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二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波兰立陶宛

我们在上一章讲到,在胡斯战争中,胡斯党人曾坚持战斗十多年,对抗罗马教廷和德意志诸邦组成的联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胡斯党人得到了来自波兰立陶宛方面的援助。那么,波兰立陶宛又有多大本事和胆量,敢于同中世纪的罗马教廷与德意志诸邦唱对台戏呢?

我们还是从前一章的哈布斯堡家族改朝换代开始讲起。

生育斗法

话说从公元1437年开始,德意志王国就正式进入了哈布斯堡王朝。

而哈布斯堡家族赢下老对手卢森堡家族的秘密武器,就是等着卢森堡家生不出儿子了,让哈布斯堡家族的男丁们过去倒插门。而事实上,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不断与其他欧洲王室联姻,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坚固的堡垒。

其实,这并非特例。

如果我们让时光倒流,就在欧洲中世纪公元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那段日子里,哪个王室家族女人能生养,哪家就有可能兴旺发达。而如果反过来,则就有可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下山摘果子。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女性生育能力的斗法。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卢森堡家族兴盛,源于入赘到波希米亚娶了伊丽莎白公主,鸠占鹊巢了古老的普舍美斯王朝;而卢森堡家族的衰败,则是源于卢森堡家族的末代老王西吉斯蒙德家里的伊丽莎白,嫁入了哈布斯堡家族。

而实际上,我们知道,西吉斯蒙德当年可是用同样的方式,拿下过偌大一个匈牙利王国的。当时西吉斯蒙德娶回家的,是匈牙利安茹王朝的玛丽公主,这就等于是西吉斯蒙德本人所作下的现世报罢了。西吉斯蒙德的老岳父拉约什一世想当年也算是安茹王朝乃至于整个匈牙利王国都叱咤风云的一号人物,没想到就是因为生不出儿子,最后被周围的蝇营狗苟之徒钻了空子。

而且要知道,拉约什一世当年的属地,可不只是匈牙利。

拉约什一世生前,曾经是匈牙利与克罗地亚国王,还身兼波兰国王。

那么我们前文在《蛮族传奇》一章中曾经提到过,波兰最早是皮亚斯特家族掌权。此后到了1138年之后,皮亚斯特家族自废武功,把波兰王国分成了互不隶属的一块块小藩国。结果到了公元13世纪中期蒙古来袭,波兰王国居然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力量,仅仅凭着皮亚斯特家族的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才勉强参与了一次里格尼茨会战。结果一战下来,波兰联军全军覆没,亨利二世壮烈殉国。

亨利二世之后,皮亚斯特家族甚至还被隔壁波希米亚的普舍美斯王朝代管。

后来时光推移,一直到了公元1320年,皮亚斯特家族瓦迪斯瓦夫一世(W?adys?awItheElbow-high)横空出世,才一扫波兰诸邦的颓势,统一并重建了波兰王国。然而这样的重建,好似昙花一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倒霉又倒在了男丁匮乏上。

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儿子卡齐米日三世(CasimirIIItheGreat),又是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一位英主。卡齐米日时代的波兰经济、政治、军事,都有十分长足的进步。而且尤为难得的是,卡齐米日还为后来的波兰留下了一所克拉科夫大学(UniversityofKraków)。文化方面的进步,更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波兰人民的民族精神。我们看卡齐米日三世的“谥号”,就能看出来这位国王在波兰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Great”这样的称呼,整个波兰历史上,仅此一位。

然而,伟大的卡齐米日三世终其一生,没有为皮亚斯特家族留下男性继承人。最后,只能是选择了自己的外甥。卡齐米日三世同志的这位外甥不是别人,正是来自匈牙利安茹王朝的拉约什一世。

话说拉约什一世的老妈也叫作伊丽莎白(ElizabethofPoland),这位伊丽莎白正是瓦迪斯瓦夫一世的亲女儿,也是卡齐米日三世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如今眼看着皮亚斯特家族没了男性继承人,伊丽莎白急娘家人之所急,向自己的弟弟隆重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拉约什一世。

于是到了公元1370年,卡齐米日三世驾崩,皮亚斯特家族绝嗣,匆匆赶过来补位的,就是拉约什一世。

所以说,同样英明神武的拉约什一世,当年可是几乎拥有了半个欧洲的家底。他身后留下的版图,北边接近波罗的海,南到地中海,妥妥的东欧第一强权。

问题同样也来了。

既然拉约什一世手中握有两个王国的遗产,匈牙利王国通过联姻给了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那么剩下的那个波兰王国呢?

