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二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卡尔马同盟

在上文的莫斯科公国一节中,间歇性地出现过北欧诸国的身影,比如当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公爵圣亚历山大一世,曾经在涅瓦河战役中击败了瑞典人。那么在此后伊凡雷帝争夺利沃尼亚的战争中,瑞典和丹麦也都曾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世纪的北欧诸国北欧诸国听上去挺气势汹汹的。

其实不然。

如今我们提到北欧,一般都知道北欧五国。但事实上在欧洲古代历史上,只有挪威、丹麦、瑞典这北欧三国或者说北欧三王国才真正有点存在感。维京时代的主角也恰恰就是以这三者为主。现代的北欧五国中,冰岛是被挪威人发现的;而芬兰则是被瑞典人发现的。在北欧三大王国中,挪威属于长期被打压和被损害的一个,所以只有丹麦和瑞典,才能算得上是北欧的两大霸权。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在利沃尼亚战争中,我们只是提到了丹麦和瑞典。

这样一来,关于北欧的国家脉络,也就清晰多了。

而如果单算丹麦和瑞典的话,丹麦属于中世纪小霸,而瑞典属于后起之秀。我们在维京时代一节中曾经提到过,挪威人和丹麦人是早期维京海盗的代表,而瑞典人则更加注重商业拓展。瑞典人的足迹远到里海与黑海沿岸,并且与东罗马帝国以及中东地区有过比较多的商贸往来。并且凭借远播四海的名气,瑞典人海早早就派出了留里克三兄弟,为罗斯人创建了基辅罗斯。而且我们知道,在上一节中叱咤风云的,不管是弗拉基米尔公国还是莫斯科大公国,其实都算是留里克王朝后人。

即便如此,欧洲历史关于瑞典王国的最早记载,也已经开始于公元11世纪。而且各种零散的记载也大多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要知道,在同时期东方的中国,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入了北宋盛世,《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与富足,估计当时的瑞典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所以在北欧历史中,相对瑞典而言,我们先研究早期先发的丹麦更有说服力。

我们不妨把目光再次移回当年的那个空前绝后的“北海大帝国”。

帝国纷争

北海大帝国,囊括了当时的挪威王国、丹麦王国、英格兰王国。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把北海变成了内海的大帝国,只存在了昙花一现的短短七年。公元1035年,克努特大帝驾崩,他身后的大帝国也就随之分崩离析了。

克努特大帝的死,来得太过突然,给当时的英格兰重新带来了王位上的纷争,最终你争我夺几十年,让一个外来户私生子威廉火中取栗,拿下了英格兰王冠,创建了英格兰诺曼王朝。

其实,当时的北欧人民也没闲着。

挨揍的不列颠是名不虚传的,既然私生子威廉可以跨海征东,北欧人民又为什么不可以举兵南下呢?事实上,北海大帝国的出现,空前串联了北海商圈的各大奸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我们知道,当时英格兰的王位之争,诺曼底公主埃玛是最大赢家。

埃玛是当时诺曼底公国开国公爵罗洛的曾孙女,她为了诺曼底公国与英格兰王国的诺英亲善关系,一嫁嫁给了英格兰韦塞克斯王朝的埃德雷德二世。此后,克努特率领无坚不摧的维京海盗军团,击杀了埃德雷德父子(1),并拿下英格兰王位。诺曼底公主埃玛二嫁又顺势嫁给了前夫的大仇人克努特大帝。

话说克努特大帝跟埃玛的结合,也是二婚。

不仅是二婚,而且是重婚。

克努特大帝一婚娶了北桑普顿(英格兰七国时代中的一个古地名)的艾尔夫吉夫(?lfgifuofNorthampton),生了两个宝贝儿子。但在没有同艾尔夫吉夫解除婚约的情况下,克努特大帝登陆英伦,又匆匆收了埃玛做姨太太。当时欧洲还存在一夫多妻制,也从侧面说明了基督教对于欧洲的影响,尚处于由浅及深的过程之中。所以,前有克努特一夫多妻,后有威廉一世私生子扬威,也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埃玛后来不负众望,为克努特大帝生下了一子一女。

克努特大帝死后,遵照他的遗愿,帝国被重新一分为三。

他同大老婆所生的长子斯凡·克努特森(SweynKnutsson)已经是挪威王国的共治国王了,所以他对挪威王国的继承没有异议;克努特同大老婆所生的次子哈罗德一世,被安排继承了英格兰王国;而小老婆埃玛所生的哈德克努特,则被安排去继承丹麦王国。

