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

第七十五章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

363.大教堂的建设

霍亨斯陶芬的时代就是十字军东征的时代,也就是宗教信仰的时代。除了圣战以外,时代精神最显著的表现便蕴含在当时的神圣建筑之中。对教堂建设的热情,尽管在12和13世纪最为真诚与强烈,但早在11世纪就已经初现端倪。一位修道士编年史家在11世纪初写道:“似乎人间起身抛掉旧长袍,换上了教堂白色的衣装。”

最先采用的是以圆拱和穹顶为特征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在12世纪即将结束时,此风格被以尖角的门拱、细长的尖顶和丰富的装饰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所取代。

中世纪的教堂像十字军东征一样,是信心和热情的产物,让所有阶层焕发生机。许多建筑是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协力、辛苦劳作的结果。建设费用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富有修道院的慷慨捐赠;市议会投票支持的固定拨款;国王给予的专项拨款,或免除建造教堂的城镇和省份的税收;而垂死之人的遗赠,人们以劳役或物品形式的自由赠予,如涓涓细流注入捐赠之中。

没有任何比中世纪哥特大教堂更为昂贵的宗教精神追求了。建筑的一砖一瓦都融入了建筑师的信念与希望。这是一个祈祷,用砖石构建的神圣愿望。

这种热情普遍存在,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在德意志更为高贵与持久的表达。德意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数始建于11世纪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urg)和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但后者直到1880年才完工,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364.七大选帝侯;大空位时代(1254—1273)为了更好地理解德意志历史上大空位时代(Interregnum)的事务,此处需要简单讲述一下选帝侯(Electors)。

10世纪初,德意志加洛林的王朝世系终结,贵族们获得了选定继任者的权力,因此,德意志成为了选举封建君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主要的贵族篡夺了选择国王的权力,成了选帝侯。在霍亨斯陶芬时代结束时,共有七位获得这一特权,其中四位来自世俗,三位来自教会。这个选举团体真正掌控着德意志的命运。(192)此时有必要了解德意志最为羞耻的王位买卖事件:选帝侯像古罗马的禁卫军一样把王位拿来出售。有两个出价方,而且都是外国人,一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ofCornwall),另一位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Alphonso)。两位候选人都用大笔金钱贿赂选帝侯,因此,在一位选帝侯为二人各投一票的情况下,两人双双当选。虽然阿方索急于得到这一头衔,但他从始至终都未踏足德意志半步,而理查也只是满足于偶尔到访。

当然,名义上的国王或当选皇帝,在德意志或帝国的附属国都没有任何实权。该时期在德意志历史上被称为大空位时代。全国陷入一片混乱,王公变成了自己国家里的专制君主,而小贵族则变成了掠夺商旅的强盗。

选举亨利七世皇帝的七大选帝侯

365.城镇与帝国自由城市

君权衰落到了令人嗤之以鼻的地步,几乎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处于停滞状态。城镇通过贸易扩张,在人口、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重要性方面得以大大提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王公贵族的暴力与压迫,有必要组成联盟并将防卫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一混乱时期,前述的汉萨同盟在实力和影响力上迅速增长。大约与此同时,最终拥有70多个成员城镇的莱茵同盟(RhenishLeague)也得以建立。

这些城镇被分为两类,分别为“从属”(mediate)和“直属”(immediate)。前者依附于某个君主或领主,而君主或领主反过来又依附于皇帝;后者是皇帝的直系封臣,所以单纯依附于皇帝。在直属城镇,皇帝会派出特派员作为代表,但在13世纪,许多直属城镇获得皇帝的支持免派特派员,从而成为了所谓的帝国自由城市。他们当然依然承认皇帝的宗主权,但被允许因地制宜地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实际上成了自治政体,有点像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

这些城镇摆脱帝国监管一两个世纪后,获得了定期会议即国家立法机关的代表权。这是它们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就像13世纪英格兰城镇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其代表进入议会一样。这些帝国自由城市的代表组成了国民议会所谓的“第三议团”(ThirdCollege)(193)。

366.瑞士共和国的崛起

14、15世纪期间,德意志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瑞士与哈布斯堡家族或奥地利家族(Austrianfamily)君主之间的斗争;胡斯(Hussites)宗教运动;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逐渐增强。

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境内有一个国家,现在被称为瑞士。热爱自由的人们同帝国自由城市一样,名义上服从于皇帝,但无法忍受各个封建领主宣称对其拥有主权。

宣称或实际拥有不同行政区主权的是哈布斯堡的伯爵们(194)。他们想将这些山地人完全掌控在其直接的领导之下,导致乌里(Uri)、施维茨(Schwyz)和下瓦尔登(Unterwalden)三个所谓的森林州(ForestCantons)于1291年组成了一个防御同盟,被称为“永久同盟”(EverlastingCompact)。这个同盟奠定了现在最典型、最令人瞩目的联邦国家之一瑞士联邦(SwissConfederation)的基础。

勇敢的山地人同哈布斯堡家族之间的斗争持久而难忘。这场斗争的历史为英雄的勇敢与献身精神所渲染,成为振奋人心的瑞士爱国主义故事,读起来就像《伊利亚特》一样。但是,近代历史评论将故事的大部分浓缩成了散文。因此,英雄爱国者威廉·退尔(WilliamTell)反抗专制统治者格斯勒(Gessler)的故事已成传说,但其事实的核心就是反抗。

森帕赫战役

在14世纪早期,奥地利家族的利奥波德(Leopold)进犯各州,但在著名的莫尔加滕战役(Morgarten,1315)中被勇敢的瑞士人击败。此后不久,便又有5个州加入联盟,其中包括卢塞恩(Lucerne)、苏黎世(Zurich)和伯尔尼(Berne)。

70年后的1386年,利奥波德的后人率军攻打山地,但在森帕赫战役(Sempach)中遭到惨败。在此役中,出现了另一位爱国主义的传奇人物温克里德的阿诺德(ArnoldofWinkelried),他将奥地利军队的长矛尽可能多地揽入怀中,直至刺入胸膛,并将这些长矛拖倒在地,以此打破了长矛阵的阵型,嘴里呼喊道:“同伴们,我来为你们开路。”(195)当中世纪结束之时的1499年,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在与联盟的战斗中失利,双方签订条约结束战争时,实际上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瑞士联邦,并确立了它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但直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ofWestphalia),瑞士才正式脱离帝国。