拉约什一世当年娶了来自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ElizabethofBosnia),这一位伊丽莎白一共生养了三个女儿。除了大女儿早夭,二女儿就是嫁给西吉斯蒙德的玛丽,如此一来就还有个小女儿。而这位叫作雅德维加(Hedwig)的小女儿,后来就继承了波兰王国。

由于波兰王国对于这位雅德维加的异族公主到来,持并不友好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波兰人来讲,雅德维加是波兰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女王。波兰的大小贵族因为觊觎王权,更是各怀鬼胎。

于是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年轻的女王最终选择了来自立陶宛的大公(GrandDukeofLithuania)雅盖沃(Jogaila)为自己的如意郎君。用联姻的方式,把波兰王国同立陶宛大公国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女王此举,同时也稳定了自己作为一个匈牙利人在异国他乡的权力与地位。而且在此基础上,女王也为波兰人闯出了一个抱团取暖的新模式,从此之后,波兰与立陶宛的名字,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交相辉映在一起。

意外达到人生巅峰的立陶宛人雅盖沃,不敢怠慢年轻的女王带给自己的尊荣,在他和女王形成双王共主的局面之后,就迅速为自己改了一个波兰名字——瓦迪斯瓦夫(W?adys?aw)。因此,后人就直接称呼他为瓦迪斯瓦夫二世(W?adys?awIIJagie??o)。只不过名字虽然是波兰化的,但王朝血脉却是实实在在地改成了立陶宛系。

所以此后,皮亚斯特王朝不复存在,代之以雅盖隆王朝(Jagiellondynasty)。

这一年,是公元1385年。

有点乱。

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捋一捋。

中世纪欧版三国演义,也就是我们在《蛮族传奇》一章中曾经提到的——代表德意志人最高利益的神圣罗马帝国,代表西斯拉夫人的波兰王国(或波兰诸邦),代表马扎尔人的匈牙利王国,此外,还要算上在民族、宗教、地缘上和三家密不可分的波希米亚王国。这四家互相关联,互相挤对,原本他们之间也的确是经常真刀实枪地操练,几方不能说是水火不容吧,但明枪暗箭却总是少不了。然而没想到世易时移,如今却要轮到用女人们的生育能力来互相挤对了。

第一轮,德意志王国的卢森堡家族,拿下了波希米亚(娶波希米亚公主伊丽莎白);第二轮,匈牙利王国的安茹王朝,拿下了波兰王国(借助老妈波兰公主伊丽莎白);第三轮,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拿下了匈牙利王国公主玛丽(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的二女儿);第四轮,立陶宛大公国的雅盖沃,意外拿下了波兰女王雅德维加(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的小女儿);第五轮,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拿下了卢森堡家族的伊丽莎白。

我们细算一下,原本的外加一个波希米亚的欧版三国演义,到前一章结束时的公元1437年为止,其实已经不满四家了。德意志王国、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的桂冠,统统归了哈布斯堡家族。甚至这个哈布斯堡家族手中,还攥着一个欧版的襄阳——奥地利公国;看上去牌面实力相对弱的波兰王国,则好汉不吃眼前亏地同立陶宛联手,对抗看上去张牙舞爪的哈布斯堡家族。

如此一来,四家只剩下两家——哈布斯堡王朝与雅盖隆王朝。

实际上,事情还不算完。

异国死社稷

生育斗法仍在继续。

哈布斯堡家族,那个趁机敲了卢森堡家族竹杠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后来在娶了新媳妇两年之后就英年早逝,仅仅活了四十多岁。而他迎娶的那个卢森堡的伊丽莎白,才刚刚怀孕。公元1439年10月,老王驾崩,而到了四个月之后的公元1440年2月,遗腹子拉斯洛五世(LadislausV)才刚刚出生。

