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三章品性:在孩子心田种上鲜花,它就不会长出荒草

一个人的品性似乎从来都不能带来什么实际利益,但人性的闪

为人父母,要及早给孩子提供充满美德和善行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善良、孝顺、谦虚、诚信等品性,这些将有益于孩子成为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步入花香满径的人生之路。

不懂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怜的

有人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能力?情商?教养?心态?还是学习?

不!爱和同情心是最重要的!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怜的,他的内心里的感情也将是一片空白,他将变得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正如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所说:“我不想把儿子培养成学识很高却冷漠无情的人,因为一个人一旦失去感情,就会变成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无论他有多高的才华,也只不过是充当机器的一块零件而已。不仅是人,连动物都是有感情的。”试想,一个孩子即便能力再强、头脑再聪明、再有前途,却没有爱人的能力,那么又有什么用呢?

应该说,现在的孩子缺乏爱心,是很多家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孩子不关心小朋友,他们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受宠惯了,一切就由着他吧,长大就好了;当孩子肆意踢打小动物的时候,他们认为,孩子只是顽皮,觉得小动物可爱,其实他是爱小动物的。岂不知,这些举动都是孩子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的表现。

这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大多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怕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孩子往往很难为别人着想,无法

品体会别人的难处和痛苦。所以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孩子的心灵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有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末期,在波斯里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爸爸在奥地利工作,一天,他给孩子们带回来了两条金鱼。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漂亮的金鱼,每天都细心地照顾。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他们的家园被毁灭了,爸爸也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妈妈只能带着孩子们逃难,临行前她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而是把它们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中。它们不仅是爸爸送给孩子的礼物,更是两条鲜活的生命。因为在战争面前,生命简直是太脆弱了,也太宝贵了。所以妈妈教孩子们应该珍惜生命,即便只是两条小金鱼。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妈妈和孩子们重返家园,可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一家人看不到任何希望,不知道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日子。突然,妈妈发现当年放金鱼的小水坑中闪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游动的小金鱼。孩子们兴奋地说:“妈妈,它们就是我们原来的金鱼吗?”妈妈震惊了,或许它们就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这让妈妈看到了希望,于是便和孩子们精心照顾起这些金鱼来。

很快,这个故事流传开了,周围的人都赶了过来,观赏这些金鱼。妈妈也不忘记送给那些人两条金鱼,因为这对于战后的人们来说,就意味着爱和希望。没过多久,妈妈和孩子们重建了家园,而两个孩子在妈妈的教育下乐观积极,更愿意帮助别人,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则故事里,我们看到妈妈的爱和善良,哪怕是两条金鱼都不忍心放任它们留在战火中。当周围人争相前来观看这一奇迹的时候,妈妈更把象征着爱和希望的金鱼送给他人。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金鱼就是他们之前放入的那两条金鱼的后代,但是我们肯定这位妈妈的爱心和同情心。而妈妈的爱

心和同情心也感染了孩子,让孩子养成了高尚的品德,收获了更美好的东西。

爱是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只要你拥有了爱,并让它在你心里生根发芽,那么就会生长出最美好的花朵。爱也是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基,只要拥有了爱心,人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善良、友爱、孝顺、正直等美德。所以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和同情心更重要的了。

虽然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心灵是美好纯净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和同情心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要懂得爱父母、家人、朋友,甚至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是小动物,并且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小动物。

有爱心的父母也应该是智慧的父母。当孩子对同学的困难或是痛苦没有同情心的时候,父母不妨温和地对他说:“这个同学需要帮助,我们帮助他好不好?”或者说“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你是不是也会感到痛苦?”当孩子随意踢打小动物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小动物也是需要爱护的,也是会痛的。不妨对孩子说:“你挨踢了,会不会疼?要是你打它,也会弄疼它的。”

所以说,家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场所,父母是最直接的爱的播种者。给孩子心田上播种爱的种子,并且用行动来引导孩子。当孩子懂得了爱和善良,具有了同心情,他的内心才不会一片空白,面对他人和社会才不会冷漠、自私。而当他付出了爱心,让别人感到温暖之后,自己的内心也会被填得满满的,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的味道。