瑞士人长期为自由而战的一个影响是培养了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后来因国内缺少战争的相关职业,瑞士战士便受雇于不同的欧洲君主;因此,虽然他们受训于自由的学校,但这些强健的山地人却成为最著名的雇佣军,转而支持专制主义。

367.胡斯派

约15世纪初,通过英格兰和德意志大学之间的交流,英格兰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学说开始在波希米亚(Bohemia)传播。这个新教派的领袖是布拉格大学教授约翰·胡斯(JohnHuss)。他的教义遭到康斯坦斯宗教会议的谴责,而胡斯本人则交由世俗政权处罚,于1415年被判处火刑(196)。次年,另一位改革家布拉格的哲罗姆(Jerome)也同样被烧死。

胡斯被烧死之后,剿灭其追随者的圣战马上开始。随之而来的便是15年残酷而悲凉的战争,并以胡斯派中激进分子的全部覆灭而告终,而其中温和的改革者则签订了条约保证其信仰自由。

368.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被奥地利家族世袭(1438)1438年,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Albert/Albrecht)被选帝侯们推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直到1806年拿破仑解散帝国,皇帝位几乎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虽然都经过正式的选举程序,但所选之人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后裔。(197)369.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统治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他执政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为宪政改革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使得德意志获得了内部和平,并同法兰西、英格兰及西班牙一样达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国家统一。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当时德意志的情况同美国建立初期《邦联条例》(ArticlesofConfederation)约束下建立的同盟极为相似:没有有效的中央行政机关,没有帝国赋税体系,也没有帝国军队。如果没有这些,皇帝的权力当然只能是名义上的。税收由议会投票决定,但税收并不交给他们。建立军队也要议会批准,但各邦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

人们认识到加强统一的必要性,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就是赋予皇帝更大的权力。但选帝侯与王公们完全贪图狭隘的自我利益,不会放弃任何特权与地位。皇帝的一位朋友绝望地说:“期待王公们的帮助,无异于在荆棘丛中找葡萄。”

在1495年召开的沃尔姆斯会议上,确实发布了永久和平宣言,严禁任何王公和城镇发动私战。国家之间的任何争端都应提交帝国法院(ImperialChamber),其裁决由帝国全力支持。该法庭令人想到联邦政府制度中的最高法院。但这次改革运动无果而终。地方利益集团太过强大,真正的民族感情太过缺乏。

马克西米利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尽管有着雄心勃勃的宏伟计划,但却水尽山穷,难以为继。在外,帝国四面楚歌,连失领地;在内,土匪横行,抢劫成风。皇帝可怜的话语:“人间之于我了无生趣;呜呼哀哉,德意志这片土地!”生动地揭示了中世纪结束时他的“祖国”所处的绝境。

(二)德意志文学的开端

370.《尼伯龙根之歌》

这是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德意志产生的首个民族文学作品。《尼伯龙根之歌》是中世纪伟大的德语史诗,成诗于1200年左右,由某位荷马式的天才根据六七世纪的德意志古老传说与诗歌改写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格飞(Siegfried),日耳曼传说和歌曲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民族大迁徙时期的阿提拉、狄奥多里克以及其他战士的名字和事迹融合在此诗中。

这个伟大的民族史诗传奇可以与萨克森祖先的《贝奥武夫》(详见第35条)相媲美。该诗粗糙而野蛮,诗中充满了激烈的战斗与可怕的屠戮,反映出史诗取材的原始歌谣所处时代的粗犷;但其中也体现出了忠诚和英勇这样的封建美德,同时也能看出基督教与骑士制度所产生的柔化影响的痕迹。

371.吟游诗人

同样是在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12、13世纪歌颂爱情的吟游诗人开始活跃起来。最杰出的吟游诗人是瓦尔特·弗格尔瓦伊德(WalteroftheVogelweide,1170—1227),他最让人受益的隽语:“妻子是女人最美丽的称呼,比贵妇更为荣耀。”这些吟游歌手的大多数情歌都优雅、殷勤、纯真,因而趋向于柔化德意志民族的举止,振奋其精神。

与吟游诗人的这些抒情诗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称为宫廷叙事诗的骑士传奇。其中一些作品采用了古典主题,但为其打下最好基础的是凯尔特-法兰西的《圣杯传奇》(HolyGrail)及《亚瑟王和圆桌骑士》(KnightsofKingArthur’sRoundTable)。骑士传奇的代表作是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WolframvonEschenbach,卒于约1220年)的《帕西法尔》(Parzival/Parsifal),叙事诗的主人公骑士帕西法尔是中世纪的浮士德。该诗的道德和精神教义是:只有通过谦卑、纯洁和人道,灵魂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中世纪即将结束时,人文主义研究引起了德意志学者的兴趣。结果是,在此后的300年里,德意志学者和作家最好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完成的,母语被年轻人或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缺乏品味,只适合下等的作品,因此民族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第五节

俄罗斯

372.俄罗斯的开端

约9世纪中叶,瑞典冒险家留里克成为定居在诺夫哥罗德附近芬兰湾海岸的一些斯拉夫和芬兰部落的首领,奠定了注定要成为欧洲强国之一的基础(详见第111条)。该国名为罗斯(Russia),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定居者的名字“Ros”。

几代人之后,这些北欧入侵者被彻底斯拉夫化了,完全认同了被其统治民族的语言、习俗、品味与情感。留里克的后裔的权力逐渐扩张到其邻近部落,直到几乎所有的西北斯拉夫人都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下。

373.蒙古人入侵

11世纪结束前,罗斯的统一几乎完全被摧毁。君主政体成了嫉妒而好战的小国组成的松散联邦,基辅的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和封建领主。这种状态为13世纪降临到罗斯的巨大灾难铺平了道路。

这一不幸指的就是鞑靼部落的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侵略并征服了这个国家(详见第238和239条)。蛮族征服者在这片不幸的土地上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暴行,罗斯的君主被奴役了250年,被迫效忠进贡。这段时期几乎是罗斯历史的空白。这一不幸使得斯拉夫人的民族化进程推迟了几百年。正是这种不幸,后来也降临到了希腊和东南欧的其他民族身上。

374.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罗斯人从蒙古人手中解放出来在鞑靼人统治期间,以莫斯科为中心及都城的莫斯科公国(Muscovy)逐渐开疆拓土,直到成为所有斯拉夫国家的领头羊。1470年,莫斯科君主吞并了大诺夫哥罗德(NovgorodtheMighty),此时的新罗斯国家已经强大到可以摆脱鞑靼人的奴役了。