原本希望让幼主继承匈牙利的“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却得到了匈牙利议会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继续统领匈牙利的噩耗。与此同时,波兰雅盖隆王朝的瓦迪斯瓦夫三世(W?adys?awⅢ),瓦迪斯瓦夫二世之子,却被匈牙利人民授予了匈牙利王位的继承权。而且要说这匈牙利议会的读书人也确实多,众位匈牙利智囊团成员齐心协力,为瓦迪斯瓦夫三世找到了一个源自匈牙利一代圣君贝拉四世的家谱。

其实,这并不令人诧异。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匈牙利王国自阿帕德王朝绝嗣以来,一直都有恭迎欧洲列强入主匈牙利的光荣传统。其实这并非马扎尔贵族软弱,而是在四面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的一个生存术。既是被逼无奈之举,也是马扎尔人洞察人性,左右逢源之举。匈牙利在当时,说起来虽然表面上还在玩着欧版三国演义的好剧本,但要知道,公元1354年奥斯曼突厥人横渡达达尼尔海峡,以万夫不当之勇冲入巴尔干半岛,先灭塞尔维亚再灭保加利亚,欧洲正统的东罗马帝国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论生存环境的话,当时的匈牙利实际上已经腹背受敌。

况且,在这期间,马扎尔人不是没有做出过反抗,但是次次反击,基本上都是以失利告终。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难免会让马扎尔人想起一百年前蒙古入侵,当时的匈牙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样的悲惨往事,绝对不能重演。

因此,彼时彼地的匈牙利国王的头衔,既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也不是一个光宗耀祖的荣誉称号,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一个沉甸甸的烫手山芋。如果,你要成为匈牙利的下一任国王,就必须具备统领马扎尔人民保家卫国的能力。要知道在中世纪,所谓的国王也好,大公也好,跟普通的贵族和骑士没有任何区别,只要是打仗就必须要御驾亲征,亲冒矢石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抛开所有同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的钩心斗角,在异教徒面前先保住上帝子民的身家性命,才是最迫切的事情。基于这个考虑,马扎尔人选择一个业已长大成人的瓦迪斯瓦夫三世,远胜过选择孤儿寡母的卢森堡的伊丽莎白母子。而且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人家瓦迪斯瓦夫三世敢在这个时候接盘,需要足够有种才可以。

事实也是如此。

仅仅在接盘匈牙利四年之后,瓦迪斯瓦夫三世就率领波兰和匈牙利联军南下为东罗马帝国勤王。

旋即,“瓦尔纳战役”爆发,瓦迪斯瓦夫三世阵亡。

当然,后来真正做了匈牙利之王的拉斯洛五世,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作为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三地的继承人,拉斯洛五世并没有能够挡住奥斯曼突厥人的铁骑,也没有能够挽救1453年的东罗马帝国。而且带着先王最后的那点不甘的遗腹子,也仅仅活了十七岁。在一次从维也纳到布拉格的巡幸中,年轻的国王暴死。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拉斯洛五世死于毒杀。

拉斯洛五世太年轻,尚且没有后代。所以他一死,除了他身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基本盘之外,波希米亚王国那边,出身于胡斯党人的乔治(GeorgeofPoděbrady)被拥立上台。而在匈牙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也告一段落。

机警的马扎尔人民,迅速选出了匈雅提将军的儿子马加什一世,做了匈牙利之主。当然我们知道,马加什一世是继贝拉四世之后的,又一位名震匈牙利的君主。有他在,有他手下的黑军在,奥斯曼突厥人蹉跎了几十年,都再也没有向匈牙利的地盘前进半步。然而,这样的皇帝又是没有后代。在马加什一世之后,雅盖隆王朝卷土重来,再次拿到匈牙利王位,勇敢地站在了对抗奥斯曼突厥人的最前沿。