品爱是相互的,教会孩子孝顺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最宝贵的。为了孩子,父母愿意奉献一切,甚至是最后一丝能量。可是,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又有什么地位呢?孩子愿意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普通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城市之中,可孩子却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挥霍浪费,买昂贵的手机、出入高档的商场、吃着美味的食物;父母辛苦将孩子养大,让孩子上大学、给孩子买房子,可即便孩子成家之后还“啃”着父母,不时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饭桌上好吃的永远摆在他们前面,电视永远播放他们喜欢的节目,指使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为他们倒水、拿东西,时常对着父母、长辈大呼小叫。

虽然很多父母嘴上说着“现在的孩子真自私,不懂得体谅父母,没有孝心”,可还是没有原则地宠爱着孩子,为孩子付出,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小皇帝”。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懂得爱和关心父母,心中怎么会有父母的位置呢?

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误区和缺陷,尤其是爱的教育这一方面。父母总是给孩子无限的宠爱,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甘心为孩子奉献一切,却很少引导孩子如何爱自己的亲人,以至于孩子变得越来

越自私、霸道,对父母没有孝心、对别人没有爱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家门前生长着一棵茂密的大树,他每天都在大树下玩耍,春天抱着大树开心得团团转,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摘树上的果实吃,冬天则用树叶、树枝点火取暖。大树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着自己,即便孩子在生气时时常踢它、扯它,也丝毫没有任何怨言。

很快,孩子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可他却还在大树下玩耍。大树问道:“孩子,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你为什么没有去啊?”孩子伤心地说:“我没有钱交学费,上不起学校。”大树安慰他说:“不要伤心,孩子。这不是什么难事,我身上有很多果子,你摘下来拿去卖了赚钱吧,这样就有钱交学费了。”于是,孩子就靠着卖果子上学、生活,一直到大学毕业。

孩子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大树也很高兴。可是,随着工作的忙碌,孩子很少回到大树的身边,可大树依然无怨无悔,因为它知道孩子需要为了事业、生活而打拼。一天,孩子再一次来到了大树身边,大树非常高兴,刚想和孩子玩耍,就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大树关心地问道:“孩子,你为什么不高兴?”

孩子低着头说:“我虽然有了不错的工作,可是却没有能力买房子。我的同学和同事都买了房子,成了家,我却一无所有,如何成家?”大树安慰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身上不就有那么多材料吗?你把我的树枝砍掉,去盖房子吧!”就这样,孩子砍了大树几枝粗壮的枝干,盖了房子娶了妻子,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转眼间,孩子到了中年,他的孩子也快上大学了,可他的事业却遇到了瓶颈,再加上家庭和生活的压力,让他感到非常苦恼和郁闷。他再一次愁眉苦脸地到大树下,诉说自己的苦恼:“我的同学都事业有成,有的成了老板,有的做上了高管,可就我还是一无所成。我想出国深造,可孩子也需要钱上

品大学,压力真是太大了!”

大树已经老了,可还是再一次奉献了自己,慈祥地对他说:“我还有树干,你拿去吧!”在大树的帮助下孩子出了国,他的孩子也上了大学……可大树却只剩下了一些树根。

很多年后,孩子终于回来了。这时候,大树对他说道:“孩子,我老了,现在就剩下一些树根了,再也不能给你什么了。你能陪我说说话吗?”

这个故事真的令人深思。大树是天下无数父母的代表,他们无私地为自己的孩子奉献着,不求回报,可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连和孩子说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因为父母的爱和奉献而感动,因为父母的伟大而赞叹。可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爱,只知道接受父母无私无悔的付出,却没有任何回报的意识呢?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付出爱,如何爱自己的父母、亲人、长辈。绝大部分父母都认为,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求什么回报。虽然这彰显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但是却造成了孩子缺失爱的教育。

当父母没有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孝顺父母的时候,或是孩子无意识地表现出对家长的关心来,家长却以“你有这份心就够了”这样的理由推掉的时候,孩子内心反而会形成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爸爸妈妈根本不需要我的爱和关心。当这种想法深入孩子的内心时,孩子就会逐渐忽略对父母的关心,变得自私、霸道起来,那么他们对父母的索取和冷漠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可以说,爱和孝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也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台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父母的孩子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去珍惜自己的朋友,怎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谁会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爱孩子,却不教会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只会害了孩子。其实,孩子本性是善良的,有爱心的,只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爱,使他们只能接受父母、亲人的爱,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

