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杀出个黎明

内有欧陆均势外交掣肘,外有海洋强国英国制衡。

19世纪的欧洲大陆,一西一东两大强权法国与俄国,相继为我们示范了新时代欧洲陆地强国称霸的错误样板。

而当时五大国中的普鲁士,则真正领悟了欧洲外交的精髓。

强盗逻辑

第五次欧战,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

战争摧毁了维也纳体系,但并没有摧毁五大国的均势外交的整体架构。

就世界范围来讲,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

战争中得利的英国与法国两强,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疯狂地攫取海洋利益。只不过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的行事更加低调,他在确保不触怒英国人利益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重建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兰西殖民帝国。

克里米亚战争刚刚结束,英法两个强盗就联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且随后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几乎在同时,英国人彻底将印度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变成了所谓的维多利亚女王头顶上的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并且在此基础上向西进攻阿富汗,向东渗透缅甸。法国人则在美洲打起了墨西哥的主意,在亚洲开始殖民越南,并在非洲渗透塞内加尔。

列强们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俄国战战兢兢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而且由于战争造成了沙俄政府的债台高筑。于是,俄国人于公元1867年,将阿拉斯加卖给了南北战争(1861—1865年)之后国势蒸蒸日上的美国。

沙皇俄国为什么这么大方?是因为沙俄人的脑袋坏了吗?

当然不是。

沙俄当时算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它在英法身上占不到便宜,就把所有的憋屈全部都发泄在了中国清政府身上。英法两个强盗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人则趁火打劫,先后同中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吞并了中国外东北多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仅是在几年之后的1864年,贪婪成性的沙俄,又从中国外西北,划走了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换个角度看,俄国人卖给美国人的一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之前就已经在中国找补回来了。而且对比天寒地冻、冰原覆盖的阿拉斯加,中国的外东北、外西北,那都是如假包换的膏腴之地。

站在当时欧洲列强的角度看世界,实在是通透极了。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任何公义存在,这个世界也根本没有任何普世价值存在。对于欧洲列强来说,谁的案底都不干净,能够摆到台面上来讲的,都是说给旁人听的外交辞令。不管那些讲出来的话有多么天花乱坠,实际所有的潜台词都只有四个字——利益至上。

既然如此,面对如此凶险的江湖,欧洲那些小国们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术。要么依附于大国求生,要么就联合起来结成攻守同盟,要么就想办法统一自己的本民族。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存在——其他强盗们在海外的殖民地让人艳羡,那些后起的列强,要赶紧解决自家后院的麻烦事情,才能腾出工夫来抓紧到海外掠夺更多的殖民利益。

当时的国家统一,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意大利和德意志。

意大利统一

意大利战争算是第一次欧洲大战,而此次欧战之后,几乎就已经奠定了意大利持续分裂的主旋律。此后,四次欧战之后,维也纳体系被四大列强所主导,将意大利一分为八。

但实际上,情况一直都在微妙变化,这种变化起自拿破仑战争之后。

在拿破仑进军意大利期间,意大利的封建冻土曾经被拿破仑的铁犁所翻动,拿破仑帮助意大利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姊妹共和国,为普通老百姓播下了共和民主的种子。而利用拿破仑的强势,意大利确实也曾经形成过统一的声音,并且还曾经以仆从国的身份,帮助法国人打法俄战争。当时牺牲在一线的意大利士兵,也有几万人之多。

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意大利统一民族意识的出现。

当然,在此时的意大利,还曾经出现了一个秘密结社的,活动诡秘的,致力于意大利统一的政党“烧炭党”(Carbonari)。

烧炭党的独立运动,到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被陆续镇压,但烧炭党人的思想却留存在了意大利老百姓心中。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中大出风头的拿破仑三世,年轻时候就曾经参加过烧炭党。这件事情,也为后来的意大利统一事业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工作。

前文讲到,1848年欧洲革命,当时的第一枪就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打响的。而随后,这场革命席卷了整个意大利。撒丁王国认为一统意大利的时机已到,于是迅速参与到了意大利革命大潮中去,但很显然,单凭撒丁王国单打独斗,并不足以击败当时欧洲希望保持意大利分裂的各方势力。尤其到了运动后期,激进的革命群众冲进教皇国,在罗马成立了罗马共和国。