再一次站在历史台前的人,又是一位来自波兰雅盖隆家族叫瓦迪斯瓦夫的,因为这位瓦迪斯瓦夫是匈牙利王国的第二位瓦迪斯瓦夫,所以称他为匈牙利的瓦迪斯瓦夫二世(VladislausII,或者W?adys?awII)。而这位匈牙利的瓦迪斯瓦夫二世,因为帮助了波希米亚国王胡斯党人乔治,后来也拥有了波希米亚的继承权,从而又一次联合了波希米亚与匈牙利两个王国。

匈牙利的瓦迪斯瓦夫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拉约什二世(LouisII)即位。

拉约什二世,同样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两个王国的继承人。

公元1526年,年仅二十岁的匈牙利雅盖隆王朝的国王拉约什二世,亲率大军同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匈牙利南部小城莫哈奇展开鏖战。他的背后,影影绰绰地矗立着罗马教廷,波兰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下一级别的克罗地亚王国,巴伐利亚公国,等等。所有人都在希望年轻的国王能够打赢这场关系匈牙利王国乃至于整个天主教世界生死存亡的一仗。

然而,在残酷的战阵对冲时,拉约什二世国王落马身亡。

“莫哈奇之战”,最终以匈牙利联军的惨败而告终。

战后,匈牙利被一分为三,南部并入奥斯曼突厥,东部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成为马扎尔贵族最后的避难所,并且高举匈牙利大旗屹立不倒。而匈牙利北部以及波希米亚王国,则重新归到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下。

匈牙利雅盖隆王朝,活得勇敢,死得壮烈,无愧自己家族的荣耀。

条顿骑士团

雅盖沃入主波兰,意外地率领立陶宛人民换了一种活法。

只不过,刚刚来到波兰的雅盖沃的确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波兰语他并不熟悉。要知道立陶宛本国语言隶属于波罗的语族(Balticlanguage),虽然同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languages),但跟西斯拉夫语言之间可谓天差地别。此外,当年只有十一岁的出生于匈牙利安茹王朝的公主雅德维加,她并不清楚雅盖沃这个人的底细,当时的很多人都在传说,立陶宛人野蛮至极,并且这位雅盖沃也是长得似兽非兽,似人非人。在根本不知道未来丈夫底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就要决定拜花堂入洞房,这事确实也是唐突得可以。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更加令人心生对未知之恐惧的是,立陶宛人包括他们的大公雅盖沃本人当时还没有正式皈依上帝。对于中世纪欧洲人来讲,立陶宛人的人设,确实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这样的政治实体,要么主动投诚,要么就等着战争吧。

好在雅盖沃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对雅德维加公主的婚事十分看重,刚刚来到波兰就迅速改成了本地化名字,而且来到波兰的第二年,就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不仅如此,他从此之后就入赘到了波兰,而对立陶宛本土,仅仅是安排了一名自己的兄弟做摄政王。

雅盖沃在波兰历史上是位名气极大的君主,正是从他开始,中世纪的波兰开始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雅盖沃登基之后,迅速地融入波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且后来雅德维加公主只活了二十五岁就因为难产而离开人世,此后雅盖沃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波兰与立陶宛之王。从双王共掌朝政直到乾纲独断,两段时间相加,雅盖沃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联盟变得愈加紧密。这两个国家的面积相加,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天主教政治实体,妥妥的一方霸主。

然而,雅盖沃的出现对于周边政权来讲,就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噩梦。

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条顿骑士团。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或者说我们称之为德意志王国以东,尤其是沿着波罗的海南岸一带,生活着大量的文化上相对比较落后的民族。这些民族,在政治上是被德意志王国所打压的,而在宗教上则基本还停留在原始崇拜阶段。因此,相对于这些民族,德意志人心中的那点民族优越感以及文化优越感,自是油然而生。所以早在捕鸟者亨利在位期间,德意志人就不断地向东扩张自己的地盘,尤其是沿着波罗的海海岸一线。我们前文提到的勃兰登堡,就是德意志王国东扩的急先锋。而像狮子亨利这样的人,更是因为往波罗的海方向的扩张,而名留德意志人的青史。