克努特的这个安排,显然是很有问题的。

相对于较早开发且气候温暖的英格兰,丹麦王国当时还算是苦寒之地。维京海盗之所以肆虐海上,是因为他们完全是没有草原的游牧民族属性。英格兰人来打维京人,根本找不到维京人。而维京人在暗处来找处于明处的英格兰人,则是一打一个准。况且即便是英格兰的军队来到维京海盗人的老家维京人也不怕,因为英格兰人过不惯这里茹毛饮血的生活,战争一结束,英格兰还是得撤回老家,这里依然是维京人的天下。

所以,即便是克努特大帝本人,他也基本上都是在英格兰生活,而原本他的地盘丹麦,则很少回去。而如今他划地盘,却把英格兰这块大肥肉分给了哈罗德一世,却把他本人并不喜欢的丹麦本土给了小儿子哈德克努特。

你考虑埃玛的感受了吗?

埃玛,那可是在更加富庶而温暖的诺曼底公国出生的金枝玉叶。

所以,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了。

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哈罗德一世同哈德克努特开战,此后平分英格兰。再后来哈罗德一世去世,哈德克努特全盘拿下了英格兰王国。哈德克努特也就成了丹麦和英格兰双王。再之后,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也早早离世,埃玛的另外一个儿子——忏悔者爱德华跑来继承了英格兰王位(2)。

于是到忏悔者爱德华这里,才算是复辟了韦塞克斯王朝。

奥拉夫二世

英格兰尚且如此,克努特大帝的北欧老家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首先来讲,克努特大帝对于挪威王国的主权,完全是靠武力所得。

我们前文说过,公元1028年,奥拉夫二世国王治下的挪威发生内乱,克努特才得以在挪威贵族的帮助下打进挪威,拿下了挪威王国。

这个奥拉夫二世,又是何许人也呢?

别看我们前文提到奥拉夫二世,只是一笔带过。但实际上奥拉夫二世在当年也并非浪得虚名的人物,他是维京时代威名赫赫的几个大海盗头子之一,他早年曾经参与过英格兰战事,同英格兰人打过,也同自己的老乡丹麦人打过。后来他又辗转到达了西法兰克王国,并且在这个文明故里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成为挪威历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徒。并且奥拉夫二世曾经利用行政力量,强迫挪威老百姓放弃北欧原始崇拜,转而信仰基督教。

正因为如此,在挪威历史上,这位后来失国于克努特大帝的亡国之君,依然能够被上尊号“圣奥拉夫”(St.Olaf)。

况且我们退一步讲,奥拉夫二世的覆灭,不是因为国力衰竭。恰恰相反,是因为国势太盛,盛极而衰。公元1026年,奥拉夫二世考虑到克努特大帝长期滞留在英格兰不回丹麦处理政事,丹麦必然是疏于防范。于是奥拉夫二世联合瑞典人,一起偷袭克努特的丹麦本土。而当时同奥拉夫二世结盟的,则是瑞典传说中开国国王之一的阿农德·雅各布(AnundJacob)。

最终,偷袭被克努特大帝所粉碎。

反过来,克努特大帝反攻挪威本土,奥拉夫二世才被挪威王国内部的贵族们所抛弃。之后,奥拉夫二世开始流浪于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诺夫哥罗德。公元1030年,奥拉夫二世卷土重来,并且在斯蒂克莱斯特战役(BattleofStiklestad)中阵亡。

风水轮流转。

公元1035年,克努特大帝去世。

挪威贵族们,对于丹麦人做国王,显然已经是十分厌倦了。早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来自丹麦的哈拉尔蓝牙王(HaraldBluetooth)就跑过来统治挪威。后来更是有斯凡八字胡须王,克努特大帝等人跑来到挪威抖威风。等克努特一死,他的长子、挪威共治国王斯凡·克努特森显然就待不下去了。十七岁名义上的挪威国王,只能同自己的母亲一起逃回丹麦,不久之后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Macbeth)中,也曾经出现了斯凡·克努特森的身影。他在剧中的名字叫作“斯文诺”(Sweno)。名字虽然不同,但原型人物毫无疑问就是他。

既然作为丹麦人的克努特大帝长子决定不了挪威人民的命运前途,挪威贵族们所拥戴的新王,就另有其人。

这位众望所归的新王,就是奥拉夫二世的私生子马格努斯一世(MagnustheGood)。马格努斯一世首先在公元1035年继承了挪威国王的头衔。此后,又在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死后,继承了丹麦王位。

