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意大利诸邦

之前我们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讲来自北方的诸多小国的崛起过程。那么来自欧洲南部呢?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此时此刻正在经历天主教驱逐摩尔人的漫长历程;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突厥人鲸吞,从此一直到近代,都是奥斯曼人说了算;与此同时,中部的亚平宁半岛则相对平静。然而即便平静,却也是纷争不断,矛盾重重。

从地缘角度考虑,亚平宁半岛作为整个地中海的中心,无论陆路还是海路,都堪称地中海世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以亚平宁半岛为中心形成一个强大政权,那么由此可以东西通吃,左右逢源,甚至还可以像罗马人一样一统地中海世界;反过来说,一旦亚平宁半岛霸权旁落,风光不再,就很容易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教皇国内部,周围一圈人都巴不得你半死不活地苟延残喘,亚平宁半岛就很难再有机会重新凝聚成一支强大的统一力量。

我们从西罗马帝国崩盘开始说起。

碎片化时代

前文说到,公元476年,蛮族将领奥多亚克发动兵变,废黜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多亚克此后在意大利自立为王,成为当时遍布西欧的众多蛮族王国之一。这位兵变起家的蛮族将领,虽然遥尊东罗马皇帝芝诺为正统,但并没有被东方的罗马政权所接受。后来,东罗马皇帝芝诺唆使东哥特人举兵南下,灭掉奥多亚克政权,建立了东哥特王国。

这一年,是公元493年。

不过,跟那个国祚绵长的西哥特王国无法相提并论,东哥特王国后来只存在了六十多年。东哥特人的不幸在于,他们赶上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查士丁尼西征时代,而且亚平宁半岛不管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跟东罗马帝国离得太近太近了。

公元553年,东哥特王国被查士丁尼的部队灭国;两年之后,意大利全境被东罗马帝国光复。

只不过,看上去气势如虹的查士丁尼之反攻,很快分崩离析。

公元568年,日耳曼蛮族伦巴底人南下,建立了伦巴底王国。

最开始的伦巴底王国,只是控制了意大利北部以及西北部的托斯卡纳地区(Tuscany),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意大利北部还经常被称为“伦巴底地区”。伦巴底王国后来在意大利半岛挺立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期间伦巴底人再接再厉,又拿下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斯波莱托(Spoleto)与贝内文托(Benevento)。东罗马帝国只是在亚平宁半岛的一些边边角角,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等一些离岛还保留着自己的些许存在感。

鼎盛时期的伦巴底王国,还一举攻克原西罗马帝国旧都拉文纳,进而威胁到罗马教廷的安危。于是,走投无路的教皇跑到法兰克王国求救。这才有了后来的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借助教皇的号召力篡位成功。矮子丕平则投桃报李,率领法兰克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于公元756年帮助教皇建立了从拉文纳一直到罗马城的一个“教皇国”,也就是欧洲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丕平献土”。

再之后,公元774年,伦巴底王国被法兰克王国灭国。

于是,亚平宁半岛在政治上被一分为三。伦巴底王国所占据的意大利北部,以及科西嘉岛此后就成了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撒丁岛依然在东罗马帝国手中;而伦巴底人所占据的贝内文托,在失去中央领导的情况下,自行宣布成立了贝内文托公国(DuchyofBenevento)。

再之后,进入公元9世纪。北方的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分到意大利北部的中法兰克王国并没有持续太久,北方彻底进入小国林立的意大利王国时代;而亚平宁半岛南部,则面临崛起中的阿拉伯人的进攻,阿拉伯人在半岛南部同东罗马帝国你争我夺,不可开交。与此同时,贝内文托公国也慢慢分化,于是一个更加碎片化和政局更加复杂化的南部意大利出现了。

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德意志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从公元10世纪开始,北方的意大利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神圣罗马帝国视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神圣罗马帝国都致力于在意大利半岛建立绝对控制权;此时此刻的意大利南部,则慢慢演变成为列强争霸的舞台,各路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此以后,意大利的南北方相互割裂,中部则横亘着一个心怀鬼胎的教皇国。不仅仅是南北方相互割裂,而且其各自的内部也涌现出了各种名目的小邦国,这种碎片化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近代。而且相对于德意志王国的一盘散沙,德意志诸邦至少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做幌子,间歇性地还出现过一些比如汉萨同盟之类的商业联盟。但意大利半岛的碎片化,则是一种彻底无序的碎片化,堪称真正的碎片化时代。

就在这种纷乱之中,有一些怀揣梦想的小国,其实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在这其中,有些甚至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四大共和国