困兽犹斗的教皇,向所有天主教国家发出了求援信。

于是在意大利西北拥有利益的法国,在南部两西西里拥有利益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在北部和东北部拥有属地的奥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合起伙来镇压了意大利的革命运动。

最终,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SecondItalianWarofIndependence)在1849年被剿灭,教皇国复国。

实际上,意大利人可能缺少勇气,但并不缺少运气。

几年之后,拿破仑三世在法国站稳脚跟,并且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我们知道,拿破仑三世对于意大利是有特殊感情的。这种感情,后来一直在拿破仑三世的脑海之中作祟,并最终决定了意大利统一的走向。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撒丁王国在拿破仑三世的鼓动之下参战,并且最终成为战胜国中的一员,参与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而与此同时,奥地利人则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无所获,反而是由于出尔反尔,得罪了英法与沙皇俄国。

这样一来,公元1858年,拿破仑三世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CamilloPaoloFilippoGiulioBenso)约定,将奥地利的势力逐出北意大利。事成之后,法国获得萨伏伊与尼斯(Nice),而撒丁王国则可以获得奥地利人在意大利北部领地,比如伦巴第和威尼斯,帕尔马(Parma)和摩德纳(modena)等。

欧洲四强,英国默许,法国参战,普鲁士和沙皇俄国袖手旁观。

因此其后的过程并不复杂。

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SecondItalianWarofIndependence)于1859年开打,意大利各邦老百姓纷纷起义表示相应。第二年加里波第(GiuseppeGaribaldi)率1089名红衫军(RedShirts)组成的远征志愿军,从西西里岛登陆,一举轰动两西西里王国。

公元1861年3月,以撒丁王国为班底,意大利王国成立。

至此,除了威尼斯依然属于奥地利,罗马教皇国保持独立,意大利全境统一。

外交专家

其实,对于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法国来讲,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对于法国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意大利的最终统一,同拿破仑三世的个人选择,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当时的拿破仑三世算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即便在当时,对于拿破仑三世支持意大利统一的做法,法国国内也有很多反对的声浪。因此在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开打之后不久,法国人就和奥地利人达成了媾和。

所以,意大利统一等于是法国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捞到。

就拿破仑三世本人来讲,他是那个时代的列强政治中,一个自诩英雄的人。就实际情况而言,拿破仑三世也的确帮助法国摆脱了维也纳体系的窠臼,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但如果落实到很多欧洲外交实例而言,拿破仑三世的选择往往看着灵光一闪,却经常虎头蛇尾。尤其是这位自负的皇帝经常感情用事,如此性格在外交战线,则经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事实上,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之后,真正享誉欧洲的外交家,是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OttoEduardLeopold,PrinceofBismarck)。

中文语境中的俾斯麦,往往有“铁血宰相”说法。

事实上,这样的称呼已经严重曲解了“铁血”,也严重曲解了“宰相”。

俾斯麦并非一位穷兵黩武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当时的一位外交专家。如果反过来讲,当时的俾斯麦如果真是一个赳赳武夫,恐怕在当时五强争霸、均势外交的欧洲,就不会有后来的德意志统一了。

大家的误解,往往集中在“铁血演讲”这件事情上。

如此一来,我们就先看一看“铁血演讲”的背景。

我们知道,二次欧战“三十年战争”,将一盘散沙的德意志王国打得元气大伤。从那个时候开始,民族主义的想法就已经在德意志王国出现。然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显然已经不可能担起一统德意志的重任。

首先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本身,也在三十年战争中受到了极大伤害,其国力并不足以扛起这样的大旗,何况南部还要应对异教徒的奥斯曼土耳其。其次,奥地利自己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哪怕是其几个核心行政区,比如波希米亚的捷克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这些统统不是省油的灯。另外,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崛起之后的普鲁士,已经同奥地利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两家分别为新教和天主教的守护者。

