《周礼》称,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后来成为佩玉,由朴素到浮雕、透雕花纹,还有半圆雕双兽头的,是胸前装饰。

又有叫做珩的,式样相差不多。以为起源是模仿兽牙做成的。是矗挂的。古诗常提起,大约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装饰。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因为社会生产力主要是农耕和蚕桑。地下生产又非靠雨露阳光不可。祭天用璧,祭地则用琮。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周礼》即提起黄琮礼地之说。注为八方所宗,像地德。用来祭地,由王后主管。诸侯献天子也用它。有好几种,常见的是分段形刻纹和素的。内圆外方。有象征,解说不大清楚。有的说和井田制有关系。有的说是从商周之际祭家庭的中溜来的(影响到瓷器,广窑的琮瓶即模仿而成)。也用来殉葬。和璋璧、琮琥同。按照《周礼正义》说,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不大可信。和琮一样极短的,俗称车辋头,一般以为是封建主车轴的镶嵌装饰。似可疑。因从实物证明,有些极小,不适用。有些白玉质过精,不像车饰。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样不易理解的是璇玑。如一个齿轮,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纹。因《尚书》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人解释作天文用仪器。也即是汉代浑天仪,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也可能是石斧衍变下来的。这种玉多素朴不琢,时代旧。

磬本来是石质乐器,重在发音。商代发现过玉磬。是玉制乐器较古的。古乐器八音中之一种。

有名璂的,如大纽扣,古代皮帽上用装饰。

有玉笄,插头上的,后变作簪。直到唐代贯发还用得着。明、清二代道士贯发也还用它,即圆柱簪。

珥,瑱,或以为是耳环,或以为葬时放耳朵内,说法不一。后代耳环从这个产生。罗振玉以为是挂在耳朵上。

封建时代用玉,一切有象征,这个也有象征,封建主不乱听杂声。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挂在眼前,防止乱看。

有刚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时方士造作的,说可以辟兵,也就是后来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头子形,刻法简单,多汉或以前物。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时南海出的长人,孩子们佩戴易于长大,如后时符牌厌胜物。

,玉坠式佩玉,有圆雕,形短,多琮式。有琚,是玉佩间的东西,说明不大详。有觿,仿兽牙做成,即解结的锥。“礼”称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既从石器发展下来,独立成一个系列。商周、两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见出西方交通和商业交换制度,这也是一个主要东西。就文献所载和杂史材料,中国送出去的是丝绸或粮食(晚些日子才有茶叶),拿回来最有用的是马,最无用的就是玉。玉虽由应用石器转成象征东西,在璧、璜、圭、璋形态上还可看出。玉的加工精制,必是用铜器来处理材料时。到这时,玉自然已完全脱离了应用,成为装饰。这个从铜器上也可看出变化。商代兵器玉钺、玉戈,还兼用铜、玉在一器上。刃用玉,用铜镶嵌。又有以铜为主的兵器,镶一点玉。再后是剑鞘、靶、托的玉的装饰,也即是古书上常提到宝剑值千金的玉具剑。剑不一定值钱,价值大半在玉装饰雕工上。由战国到三国,成为一种风气。这从现存的遗物可知。

剑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云兽对称花纹,也有浮刻蟠夔的。时间晚些)。剑托名叫琫。又或作璏。剑柄部分叫琫。剑鞘下端叫珌。

汉代又讲究带钩,所谓视钩而异,意思是人人不同,很发展了小件浮刻圆雕设计。洛阳金村遗宝中有镶玉的。又另外有全玉的。《石玉概说》作者以为,因胡服马上应用,带钩因此不用玉用铜,是一种推测,不甚可信。因用铜,中国兵车战也会自用,春秋时即有了,不必学来的。带钩虽已少用玉,玉带制度却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贵重。这时,玉多是方片镶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围。清代复改制,一种是复古,盘龙盘螭,一种是刻龙。刻龙镶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认识。比较简略具体的区别,即明以前多圆刻,纹较简,清代多刻龙云,细密繁复。工虽多,并不美。

汉代既特别重玉饰,佩玉刻龙凤云是主体,式样特别多。另外还有玉鸠,是手杖头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这个作赏赐,因相传鸠不嗌食,老年健康意。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鸠杖头比较常见。