碎片化的意大利,并没有挡住整个半岛经济的繁荣发展。

政治宽松,商贸繁荣的基础上,一些城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共和国。意大利早期比较知名的,有四大海上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ofVenice)、热那亚共和国(RepublicofGenoa)、比萨共和国(RepublicofPisa)、阿马尔菲共和国(RepublicofAmalfi)。

城市共和国的形成并非偶然,我们不妨以威尼斯为例来看一看。

威尼斯位于今天意大利的东北部,面向半封闭的亚德里亚海,背靠波河平原腹地。波河是意大利第一大河,且整个意大利的经济重心均位于波河平原,按照常理来讲,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威尼斯所处的位置应该位于波河入海口附近才对。比如在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等,都是在按照这个原则布局。

实则不然。

威尼斯在波河的入海口以北,而且两者之间直线距离还不算近。

实际上,波河平原虽然是块膏腴之地,但波河却有其特殊情况。首先来讲,波河不同于莱茵河、多瑙河等其他欧洲著名河流,波河河道的含沙量较高,因此波河的内河航运比较艰难,并不具备十分优良的从海洋到内河的转口条件。所以,不仅是威尼斯不在波河的主航道上,即便闻名天下的米兰城,也并不在波河河畔,而是处于波河平原的内陆地区。反而是在河水还算清澈的上游,出现了如都灵一样的大城市。

所以,波河三角洲的自然条件,让它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大城市的存在。入海口往北再往北是威尼斯,入海口往南再往南则是拉文纳。威尼斯和拉文纳之间,横亘着一块巨大的波河三角洲沼泽地。来到今天,以这块沼泽地为基础,就形成了一个面积达到二百三十四平方公里的波河三角洲地区公园(ParcoregionaledelDeltadelPo)。如今的这座公园,湿地沼泽地区则成了各种动植物肆意生长的乐园。

如上所述,威尼斯是不可能在波河的入海口出现的,那么又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威尼斯会选择在今天的这个区域建城呢?

我们来看下图。

这座城市恰好包围着一座天然良港,而且岛屿环抱中的这座潟湖港口,岛屿的形状又恰好形成了一道防波堤。亚德里亚海可能惊涛骇浪,但在威尼斯城内的潟湖中却依然还是波澜不惊,海天一色。

所以,威尼斯这样的地理位置,地缘构造,堪称天造地设的亚平宁半岛东大门。这样地方不兴盛,简直说不过去。

因此,威尼斯共和国的建立时间也大大超过了后期欧洲中世纪的很多国家。早在蛮族入侵时代开启的时候,就有大量的西罗马帝国遗老遗少移居至此。他们围绕潟湖大兴土木,建设城市。到了公元697年,在伦巴底野蛮人的眼皮子底下,威尼斯共和国宣告成立。并且,这个威尼斯共和国遥尊东罗马帝国为正统,从此开始在欧洲历史上崭露头角。东罗马帝国也乐于接受这么一个愿意为自己挡刀的小兄弟入伙,于是顺势也为这座城市任命了威尼斯总督(DogeofVenice,也可以解释为公爵)。

从此,威尼斯共和国挂牌成立,并且一直将国祚绵延了一千多年。

威尼斯从此守住了波河平原的东大门,那西大门呢?

波河平原的西部,几乎是封闭起来的,即便是海岸线,也是如此。一边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一边是并不那么巍峨但也足够高大的亚平宁山脉。只不过,在阿尔卑斯山脉与亚平宁山脉相交会的地方,有一些山脉的断裂带,有一些山隘可以从海岸线直通波河平原腹地。这些能够直通波河平原腹地的海岸线上,恰好就分布着一个良港。

这个良港,就是热那亚。

一直到今天,热那亚都是通向波河平原腹地的两大大型城市,米兰与都灵的重要港口。凭借如此的地理条件,热那亚成为欧洲中世纪最优秀的商业城市之一。热那亚虽然不像威尼斯那样还同时扼守着陆路门户,但热那亚是名副其实海上闸门。和平时期,热那亚可以通过海上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从军事角度而言也是如此,只要这个闸门一丢,则波河平原不保。米兰和都灵最近的出海口也将被钳制。

因此,热那亚和威尼斯一样,在公元1005年成长为一个城市共和国。

中世纪之后,四大共和国形成各自的商业帝国,互相之间矛盾重重,新玩家挑战了老江湖的海上霸权地位,即便是同文同种,那也要亲兄弟明算账。尤其这还是遵循商业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政权组织。所以,在中世纪意大利四大海上共和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非常复杂的成分。它们首先是商业载体,以盈利为目的,为了巨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甚至出卖国格。但与此同时,这些共和国又都信奉天主教,时刻不忘自己是上帝子民,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为上帝而战。虽然不像那些老大王朝一样硬气,但在必要的时候,热那亚威尼斯人的钻营与狡猾,一样能够左右战争形势。