自从有了普鲁士,德意志统一的主导者,也就有了新选项。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拿破仑战争,战争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其他德意志邦国并肩作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同样是在战争期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主动改自己的皇帝称号为“奥地利皇帝”,随后神圣罗马帝国即被拿破仑解散。这样的心路历程,德意志人在政治军事上呼唤出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但对于奥地利人来说,拿破仑战争并没有什么政治加分。

但即便如此,战后德意志诸邦组成了一个连统一议会都没有的德意志邦联(GermanConfederation),依然选择了名声在外的奥地利作为名义上的共主。

政治军事上需要统一,经济上也是如此。当时的德意志诸邦,最多的时候拥有一千多个政治实体。很多小邦国不仅有自行制定关税的权力,甚至还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时从英国出产的工业品,在德意志诸邦从西到东横穿一次,中间需要交十几次关税,还要更换十几种货币。这样的情况持续存在,对于操同一种语言的德意志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所以,德意志统一是必然的,只是要看时机,看形式。

从形式上来讲的话,当时就有“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说法。大德意志的意思是统一之后的德意志,除了说德语的德意志民族之外,还要加上奥地利帝国的疆域,组成一个多民族的,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而小德意志则由普鲁士倡议,建议组成一个纯粹的德意志人的国家,而排除奥地利在这个未来的统一德意志之外。

作为一个实力飞速增长的,以新教立国的国家,普鲁士说到做到。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德意志关税同盟就有意识地排除了奥地利的参与,从而形成了一个小德意志一统江山的雏形。当时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已经做到了经济政策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在此基础上,普鲁士人造的火车也可以在同盟内自由穿越。

如此一来,统一的条件逐渐成熟起来。

到了欧洲1848年革命结束之后,当时的德意志诸邦甚至想拥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登基做德意志皇帝。

可见,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俾斯麦的“铁血演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铁血演讲”这个说法同样不对,因为如果说按照俾斯麦的原文来讲,应该是“血铁演讲”(BloodandIron),而不是“铁血”。1862年俾斯麦发表的“血与铁演讲”的本意是,血代表普鲁士人的决心,铁代表普鲁士人的钢铁生产能力。有了“血和铁”,普鲁士自然也就责无旁贷地成为一统德意志的天选之国。而且这个选择并非源自自由主义,而是源自普鲁士人的强大国力支撑。

M1841步枪

“血与铁演讲”相当于是一次战前动员,普鲁士人很快就开始了统一的步伐。

德意志统一的序曲,是“普丹战争”(SecondSchleswigWar)。

普丹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在公元1848年还爆发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FirstSchleswigWar)。

我们知道,想当年丹麦人也曾经是早期的北欧小霸,在“卡尔马同盟”时期,丹麦人曾经挥师南下,拿下了原属于德意志王国地盘中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1)。

但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如今的丹麦早已今非昔比,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丹麦人就站错了队。当时丹麦人跟着拿破仑摇旗呐喊,最后导致了在战争中丹麦海军被英国人打得损失大半。战后的维也纳会议对丹麦人进行了清算,将原属于丹麦王国的挪威,交给了瑞典。从此之后丹麦王国的版图中就失去了挪威(除了冰岛和格陵兰),而瑞典则同挪威合并成了新的瑞典王国。

丹麦走向衰落,很快就被身边的普鲁士盯上了。

于是,石勒苏益格的问题被旧事重提。

当时的现实情况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石勒苏益格虽然在语言上有德语、丹麦语等种类,但在人种上已经大多数都是丹麦裔。而荷尔斯泰因,丹麦人则并没有消化掉,基本上还是说德语的德意志民族。那么丹麦人的想法是,既然如此,丹麦裔的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总可以吧。但丹麦人的想法遭到了当时的德意志邦联的唾弃,德意志人认为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是一体的,不应该分开。

于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这场战争最后持续了几年,双方总共阵亡几千人,并于1852年签订了《伦敦议定书》(LondonProtocol),议定书规定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作为一个整体永不分离。