马格努斯虽然身负国耻家仇,但是他做了挪威与丹麦双王之后,并没有因为当年奥拉夫二世之死而大开杀戒。所以,马格努斯的欧版谥号是“好人马格努斯”。

马格努斯一世心中,也有一颗征服北海之心。然而最终,他的计划却并没有成行。他只是写了几封用来威胁的信件,只是英格兰人并没有理会如此低智的忽悠。据传,埃玛曾经跟马格努斯一世有过一些相关承诺,但最终也都烟消云散。

然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付诸实践。

公元1047年,马格努斯一世准备跨海远征,结果他本人从船上失足落水,出师未捷身先死。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马格努斯一世死后,丹麦重新归了丹麦人,继承丹麦王位的人是斯凡二世(SweynIIEstridsson)。这个斯凡二世,是当年斯凡八字胡须王的亲外孙,当然也是克努特大帝的亲外甥。

那么在挪威一边,继承挪威王位的人,是马格努斯的亲叔叔——哈拉尔三世(HaraldⅢ)。

王太叔即位,其中又有何种隐情呢?

斯坦福桥之战

哈拉尔三世是奥拉夫二世的弟弟。

这是北欧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的传说故事足以凑一本《射雕英雄传》。

哈拉尔三世同奥拉夫二世一样,两个人都成长于维京海盗四起的壮怀激烈的岁月里。但是对于挪威人来讲,非常不爽的一点就是连续很多年的时间里,挪威都是被外来的丹麦把持了话语权。虽然挪威海盗同丹麦海盗一样地英勇善战,但总是在政治上被丹麦人所钳制。正因为如此,哈拉尔三世同奥拉夫二世一直都致力于夺回属于挪威人自己的挪威王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大成人之后,奥拉夫二世终于拿回了挪威王位。

但是,以奥拉夫二世为代表的维京人骨子里的好战,最终又让胜利化为乌有。

在公元1030年的“斯蒂克莱斯特战役”中,为了帮助哥哥夺回王位,哈拉尔三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他并没有挡住奥拉夫二世的失败。最终,兄长被杀,北海大帝国称雄一时,弟弟哈拉尔三世被迫流亡到了东方。

流浪生活,反而给哈拉尔三世带来了打怪升级的契机。

在东方,哈拉尔三世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YaroslavtheWise),雅罗斯拉夫一世是留里克王朝开国太祖留里克的玄孙,也基辅大公伊戈尔的曾孙。雅罗斯拉夫一世在位期间的基辅罗斯,正值自己的黄金时代,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在雅罗斯拉夫一世手下,哈拉尔三世一混就是很多年,期间被大公所重用,一直担任雅罗斯拉夫一世的卫队队长。

此后,当哈拉尔三世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他选择离开了基辅罗斯。他带着五百名亲随,投奔了当时的东罗马帝国。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的当家人,是马其顿王朝的米海尔四世(MichaelIVthePaphlagonian)。马其顿王朝可谓东罗马帝国的中兴时代,当年的巴西尔一世、君士坦丁七世、巴西尔二世,个个英雄了得。然而米海尔四世时期,马其顿王朝却已经来到了自己的末期。此时此刻的帝国内部,各种暗流涌动,并且在宗教上同罗马教廷矛盾越来越激烈,一场大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就外部来讲。

西面,西西里正在被诺曼征服所统治;帝国北方,无论是保加利亚还是塞尔维亚人,都在蠢蠢欲动;而帝国的东面,老对手阿拉伯帝国虽然已经式微,但没有想到一个更加强大的塞尔柱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崛起的前夜。

当然,对于哈拉尔三世来讲,这正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于是,哈拉尔三世带着自己的五百亲随,加入了东罗马帝国瓦兰吉卫队(VarangianGuard)。

瓦兰吉卫队,是成军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之间的,东罗马帝国的皇家卫戍部队。这支部队的兵源比较单纯,主要由来自于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地的维京人,以及来自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组成。这些人在政治上较少有本地瓜葛,经济上依附于东罗马皇室,军事上的作战能力极强。应该这样讲,当时的瓦兰吉卫队,作风优良,战斗专业,不怕牺牲。