只不过,归根结底,他们就在这种自相矛盾中走过了几百年。

因此,早期的威尼斯、热那亚,都尊东罗马帝国为欧洲正朔,帮助东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出钱出力出枪。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东罗马帝国复国,热那亚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之后到了东罗马帝国灭国前夕,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双双体现出了商人们唯利是图、见风使舵的本性。对于商人们来讲,只有能够带给他们最大利益的人,才是他们的金主。在此基础上,如果碰巧他们站队到了正义的一方,则是他们的荣幸。而在正义与利益之间二选一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依附强者牟取更多利益。

仅此而已。

四大共和国之中,威尼斯虽然立国较早,但热那亚在公元13世纪强势崛起,先后击败了比萨共和国与威尼斯共和国。但此后威尼斯人并没有放过热那亚人,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末,双方连续大战四次,称霸中世纪的依然还是威尼斯人。

就这样,这对相爱相杀的老相识,在打打闹闹有说有笑之中携手走到了近代。

公元1797年,这两个古老的共和国,在同一年被拿破仑从地图上抹掉。

所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说的就是热那亚和威尼斯。

五大公国

四大海上共和国的时代暂时告一段落。

亚平宁半岛上的教皇国横亘于整个半岛的中部,隔开了意大利的北方与南方。当北方威尼斯和热那亚等海上小强争霸正酣的时候,与此同时的南方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们前文讲到,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在进入公元11世纪中叶的时候,出现了一批不速之客。这群自带野蛮属性的来自远方的雇佣军,就是诺曼贵族。诺曼贵族们一顿摧枯拉朽,打垮了长期在半岛南部对峙的阿拉伯人与东罗马人,于是依托于半岛南部与西西里岛,建立起了一个跨海的诺曼王朝。

再后来,诺曼王朝的末代公主康斯坦丝,嫁给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亨利六世,诺曼王朝改朝换代,整个王国被兼并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所在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内,意大利居然实现了一次短暂的“统一”(除教皇国和威尼斯之外),名义上意大利北部以及南部包括西西里岛,都从属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这次统一,一直延续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四世离世。

康拉德四世离世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德意志王国随即进入著名的大空位时期,亚平宁北部的意大利王国也开始步入更加自由无序的发展阶段。南部,各种阴谋家则开始粉墨登场。

康拉德四世之后,原本有希望继承王位的人是康拉丁。但康拉丁只有两岁,朝政随即落入了康拉丁的叔叔,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曼弗雷德手中。

只不过,随后无论庶出的曼弗雷德还是嫡系的康拉丁,都没有笑到最后。

来自法国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CharlesofAnjou)在罗马教廷支持下武装进入亚平宁,并且随后,安茹家族先后拿下了曼弗雷德与康拉丁。建立了一个属于安茹家族的西西里王国。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这里所讲到的“安茹家族”,跟金雀花王朝的那个“安茹家族”,风马牛不相及。两个家族,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也就是说最早都在安茹这个地方建制。当年的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一举击败英格兰无地王约翰与德意志奥托四世的联军,并且几乎全部拿下了法国境内的英格兰领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金雀花王朝的祖产——安茹伯国。

既然如此,肥水不流外人田,到了腓力二世的儿子路易八世执政时代,他就把安茹伯国重新分配给了自己的小儿子查理。所以说,别看路易八世当年渡海到英格兰宣示主权,灰溜溜地回来了,但回来之后他也没有放过金雀花王朝,重新分封安茹,等于是断了金雀花王朝的念想,也断了金雀花王朝家的龙脉。

所以,我们在西西里王国看到的这个“安茹王朝”,实际上是卡佩王朝的一个分支。所以它往往在中文语境中被称为“第二安茹王朝”,以同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相区分。

当然,我们前文曾经提到过的无论匈牙利王国的安茹王朝,还是波兰王国的安茹王朝,都属于是从查理一世这一支分出去的,也都是法国卡佩王朝的后裔。

安茹王朝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也只是持续了十几年。

公元1282年的复活节,“西西里晚祷战争”(SicilianVespers)爆发,西西里岛的法国人被本地人所推翻。西班牙阿拉贡王国(KingdomofAragon,关于阿拉贡王国那些事儿,我们后文再详细讲)的佩德罗三世(PeterⅢ)趁火打劫,一举夺取了西西里岛的统治权。

至此,古西西里王国被一分为二。后来实际上的西西里王国,与自古以来的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又被合称为“两西西里”(TwoSicilies)。

文艺复兴

古西西里王国分裂之后,在半岛南部,阿拉贡王朝的势力同法国安茹王朝的势力隔海互相对峙。而在北方,德意志王国大空位,几百年来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视同后院自留地的意大利王国,彻底放飞了自我。