当然,如果铁了心要恃强凌弱,总是还能够找到借口的。

1864年,普鲁士人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好借口同丹麦再次开战。普鲁士还拉上了奥地利一起,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共同利益。

普丹战争爆发。

普丹战争,其实单凭普鲁士的力量也可以完虐丹麦。

普丹战争的时代,比克里米亚战争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军事革新也集中体现在了枪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当时的普鲁士军方,已经拿到了一种叫作德莱赛M1841针刺击发枪(M1841Dreyseneedlegun)的武器,并且秘而不宣。

所谓的德莱赛M1841针刺击发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后装式的新式击发枪。这种枪的最典型特点就是,子弹已经不需要从枪口处装入枪膛,而是在枪管后端上膛。那么配合这种后装式装弹特点,纸壳弹也无须再用牙齿咬开,火药就和纸壳弹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子弹击发的时候,枪膛后部设计了一个撞针,撞针刺破纸壳弹后部的弹药,则子弹就可以顺利发射出去。

如此一来,M1841的装弹效率极大提升,并且由于子弹由后部装入,因此已经无须士兵站起来用推杆从枪口处往里推子弹。这样一来就简化了装弹流程,士兵们不用频繁起身,还可以在卧姿、跪姿、站姿射击模式之间随意切换。

这样的枪械革新,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我们看到的制式步枪了。

毫无疑问,M1841步枪的问世是划时代的。

然而真实情况是,俾斯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奥地利一起参战。

实际上,奥地利的参战怎么看都是别别扭扭的。首先奥地利和丹麦在陆地上就完全不相连。奥地利,普鲁士与丹麦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北宋、辽与金的关系,或者说类似于南宋、金与蒙古的关系。即便是联辽抗金,或者联金抗蒙,最后打下来的江山也不接壤,宋朝也肯定捞不到好处。此外,对于奥地利来讲,自身都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境内的波希米亚人,克罗地亚人等就不说了。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人一直在搞事情,希望能够独立,或者至少是在政治上获得与奥地利人平起平坐的权力。

如今在这个节骨眼上,奥地利人居然跟着普鲁士人一起出兵。

不得不说,奥地利人为了保全自己在德意志邦联的面子,连里子都不要了。

当然,大国们的态度同样很重要。

俾斯麦的外交原则是,绝对不同时得罪一个以上的欧洲强国。当时的英国政府,害怕德国人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海权崛起,因此整体上持反对态度。但同德意志汉诺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国王室,却对俾斯麦持支持态度;同样首鼠两端的还有俄国人,俄国人虽然不希望普鲁士扩张,但因为自身实力的问题,他们只敢吼一下抗议,而不敢直接援助丹麦;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则被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搞得有点晕头转向,他在表态中表示不支持丹麦。

实际上,在最终的普丹战争中,奥地利人压根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因为新式武器的参战,让普鲁士人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况且,面对丹麦这样的弱旅,普鲁士人还犯不上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这一次的双方阵亡人数,甚至还远远小于上一次。丹麦军人战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而普奥联军一边,伤亡和被俘的总数加起来,只有一千七百人左右。

战后分赃,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普法战争

奥地利人显然是被耍了。

为普鲁士人火中取栗,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但,只是名义上很爽。荷尔斯泰因跟奥地利之间远隔关山,怎么去有效治理呢?况且石勒苏益格跟普鲁士之间恰好又隔着一个荷尔斯泰因,普鲁士人有着和奥地利人一样的管理难题。

地理上的犬牙交错,这只是俾斯麦为接下来战事埋下的一次伏笔。

普鲁士和奥地利,因为两地行政的问题出现不少摩擦。况且,积累了几百年的关于德意志王国话语权的问题让双方的积怨总爆发。此外,还有新教与天主教的那点心结。

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War),又是一触即发。

德意志内讧,邦内小国纷纷站队,有些话语权比较重的则出来调停,如萨克森、巴伐利亚等等。但这场龙争虎斗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俾斯麦看来,是绝对需要在德意志内部一战而定江山的。