从地理上来讲,我们知道,最早同德意志人打交道的属于西斯拉夫人种一支的文德人,他们生活在易北河以东,奥德河以西的这片沿海区域;而如果再往东,奥德河以东,维斯杜瓦河以西的这片区域,又生活着西斯拉夫人的另外一支——波美拉尼亚人(Pomeranians)。这里我们要补充一句,波美拉尼亚这个概念其实在前文已经出现过几次,我们今天地理意义上的波美拉尼亚,是指波罗的海的南岸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德国的东北部,也包括今天波兰的西北部。但如果落实到古代种族概念的话,波美拉尼亚人的生活范围,则比今天我们看到的地理意义上的波美拉尼亚要稍微小一些。

从德意志王国沿着波罗的海海岸往东走,跨过易北河就是文德人,跨过奥德河就是波美拉尼亚人。如果说继续向东,跨过维斯杜瓦河呢?河的另外一边,生活着现如今名气极大的古普鲁士人(OldPrussians)。古普鲁士人生活的范围,大体上在今天的维斯杜瓦河潟湖(VistulaLagoon)到库尔斯潟湖(CuronianLagoon)之间。如果要按照语言学上的分类,古普鲁士的语言也属于是波罗的语族的一种。当然,我们知道,这种语言跟近邻日耳曼语、斯拉夫语都相去甚远,只有跟立陶宛语还比较接近。

我们在波罗的海南岸一路走来,基本上是沿着从西向东的方向延伸。但如果到了古普鲁士人这里,则就需要开始转个很大的弯。方向的延伸也由东西方向,改为南北方向了。于是由波罗的海东南侧的古普鲁士人开始向北,下一个目的地就是立陶宛,由立陶宛再向北,则是今天的拉脱维亚(Latvia)与爱沙尼亚(Estonia)。这两个地方捆在一起,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有个合称——利沃尼亚(Livonia)。

虽然在地缘意义上被统称为利沃尼亚,但语言和人种上的差别还是不小的。我们还是从语言学上来区分,拉脱维亚语也属于是跟立陶宛一样的波罗的语族。只不过虽然同属一个语族,古普鲁士语属于是波罗的语族的西支,而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更加相似一些,属于是波罗的语族的东支;而爱沙尼亚语则更是欧洲众多语言中的异类,它跟其他周围任何语言都没有关系,反而和芬兰语,匈牙利语有某种相似性。在整个欧洲基本属于印欧语系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这三种语言被统一收容在了一个叫作“乌拉尔语系”(Uraliclanguages)的大的语系分类。

所以说,波罗的海的东岸南岸地方虽小,事情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站在中世纪德意志人的视角而言,这一路走来的无论文德人还是波美拉尼亚人,无论古普鲁士人还是立陶宛人,抑或是利沃尼亚人,这些人都属于是异教徒。更不用说,战争与掠夺是迅速致富的手段之一,在中东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德意志人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先发优势,从波罗的海战场上捞回来。

于是,以条顿骑士团为首的跑马圈地也就水到渠成。

冰碛平原

很多人在疑惑,为什么波罗的海南岸地区会成为较晚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进而要被条顿骑士团当作异教徒来跑马圈地呢?尤其是较早东扩的勃兰登堡,他并没有一口气拿下沿海的波美拉尼亚地区,反而停在了波美拉尼亚以南,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打开一张地形图,今天德国北部以及波兰大部分地区,是一整块的被称为波德平原(CentralEuropeanPlains)的地方,这块平原西起莱茵河,东到波兰以东,总面积达到了三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比照中国的话,中国的东北平原总面积,也不过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左右。看上去,这是一块千金难买的风水宝地,而且还有靠海之便利。

其实,这只是我们在中国的常识。

欧洲的大江大河,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等,它们的径流量非常大,但海拔上面的变化却并不大,携带的泥沙量以及冲击效果也不明显。而且,我们地球上的平原,在成因上有很多种。冲积平原也只是其中一种。