莫斯科公国正是在伊凡大帝(IvantheGreat,1462—1505)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恶战,成功地摆脱了可恶的鞑靼人的统治,让自己的国家开始具备稳固君主制的特点。

伊凡是首位获得“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TzarandAutocratofalltheRussias)称号的人。他改进了法律,并致力于将欧洲国家更先进的文明引入本国。通过他与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帕里奥洛加斯(Palaeologus)的侄女结婚,俄罗斯与希腊的文化和学术建立了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莫斯科几乎成为了意大利的城市,在15世纪因奥斯曼势力推进而为背井离乡、流亡在外的希腊学者提供了避难所。

因此,在中世纪末期,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但因其被敌对国家封锁,所以很难在欧洲事务中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在它与里海、黑海之间的是鞑靼人;在它与波罗的海之间的是瑞典人和其他民族;在它与德意志之间是立陶宛人和波兰人。

伊凡大帝

第六节

意大利

375.民族政府缺失

意大利与除德意志外迄今讲述的所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中世纪末,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政府。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教皇与皇帝之间令人遗憾的对抗使得意大利分裂为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两大敌对阵营。

然而,中世纪时期确有爱国精神影响半岛上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形成某种政治联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爱国英雄里恩佐在14世纪发起的运动,该运动使得爱国的星星之火得以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燃起了每一位意大利人心中国家统一的激情。(198)376.罗马保民官里恩佐(1347)在1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教廷都设在阿尔卑斯山以外的阿维尼翁。在整个“巴比伦之囚”期间,失去了自然监护人的罗马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以奥西尼(Orsini)家族和科隆纳(Colonna)家族为首的贵族之间的苦斗使得城市街头经常动荡不安。都城各处都被他们的防御堡垒所占据,古代遗迹被改造成为军事据点,中世纪封建贵族对这些文物古迹造成的伤害要比蛮族入侵者严重得多。

在此次混乱中,从底层人民中出现了一位拯救者柯拉·迪·里恩佐(NicoladiRienzi)。通过长期研习古罗马自由与光辉的记载和遗迹,他满腔热忱勾画出宏伟的蓝图,不仅要将都城从混乱无序的不幸中拯救出来,还要恢复其原有的中心地位,使之成为世界的主人。

里恩佐

具有极高的禀赋和雄辩的口才,里恩佐轻而易举就鼓动人们起义反抗贵族的统治或者说是暴政,并成功成为了罗马新政府的首脑,头衔为“保民官”(Tribune)。他的职权几乎毫无限制,得以迫使贵族屈服,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给都城及其周边国家带来了一次最美妙的变革。秩序与安全取代了混乱与暴力,罗马共和国的美好时光似乎突然恢复,罗马民众也热情无限。这场非凡的革命引起了整个意大利以及半岛以外世界的注意。

先前计划取得的成功鼓舞了里恩佐,他开始实施以罗马为首都,将意大利所有的公国和自治区统一成共和国的措施。他向整个意大利派出使节,到君主的宫廷,到自治区的议会,劝说他们共创意大利的统一与自由。

其他意大利的爱国者也拥有同里恩佐一样的伟大梦想,其中就有这位平民保民官的朋友兼鼓励者诗人彼特拉克,“希望加入到光辉事业中并能青史留名”。吉本说:“如果激情能够倾听理智,如果私利可以让步于公益,那么意大利共和国的最高法庭和联盟就可以摒弃内部纷争,封锁阿尔卑斯山共御北方蛮族了。”

但意大利统一的时机未到。不仅有敌对派系和阶层的野心和私欲对民族运动造成的阻碍,还有平民爱国者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巨大困难。里恩佐被证明是一位不称职的领袖。他完全被自己的平步青云与惊人成功冲昏了头脑,很快便表现出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虚荣与弱点。里恩佐为自己加冕了七顶王冠,象征着圣灵赐予的七件礼物,名号为“罗马拯救者,意大利保卫者,人类、自由、和平与正义之友,令人敬畏的保民官”(DelivererofRome;DefenderofItaly;FriendofMankind,andofLiberty,Peace,andJustice;TribuneAugust)。

保民官过分的愚蠢行为很快就有了报应:人们不再支持他;教皇以反叛者与异教徒的罪名而开除了他的教籍;贵族们群起而攻之。里恩佐弃职逃亡。隐匿6年后,里恩佐与教会达成和解,教皇以元老的头衔把他送回罗马担任自己的代理人;但执政几个月后,他在一次突发的人民起义中被杀(1354)。

因此,英雄里恩佐和诗人彼特拉克的梦想均化为乌有。几个世纪的分裂,可耻地屈从于法兰西、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外国君主的战争与苦难之后,罗马却仍未成为自由、有序、团结的意大利的中心。

377.五大国

意大利的统一成为泡影,但中世纪后期见证了中北部地区无数小国合并成了大国。到15世纪中期,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分为五个所谓的“大国”(GreatStates):米兰公国(199),北方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个名义上的共和国,意大利中部的教会国和南部的古那不勒斯王国。

这些国家的形成及其所建立起来的某种权力平衡平息了城镇之间的野蛮纷争,最终给意大利带来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1447—1492)。

但是这些大国跟小国一样,也是彼此嫉妒,且也正是因为他们不能协同作战,使得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可以长驱直入,从半岛的一端打到另一端(详见第343条)。因此,意大利再一次向北方“蛮族”敞开了大门,这就是外国奴役半岛的开端;之后的3个多世纪里,意大利注定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

378.文艺复兴

尽管在此期间为创造共同的理想与情感做了很多事情,但直到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也没有建立起民族政府,可这却是唯一能够达到政治统一的方法。

在意大利,文学艺术承担了其他国家里战争的角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的启发和成就使得意大利人认清了自我,为创造民族和国家共同的自豪感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这种灿烂的文学与艺术热情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它将引导意大利人民在时机成熟之时走向共同的政治生活。

此处,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必须讲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ThePrince)。在这本杰出的著作中,作者满怀爱国深情,指出了在现有的混乱、物质与精神条件下,意大利如何能够像英格兰、法兰西或西班牙一样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意大利的救世主兼新国家的缔造者必须是一位强大的专制君主,在作者心目中,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正是这一人选。建立大业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道德顾虑,要准备使用一切手段,不管多么残忍、不公、邪恶,都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君主建立了统一的意大利之后,那么他必须代表人民正义施政。