这事,是统一非常关键的一步。

外部来讲,首先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普鲁士置身事外反倒落了个白璧无瑕。奥地利先保持中立,后又不顾江湖道义地在喀尔巴阡山陈兵八万,随后又趁乱占领多瑙河下游的两个公国。

实话讲,欧洲列强没一个好东西,但能够在同一次战争中玩得如此拙劣,而且还是得罪了最喜欢记仇的沙皇俄国,这事并不是那么好玩的,所以,沙皇俄国是支持俾斯麦的,况且俾斯麦还在波兰问题上一边倒地讨好俄国人;再看法国,法国也不用多说了,因为拿破仑三世这位顾盼自雄的皇帝,在第二次意大利战争期间曾经支持撒丁王国驱赶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这件事已经让两家结仇了。况且,俾斯麦还暗示拿破仑三世卢森堡可以随时拿去,而威尼斯的归属,未来也未可知;最难办的还是英国,英国人不愿意普鲁士人一家独大,但是又觉得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争端,总体来说算是德意志民族的家事。如果二虎相争有一伤,从而分裂整个德意志民族以及大德意志的统一计划的话,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倒是意大利,就不用多犹豫了,只有拿下了奥地利人手中的威尼斯,整个意大利北部才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意大利同普鲁士结盟,随时准备出兵。

其实,列强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细想,战争就已经爆发了。

接着,列强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做出外交反应或反制,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整场战争,只打了七个星期,可谓兵贵神速。所以,普奥战争也被称为是“七周战争”(SevenWeeks'War)。当然,后来的统一德意志,又把这场战争称之为德意志战争。

战后,奥地利彻底被开除出德意志邦联,邦联也随之而被解散。随后在德意志邦联的身后,信奉天主教的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与卢森堡相继独立。意大利人在南线战场,虽然一直在被奥地利人按在地上胖揍,但却跟着普鲁士人捡了一个战胜国的帽子,获得了威尼斯。

奥地利和普鲁士,欧洲两大强国的国势彻底发生逆转。

奥地利战败,奥地利本国的匈牙利人势力也捡到了枪,马扎尔贵族们趁机对奥地利政府施压,要求获取更高的政治权利,于是在1867年2月,奥地利帝国变成了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贵族共同掌管权的“二元帝国”——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

1867年4月,普鲁士主导之下,北德意志邦联(NorthGermanConfederation)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普鲁士人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

奥地利的所有一切照旧,失去的只是德意志地区的传统共主地位。

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中,并不想为自己树立一个德意志同族的敌人。这事,得不偿失。而且如今已经解决了德意志内部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稳定欧洲霸主之位了。

俾斯麦相信,只有更加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让德意志的民族情绪得到抒发。

外交专家,需要一场立国之战。

立国之战,最合适的靶子,莫过于法国。

历次欧战,尤其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人和德意志人结下的梁子多了。

更不用说,法国当时的皇帝拿破仑三世,还是一个情绪化的领导人。

拿破仑三世在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过程中,还算是步步为营,只是法国被英国定位成了唯一有志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国家。而在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拙劣表现,让拿破仑三世里外不是人,奥地利看他不顺眼,新生的意大利也觉得法国不爽。关键是法国人信奉传统的天主教,无论是遥远的耶路撒冷还是意大利的教皇国,拿破仑三世都认为法国人才是最正统的卫道士。在他任期内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因为圣地保护权而起。而到了意大利统一战争时期,拿破仑三世更是不遗余力地保护教皇国的独立存在。

所以,在普法战争爆发的战前,英国人支持普鲁士东镇俄罗斯,西平法兰西,对于普鲁士的持续崛起乐观其成。前提是,不要损害英国人的海洋利益;而奥地利则对法国人没有任何好感,况且北德意志邦联已经形成,普鲁士的利益就是北德意志邦联的利益,奥地利可再也不想去触这个霉头了;而对于当时的俄国来讲,它在波兰问题需要普鲁士的支持,并且俾斯麦长期以来的媚俄政策,也十足地麻痹了俄国人。