父母要知道,我们爱孩子,但是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爱和付出。因为这关系着他情感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懂得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孩子才能关爱他人,才能体会爱的美好和伟大。如此一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内心才能充盈着满足感,美德和善良才能在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爱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父母想要让孩子有孝心,懂得感恩父母,就必须放弃说教,在一点一滴中教会孩子付出和孝顺。比如爸爸下班的时候,提醒孩子为爸爸端杯水;吃完饭之后,让孩子承担洗碗的任务;父母生病的时候,寻求孩子的关心……当孩子形成习惯之后,就会主动关心和体贴父母。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也是父母必须做到的。否则,孩子看到父母不能以身作则,他自然也就不会做到了。

品谦虚的孩子才会努力上进

现如今一些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优越感非常强,自己有一点小成绩,就骄傲得不得了;盲目地自信,做起事情来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有些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事事爱争个输赢,还瞧不起自己的同学;还有些孩子爱慕虚荣,往往喜欢不懂装懂……

与其说孩子骄傲自满,甚至是狂妄自大,还不如说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而这也是他们产生骄傲情绪的关键因素。当这种情绪产生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比谁都优秀;还往往因为自身存在的某种优势而沾沾自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并且时常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作比较。

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当发现孩子有骄傲自满的苗头时,告诉他们其危害性,适时适当地把孩子“翘起的尾巴”摁下去,教会孩子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同时,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谦虚低调的好品性,并且告诉他们,谦虚的孩子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真正骄傲的资本。因为不管是谁,即便他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优秀,出类拔萃,但是在其他方面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没有谁是无所不能、天下无敌的。谁也不能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最高

的成绩而停滞不前,趾高气扬。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有天赋,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不良习惯,那么最终会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影响了前进的步伐,停留在以前的成绩上,终有一天会被别人赶上和超越。

李倩是个初中三年级的女生,有着极强的好胜心理,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位著名作家,为此她很积极努力地练习文笔,阅读课外书籍。事实上,虽然李倩年纪不大,但她文笔非常出众,每篇文章都是老师课上必读的范文,还时常被刊登在校刊上。

若李倩能够踏实读书,认真写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相信将来或许就能够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可李倩却由于现在的小成绩夸大自己的天赋,认为自己将来势必成为一位闪耀着光芒的大作家。她时常看不起同班同学,说他们都是平庸的人,写的文章就像是垃圾一样,虽然洋洋洒洒千余字,却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同时朗读了李倩和另一位同学的文章。说实在的,这位同学的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行文流畅,题材新颖,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可李倩课后却不屑一顾地说:“她写的什么破文章,平平实实,没有一点特色,文笔更是烂透了。她有什么资格和我一起,真是不怕丢人!”

这位同学听了之后非常气愤,但知道李倩一向自负自大,便没有做任何反驳。而随着李倩越来越骄傲自满,看不起其他同学,同学们也逐渐远离她。直到这时,李倩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毫不在意地说:“谁在意和他们交往,他们只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人罢了。他们不理我、排挤我,其实就是嫉妒我!”

事实上,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成了李倩梦想道路上的绊脚石。虽然她有写作的天赋,但是由于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忽视了自己能力的提高;虽然她文笔不错,可由于缺少谦虚好学的品质,所以一直停滞不前。

如果有人问李倩将来能够成就作家梦吗?我们相信,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品没有谦虚好学的品质,不能在谦虚中不断吸取知识,不断取得进步,她如何实现梦想呢?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远谦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记尊重别人。”可以说,谦虚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美好品性,是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更是孩子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试问,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那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如何进一步探索?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戒除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孩子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虽然他聪明、优秀,虽然他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种成绩只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在一个更大的领域和范围就不算什么了。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视野,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看清自己,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且以谦虚的态度来面对所有人、所有事情。

另外,父母要知道,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禁不住表扬和夸奖,过多的表扬和夸奖会让孩子产生自负自大的心理。我们并不是要求父母不表扬孩子,而是应该注意表扬的度和方式。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看到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就助长了孩子的骄傲自满心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了成绩,便夸赞说:“宝贝,你真棒。”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着重表扬孩子的某种行为,而不是表扬孩子的本身。比如说,孩子考试成绩优异,语文成绩得了100分,父母可以这样说“宝贝,你这次语文考了100分,比上次有进步,真值得表扬”。这样的方式要比笼统地说“宝贝,你真棒”“你真优秀”更有效,还可以防止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因为他知道是有了进步才受到了表扬。

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会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即便是个性张扬的今天,谦虚仍不失为一种伟大的美德。只有养成谦虚好学的好习惯,时常注

意到自己的不足,更广泛地学习,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有更美好的前景。

父母想要孩子的人生更美好,未来的道路更平坦一些,就来培养他们谦虚的品性吧。帮助孩子不断树立目标,不断提高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原来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实在不值一提,还是谦虚一点比较好!