马基雅维利指导王公们依此方式在中世纪破败的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国家,事实上正是此时意大利的独裁者们建立各自公国的方式;但是,他应该认真地告诫任何一位以无德之道治国且很快反对他和他的教义的人,特别是在北方,猛烈的抗议与谴责仍未平息。然而,马基雅维利有足够的追随者,因此,该作品对16、17世纪的政治道德有着巨大而邪恶的影响。虽然有些夸大,但维拉里(Villari)说:“毫无疑问,《君主论》比任何世界上的其他书籍都对真实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作用力,并且在中世纪欧洲的解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79.萨沃纳罗拉

佛罗伦萨修道士兼改革家季罗拉莫·萨沃纳罗拉(GirolamoSavonarola,1452—1498),是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最值得关注的人物。

萨沃纳罗拉曾是希伯来先知兼罗马监察官,在以利亚(Elijah)时代之后,世上再未出现过一位如此正义的传道者。他谴责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的奴役者与腐蚀者;大声疾呼,反对罗马臭名昭著的波吉亚家族(Borgias)的罪孽;为抵制文艺复兴时期的异教趋势而斗争;愤慨地谴责修道士的肆意挥霍;预言因教会的堕落、时代的异端与邪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及全世界都会受到神的惩罚。

他强有力的布道警醒了佛罗伦萨的良知。在萨沃纳罗拉建议下,妇女们将自己的服饰和其他美丽的艺术品拿出来,堆在佛罗伦萨的街头,像对待废品一样付之一炬;他甚至还敦促佛罗伦萨建立神权政体,尊基督为国王。但最后,敌人采取行动打垮了这位改革者,将他判处死刑,绞死焚烧,骨灰撒入阿尔诺河。

萨沃纳罗拉可以被认为是15世纪的最后一位中世纪改革先驱;然而,他却不是新教的先驱,因而不能被看作是与路德同样意义的改革者。萨沃纳罗拉坚定地站在天主教的立场上,赞同教皇神权天授。他的改革是在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异教与不端倾向,并发动了对人文主义者及其异教研究的战争,宣称在信仰方面,一位老妪都比柏拉图更聪明。他以同样的方式反对艺术复兴,对清教徒的他来说,恢复异教过去厚颜无耻的低下道德与恶劣品质似乎极为危险。

萨沃纳罗拉

第七节

北方诸国

380.卡尔马联盟(1397)

9、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迁徙,使北方人口中的一些最优秀的元素消耗殆尽。因此,这些国家并未发挥它们在中世纪历史上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各国最高统治者与贵族之间不断的纷争也是导致自身虚弱的另一个原因。

1397年,挪威、丹麦和瑞典三个王国成立卡尔马联盟(UnionofCalmar),团结在有“北方的塞米勒米斯”(theSemiramisoftheNorth)(200)之称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MargaretofDenmark)的领导之下。他们签订了一项条约,规定每个国家都应保持自己的体制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尽管同盟国对这个联盟寄予了厚望,但条约却经常不被遵守,结果只带来了嫉妒、敌对与战争。

因此,北欧诸国在中世纪后期的历史上乏善可陈;但在近代初期,可以看到作为独立君主国的瑞典发展迅速,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土地所有制形式是社会或经济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土地私有制几乎普遍存在于现今大多数的文明民族,而处在原始文化阶段的种族,土地通常被认为是氏族或部落的共有财产。封建制度中的土地所有制兼具上述两种大所有制的特性。

(2)小块采邑所有者不允许行使统治权中的某些重要职权。因此,估计10世纪时法兰西有7万采邑所有者,但其中只有一两百人拥有“铸币、征税、立法、司法”的权力。——Kitchin’sHistoryofFrance(《法兰西史》,基钦著),vol.i,p.191(4thed.,Oxford,1899)。

(3)然而,却是以永佃权(emphyteusis)为名。

(4)采用领地(feuds)一词,因为feud一词本意为“长期不和、敌对”,故有此称。——译者注(5)为了说明豁免授权,可以把它比作近代国家授予大学或其他团体董事会的特许状,此状赋予该机构有限的立法和司法权;或者更好的例证是美国政府经由宪法批准可以设立准州(Territory),并赋予其州的权利。联邦制度(Federalism)实际上提供了很多同封建制度的有益类比。

(6)拉丁词“homo”(人),衍生出“homage”(效忠)。

(7)监护权(rightofwardship)是当封地继承人还未成年时,封建领主承担继承人的监护责任并享有采邑收入,直到继承人成年为止。婚姻权(rightofmarriage)是封建领主为其未成年的女性被监护人选择丈夫的权利,“以免敌人成了自己的封臣”。

(8)“serf”(农奴)和“villain/villein”(隶农)这两个术语,虽然在一些国家代表不同阶层,但许多作家经常混用。因此,英格兰作者通常使用“villains”(隶农)和“villainage”(隶农制度)这两个词来表示诺曼征服之后被奴役的英格兰农民。而本书中所使用的“serf”(农奴)和“serfdom”(农奴制度)仅限于本条所定义之意。

(9)有一些自耕农,以及城镇中大量的自由工匠、商人和居民,真正奴隶的数量很少,几乎在10世纪末之前就消失了,要么被解放,要么被升到农奴的最低等级,这是迈向自由的进步。在著名的《末日审判书》(详见第168条)中记载,英格兰只有约25000名奴隶。

(10)起初,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农奴的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垄断者压迫和勒索的方式。

(11)不同的事件和环境标志着欧洲各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消亡(详见第十九章)。在英格兰是1455年—1485年间被称为玫瑰战争(WarsoftheRoses)的王位争夺战,许多贵族死于非命或地产被毁,给了那里的封建制度致命一击。法兰西封建制度的崩溃可能要追溯到1448年查理七世建立正规常备军,然而,这个制度的余烬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Revolutionof1789)时期才被清除。15世纪后半叶,西班牙的封建贵族在费迪南(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的手上受到了致命打击。