山雨欲来的时刻,拿破仑三世自乱阵脚,他在一次外交照会中提出,鉴于普奥战争期间,法国人保持了中立,普鲁士王国应该把德意志人的巴伐利亚与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在莱茵河西岸的领土交给法国人。

俾斯麦的判断是,让德意志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机会来了。

因此,俾斯麦向巴伐利亚他们公布了这次外交照会。

原本没有加入北德意志邦联的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邦国,噤若寒蝉。

普鲁士和法国最终的翻脸,源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当时在1868年,私生活混乱不堪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伊莎贝拉二世(IsabelIIdeBorbón)被革命派拉下了马。此后,这位顶着伊莎贝拉名头的女王逃亡法国,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庇护。然而就在同时,西班牙政府却在讨论让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性。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讲,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东边和南边同时出现两个霍亨索伦王朝。

于是,法国人与普鲁士人的争吵也开始了。

外交辞令太过平和,不足以激起双方的求战欲,于是在一次的外交回函中。俾斯麦篡改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I)对拿破仑三世的回电,语气上的加强让拿破仑三世怒不可遏,最终导致了法国人率先向普鲁士宣战。‘这封回电,被后世称为“埃姆斯密电”(Emstelegram)。

埃姆斯密电事件之后,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爆发。

普法战争对于普鲁士人来说,又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速胜。

关键不在于法国人太弱,因为法国再弱,其国土也可以支撑打一打战略纵深。

真正的问题是,在普法战争的“色当会战”(BattleofSedan)中,拿破仑三世率领十几万法军投降了。

皇帝投降,这仗显然就没法打了。

于是,普法战争从7月19日到9月1日,仅仅六周时间,法国皇帝就没了。此时的意大利王国,在确认拿破仑三世被俘的消息属实之后,果断采取行动,兼并了失去庇护的教皇国。

或许缺少勇气,但不缺少运气的意大利王国,就这样真正实现了全境统一。

三天之后,法国发生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FrenchThirdRepublic)上台执政。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组织之下,普法战争继续。

但共和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9月4日新政府挂牌成立,仅仅到了9月19日,普鲁士人就团团包围了首都巴黎。普鲁士人想象中的围城打援也没有怎么实现,法国军队不是丢盔弃甲就是整建制投降,就这么死乞白赖地撑到了1871年1月,月底共和国签订了投降协议。

此时此刻,法国投降的对象,已经不是普鲁士王国。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的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贵族以及高级军事将领齐聚法国凡尔赛宫。就在这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从时间上看,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恰好伴随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消亡。

普法战争战后,双方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TreatyofFrankfurt)。

和约内容,对于法国人来讲是十分苦涩的。

和约规定,属于德语区的阿尔萨斯的全部以及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德意志帝国;法国赔偿五十亿法郎给德国,在赔款还清之前,德国人需要在法国驻军。

普法战争的尾声中,有一个细节是不容错过的。

因为,这个细节将会更加深远地影响今天的世界。

色当会战,皇帝被俘,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团团包围。

在此期间,巴黎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在1871年3月28日爆发了新的群众革命。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

之前的历次革命,包括威名赫赫的法国大革命,无一不是精英阶层主导了革命进程。然而,这一次的革命,其主力军是无产阶级,而且后来无产阶级还成立自己的政权组织——巴黎公社(ThePariscommunerevolution)。

巴黎公社,堪称对当时流行欧洲的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恩格斯(FriedrichEngels)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

自巴黎公社开始,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普法战争。

德意志帝国彻底打垮了法国,并且强行打断了法国人的工业革命进程,从此欧洲大陆的大国均势被打破,德国进入强国发展快车道。然而,欧洲大陆的一家独大注定不会长久。

这一切,都会在下一次欧洲大战——“一战”中得到轮回式的验证。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个年份——1871年。

1871年,德国人发动的普法战争收官,将会拉开下一次欧洲大战的序幕。

1871年,德国人发明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巴黎得到实践,将会为整个欧洲乃至于全球人类发展,找到一条新的方向。

欧洲历史,即将进入新的纪元。

(1)作者注:见第六章第二节卡尔马同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