品“诚实”二字,永远不会过时

父母发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学会了撒谎——明明做错了事情,却撒谎没做过;明明没有做作业、偷懒,却理直气壮地说做完了;明明是自己打破了学校的玻璃,却将责任推给了同学……总之,很多孩子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而且愈演愈烈。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热衷撒谎、习惯撒谎。然而,似乎很少有父母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察觉了孩子的撒谎行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口头上简单地批评一下,然后就让事情过去了。甚至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撒谎都不是故意的,没有必要深究,孩子长大了就会改正了。

可这样的态度就意味着对孩子撒谎行为的纵容放任,一旦孩子尝到撒谎的甜头儿,就会撒谎成性,到时候想改就难上加难了。因为如果父母第一次纵容了,第二次放任了,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错误意识:做错事情也没有什么,反正撒了谎就可以蒙混过关。逐渐地,孩子不仅会养成撒谎的不良习惯,犯的错误还会越来越大。所以,对待撒谎这个问题,父母一定不要姑息迁就,要及时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引导孩子及时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然,不姑息纵容也不意味着过于严厉,你越是对孩子说“你不要撒谎,

否则妈妈就揍你”“你下次再撒谎试试看,看我不打你”,你会发现,孩子的撒谎行为越严重,似乎变得变本加厉了。这是因为,你越是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越恐惧和害怕。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和打骂,越采取撒谎的方式。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最好是找老师或是相熟的同学了解情况,找到孩子撒谎的动机,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苗苗是个10岁的小姑娘,聪明可爱、活泼漂亮。周末的时候,妈妈出去办事,她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突然她想起来妈妈刚刚买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于是爱美的她就拿出来试了试。照着镜子,看着穿着裙子的自己,她觉得漂亮极了。这时,她发现了妈妈梳妆台的化妆品,于是便学着妈妈化起了妆。

之后,苗苗穿着新裙子在镜子面前走来走去,心里甭提多美了,还想着一定让妈妈给自己也买条长裙子。可是,由于裙子太长,苗苗走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裙角,摔在了地面上,梳妆台上的化妆品也摔碎了。她吓坏了,看着满地的狼藉不知所措。

妈妈很快就回来了,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禁问苗苗发生了什么事情。苗苗低着头不说话,突然她看到自己的小猫跑到了自己的脚边。于是就脱口而出:“是小猫干的!我写作业的时候,看到它进入了房间,可能是觉得裙子好看就扑了上去,还弄碎了你的化妆品。”

妈妈知道苗苗在撒谎,但是并没有责骂她,也没有深究。晚饭后,妈妈心平气和地找苗苗谈了话,并对苗苗说:“你现在是大孩子了,应该知道撒谎是不对的。要知道,诚实是最可贵的品质,一旦丢了它可就很难找回来了。”

苗苗听了之后,心里更加愧疚,想了一会儿便诚恳地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她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不应该私自动你的裙子,犯了错误还推给了小猫。你能原谅我吗?”

品妈妈笑着说:“当然。诚实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最漂亮的。”之后,苗苗再也没有和妈妈撒过谎。

苗苗撒谎其实是缘于胆怯心理,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免受责骂而说了谎。不过,好在妈妈给予了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从心里真正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试想,如果妈妈严厉斥责孩子的说谎,或是说“下次再发现你说谎,就揍你”,那么孩子再次犯错的时候,会选择承认错误,还是再次说谎呢?