还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兽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为玩玉的所重视。又有方柱玉串,俗称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鸟形,和其他状式,多汉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贵重难得,所以封建奴隶主和公侯上大夫统治阶级,直到死后还把它殉葬。纣王用玉裹身而死,只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毁。周、汉两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别的。特别为死人用的有二种极重要:有玉豚,有的说握手用,有的说塞肛门用。象征意义已不明白。有琀,刻成蝉形,放口内,象征如蝉蜕化而升天。或根据方士黄帝成仙说而来。刻法都极简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简的,只用八刀。从何而来已不明白。

汉代王公大臣死,赏赐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银丝穿成如甲状,汉墓中发现过。

玉鼎类容器,和铜器相同,多战国时和汉代器物。到后来只有香炉还保存。

玉碗、玉杯,记载多,实物不多。玉杯多刻云夔纹,作筒形。饮器多用玉、斝、爵、角、觥、斗、觞。玉斗是方杯,双耳。觥作兽形,大器。爵如鹤,高足。

洛阳金村遗宝里面,玉觞特别好。也有素的。形制和周、汉漆陶觞式相同,长圆双翅,本来是象征鸟翅,后来通称双耳。所以到汉时叫耳杯。是漆器上写的。晋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迹《兰亭序》曲水流觞,就是把这种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体还是用漆的)浮到水里,大家坐在溪边喝酒事。这故事据记称是周公经营洛邑发明的方法。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曾发现这个时代的漆觞。玉觞多战国时制,到现在为止,应数金村所发现玉觞足代表当时最高成就。

还有一种东西和历史关系极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玺,所谓传国宝。最著名的玉玺是相传秦始皇时李斯写字“受命于天,天禄永昌”八字玺。作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骗人。从此二千年封建,封建头子的印信总是用玉刻的。

战国到汉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战国多平坛式,桥式。汉多有浮刻点龟兽纽头。字体易区别,制作上也易区别,战国制精美过于汉代。

还有一种玉镜,战国和汉代,和铜镜式同。到后代似只在武装的甲上作装饰。汉代有琉璃镜,即人造玉镜,可以说是后代玻璃镜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环、约指,直到现代还用。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从石器时代最初用起,到现代,女人永远少不了,和人发生关系,且恰恰是从锁链而来。到现代,应当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无产阶级革命是去掉锁链,女人也应当把这个放弃了。

玉乐器的箫管,大多是唐代东西。记载上称,盗发敦煌太守张骏墓,得玉箫管等等。就文献说来,温峤用玉镜台一枚作聘礼,已是稀礼。晋代二豪门王恺、石崇斗富,比赛珊瑚大小,一用丝步幛,一用锦幛,提玉器不多。《水经注》提昆仑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说明晋人已对于这部门工艺不常用,成为传说。所以外国贡玉佛,到东昏侯时且被改作钗环,如玉多,哪用得着玉佛?所以晋六朝玉我们对它极少知识。如为唐代玉,比较容易辨识,即花纹。除仿古,花纹和唐代其他工艺美术必有相联系处,唐代已重玉带,多用玉片镶嵌而成。

玉的价值判断色泽问题[3]

王逸《正部》论:

或问“玉符”。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魏略》称: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似鸡冠,黄似蒸栗。

这种红玉古名琼,黑玉名玖,名瑎。《诗经》上即尝提及。黄色有的说如燕栗,后名坩黄。白的即羊脂玉。这种白色名瑳。玉的价值和色泽有关,时代各有不同。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以为:

玉以甘黄为上,羊脂色次之。黄为中色,白为偏色。

又说今人贱黄而贵白,以少见也。所说多本于《格古要论》。以黄玉为重,可能起于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黄,牡丹也以黄为贵,是封建主色。白色则自古以来即重视,说美玉无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则以为,白、绿两种玉是真玉,其余红、黄应归入奇石琅玕一类。

明张应文《清秘藏》,又以为红色最贵。

大体说来,玉的价值从四方面决定:

一、纯洁光润,从品质定。

二、色彩,因时代习惯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为贵。

四、刻工,设计奇巧精美为贵。

惟自明代起始,玩玉的风气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国,小件佩玉价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两银子。玉色的价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经由人工盘摩现出的颜色决定。纯黑名水银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所谓五色玉,即一玉五色,价值特别高。完全是好古争奇结果。