在进入公元14世纪之后,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诸邦野蛮生长,尤其是北方。

几乎与此同时,中部一直顺风顺水的教皇国也出现变故。卡佩王朝的强势君主腓力四世,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掳走带回了法国。从此之后,罗马教廷变成了法国阿维农教廷。

在君权与教权双重放松的情况下,意大利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之花终于开始盛开。

其实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适度自由与充分竞争的氛围中,容易诞生强有力的竞争胜出者。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现代欧洲的列强争霸,都非常显著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对于公元13世纪到14世纪的意大利来讲,更是如此。

其实能够同意大利相提并论的还有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大空位时代结束之后,也是在君权衰弱的情况下,出现了汉萨同盟。与意大利所不同的是,德意志商业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联盟,而意大利商业繁荣基础上诞生了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出现并非偶然。

首先,连续多年的战争让欧洲人从东方带回了大量的军事科技新知识,当然还有海量的文化典籍,不仅仅是来自东罗马帝国,而且还有来自阿拉伯,甚至于中国的文化瑰宝。其次,当时欧洲的资产阶级萌芽已经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可能并不能一夜之间取代几百年来强势的贵族阶层,但人有钱就能够改善生活,改善生活之后就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越是暴发户就越是不愿意让人说没文化,也就削尖了脑袋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人之常情。既然无法直接进入贵族阶层显达于众人之间,那么追求艺术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更高素养,也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时髦。

并且,也有偶然因素。

比如长期受到教皇国讹诈的亚平宁半岛,突然之间没有了罗马教廷,这一切的变化来得如此之快,让新兴资产阶级突然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渴求人性解放的呐喊。所谓当年压抑的多久,最后的迸发也就有多猛烈。

此外,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爆发的黑死病,突然在公元14世纪中叶肆虐欧洲,这件事情也成了文艺复兴的导火索之一。黑死病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平日里看起来正襟危坐的教士们,染上病也是一样痛苦不堪,最后也是跑不了伸腿瞪眼。而且,正常情况下的小病小灾,大家基本上依靠教会的支援,但在黑死病肆虐的时代里,教会也是徒呼奈何,则更加凸显了神学的愚昧。

既然没法相信神学,那就要相信科学;既然无法指望救世主救苦救难,那就必须要靠普通大众的力量来拯救苍生。

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本主义,恰好就在这个时代迸发出了无限的力量。

早期诞生文艺复兴的城市,叫作佛罗伦萨(Florence)。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北部托斯卡纳地区的一个地名,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出现,最早是在公元12世纪早期。后来慢慢成立了自己的佛罗伦萨共和国(RepublicofFlorence),并且慢慢扩大自己的领地。到了公元15世纪初,佛罗伦萨终于征服比萨共和国,打通了内陆山区直到地中海的陆路通道,并且一举成为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一哥。

一直到今天,佛罗伦萨都还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中心城市。

以佛罗伦萨为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以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出现了一堆文学巨匠,比如但丁(DanteAlighieri)、彼特拉克(Petrarch)、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等人。

随后,文学已经难以满足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追求。于是,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艺术门类。比如建筑、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再之后,单是艺术也无法承载当时的文艺复兴之盛况。于是,文艺复兴开始由艺术向其他领域演进,比如哲学、医学、科技、军事、地理、航海等。所有这一切,最终为欧洲人接下来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储备了足够多的知识与人才。

从影响范围上讲,文艺复兴由佛罗伦萨到意大利,由意大利又开始扩展到欧洲各国。比如西欧的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葡萄牙,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沙皇俄国。

当然,文艺复兴的空前到来,被波及最为深远的,还是宗教。

于是,基督教宗教改革,也就成了罗马教廷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件事情。

关于这一点,下一节我们很快就会提到。

意大利战争

一盘散沙的意大利,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联手,外御其侮。

公元1454年,也就是在东罗马帝国倒下之后的第二年,意大利诸邦中的五大国,一起成立了一个“至高神圣联盟”(ItalicLeague或MostHolyLeague)。出面的五大国,包括罗马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米兰公国(DuchyofMilan)、佛罗伦萨共和国以及那不勒斯王国。