不管孩子说谎的理由是什么,父母首要的事情应该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冲着孩子发火,或是责骂孩子。当然,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撒谎并不是品质变坏了。一旦父母给孩子贴上了“骗子”“坏孩子”的标签,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是难以挽回的。孩子的心里会想:反正你认为我是坏孩子,那么我就做个坏孩子。之后孩子不仅会变本加厉地撒谎,还会养成其他的坏习惯。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已经晚了。

德国有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只有诚实,才能让一个人的生命之花开得更鲜艳;只有诚实,才能让孩子在之后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宽,有所作为。所以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为人父母的都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养成诚实的好品性,要求孩子从小就诚实、说真话,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一旦孩子发生了撒谎的行为,父母也应该理智地面对,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坏习惯,如此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养成诚实的好品德。

当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时常说话不算话,对孩子撒谎,那么你还奢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吗?因此,父母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诚实守信,如此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要记住,诚实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这两个字永远也不过时。父母只有在孩子的心灵种上了诚实的鲜花,他的人生才不会枯萎。

说话不算数,下次谁还信你

《蓝精灵》是小城最喜欢的电影,前两部上映的时候,妈妈都陪着他看了。这一次,新的《蓝精灵:寻找神秘村》上映了,小城兴奋不已,于是缠着妈妈带着自己到电影院观看。妈妈也答应了他,只是没有说具体的时间,工作不忙了便立即带他去看。

周五的晚上,小城妈妈回家后,从包里拿出了两张《蓝精灵:寻找神秘村》的电影票,说吃完饭就到家附近的电影院观看。这下,小城可高兴坏了,只是简单地吃了几口饭,就和妈妈兴奋地下楼了。

刚到楼下,就看到了同学李冰。李冰热情地说:“我刚要到你家找你,正巧就看见你下来了。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就出发吗?”小城这时才想起来,原本自己约来李冰去打篮球,刚才看到最期待的电影票,竟然完全忘记了。

正当他不知道怎么和李冰说的时候,妈妈也已经把车子开了过来。看到孩子不自在的样子,妈妈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约好了吗?”

小城只好吞吞吐吐地说:“我本来和李冰约好了,今天到小区篮球场打篮球。可是,我非常想看这个电影……”

李冰惊讶地说:“原来你是想去看电影啊!你已经忘了我们的约定?”

小城有些尴尬地说:“我太想看《蓝精灵》了。这是我期待了好几天的事情,我不想去打篮球了。”

品这时,李冰有些生气了,刚要说些什么。妈妈却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这没有什么大不了。既然你已经和同学约好了,那么就应该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说话不算数,别人以后还怎么信你。再说,这个电影还有好几天才下档呢,我们改天再去也可以啊!”

小城看看妈妈又看了看李冰,然后真诚地说:“李冰,对不起,我不应该因为电影就忘记和你的约定。我不去看电影了,我要说话算数、信守承诺。”

可能有些家长认为,小城的妈妈做得有些过了,孩子之间的约定怎么能这么认真呢?既然孩子这么期盼看这个电影,推了李冰的篮球约定不就好了吗?这样让孩子放弃喜欢看的电影,岂不是浪费了电影票的钱。

可是,我们应该明白,打篮球虽然是小事情,但是让孩子失去了诚信的美德,那就是大事情了。如果父母纵容或是允许孩子一次说话不算数,对同学和朋友失信,那么孩子将来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失信的事情,直至自己的信用消耗殆尽,成为令人讨厌的人。这样一来,孩子和父母损失的就不是两张电影票的钱,而是孩子良好的品行,乃至是一生的前途和幸福。

说话算数,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性,它可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如果一个孩子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做不到,不是找理由推托,就是故意不去做,那么下次谁还相信你,谁还愿意和你交往。或许,有父母要说了,孩子只是孩子,承诺的时候没有考虑情况,做不到也是在所难免的。况且孩子之间的承诺怎么能太较真呢?

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任何良好的品德都是从小就养成的,一个小时候不守信的孩子,习惯说话不算数的孩子,你能希望他长大之后言而有信吗?

正因为如此,父母才必须培养孩子守信的品性,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染和引导孩子。比如,孩子约好了和同学去游乐场玩、周末去哪个同学家温习功课等,父母都应该监督孩子,让孩子信守承诺,遵守和同学的约定。因

为很多时候,越是细小的事情,就越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越是生活点滴的感染,就越容易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养成守信的美德。

当然,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关键的。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平时都会头脑一热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或是为了应付孩子的难缠,或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事后,父母很快就把自己的承诺给忘记了,或是根本就没有兑现承诺的打算。就这样,父母轻易地对孩子许下承诺,之后却随便找个理由推托,没有说话算数。这样一来,在孩子的脑海里,父母就会变成一个言而无信的形象,像往常一样信任自己的父母就恐怕不可能了。