(12)Oman’sTheDarkAges(《黑暗时代》,奥曼著),p.512。

(13)恐怖统治(ReignofTerror/laTerreur)是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中某个历史阶段的称呼。其起始时间有争议,有人认为始于1793年革命法庭(RevolutionaryTribunal)的成立,也有人认为始于1792年的“九月屠杀”(SeptemberMassacres),甚至有人追溯到1789年首个人被推上断头台;但一致认为1789年热月政变(ThermidorianReaction)中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被处死为结束的标志。此间有16000多人被官方判处死刑,但实际数量要远超于此。——译者注(14)Brunner,DerReiterdienstunddieAnf?ngedesLehnwesensinhisForschungenzurGeschichtedesdeutschenundfranz?sischenRechtes(“骑士与封建制度的开端”,《德法法学史研究》,布伦纳著),(Stuttgart,1894)。此为关于发现采邑制度和骑士制度的开端或者说发展之实质的重要研究。

(15)“如果比武双方要求使用锋利的武器,并用尽全力将对方置于死地的话,则称之为死战(jouteal’outrance),也频繁发生。”——Cutts,ScenesandCharactersoftheMiddleAges(《中世纪的事件与人物》,卡茨著)。“死战事实上就是一场决斗,唯一与战场的磨炼不同,是前者出于自愿,而后者则是被法律所迫(详见第58条)。”——James,HistoryofChivalry(《骑士制度史》,詹姆斯著)。

(16)其实,堂吉诃德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世界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已,塞万提斯讽刺的是他那个时代传奇小说作家的花哨辞藻,联想一下斯宾塞的《仙后》(Spenser’sTheFaeryQueene)。塞万提斯写书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游侠骑士了。

(17)“当所有为哈罗德而战的人的土地被没收时,那些愿意承认威廉为王的人被允许赎回自己的土地,要么立即付钱,要么抵押付款。”——Stubbs,Const.Hist.(《英格兰政治体制的起源与发展史》,斯塔布斯著),vol.i,p.258。

(18)“毫无疑问,上层实际上被剥夺了最多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像分佃户这样小的所有者在土地上仍然处于附庸地位。”——Ibid.(同上),vol.i,p.260。据说威廉的许多诺曼追随者强占了2万撒克逊所有者的土地。

(19)因此有了“Curfew”(宵禁)这个词,couvrir即cover(覆盖),加上feu即fire(火)。

(20)forest(森林)一词此处应用于狩猎场,指的并不一定是绵延的林地,而只是未开垦的土地上面长满杂草和灌木的猎物藏身处。

(21)关于征服对英格兰语言与文学的影响,详见第328和329条。

(22)ICor.(《哥林多前书》)ii,15。

(23)Jer.(《耶利米书》)i,10。

(24)维护君权的但丁削弱了这个观点的力量,指出月亮常常遮住太阳,但太阳却永远遮不到月亮。

(25)该主题的最佳描述,可参考Bryce’sTheHolyRomanEmpire(《神圣罗马帝国》,布莱斯著)。

(26)为改善这一状况,罗马教廷成立了枢机团(SacredCollegeofCardinals),在教皇尼古拉二世(PopeNicholasII)的授意下,于1059年拉特兰会议(LateranSynod)上创立。起初是由罗马及其周边教堂的主教、司铎和执事组成;后来,开始从更大的范围内选出成员。1585年,枢机团的成员人数定在了70人,人员空缺由教皇决定填补。虽然起初低职罗马神职人员享有确认的特权,但现在枢机团拥有选举教皇的专有权力。这个选举委员会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但其创立未能立即让教皇选举遵章守纪,或免除世俗的干预;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权力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还因为有些教皇任命了难以服众的人进入了枢机团,因而易受腐败的影响。

(27)格里高利七世之前的改革派教皇有:克莱门特二世(ClementII,1046—1048)、利奥九世(LeoIX,1048—1054)、维克托二世(VictorII,1054—1057)、斯德望九世(StephenIX,1057—1058)、尼古拉二世(NicholasII,1058—1061)以及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II,1061—1073)。

(28)Alzog,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会史手册》,阿尔佐格著),vol.ii,p.490。

(29)simony(买卖圣职)指的是买卖教会的神职,这一罪名来源于SimonMagus(行邪术的西门)想通过给彼得金钱以购买受圣灵的力量。——Acts(《使徒行传》)viii,9-24。

(30)神职人员和修道士仍然保留了名义上的选举权,但通常选举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典型案例详见第228条。

(31)Henderson,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纪历史文献选读》,亨德森著),p.377。

(32)Lea,StudiesinChurchHistory(《教会史研究》,李著),p.363。

(33)此言部分参引Psalms(《诗篇》),xlv:7,“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译者注(34)Bowden,TheLifeandPontificateofGregorytheSeventh(《格里高利七世的生平与教职》,鲍登著),vol.ii,p.376。

(35)贝拿勒斯(Benares),1957年更名为瓦拉纳西(Varanasi),印度教圣地、著名历史古城,现存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译者注(36)有记载的最大结行人数为7000人,由一位大主教带领,于1064年启程。

(37)此时中国为北宋神宗赵顼(1048—1085)统治年间,塞尔柱帝国与北宋并不接壤,全盛时期其国境也未及现今中国边境。——译者注(38)Kluckhohn,GeschichtedesGottesfriedens(《神命和平史》,克拉克洪著),p.38。

(39)一些教令将休战定在了星期三晚上到星期一早上。

(40)圣战得名Crusades(十字军东征),源自古法语词crois(十字架)。

(41)库格勒(Kugler)表示,编年史作家所记录的庞大数字只能被理解为“人数众多”,当然只是模糊的猜测或估算。

(42)圣枪(HolyLance),常称为朗基奴斯之枪(LanceofLonginus),又称圣矛(HolySpear)、命运之矛(SpearofDestiny),基督教圣物。该枪为百夫长朗基努斯用以刺穿耶稣基督侧腹。“但是有一个士兵用枪刺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来。”——译者注(43)困扰国王良心的行为是他在一座教堂里烧死了逃到那里避难的1300人。

(44)在1196年—1197年间,主要由德意志人组成的军队向叙利亚进发并对其展开了军事行动。此次东征由德意志的亨利六世发起,最后他的早逝断送了此次远征,使之以失败告终。此次远征有时被认为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那样的话,东征次数就上升至九次。