这五大国中间,其中有四个我们已经知道了。

特别说一说米兰公国。

我们把目光回溯到霍亨斯陶芬王朝时代。当年的红胡子腓特烈,一门心思地想要一举控制意大利,因此他在位期间,一共组织了六次南征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其中在公元1162年的第三次南征中,红胡子腓特烈围城两年,拿下了意大利北部大城市米兰。但意犹未尽的腓特烈,命人对米兰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以此来打击意大利王国此起彼伏的反抗声音。要知道当时的米兰虽然不是大城邦,但米兰城是意大利王国的代表性城市,这样的毁城行动如果不能够震慑人心,那就一定会起到反作用,让意大利王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于是在公元1167年,在威尼斯共和国等北方强邦的牵头治下,以米兰为中心,集结意大利王国各路英雄好汉的伦巴底联盟,最终宣布成立。伦巴底联盟此后曾经痛击红胡子腓特烈,并且迫使后者在公元1183年签订了城下之盟。

有了这样的英雄往事,此后的米兰城邦加速发展,并且在公元1395年成立了米兰公国。此后,在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诸邦之中,米兰公国成功跻身中世纪末期的五大国之一。

至高神圣联盟的想法其实是不错的。

首先来讲,意大利半岛政治局势明朗。北方米兰公国强势崛起,威尼斯共和国宝刀不老,西北方向上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在文艺复兴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名声,而中部教皇国在阿维农之囚事件之后影响力重新归来。

与此同时,意大利南部在几年之前发生巨变。公元1442年,阿拉贡王朝的阿方索五世(AlfonsotheMagnanimous)率军攻陷那不勒斯,赶走了法国安茹家族,整合两西西里。从此之后,阿拉贡王朝就把位于西西里岛的中央办事机关,统统搬到了那不勒斯。并且在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阿方索五世收留了大量来自老大帝国的遗老遗少。

在这种情况下,联盟希望意大利各邦国之间,能够达成一个二十五年的和平约定。并且就此形成一种机制,定期协商以确保利益平衡,避免战略误判。

但这个联盟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年。

公元1492年,联盟各大国之间利益协调的关键人物,佛罗伦萨共和国实际领导人洛伦佐(Lorenzode'Medici)去世,直接导致了至高神圣联盟的崩盘。

公元1494年,阿方索一世的儿子,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一世(FerdinandI)去世,法国瓦卢瓦王朝查理八世(CharlesⅧ)趁机宣布对那不勒斯王国的继承权。战争的导火索,是那不勒斯王国阿拉贡王朝拒绝向教皇付保护费(feudaldues)。于是教皇宣布那不勒斯国王在宗教意义上非法,并且把那不勒斯国王的王冠,口头上授予了法国人。

实际上,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反击。

早在公元1460年,安茹王朝就曾经组织过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复辟,只不过当时败于费迪南一世。这一次,查理八世以安茹王朝旁系继承人的身份重新宣示对那不勒斯的主权,但是只是老调重弹。

说到底,没有什么正义或者非正义之分。

公元1453年,法国人赢得了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以此为契机,法国人的民族情绪高涨,一个统一的法兰西王国,一个强大的法兰西民族,已经早于其他任何欧洲国家,屹立于中世纪末期。当时的欧洲诸强,法国人的西邻英格兰刚刚遭遇失败,而且很快就陷入玫瑰战争的内乱中去了。而东邻德意志王国,则迟迟没有形成统一的封建王国。这样国际形势下的一个法兰西,它绝对不甘心丢掉兜里的那块饼干——那不勒斯王国。

别说是原本就属于自己的那块饼干,哪怕放眼整个欧洲幼儿园,北欧小朋友们的卡尔马联盟,内部貌和神离;东欧小朋友们波兰与立陶宛,时刻担心莫斯科大公国的报复;而中欧小朋友哈布斯堡王朝看上去块头够大,且还扣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帽子,但它究竟能否整合德意志民族,这事尚未可知。幼儿园内部能够跟法兰西这个大块头掰掰手腕的,恐怕也就只有这个阿拉贡王朝了。只要能够扳倒阿拉贡王朝,法兰西就是整个班里的班霸,整个幼儿园的园霸。

到时候,幼儿园里所有小朋友的饼干,恐怕都不保险。

这事,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只是,查理八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场仗居然一打就是半个多世纪。

不仅如此,这场战争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欧洲大战。

应该来讲,这是欧洲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诸强大混战,第一次欧洲全面战争。

历次欧洲战争,包括后来的所谓两次世界大战,不管名头如何,其实都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绝对不能让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超级大国。如果这个趋势实在挡不住,那就索性一次出现两个超级大国。在此基础上,不管采取何种手段,高呼何种口号,比如宗教、联姻、继承权,以及后来逐渐升级了的为正义、为和平、为自由民主等,都不过是借口罢了。

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还有“二般”情况。

在欧洲大陆东边,长期以来有一个总想趁机占便宜的国家,那就是沙皇俄国;而在欧洲大陆西边,长期以来也有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国家,那就是英格兰;而在欧洲大陆内部,则有一个梦想上帝之光普照全球的组织,那就是罗马教廷。