这样的部队,别说是做皇帝的卫戍部队,就算是参加大规模战争都不遑多让。

在这样的部队中,哈拉尔三世获得了千金难买的成长经验值。在此期间,哈拉尔三世参加过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南部的作战,参加过巴尔干半岛同保加利亚人的戡乱之战。在多年之后,哈拉尔三世已经百炼成钢。

然而实际上,米海尔四世生前并没有给哈拉尔三世更高的头衔,充其量算是一名大比武的优秀士兵头衔(manglabites)。只是,哈拉尔三世对此并没有任何怨言,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头衔也许都比不上日后在挪威的复国更加重要。

公元1042年,二十七岁的哈拉尔三世,经由基辅罗斯,踏上了返回故土之路。

公元1046年,哈拉尔三世迫使自己的亲侄子马格努斯一世任命他为共治国王,而到了第二年马格努斯一世战死沙场,王太叔也就成了真正的挪威国王。

不得不说,在东方锻炼了一身本领的哈拉尔三世,确实是一位有道明君的好坯子。他机敏睿智,英明果敢,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多年来的抱负,似乎一下子就可以实现了。

而且,他确实也在身体力行地这样做,比如继续率领挪威人民抛弃旧教,接受天主教;又比如他在位期间,建设了新城奥斯陆(Oslo),从此之后就将挪威王国的首都固定在了奥斯陆,直到今天。

然而,哈拉尔三世却并没有预料到,内政顺风顺水,而到了外交层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如同飞鸟爱上了鱼。

哈拉尔三世是飞鸟,大国之梦是一条鱼。

哈拉尔三世梦想能够复辟“北海大帝国”,因此,他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丹麦人的战争。从公元1048年到公元1064年,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哈拉尔三世都要发动一次对丹麦王国的攻势。在这种一年一度的节日气氛中,哈拉尔三世的部队总能找到机会给丹麦人造成重大杀伤,却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丹麦人的完胜,或者说决定性的一战。

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空耗国力,最终只能妥协。

公元1064年,哈拉尔三世同斯凡二世达成停火,并签署了无条件和平协议。

然而,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哈拉尔三世,心中梦想依然不灭。

北海大帝国的梦想,就像是一剂毒品一样,侵蚀着哈拉尔三世的内心。

公元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驾崩,他最终将王位传给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英格兰大贵族哈罗德,后人称之为“哈罗德二世”。此举,最终引起了英格兰王位大纷争。

哈拉尔三世在跃跃欲试,诺曼底的私生子威廉也在厉兵秣马。

哈拉尔三世,最终在挪威王国筹集了三百条船,其中有战船两百条,补给船一百条。对于连年战火,土地贫瘠的挪威来讲,这几乎已经是全部家当了。显然,国王是要孤注一掷。

公元1066年9月,挪威军队同英格兰军队在英格兰东部约克郡(Yorkshire)展开大战,哈拉尔三世战死沙场,挪威军队十去其九,几乎全军覆没。当然,面对有备而来的维京人,英格兰人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这场大战,被称为“斯坦福桥战役”(BattleofStamfordBridge)。

毫无疑问,对于挪威人来讲,斯坦福桥战役是一场完败;而对于英格兰人来讲,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惨胜。因为就在这场战役的几个星期之后,私生子威廉也在英格兰登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黑斯廷斯战役彻底将英军击溃。

哈拉尔三世阵亡后整三个月,私生子威廉就成了英格兰之王威廉一世。

要知道,威廉一世被远道而来的哈拉尔三世先行登陆,恰好是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天气不太适合战舰渡海,从而出发时间一拖再拖;要知道,此一役威廉一世从富庶的诺曼底,带了不少于七百艘战舰,还有不少于一万人的跨海远征军。

正所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提前知道这一切,哈拉尔三世还会选择在斯坦福桥同英军决一死战吗?如果能够重来,哈拉尔三世还会梦想复辟那个缥缈的“北海大帝国”吗?哈拉尔三世死后,被谥为“无情者”(HaraldHardrada)。

因为梦想而死。“无情”是对飞鸟来生的一种希冀吗?