波德平原在成因上,受到冰川的影响很大。千万年以来的冰川运动,对地表造成了很多影响,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挪威峡湾地貌。而在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区,冰川消融,它们搬运而来的碎屑物就容易造成沉积,这样就形成了冰碛平原。而且在冰川运动的过程中,冰川会经过非冰川地区,将非冰川地区的下垫地形压制、切削、刮擦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易北河以西,冰川的作用还相对不太明显,而到了易北河以东冰川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而且由于冰川运动的影响,土壤表层被损伤严重,剩余多黏土和沙石。况且冰川不仅带来了冰碛平原,还带了冰碛湖。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讲,冰碛平原还真算不上有多肥沃,充其量算是还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但其土壤肥力同冲积平原不可同日而语。

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天气影响。波罗的海沿岸大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普遍潮湿阴冷,而且要命的是由于阴雨天气太多,造成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与光照条件普遍不足。而且这种情况越是靠近海边,就越是明显。

正因为上述冰碛平原的地形,温带海洋的气候,最终造成了波罗的海南岸地区的文明开化程度较低。而到了欧洲中世纪,这一地区也就只能是等着被文明化程度比较高的德意志诸邦来进行收割了。

条顿战争

当时德意志王国政治意义上的东扩,到勃兰登堡以及西波美拉尼亚基本上已经算是东部极限。而对以德意志人为主要成员的条顿骑士团来讲,宗教意义上的东扩,才刚刚开始。

条顿骑士团高举罗马教廷的大旗,一路跨越奥德河、维斯杜瓦河,不断蚕食波罗的海海岸。这群条顿贵族,不仅拿下了古普鲁士地区,征服了古普鲁士人,还以此地为中心,于公元1224年建了一个叫作条顿骑士团国(StateoftheTeutonicOrder)的国家。除了条顿骑士团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德意志人的组织——圣剑骑士团。这个圣剑骑士团更神,它几乎全盘拿下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Riga)等名城,都是奠基于那个时代。到了公元1236年的时候,圣剑骑士团被立陶宛人击败,残部被条顿骑士团收编,变成了条顿骑士团在利沃尼亚地区的分部。

所以,西有条顿骑士团,北有圣剑骑士团,立陶宛人早早就感受到了来自德意志贵族们的压力;而对于条顿骑士团来讲,立陶宛人是必须要消化,必须要拿下的异教徒。只要拿下了立陶宛,条顿骑士团和圣剑骑士团才算是在地缘上连成一体,否则就等于是被立陶宛人给分割了。这样沿着波罗的海这个半圆下来,就等于是偏偏在立陶宛这里有一个缺环。

然而,立陶宛人选择同波兰人结盟,雅盖沃一举拿下了波兰之王,并且还顺便皈依了天主。这下子,条顿骑士团尴尬了。

因为之前无论对波美拉尼亚人还是古普鲁士人,条顿骑士团的借口都是圣战。不过人家立陶宛人既然也成了天主教徒,圣战的理由就不成立了。而且条顿骑士团还不同于一个世俗政权,宗教理由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

这是从条顿骑士团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

那么从波兰立陶宛一方来看呢?波罗的海虽然天气条件无法与地中海相比,但好歹也拥有十分丰富的商业价值,条顿骑士团跑马圈地不要紧,结果把整个沿海地区堵了个严严实实,波兰立陶宛光有一副空架子,实际上连个像样的出海口都没有。如果说波兰王国积贫积弱,立陶宛大公国病病恹恹也好,但现实是,自雅盖沃登基之后,两个国家越走越近,雅盖沃的统治也算得上是政通人和。

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双方都有迫切地想决斗一场的主观想法。

一场大战也就不可避免。

公元1409年,“条顿战争”(Polish-Lithuanian-TeutonicWar)正式开打。第二年的公元1410年,在“格林瓦尔德战役”(BattleofGrunwald)中,波兰联军打败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