要知道,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同样可以察觉到父母的失信。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严、信任,更会让孩子也养成说话不算数的坏习惯。所以,父母想要孩子言而有信,说话算数,那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失信的举动,更不要轻易许下自己做不到的承诺。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么他还可以做什么呢?信用就像是孩子人生的通行证,为其一生铺垫最坚实的亮色,照亮其未来之路。所以,身为父母,我们才要及早引导孩子讲信用,信守自己的承诺,如此才能步入美好的人生,赢得他人的欢迎和尊重。

品“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

在公共场所,孩子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和同学打闹说笑,丝毫没有考虑影响到别人;

在游乐场所,孩子不排队、硬加塞儿,强抢其他人正在玩的器械;

花园中,看到漂亮的鲜花,随手就摘下一朵,看够了然后就丢在地上;

十字路口,眼看着红灯亮起,孩子却不顾危险地穿过了马路……

遇到这样的孩子,很多人总是会摇摇头,说一句“真没教养”,甚至会把矛头指向孩子的父母“这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看把孩子教成了‘熊孩子’”。

没错,我们时常说,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之所以没有良好的修养,没有公德心,完全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事实上,很多父母身上有很多不讲公德、没有教养的举动,只是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我们知道,自助餐有一个规矩,大家排队依次取食物,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取食物,不要太浪费。但是总有一些父母完全不顾忌这些规矩,别人还没有拿好食物,他的手就伸了过去,给别人造成了不便;不管自己的饭量多大,都把盘子堆得满满的。而且自助餐的食物都是定时补给的,可有些人看到某样食物稀少、珍贵,或是自己喜欢吃,就一下子全部拿光,甚至连托盘

一起拿走,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求。

我们还知道,公交车或是地铁乘客众多,空间非常拥挤,而座位却是有限的,只能是先到先得。可有些父母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把自己的包放在座位上,等到有人询问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说“这里有人”。有人,可人去哪里了?直到这人下了车,他们放包的座位上也没有来人。事实上,他们就是为了自己舒服,多占了一个位置。还有些人不管公交车、地铁是公共场所,就完全“放飞自我”,不是脱了鞋把脚放在座位上,就是穿着鞋把座位踩得脏脏的。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很微小的举动,但是,恰恰是在这些细节中,很多父母在公共场合将公德心意识和修养的缺乏暴露无遗。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这样的父母丝毫没有公德心、没有教养,孩子在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德行,如何有良好的修养?

琪琪妈妈总是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琪琪也是这样做的。可有一次,妈妈带着琪琪去看电影,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亮了,但路上的汽车还没有启动。妈妈赶紧拉住女儿,想要快速穿过马路。

琪琪说:“妈妈,现在是红灯!”

妈妈着急地说:“电影就要开演了。我们得快点过去!”

琪琪郑重地说:“可是,您教育我不要闯红灯啊!”

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只好作罢,脸上也显露出尴尬的神情。

我们总是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就是孩子的骄傲。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会陷入一个教育的怪圈,那就是总教育孩子如何如何,要求孩子达到某种要求,自己却在孩子面前不能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而这样的父母不仅不能成为孩子的骄傲,反而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甚至

品将孩子带入错误的轨道。

简单来说,父母说一千句话,也不如平时的一举一动给孩子的影响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父母有公德心、有教养,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表现出优异的行为。比如,父母随手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父母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也会这样做。相反的是,即便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彬彬有礼的“小王子”“小公主”,总是教育孩子应该讲礼貌、守规矩,讲公德、有教养。但是父母如果没有做好表率,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的举动,比如闯红灯、随地吐痰、插队……那么你的教育对于孩子就没有任何用处,孩子也会像你一样,做出很多不良的举动。

所以,想要孩子有美德、有教养,身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提供充满美德和教养的成长环境,避免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这样才不会危害到孩子的品行。当父母不再是“熊家长”,具有优雅得体的举止,拥有良好的教养,那么孩子就不会成为“熊孩子”。

现在就做出表率吧!不做“熊家长”,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让他的心中开满美德之花。如此才能为他的人生铺就一条金光闪耀的平坦大道。

不要忘了呵护孩子的爱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父母对他们宠爱有加,可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他人,更不懂得献出自己的爱心。”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缺少爱心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没有呵护好孩子的爱心,所以让孩子体会不到别人的辛苦和不幸。