(45)达尔马提亚王国首都,现为克罗地亚西部港口城市扎达尔(Zadar)。——译者注(46)Gibbon,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著),chap.lxii,note53;quotedbyFinlay,HistoryofGreece(《希腊史》,芬利编),vol.iii,p.172.RecallChaucer’sKnight’sTaleofPalamonandArciteandShakespeare’sAMidsummerNight’sDream(回顾一下乔叟的骑士故事《派拉蒙和阿赛特》及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47)即罗马尼亚帝国(TheEmpireofRomania/ImperiumRomaniae),被迈克尔八世所灭。——译者注(48)Isaiah(《以赛亚书》),xi:6;Psalm(《诗篇》),viii:2。——译者注(49)魔鬼(Devil),此处即指基督教所称的堕落天使“撒旦”(Satan)。——译者注(50)有关法兰西儿童十字军命运的那部分记载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实际上没有足够理由反驳。——Kugler,GeschichtederKreuzziige(《十字军东征史》,库格勒著),p.307andnote。

(51)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6—1220)由匈牙利和塞浦路斯(Cyprus)的国王率领。其兵力损耗于埃及,没有任何结果。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7—1229)由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率领,从萨拉森人手中胜利收复了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的其他几座城市。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9—1254)由法兰西国王人称“圣路易”的路易九世率领。却在埃及遇到了灾难。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1272)是在13世纪末,因新的不幸事件降临在了巴勒斯坦基督教王国而引发。东征的两位主要领袖是法兰西的路易九世和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一世。路易指挥军队在北非的突尼斯(Tunis)与摩尔人作战,却因瘟疫而命丧于此,这队东征人马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意义。然而,爱德华带领的这队大军相对幸运,成功地占领了拿撒勒(Nazareth),并于1272年迫使埃及苏丹同意签署了一项有利于基督教徒的条约。

(52)西班牙产生于长期的宗教战争,战争对西班牙民族性格的影响,详见第351条。

(53)书中有“现在普鲁士(Prussia)的一部分”之表述,但如今,普鲁士已不复存在,书中所指地区现为波兰(Poland)、俄罗斯(Russia)、立陶宛(Lithuania)、拉脱维亚(Latvia)、爱沙尼亚(Estonia)的沿波罗的海(BalticSea)地区。——译者注(54)哥尼斯堡(K?nigsberg),曾先后为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的首府,现今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译者注(55)马林堡(Marienburg)为现今波兰城市马尔堡(Malbork)。——译者注(56)“从而导致了德意志最后一次大规模东扩。”(Tout,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权与神权》,陶特著),p.380)。德意志的领土深入了斯拉夫腹地。

(57)heretic、infidel、pagan这三个词均表示不信仰基督教的异端人士,如不同时出现,则视上下文翻译为“异端”或“异教徒”,但其实各有侧重:heretic指信仰与基督教相对的异教信仰之人;infidel多指没有宗教信仰之人;pagan则多指信仰世界主要宗教以外的宗教之人。——译者注(58)该词源自Albi(阿尔比),是其教义盛行的城市和地区的名称。

(59)据说在大屠杀之前,一个十字军战士问西托(Citeaux)修道院院长,战士们如何区分他们是异教徒还是真正的信徒呢。据说他回答道:“送他们去见上帝,上帝自己便会区分。”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因为它只出现在了一位编年史作家的笔下。——Alzog,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会史手册》,阿尔佐格著),vol.ii,p.666。

(60)但因为第四次十字军团所犯下的罪行(详见第210条),东部皇帝可能已经能够无限期据守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对抗奥斯曼人。

(61)风车主要在尼德兰(Netherlands)用于从洼地将水泵出,从而成为现今荷兰王国(KingdomofHolland)的重要财富。

(62)正如斯蒂尔(Stille)引用西斯蒙第(Sismondi)的话:“如果有人问我,中世纪时期是什么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发展,我会毫不迟疑地说,是朝圣者去圣地所获得的地理知识。”

(63)亨利·裕尔(HenryYule)上校谈到马可·波罗的旅行及其作品的影响之时表示:“他的书最终给了地理研究的激励,以及在地球东极竖起的灯塔,都有助于为匹敌共和国的伟大儿子……指明了目标。他的作品至少是将新世界拖到我们眼前的幸运链的一环。”——IntroductiontoTheBookofSerMarcoPolo(London,1875)(《〈马可·波罗之书〉导读》),p.103。

(64)BeggingFriars(乞食修会、乞食修士)一词源自fratres/frères,意为brethren(兄弟)。

(65)托钵修会没有长期完全依赖“志愿体系”作为支撑。他们开始更为自由地解释自己的绝财誓言,并认为当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财产交到教皇手中时,就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而他们自己只是单纯享有使用权。新的宗教组织逐渐进入了修会中最富有的行列。

(66)卡农·杰索普(CanonJessopp)谈到圣方济各会的创始人时如是说:“圣方济各是13世纪的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但教会没有抛弃他。”——TheComingoftheFriars(《托钵修会的缘起》,杰索普著),p.47。

(67)Jer.(《耶利米书》)i,10。

(68)这一著名的教皇诏书被称为《教士不纳俗税》(ClericisLaicos)。——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纪历史文献选读》,亨德森著),p.432。

(69)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Captivity)为公元前597年—前538年间,犹太王国(KingdomofJudah)的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囚禁。此处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常称“阿维尼翁之囚”(AvignonPapacy),作者用“巴比伦之囚”借指这一特殊时期。——译者注(70)Pastor,HistoryofthePopes(《教皇史》,帕斯托尔著),vol.i,p.69。

(71)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俗名。——译者注(72)此处“她”指代被引文字上文所描绘的“罗马天主教”(TheRomanCatholicChurch)。——译者注(73)Essayon“VonRanke’sHistoryofthePopes.”(散论《兰克教皇史》)。

(74)蒙古人和奥斯曼人显然属于游牧或畜牧部落和民族的大家庭,经常用多个名称指代,如塞斯人(Scythic)、图兰人(Turanian)或乌拉尔阿尔泰人(Ural-Altaic),亚洲中部及北部的草原是他们的主要的发源地。

(75)在任何地方看到蒙古人统治下的艺术与建筑的异军突起,都不应忽略与之有过接触的中国、波斯、印度和西亚对其文明的影响,因其建筑师和工匠一般都来自于被征服的种族或西欧的城市。

(76)M.Abel-Remusat,Melangesasiatiques(《亚细亚杂纂》,雷慕沙著),tomei,sec.8,pp.129-145,“Discourssurl’originedelaHierarchielamaique.”(论喇嘛等级制度的起源)。

(77)M.Abel-Remusat,Melangesasiatiques(《亚细亚杂纂》,雷慕沙著),tomei,sec.24,“SurlesrelationspolitiquesdesRoisdeFranceaveclesEmpereursmongols.”(法国国王与蒙古大汗的政治联系)。