战争最终以条顿骑士团的失败而告终。

公元1411年,波兰联军同条顿骑士团签订《索恩和约》(PeaceofThorn),和约规定,条顿骑士团每年需要付出巨额赔款。

这当然还不算完。

公元1434年,雅盖沃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波兰和立陶宛。我们知道,继承波兰的这个儿子瓦迪斯瓦夫三世,后来又成了匈牙利国王,并且阵亡于同奥斯曼突厥人玩命的瓦尔纳战役。由于瓦迪斯瓦夫三世是英年早逝,最后波兰这边绝嗣,只能还是由立陶宛的那个儿子卡齐米日四世(CasimirIV)继承了波兰,于是两个国家又一次被神奇地黏合在一起。

再看战败一方的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手里边缺钱,但筹钱又确实难,只能是在自己领土之内摊牌苛捐杂税。于是官逼民反,条顿骑士团国内部出现了一个由反对派贵族组成的普鲁士联盟(PrussianConfederation)。普鲁士联盟同波兰结盟,发动了一场“十三年战争”(ThirteenYears’War)。条顿骑士团再战再败,于1466年签订了第二次《索恩和约》(SecondPeaceofThorn)。

这个和约更狠。

和约约定,条顿骑士团的普鲁士地盘被一分为二,西普鲁士(westernPrussia)成了波兰的一个省;而东普鲁士(easternPrussia)依然归条顿骑士团所有,但要按照封建制的要求成为波兰国王的臣属。

当然,按照我们之前的定义,西普鲁士又被称为“东波美拉尼亚”。

至此,雅盖隆王朝达到极盛。

波兰立陶宛联邦

公元1511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德意志年轻人阿尔布雷希特(AlbertofPrussia),被选为条顿骑士团的第三十七任大团长(the37thGrandMasteroftheTeutonicKnights)。

他看不惯波兰人对条顿骑士团手中的东普鲁士宗主国身份,也拒绝承担一个合格藩属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于是,一言不合,波兰人与条顿骑士团再一次兵戎相见。

这场战争叫作“波兰-条顿战争”(Polish-TeutonicWar),战争从公元1519年打到了公元1521年,结果条顿骑士团又一次被修理得灰头土脸。心高气傲的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心情郁郁地返回了德意志本土,在那里,他正好赶上了德国宗教改革(Reformation),并且很快,年轻人就接受了这门被叫作“路德宗”(Lutheranism)的新教理论。

阿尔布雷希特,来自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HouseofHohenzollern)。

后来我们知道,阿尔布雷希特其实是条顿骑士团的最后一任大团长。后来我们还知道,就在多年之后,以新教为基础重新武装过的“条顿骑士团”即将承载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新生的德意志王国,即将焕发新的生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后文还会详细说。

总而言之,雅盖隆王朝期间,波兰人在同条顿骑士团的一番纠葛中,表现得中规中矩,既为自己赢得了面子,也赢得了里子。同时,也在强敌环伺的波罗的海沿岸,为波兰民族巩固了一片赖以生存得栖身之地。

到了公元16世纪来临的时候,波兰人发现,自己东边悄悄兴起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虽然年轻,但却雄心勃勃,来势汹汹。这个新兴的国家,叫作“莫斯科大公国”(GrandDuchyofMoscow)。

波兰人虽然不怕条顿骑士团,也并不怎么感冒当时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对于东边这个邻居,却表现出了十足的可敬与可畏。于是,经过一番外交努力,波兰人决定跟自己的老朋友立陶宛成立一个永久性的联盟。将之前这种亲密的关系,索性就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固化。这样一来,才足以西挡德意志,北拒北欧诸国,南抗奥斯曼突厥,尤其是向东还能压制新兴的莫斯科大公国。

公元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两国议会在波兰城市卢布林召开会议,会议决议成立“卢布林联盟”(UnionofLublin)。自此,一个统一的波兰与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Commonwealth)横空出世了。当然,这个国家后来也被史学家们称为“波兰-立陶宛王国”,甚至于“波兰第一共和国”。

从此,这个联邦在历史上存活了两百多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