如从汉代本简记载看来,说琅玕,说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也可能指明色泽,也可能只是文雅一点称呼。

又妇女用首饰,头上帽勒、耳环,手镯,戒指,翡翠绿玉的小小件头,动不动千百银子,而且直到现在,还是一种高价装饰品。市场大致以华南华侨及外国比较多。翡翠来源是缅甸腊戍边上,因此云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艺,近几十年已大衰落,较重大器物多运香港、广州处理矣。

翡翠有结晶如晶片闪光的。绿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极贵。也有白色和浅红的。

翡翠本鸟名,翡色即赤红色。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绿色硬玉而言。绿玉也有极不值钱的,即菜绿玉。和所谓碧玉又有区别。

明代以前,菜绿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从新疆和阗来,器物用菜绿玉的较多。故宫所藏可见,似乎多从大片山材玉而来。这多指本色玉言。汉王逸称古玉,所说四种美玉,和《诗经》上常用到的对于美玉的形容,可知赵国的和氏璧、楚国的白珩等等不离乎四种色泽。战国时,和氏璧价值十五城,《战国策》上形容美玉且以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说得虽嫌夸张,惟玉价之贵,也可想见。

桓谭是西汉宋时人,《新论》即说,见一玉检,有人给价至三万,还不出售,应值十余万的。十余万钱在王莽时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当时奴隶价就高多了的。古诗常说宝剑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装饰上,所谓玉具剑,即在剑鞘、剑鼻、剑护手、剑柄的装饰玉上。

清代人袭明人旧习气,封建士大夫多玩玉。玉价因之特别提高,但爱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供手中把玩的旧玉,似乎特别容易受重视。因此玉价在色泽上应分别为文字学上的和玩古董的两类。如称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蓝如靛淀曰碧,青如藓苔曰,绿如翠羽曰瓐,黄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于旧玉,从玩古出发,则又分别外浸、内沁色泽,各因接触浸染不同而作各种颇色。玩古的以为各种颜色多随地下水银沁入。受黄土沁名坩黄,受松香则名老玵黄,更好。受靛青沁色即蓝,色如青天,名玵青。受石灰沁色红,色如碧桃,名孩儿面(注称酷似碧璊。也即和石榴子同色)。受水银沁色黑,色如乌金名曰纯漆古。受血沁的色赤,有浓淡分别,名枣皮红。受铜沁色绿,名鹦哥绿。

此外还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总名十三彩。

另有虾蟆皮,洒珠点,翠磁文,牛毛文,唐斓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从受热摩挲而得。这些颜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说法可能有所根据,实不易考。上面所说各色,多从明人记载,为清代玩玉专家陈性,在清末著的书中提及。另一刘心白,补充《玉纪》,为加上鱼肚白,鸡骨白,米点白,糙米白,青有蟹壳青,竹叶青,酱瓣紫,墨有纯漆黑,陈墨黑……这种种不同颜色,多是在出土玉经过盘功盘出的。凡是古玉,红色牛毛纹是其通性。《玉纪》补作者,以为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丝如毛,铺满玉上,而玉色润溽无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发,清代特重红玉,红色名目也就分外多。计有宝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膏药红等等。大多出古董商人说出的,但积因成习,早代替了文字学上对于玉的色泽称呼,为玩古的所熟悉。一般最贵重鸡骨白和水银浸。鸡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为受地火所炙变成。多汉代以前玉。鸡骨白或者以商玉为多。特点是镂刻简,制度严。微黄又名象牙白。泛青又名鱼骨白。这种色泽的旧玉,虽加工也不能再复原。水银浸有夹土斑的,纯黑中见朱砂点,加工复原时淡黑色成深青色,朱砂点变黄色。如本来是白玉,结果见五彩。不夹土斑的,纯黑如漆。在日光下照,赤如鸡冠。又有水银古,在水中映照,有银星闪闪的真。这种种都出于玩玉者的说法。这种颜色必加工而成。加工方法计两种,一藏身上俟热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谓生坑玉,和土壤石块相近,已失去玉的本来,不经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刘大同著《古玉辨》,对于这一点又总结前人经验补充新知,有些发挥。