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呵护孩子的爱心,给孩子灌输善良、同情心的教育。相反,我们时常听到一些父母给孩子“特殊”教育。比如,当孩子看到街上的乞丐而驻足的时候,父母会立即拉着孩子离开,告诫孩子“太脏了,不要靠近他”“这些人都是骗子,不是真的乞讨”;当孩子看到电视上有贫困的孩子,想要献出爱心的时候,父母不仅不鼓励,反而打击孩子说“你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给买的,你拿什么帮助别人”“我们自己家都不富裕,你还想着帮助别人”。有的父母甚至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想法,“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你一定要小心提防”……

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如果自己不呵护孩子的爱心和善良,反而给孩子灌输一些消极的思想,那么,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呢?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这些可贵的品行却就这样被父母无意间或是有意地给剥夺了,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宽容,更没有博爱。我们都希望

品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博爱、宽容的人,可这样的教育不正是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父母要知道,爱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在心底唤起的良知与感情。一个不懂爱、没有爱心的孩子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啊!所以,父母在给予孩子宠爱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几年前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加拿大有一个普通的男孩子,他的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职员,全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虽然不能给孩子优厚的生活条件,但是却给予了更多的爱和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让孩子也懂得爱的意义。

这一年,男孩刚刚6岁,就读于居所附近的小学,上一年级。一天,老师对孩子们说:“非洲的孩子生活非常贫苦,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没有一件像样的玩具,甚至有很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因为那里的孩子喝着受污染的水,所以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疾病而死去。”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话都表现得非常伤心,老师接着说:“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每一分钱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好些。一分钱可以为孩子们买一支铅笔,60分钱就足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而只要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孩子们挖一口井,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

男孩记住了老师的话,他心中想:我一定要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并没有把钱直接给他,也没有把孩子的想法当成是异想天开。妈妈耐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非常有爱心,但是我们家现在拿不出这么多钱。你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这笔钱吗?”男孩痛快地答应了,于是妈妈再次说:“你可以多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扫地、洗碗、割草等,慢慢地积攒零用钱,等到钱足够的时候,就可以帮非洲的孩子挖井了。”男孩高兴地说:“好的,我一定多多干活!”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事情,比如说,

全家人都出去看电影的时候,他留在家里擦玻璃;哥哥和弟弟出去玩的时候,他打扫卫生;周末的时候,比哥哥早起一个小时,帮助爷爷拣松果;还帮邻居捡报纸、清扫暴风雪压垮的树枝……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竟然整整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

然而,当男孩拿着这笔钱来到国际爱心组织的时候,工作人员却说:“70加元只能帮助非洲孩子买一个水泵,如果你想挖一口井,必须捐助2000加元。”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但是孩子并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攒钱,并且发动朋友和同学来做这件事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男孩在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终于筹集了2000加元。而他用这笔钱为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捐助了一口水井。

这时候,男孩觉得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无数人不能喝上干净的水。于是,男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帮助非洲孩子挖更多的水井。从此之后,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干净的水成了这个男孩的梦想,并且一坚持就是5年。

这个孩子的名字叫作瑞恩,而他捐助的第一口井也被称为“瑞恩的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但是他的爱心和坚持却让无数人感动和震撼。一时间,报纸和电视争相报道瑞恩的事迹,而他的梦想也成了更多人加入和支持的慈善事业。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仅仅一年时间,就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通了30口水井。之后,瑞恩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而他的事迹也影响着更多的人去爱和帮助别人。

我们被瑞恩的爱心感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瑞恩父母的做法。他们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并且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实现了自己美丽和伟大的梦想,更让孩子的心田上长满了爱和善良的鲜花。

父母应该呵护和培养孩子的爱心,但不要强迫孩子做贡献。比如在孩子

品比较小的时候,对自己的物品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奉献出来,那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对付出爱心产生排斥感。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如此一来孩子的爱心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实,父母可以带孩子时常到贫困山区走走,或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心夏令营”活动。

总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心灵的引导者。作为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更应该让孩子懂得欣赏爱和理解爱。因为,孩子只有感受并理解别人的爱,才能在生活中学会去爱,而只有学会了去爱,才能付出自己的爱。

呵护孩子的爱心,它就是在孩子心间种下的最美丽的花朵!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