这三方势力,你要说它们是欧洲大陆的一分子吧,它们永远不想让欧洲人民拥有和平;你要说它们不是欧洲大陆的一分子吧,它们随时随地可能介入欧洲大陆事务,分分钟都要跑过来分一杯羹。只是欧洲大陆的事,跟它们又确确实实是若即若离。肉体上,沙皇俄国与英格兰距离欧洲大陆中心还离得很远,只要它们愿意,大可以关起门来不闻不问,坐山观虎斗;而精神上,只要罗马教廷愿意,它也大可以把尘世间的纷争放在一边,只专心宗教事务。

意大利战争,只不过是我们所简单概括的欧战模式的第一次上演。

从此之后,欧战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死循环中。

对于当时的法国来讲,欲征服欧洲,先要征服意大利;对于当时的欧洲诸国来讲,就是要阻挡一个超级大国法国的出现;对于教皇国来说,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法国人独霸欧洲,维持教皇国在意大利甚至于整个欧洲的特殊地位。

这是意大利战争开打之前的最基本利益分歧。

意大利战争是一场十分漫长和复杂的消耗战,这场仗从公元1494年开打,一直持续到了1559年。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战争被分成了八个阶段,整整跨越了两代人的时间。这期间,意大利诸邦的众多小国,居心叵测的教皇国,还有来自欧洲大陆各方的各路势力,都被卷入其中。并且在外部势力的左右之下,在很多时候意大利诸邦都在首鼠两端。这一阶段的战争我们是朋友,下一个阶段的战争我可能就会跟别人结盟对付你。

就拿威尼斯共和国为例来说吧。

战争开始的公元1494年,法国人入侵那不勒斯阿拉贡王朝,威尼斯共和国作壁上观,乐观其成。但到了法国人在那不勒斯得手,威尼斯共和国感到恐惧,于是又于1495年号召意大利诸邦创建了反法的“威尼斯联盟”(anti-FrenchLeagueofVenice)。这个联盟联合了教皇国、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甚至还有日落西山的热那亚共和国等意大利主流邦国。并且在外部,威尼斯联盟还包括了神圣罗马帝国以及西班牙阿拉贡王朝。

于是,在公元1496年,法国人又灰溜溜地撤出了那不勒斯。

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于公元1498年,这一年仅仅二十八岁的查理八世驾崩。

其实两边押宝的不仅是威尼斯共和国。

米兰公国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最早引狼入室的,其实就是米兰公国。米兰公国与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威尼斯共和国之间的矛盾重重,米兰公国感受到了浓浓的敌意,才主动邀请法国人进入亚平宁半岛教训那不勒斯。

但之后法国人耀武扬威,追悔莫及的米兰公国又投入到威尼斯联盟的怀抱。

第一阶段,表演得有点出格的米兰公国,最终为自己招来了灭国之祸。

查理八世英年早逝,死后无子,按照《萨利克法典》没法让自己的女儿继位,无奈只好传位给自己的堂叔路易十二(LouisXII)。而且这位堂叔,不仅仅是继承了法兰西的锦绣江山,而且还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娶了查理八世的年轻媳妇为妻。

这事,不得不说是干得漂亮。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路易十二的祖父,是查理八世曾祖父的亲弟弟,按照法兰西比较苛刻的继承法,这样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一脉贵族了。又因为路易十二原来是奥尔良公爵(DukeofOrléans),所以有时候,欧洲史学家认为此时此刻的瓦卢瓦王朝已经不复存在,而是代之以“奥尔良王朝”(HouseofOrléans)。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然认为这仅仅是瓦卢瓦王朝的奥尔良支系。

王位虽然易手,但法国人对意大利领土的渴望并没有改变。

公元1499年,路易十二南下意大利,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临阵反水的米兰公国。同一年,米兰公国灭国。

自此期间,我们的主人公威尼斯,这一次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法国一边。

随后,法国人南下攻打那不勒斯。

第二阶段的意大利战争,打到了公元1504年,虽然在这期间路易十二团结了大多数的包括教皇国在内的意大利邦国,共同对付西班牙阿拉贡王朝,但最后依然无功而返。

瑞士长矛兵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意大利战争,出现了瑞士人的身影。瑞士人,是以雇佣兵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

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繁荣富庶、国泰民安的瑞士截然不同,当年的瑞士,只是位于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大政治板块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地区最大的价值就是交通,穿越阿尔卑斯山到达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交通要道,就位于瑞士境内。舍此之外,这个地方几乎一无是处。即便是翻开中世纪之前的历史,这块地方也是乏善可陈,充其量算是强大政权的边缘地带。