红如血曰血古,微红曰尸古,水银沁曰黑漆古,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日鱼骨白。且以为受色沁不止九种,多到十多种,和瓷器中的窑变相同。由于玩玉而起,因此还有许多不同名称,如:

两色的称“黑白分明”,又名“天地玄黄”;

三色为“三光照耀”,又作“三元及第”,广东南洋名“桃园结义”;

四色名“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

五色为“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称“清五彩”;

杂色到十五六种名“群仙上寿”或“万福攸同”,通称“混五彩”。

另有铁莲青,桃花红,雪白,栗黄等等。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滩”“银湾浮萍”等等名目,都载于《古玉辨》中,从名目看,就可知这是玩玉的和无多知识的商贾定下的名称,大致清代风气做成的。古称“良玉无价”,又谚语说“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都可见出一种封建的病态嗜好,发展到极端时情形。和玉工艺已无多关系。这种嗜好是一直延长到现代,一部分封建遗老还未放弃的。由于这种嗜好影响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国后,印章中的田黄,鸡血红,芙蓉白,苹果青,价值有时竟超过玉价百倍。

惟对于玉的颜色尊重,来源其实也就很古。玉书所举四色,至少是汉代一般认识。最先或者还是和宗教仪式有关,受阴阳家、儒家阴阳五行说,放到封建制度上去应用结果。

《周礼》即说得很清楚:

苍璧礼天(古璧多青玉可证),黄琮礼地(琮多黄白玉),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

多和五行说相通,颜色必有所象征。和后代玩玉的对于颜色爱好是两件事。《吕氏春秋》称,封建帝王按时季服用青、赤、黄、白玄玉。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骗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朴子》一书所说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么封建主当时如吃玉,还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泽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价抬高到比金子数倍或十数倍,因此自然即有伪造的杂色玉。这种作伪方法,几种玩玉专书都提到,《古玉辨》把它归纳成如下几项:

用虹光草加脑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红玉,名老提油。用乌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用红木屑煨,色即红。近代玉工多用这个方法。

又把羊腿割开,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盘,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杀狗乘热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乌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鸡骨白多用火烧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泼玉上即成。

用玉在乌梅水中煮,乘热放风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伪牛毛纹。

又用毛坯玉器,用铁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几个月,就可成铁锈。起橘皮纹,铁锈作深红色,煮煮即变黑。且有土斑,不容易盘出。

总之,用硵砂、红木、乌木、紫檀、蓝靛,做成细末,把玉搁到里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变色。想一部分变,一部分不变,就用石膏粉贴一部分,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伪地方,照《古玉辨》计七处,长安为最,其次是苏州、杭州、河南洛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潍县及北京。长安、洛阳、潍县、北京多同时是造伪铜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业价值,因之作伪也相当精。所以玩玉的对于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于鉴别。

玉生产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出玉多不同。经近人考查,以为不可尽信。惟新疆产玉和缅甸产玉,性质似易区别。翡翠绿玉大多出于缅甸。

古玉出土,以陕西、甘肃多而好,冀、鲁、豫、晋、皖北徐扬较次。其余不受称道。这也可见玉的大规模应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铜器文化相并行,到汉末已成尾声。封建初期文化在黄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发现美玉,道理易明。惟近三十年古坟、古墓发掘日多,如朝鲜汉墓的发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并明白古称玉具剑几种装饰。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说明玉的流动性,实随封建社会而存在。《玉雅》并称,广东发汉墓,也发现玉具剑上的玉饰件璲或璏。可以证明古玉的分布,不限于淮北。生产地虽来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发现的。这种玉饰件就现在见到的说来,用的多是白玉,讲究的大体是白玉。碾和刻纹较多,浮雕较少。云龙兽夔纹多,盘螭少。最讲究部分在剑护手。战国或以前琢磨制度似比汉代精致。浮刻方法可以和铜器比较,但巧艺过之。因铜器从泥砂范铸成,下手易。玉为琢磨而成,施工难。所以当时玉具剑之所以贵重,既重在玉质,又重在工艺。正如带钩,从方寸材料间可以见出种种不同作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不鄙文丛:中国常识文丛(套装共4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鄙文丛:中国常识文丛(套装共4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中国文物常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