(78)Creasy,HistoryoftheOttomanTurks(《奥斯曼帝国史》,克雷西著),chap.i。

(79)奥斯曼一世(OthmanI,1288-1326),或Osman,该词不仅源自Ottoman,还源自奥斯曼人最喜欢用在自己身上的Osmanlis。

(80)加尼沙里军团(Janizaries/Janissaries),奥斯曼苏丹的禁卫军、皇家卫队,第一只欧洲常备军。又译耶尼切里军团、新军、苏丹亲兵等。——译者注(81)阿夫拉西亚普(Afrasiab)是波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名字。

(82)很多城市是以“burg”结尾,该此本意为“堡垒”,因而中文经常译为“堡”(bǎo),如现今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以及文中提及的马林堡(Marienburg)等,但该字在中文地名中经常读作pǔ或pù,如十里堡、白家堡等。——译者注(83)首先,城镇里的每个住户都是这块封地上的封建领主的租户,并各自在租金和兵役方面对其负责,但后来许多城镇形成了自治城市,开始代表市民向其封建领主负责。正是这些城镇以自治城市开始行事之后,才成为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84)该词源自古日耳曼语“hansa”,意为“同盟”或“联盟”。

(85)在11世纪,米兰大主教阿里伯特(Heribert/Aribert)发明了该城的旗帜,由一根柱子支起的十字架,并在战车上升起,因此称为carroccio(插有军旗的战车)。战车由四轭牛牵引,模仿古代的约柜方舟(ArkoftheIsraelites/ArkoftheCovenant),是军队在战场上的集结地。许多其他城镇效仿米兰,因而,意大利的城镇在“其所珍视的一切标志和象征”的旗帜下,向短暂却辉煌的自由进发。

(86)皇帝保留向城镇派遣代表以及当其有机会访问意大利时为其军队提供食物、饲料和住宿的权利。

(87)这些名称源自于德语,最后成为了各派的称呼。笼统地讲,可以说吉伯林派代表入侵的日耳曼元素,并赞成封建贵族的社会制度,而归尔甫派代表古罗马人民并支持自由民主制度。

(88)Cantoxxi,7-19。

(89)比萨同样位于利古里亚海岸,在热那亚以南不远处。1070年,两个共和国海军之间打响了第一场战斗。之后的两个世纪里,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座城市几乎战事不断,最终导致了比萨势力的彻底瓦解。跟热那亚一样,比萨现今也有许多建筑遗迹,其中有著名的斜塔(LeaningTower),该塔在其商业繁荣时期就已巍然屹立。

(90)攸克辛海(EuxineSea)是黑海(BlackSea)的希腊语旧称。——译者注(91)佛罗伦萨(Florence),原译翡冷翠(Firenze)。——译者注(92)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是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度下建立的一种保护民主制度不受破坏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雅典公民,如经公民投票,认为其有成为僭主进而威胁民主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票数,便会被放逐出城邦10年。因投票时会将所投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之上,因而得名。——译者注(93)该家族名声最为显赫的两位是被称为“民友与国父”的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de’Medici,1389—1464),以及他的孙子被授予“伟大的洛伦佐”称号的洛伦佐(Lorenzo,1448—1492)。

(94)农奴制在城镇先被废除,并通过直接的行动和间接的影响,成为废除乡村农奴制的最大力量之一。

(95)“以任何形式参与到零售勾当中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其侮辱本族名誉的人控告到德高望重之人那里;而如果他真的通过从事了这一不光彩的职业而玷污了父辈,那么他应入狱一年并被禁止从事该行业。”——Laws,xi,919(Jowett’strans.)(《法律篇》,乔伊特译)。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谈到这个治理最好的国家时,他说:“市民……不应过劳工或商人的生活,因为此种生活卑贱且有损美德。”——Politics,vii,9(Jowett’strans.)(《政治学》,乔伊特译)。

(96)近代工业制度明显是中世纪城镇的产物,就如近代欧洲贵族政治是中世纪封建城堡的产物一样。当然,二者均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力量极度改良了。

(97)在英格兰的郡县乡村地区,最先或几乎最先形成了这一阶层。然而在欧洲其他国家,直到晚些时候,农民阶级才加入这一等级。

(98)在英格兰,城镇首先被要求派代表参加议会是在1265年(详见第311条);法兰西的第三等级代表同贵族和神职人员首次并肩而坐是在1302年(详见第338条);在阿拉贡(Aragon)和卡斯蒂利亚的城镇代表允许参加议会分别在1133年和1162年;德意志的自由城镇代表在定期会议中获得席位是在亨利七世统治时期(1308—1313)。

(99)教学专业化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开始将人类知识作为一个分支”,康帕亚(Compayré)说,“因而为近代科学铺平了道路,值得尊敬。”中世纪大学里学院的数量并不固定,通常有四个:神学院(FacultyofTheology)、医学院(FacultyofMedicine)、法学院(FacultyofLaw)和人文学院(FacultyofArts)或哲学院(FacultyofPhilosophy)。文科课程包括现今的文理课程,为其进入其他三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到此就打住了。

(100)因此,在1229年,教廷成立了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ofToulouse)以打击阿尔比派异端;1158年,腓特烈·巴巴罗萨授予所有学生,特别是“神学和神法专业学生”,各种特权,确信无疑法学家们可以维护君权;1349年,在大瘟疫肆虐之后,佛罗伦萨建立了一所大学目的是填补人口不足。

(101)有些专家否认萨莱诺大学是大学,但它确实是大学,但只是没有长期保持独立存在,而成为1231年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的医学系。

(102)在上述情况中至少有两例,推动力主要源于想要把现有的学校建设成为真正的大学并赋予其强大的特性;一位是博学的法学家伊纳留(Irnerius,1070—1138),给博洛尼亚大学带来了最早的声望;还有伟大的哲学家阿伯拉尔,在其推动下产生了后来的巴黎大学。非洲人康斯坦丁(Constantine,卒于1087),与萨莱诺大学的早期历史紧密相关,是一位传奇人物。

(103)Rashdall,TheUniversitiesofEuropeintheMiddleAges(《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拉斯达尔著),vol.i,p.153。