当年的日耳曼诸部中的阿勒曼尼人曾经在此定居,并且因为民风彪悍,作战勇敢,还给今天的德国人在西语、葡语等语种赢得了“阿勒曼尼”的名号。当年的阿勒曼尼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内德语区中的主要组成人群。那么当年也曾光顾于此的勃艮第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内法语区的人种来源。此外,后来的意大利语区也部分合并到了今天的现代瑞士,于是瑞士就有了三语通行的情况。其实对于这样地区,我们通常称之为三不管。

在历史上,瑞士这块地方因为太过贫瘠,所以不可避免地摊上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口碑。这块地方的人没有非常明显的政权组织,但是比较松散的部落又个个好勇斗狠。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三不管才是这个地区最好的存在模式。只是当地人也需要生存,生存就逼着当地人绞尽脑汁想各种生存技能。没有办法,瑞士人只能用自己的一股子狠劲,一把子力气来讨生活了。

于是,瑞士雇佣兵(Swissmercenaries)就应运而生。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雇佣兵,瑞士的雇佣兵更加像是政府搭台雇佣兵唱戏的有组织的企业模式。这种特点类似于今天的菲律宾菲佣,也就是说以政府名义组织雇佣兵,然后再批量输出到欧洲各国,挣完外汇之后再反向输入给瑞士,以保证瑞士这个地方能够持续地存活下去。菲律宾的菲佣靠英文以及家政扬名天下,而瑞士雇佣兵则是以杀法骁勇、不怕牺牲,而成为来往于欧洲各国的一张名片。

瑞士雇佣兵所扬名天下的活广告,就是瑞士长矛兵(Swisspikemen)。

因为天生身形高大,因此瑞士人非常喜欢用标枪(spear)、长矛(pike)、大戟(halberd)之类的长兵器作战。特别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欧洲古代大戟跟中国古代的戟完全是两码事,欧洲人的戟更像是长柄大斧。

在这几种兵器之中,瑞士人最为称手的还是长矛。瑞士人的长矛单独作战并没有太大威力,最为关键的点是,瑞士人复活了当年的马其顿方阵,利用古代马其顿方阵的一些作战特点,用集团作战的方式冲垮敌人的队形。当然,在此基础上,瑞士人也会顺势而为地用到现代化的火绳枪,或者手枪等保护自己的侧翼。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瑞士长矛已经成了瑞士雇佣兵的标志性作战武器,正如英格兰长弓之于英格兰人一样。而恰好是这两种兵器,长矛与长弓,成了当时欧洲中世纪普遍装备的重甲骑兵的克星。当然,瑞士长矛与英格兰长弓,也成为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前,冷兵器在欧洲战场上最后的辉煌。比如我们前文讲到的匈牙利黑军,其作战序列中就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瑞士长矛兵。

瑞士的半军事化属性以及特产“菲佣式”雇佣军的传统,最终让瑞士这个本来并不存在的一个政权,在欧洲中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带着一股不羁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家,正是瑞士一带。

瑞士的崛起,必然伴随哈布斯堡家族的打压。

自从公元1291年开始,瑞士人就开始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在意大利战争第二阶段开打得同时,旧瑞士联邦与哈布斯堡家族展开大战,这场旨在争夺瑞士地区霸权的战争,被称为“士瓦本战争”(SwabianWar)。

士瓦本战争的结果是勇敢无畏的瑞士人取得了难得的自治,哈布斯堡王朝仅仅是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对瑞士地区的宗主权。

尚武的瑞士人,最终让貌似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无处下嘴。

这也是命中注定的。

欧洲新秩序

瑞士长矛兵,在意大利战争中崭露头角。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瑞士人肆意地体现着自己的存在感。

意大利战争的第三阶段,于公元1508年打响。

战争的起因,是罗马教廷感觉自己受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威胁,教皇本人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威尼斯共和国屹立于自己的北方。

于是,开打。

教皇国利用自己的号召力,联络了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等国开会,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康布雷联盟”(1)。由于与会各方认为,战争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联盟甚至提前就谈好了对未来战后威尼斯共和国领土的瓜分方案。

然而,事与愿违。

要知道威尼斯已经在欧洲列强这缸大浑水中混迹多年,岂有束手就擒之理?