斯坦福桥之战,是维京海盗时代,在激情消退的最后一次高潮。当然,也是在传奇国王哈拉尔三世带领下的,挪威王国一次悲情英雄式的绝唱。

此战之后,北欧也正式进入中世纪。

海陆转向

哈拉尔三世出征英格兰的三百条战船,最终只有二十四条返回挪威,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就在返航的船上。其中,有长子马格努斯二世(MagnusII),还有次子奥拉夫三世(OlafIII)。

兄弟两个齐心协力,保证了惨败之后的挪威王国的稳定。

再之后,从公元1130年到公元1240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在基督教和封建制的建设上还处于最原始阶段,很多法律条文尚嫌欠缺。因此挪威进入了一个大混乱时期,史称“挪威内战时代”(civilwarerainNorway)。

其实,对于中世纪的挪威来讲,内战未必就是坏事。

首先,我们曾讲过关于挪威的一些地理地缘特点。由于峡湾等地貌的存在,再加上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挪威是世界上少有的很难自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的地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就挪威的地缘条件而言,分裂是常态,统一才是变态。既然如此,如果不能从内部产生统一的力量,或许保持分裂,又或许从外部引入统一的动力,才是正道。

此外,就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而言,即便一个统一的挪威王国出现,也很难同周边邻国进行争霸战。古代不像现代,当时人们最看重的是农林牧副渔这些最基本的生产条件,而对于挪威人来讲,除了渔业资源几乎一无是处。我们不要拿今天的经验来对比古代,今天的挪威盛产石油,拥有非常好的渔业资源以及旅游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全民高福利的社会制度。但在古代,这里的人们首先要承受极寒与极夜的挑战,还要忍受缺衣少穿,在这种情况下,挪威王国很难保有大量的常住人口。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4世纪这三百年间,挪威王国的人口总量,仅仅是从总人口十五万,增加到了四十万。这样的人口保有量,是根本无法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哈拉尔三世之败,就是对挪威王国最大的警示。

所以,一百多年的内战,挪威长期以来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效的中央政府,反而是为挪威王国增加了一层保护色,让它顺利地度过了中世纪最开始的那段日子。

所以,此后的历史发展,丹麦和瑞典开始唱主角。

北海大帝国给早期的北欧人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他们冥冥之中觉得,只有真正强大的君主,才能建立一个像克努特大帝一样的大帝国。这种心理暗示,有点像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真正强大的君主才可以进军罗马,获得加冕,并且才能够一统德意志本土以及北意大利。

因此,像哈拉尔三世一样梦想一统北海沿岸的,依然后继有人。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斯凡二世后来继承了丹麦国王的头衔,他有个儿子,叫作克努特四世(CanuteIV)。克努特四世后来也做了丹麦国王,他在位期间,也曾经筹划征服英格兰。但这个计划最终胎死腹中,而这位克努特四世,也最终成了丹麦农民起义的殉难者。只是,因为这位国王对教会的虔诚,他死后也被罗马教廷尊称为“圣克努特”(CanutetheHoly或SaintCanute)。

真正让丹麦人摆脱了“北海大帝国”迷思,开始集中精力守望欧洲大陆的君主,是瓦尔德马一世(ValdemarI)。瓦尔德马一世在位期间,丹麦人新建了哥本哈根(Copenhagen),并且从此哥本哈根就成为丹麦的中心城市。

以此为根据地,丹麦人开始慢慢向欧洲腹地发展。

在瓦尔德马一世的率领之下,丹麦人成为日德兰半岛一霸,并且向南同文德人开战,占领了文德人所在的吕根岛(Rügen),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等地区。在同化文德人的历史进程中,丹麦人的确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并且在随后不久,丹麦人把吞并的文德人易北河以北的区域,有计划地部分赠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狮子亨利,并且向红胡子腓特烈宣誓效忠。

因此,瓦尔德马一世不仅一统丹麦,而且还为丹麦人建立了中世纪早期霸权,早早就开始拓展日德兰半岛、德国北部以及波罗的海东岸等地区。

丹麦人在12世纪后半叶的开拓,为这个国家在中世纪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卡尔马联盟

挪威人度过内战时代,自给自足,各安天命;丹麦人向欧洲腹地拓展,稳扎稳打,霸气初现;瑞典人也开始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福尔孔王朝(Foikungar)时代,慢慢有将波罗的海囊括为自己内海的架势。

看起来,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北欧三王国也都会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中世纪后半期,到最后也能够成为我们现代人口中所讲的最理想的天堂国度。

不过,最终一个商业组织的兴起,彻底打破了北欧人平静的生活。

这个组织的名字,叫作“汉萨同盟”(HanseaticLeague)。

汉萨同盟,是一个由德意志北部城市为核心成立起来的保护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其中的“汉萨”也就是德语中的“Hansa”,其原本就是联盟的意思。我们今天看到的“汉莎航空”(DeutscheLufthansa),其实就是因“Hansa”而得名。