这场仗,一打就是八年。

我们的主人公威尼斯,一开始一个人单挑教皇国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

但随后,法国入侵意大利,又一次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恐慌,于是马上结盟。教皇和威尼斯成立了一个“威皇联盟”(Veneto-Papalalliance),携手反法。

就这还不够。

为了能够确保把法国人打趴下,在威皇联盟的基础上,公元1511年,教皇大显神通,一次性召唤来了英格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而且还有瑞士雇佣兵等各国军队。大家一起慷慨陈词,成立了一个“神圣同盟”(HolyLeague)。当然,法国也不含糊,它联手英格兰的死对头苏格兰,一起对抗神圣同盟。不过即便如此,法国人手中的米兰公国,还是沦陷于瑞士雇佣兵之手。

神奇的是,剧情再一次发生反转。

公元1513年,威尼斯共和国受够了罗马教廷一群伪君子的操纵,索性把这个过家家的游戏玩到底。威尼斯人从神圣同盟中叛逃,加入到了法国人的阵营,双方誓师成立了一个“威法联盟”(Franco-Venetianalliance),一起对付教皇为首的那一帮趁火打劫之徒。威法联盟起到的作用巨大,战局迅速发生逆转,法国人抓住机会赶走了瑞士人,重新拿回了米兰公国。

意大利战争的第三阶段,依然是等于白打。

而且,战争中罗马教皇以及欧洲贵族们的丑恶嘴脸,在太阳底下被晒了个遍。那些自称有信仰的人,平日里抑扬顿挫、之乎者也,结果到了战场上就成了蝇营狗苟、鸡鸣狗盗;那些自称血统高贵的人,平日里信誓旦旦、圣母附体,结果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一个个欺软怕硬,分赃的时候却一个个不顾吃相。所谓的高贵与圣洁,所谓的正义与博爱,其实都是说给人听的幌子,背地里哪个不是利益为先,哪一个不是嘴里嚼着别人的人血馒头。

那一个个所谓的“联盟”,一个个签了自己大名的“盟约”,更加是不如茅坑里面的石头值钱。联盟之下曾经咬碎钢牙、赌咒发誓的教士们、骑士们,其实比欧洲大街上那些妓女们,强不到哪里去。

春秋无义战,而实际上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战争,更加没有任何道义可言。

所以,行文至此,姑且让我们的主人公威尼斯歇一歇。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一讲接下来意大利战争的几个阶段。

第四阶段:威法联盟+瑞士,大战教皇国以及英西德联军。

战争结局:法国负。

第五阶段:德西联军,大战教皇国、英法瑞士、意大利诸邦联军(干邑联盟,LeagueofCognac)。

战争结局:法国负。

第六阶段:德西联军,大战法国与奥斯曼帝国德“法奥联军”。

战争结局:讲和(《尼斯协定》,TruceofNice),法国得利。

第七阶段:法奥联军+瑞士,大战英西德联军。

战争结局:没有结论。

第八阶段:法奥联军+瑞士,大战英西德联军。

战争结局:讲和(《卡托-康布雷西和约》,PeaceofCateau-Cambrésis)。

《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的签订,意味着法国宣布放弃了对大部分意大利的领土主张,同时也意味着法国人在六十多年的意大利战争中的徒劳无功;对立方的西班牙则确认了在那不勒斯王国的主权,同时还从法国人手上收割了米兰公国。

其实并不能简单地说法国人失败了,西班牙人胜利了。

这是货真价实的第一次欧战,这次欧战更加重要的意义,是确立了一个欧洲国家体系。多边主义的欧洲,所谓的联盟根本形同虚设,像威尼斯共和国这样的墙头草比比皆是。既然都是为利益而战,那也只能是靠大家监督大家。既然教皇靠不住,国王靠不住,中世纪架构下的各路贵族也靠不住,那么只能是在某一个阶段之内靠一个体系运转。基于这个阶段性稳定体系之下,大家才能够各自进行发展,而不至于每天担心对方的不宣而战。那么这个体系也将成为后世欧洲历次体系建设的好样板,从而催生一批批的现代国家。

只是,意大利战争也充分验证了中世纪贵族战争的不靠谱,贵族们可以为了自身利益,拿很多本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交战方进行交换。甚至,像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块头,居然能够为了利益而同奥斯曼帝国眉来眼去。所以说,为宗教而战已经远去,为贵族而战越来越感到滑稽不堪,最后欧洲人的战争,只能是走向民族主义。

也就是说,意大利战争之后,欧洲的民族主义开始觉醒了。

当然,继英法百年战争、胡斯战争之后,意大利战争期间,文艺复兴中改良版本的火器大规模登场。火器的大规模应用,将会极大程度上改变欧洲历史,当然也会最大限度地改变世界历史的走向。

此外,意大利虽然不幸沦为主战场,但并没有打断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艺术。

中文语境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拉斐尔(RaffaelloSanziodaUrbino)、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这些巨匠们所生活的年代,居然统统都与意大利战争相重合。

文艺复兴,即将进入深水区。

文艺复兴本身就是因宗教而起,所以对宗教的改革,必将是高潮期的主旋律。

(1)康布雷联盟:LeagueofCambrai,康布雷在今法国北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