汉萨同盟,最早是为了繁荣北海商圈的贸易而建立,宗旨是打击掠夺,打击海盗,终止一切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但后期已经慢慢扩展到了波罗的海商圈,同时在宗旨上也慢慢演变成武力保护贸易的模式。

传说当年狮子亨利经营吕贝克时期,就已经开始推动以吕贝克为中心的各种商业联盟。这种日复一日的经营,到了公元14世纪的时候已经初具规模。城市范围从德国威悉河口的不来梅(Bremen),一直绵延到了波兰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Danzig)。于是到了公元1356年,以吕贝克为中心的汉萨同盟,正式宣布成立。

巅峰时期的汉萨同盟,城市数量高达一百六十多个。所跨越的范围包括德意志北部,条顿骑士团区域,还有瑞典南部等地区。其中在几个著名的大城市,西起伦敦,中间经布鲁日(Bruges),北至挪威的卑尔根(Bergen),东到诺夫哥罗德,处处都有汉萨同盟的商站。

按照常理来讲,以德意志王国为主体,形成类似的商业联盟并不意外。因为德意志王国长期以来得不到统一,大小邦国林立,各自为战。既然在政治上无法统一,索性采取一种商业的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也算是顺理成章。但是要知道所有的商业都涉及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必然产生矛盾。因此,以商业为目的的汉萨同盟,慢慢开始转变性质,由一开始纯粹的经济联盟,形成了后来的经济、政治、军事联盟。

这样一来,就出现问题了。

因为欧洲历史的开端,就是商业立国的古希腊。在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发展出蔚为大观的商业并不稀奇。但要知道,欧洲历史上的商业,无不跟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的如迦太基王国,近的如诺夫哥罗德。以战争为手段,为商业保驾护航;以商业为幌子,推销政治、宗教、军事内核,历来是欧洲各国互相进行攻战的不二法门。

这事不看别的,看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就很清楚了。

所以,汉萨同盟这么一搞,立马牵扯很多人的利益。

崛起中的波兰和立陶宛,崛起中的莫斯科公国,还有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北欧三王国,不可避免地都会被拖下水。这个地区利益都归了汉萨同盟,就必然会有纷争,有纷争就必然会有对抗。

果不其然,该来的总会来,而且来得很及时。

公元1370年,汉萨同盟同丹麦宣战,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逼迫丹麦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斯特拉尔松德条约》(PeaceTreatyofStralsund)。条约规定,从条约签订之日起,丹麦外贸利润的百分之十五,都要如数上交给汉萨同盟。

耻辱,奇耻大辱。

要知道,汉萨同盟自成立之初,就刻意排除掉了两个丹麦城市——哥本哈根和赫尔辛堡(Helsingborg,今属瑞典)。如今一场大战,丹麦人成了最大输家。默默品尝这种耻辱的,就是在战场上输得一败涂地的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ValdemarIV),以及他的女婿——挪威国王哈康六世(HaakonVI)。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上帝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在了北欧人一边。

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有个女儿,名叫玛格丽特(Margaret)。玛格丽特同时也是前面说的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妻子。玛格丽特在十岁这年,早早就嫁给了哈康六世,而后来两个人生了一个儿子——奥拉夫。而且奥拉夫从生下来那天开始,就被指定为挪威的王储。

公元1375年,瓦尔德马四世去世。

由于老王的儿子死在了他的前面,因此王位继承者只能在女儿们中间考虑。

瓦尔德马四世活下来的女儿中间,一个是玛格丽特,另外一个叫作英格堡(IngeborgofDenmark)。话说玛格丽特做了挪威人的媳妇,而英格堡则做了梅克伦堡公爵亨利三世(HenryIII)的媳妇。老爹瓦尔德马四世同汉萨同盟交手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能答应汉萨同盟死后把王位传给汉萨同盟成员之一的梅克伦堡家英格堡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AlbertIV)。

只不过,两姐妹之中,更有手段的是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抢先一步,为奥拉夫加冕,奥拉夫也就成了丹麦国王奥拉夫二世(OlafII)。

其实,也不全是玛格丽特一个人的功劳。

丹麦贵族们对于失败记忆犹新,对于梅克伦堡家族的人入主,也存在着极大的敌意。毕竟因为当时梅克伦堡家族的人,已经有一个在瑞典称王了。这个人就是亨利三世的亲弟弟,瑞典国王阿尔布雷希特(Albert)。

随后,在公元1380年,哈康六世去世,奥拉夫顺利即位,成为挪威国王奥拉夫四世(OlafIV)。

这一年的奥拉夫,只有十岁,只能是玛格丽特代为摄政。

奥拉夫同学年纪轻轻就成了挪威和丹麦双王,但是他终究享不了这个福。

公元1387年,奥拉夫意外去世。

群龙无首。

一向富有反抗精神的丹麦贵族们又一次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们选择继续支持玛格丽特,并称呼玛格丽特为“挪威与丹麦摄政王”(RegentofNorwayandDenmark)。除了汉萨同盟的压力,或许我们还应该考虑另外一个近邻的选择。公元1386年,来自立陶宛的大公雅盖沃,正式入主波兰王国,同时将波兰与立陶宛两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玛格丽特继续执政,既是意气之争,又是现实考量。

从这个角度而言,丹麦贵族们确实很聪明。

当然,玛格丽特也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当时的瑞典国王阿尔布雷希特是个声名狼藉的人,瑞典人民甚至称呼他为“无裤王”(KingPantsless)。瑞典贵族们于是就想出来一个以狼驱虎的好办法,来自瑞典的反对派们向玛格丽特授予“瑞典君主与统治者”(SovereignLadyandRuler)的荣誉称号,并且希望借兵,赶走阿尔布雷希特。

公元1389年,玛格丽特率挪丹联军,大胜阿尔布雷希特。并且随后,双方又用了六年的时间,争夺瑞典的核心城市斯德哥尔摩(Stockholm)。要知道,当时的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基本德意志化的城市。但玛格丽特依然用了长时间的耐心来征服并消化这座城市,并且在公元1395年,俘虏了阿尔布雷希特父子。

此后,玛格丽特释放了这对父子,并且要求他们三年内支付六万马克的赎金。

至此,玛格丽特一番辗转腾挪,基本拿下了丹麦、挪威、瑞典三国的统治权,可谓大权在握,风头无二。

公元1397年,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在瑞典小城卡尔马(Kalmar)召开会议,宣布三国合并为“卡尔马联盟”(KalmarUnion)。三国将拥戴同一个君主,并且在此基础上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然而,这个拥戴的君主并非玛格丽特本人,而是由玛格丽特指定的她本人的一位亲戚,年仅十六岁的艾立克三世(EricofPomerania)。玛格丽特又一次以摄政的名义,退居了二线。

这样算下来,从1387到1397年,玛格丽特实际在位做女王的时间,只有十年。又过了十几年,公元1412年,鞠躬尽瘁的玛格丽特死在了公差的路上,死因是感染了当时肆虐欧洲的黑死病。

公元1398年,阿尔布雷希特的赎金无法支付完成,于是他的瑞典王位,被正式免除。与此同时,汉萨同盟以整个联盟的名义,承认了瑞典对于斯德哥尔摩的永久拥有权,以换取玛格丽特能够支持汉萨同盟在其境内保留商业特权。几十年后,公元1436年,斯德哥尔摩正式升级,成为瑞典王国的首都。

卡尔马联盟从1397年成立,一直延续到了1523年6月6日(瑞典国庆日)瑞典王国重新独立。联盟因对抗汉萨同盟而起,而又因为汉萨同盟派兵支持瑞典王国闹独立而终止。期间虽然丹麦与瑞典矛盾重重,但这个联盟却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它在特殊年代的作用。三国合一的时期,刚好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汉萨同盟、波兰立陶宛联合、莫斯科公国崛起,甚至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的开拓。但就是在这样一段艰苦岁月里,这个联盟足以傲视整个欧洲。

当然,卡尔马联盟期间,丹麦与瑞典结下了梁子,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与此同时,丹麦与挪威的王国联合,又持续了四百年,从此两国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甚至直到今天,当年从挪威划过来做嫁妆的格陵兰等地区,一直还握在丹麦人手中。

此外,卡尔马同盟期间,丹麦人曾经挥师南下,拿下了原属于德意志王国的石勒苏益格(Sleswick),荷尔斯泰因地区(Holsatia)。这件事情也为将来两国之间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1)作者注:这里的儿子,指的是英王埃德蒙德,EdmundIronside,埃德雷德一婚所生。

(2)作者注:只有英格兰,没有丹麦本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