(104)大学社团在南北方大学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在博洛尼亚大学的老师或教授被排除在协会之外,而在巴黎大学的教职员工却是协会的管理人员。因此,出现了两类大学:由学生团体掌控的所谓学生大学,与教工负责管理的教师大学。此处有必要指出“university/universitas(大学)”一词本意就是指任何种类的社团,可以是商人或手工业行会,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同乡会。

(105)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y/Ptolemaeus,约100—170)是一位希腊-罗马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兼诗人。其著述《天文学大成》(Almagest)中丰富和完善了“地心说”;另著有《地理学指南》(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等。——译者注(106)在博洛尼亚大学,解剖学的学习最为先进,每名学生每年都会见习一次解剖。

(107)正是这种大学的贫穷才使得一些不满的学生或教师很容易移居或退出,此种情况变得极为常见。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在当地受了委屈,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从一个城市逃往另一个城市,而几所年轻大学便起源于此种迁徙。

(108)圣安瑟伦开启了唯名论者(Nominalists)和实在论者(Realists)之间的学术大论争,在中世纪的学校里从未完全停止。这场辩论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观点学说的批判。关于这次漫长论争的记述,定需检索和阅读哲学文献。

(109)在这些阿拉伯哲学家和医学家中,最著名的是东方的阿维森纳(980—1038)和西方的阿威罗伊(卒于1198年),后者被但丁誉为“伟大的注释家”(Inferno《地狱》,cantoiv);而犹太学者和哲学家中则以摩西·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为代表。

(110)另一位仅次于上述经院大学者的是波那文都(Bonaventura,1221—1274),被赋予“六翼天使博士”(SeraphicDoctor)头衔。他是方济各会修士,并且与其说是经院哲学家还不如说是神秘主义者。

(111)这并非对这种方法的首次尝试。在12世纪,伦巴第的彼得(PeterofLombard,卒于1164年)写了著名的《格言四书》(FourBooksofSentences),这为其赢得了“格言大师”(MasterofSentences)的称号。这部著作是早期教父及博士著作中短篇语录的合集,在某种程度上为阿奎纳的《神学大全》奠定了基础,是一本写过的最流行的教材,在学校作为神学手册使用了300多年。

(112)教皇利奥十三世(PopeLeoXIII,1878—1903),本书修订再版时间为1902年,此时该教皇仍在位。——译者注(113)转引自Erdmann,HistoryofPhilosophy(《哲学史》,埃德曼著),vol.i,§212,9。

(114)近代演绎科学原理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提出的归纳法(Inductivism),是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材料出发,通过排除法来发现周围现实的各种现象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推理方法。——译者注(115)AHistoryoftheWarfareofSciencewithTheologyinChristendom(《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vol.i,p.386。

(116)然而,有些人将“最后的经院学者”这一称谓赋予了德意志哲学家加布里埃尔·比尔(GabrielBiel,卒于1495年)。

(117)许多作者将这个术语应用于更狭义的情况下,专指古典艺术的复兴;但这轻视了最重要的多面发展阶段。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一场智识运动。正是这一智识特性赋予了其在世界人类宗教、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18)巴尔赫(Balkh)为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Bactria/Tokharistan)的都城巴克特拉(Bactra),中国史书称该国为大夏。现位于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会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附近。——译者注(119)民族语言文学(vernacularliterature)即用平民百姓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欧洲专指非拉丁语文学。欧洲早期的民族语言文学包括爱尔兰文学、威尔士文学、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哥特文学等。——译者注(120)吟游诗人、游吟诗人、行吟诗人、吟唱诗人,均指游走于各地吟唱诗歌的诗人或歌手。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Troubadour”、“Trouveur”、“Minnesinger”、“scald”、“bard”、“gleeman”等。——译者注(121)盖乌斯·梅塞纳斯(GaiusCilniusMaecenas,公元前68—8),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Octavian)的谋臣,是奥古斯都时期诗人(Augustanpoets)的重要赞助人。他的名字成为富裕、慷慨、开明的文学艺术赞助者的代名词。——译者注(122)Inferno(《地狱》),i,85-87。

(123)阿提卡的都城(Atticcapital)就是雅典(Athens),现今希腊(Greece)的首都。阿提卡(Attica)为当时的行政区划,比现今的阿提卡区略小。——译者注(124)Voigt,DieWiederbelcbungdesclassischenAlterthums(《古代经典的复活》,福格特著),3ded.,vol.i,p.22。

(125)Voigt,DieWiederbelcbungdesclassischenAlterthums(《古代经典的复活》,福格特著),3ded.,vol.i,p.80。

(126)乍一想,此主题似乎与人文主义运动毫不相关,似乎更近于艺术复兴;但相较而言,它真的同此时讨论的文艺复兴阶段密切相关,因为古代遗迹吸引彼特拉克的既非工艺又非美学,而是纯粹的历史情感。

(127)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和多纳泰罗(Donatello)为了研究古代遗迹,在15世纪初到访罗马之事被误解便是最好的例证。那时罗马人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对古城的遗迹都毫无感受可言。在被告知这些艺术家满腔热情地检测古都檐壁的残片,并雇佣劳力挖开古建筑的地基时,瓦萨里(Vasari)补充道:“流言在罗马传开,艺术家被称为寻宝者,……人们认为他们是为了发现宝藏而研究探地术的人。”艺术家对这片遗迹还抱有其他目的对罗马本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128)彼特拉克还代表着近代精神的其他方面和品质,但是无法一一叙及。但他对自然的动人浪漫感情,必须再多说几句。其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作品是描述他登上阿维尼翁附近的冯杜山(MountVentoux)巅时有感于它的美景而作。这是世界上的新事物,即近代登山的起始。这在古代极为罕见,而在中世纪显然不存在,即便但丁也是每每谈山色变。没有什么比对自然宽广博大的新情怀更能区分近代人和中世纪人的了。——Burckhardt,TheCivilizationoftheRenaissanceinItaly(《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p.177。

(129)“若真如此,除了自然界的隐蔽力量之外,没有任何事物不是起源于希腊的了,因而认为希腊老师赫里索洛拉斯同其佛罗伦萨学生的接触点是文明史上决定性的时刻也便合情合理。”——Symonds,TheRevivalofLearning(《学术的复兴》,西蒙兹著),p.113。

(130)这些损毁主要因为书写材料的稀缺,导致中世纪抄写员抹去旧羊皮纸上的原始文本,从而可以二次利用。这样一来,许多古典作家的作品就被损毁了。然而,有些早期文本并没有被完全擦除,因此通过化学试剂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但人文主义者对这种重写本的价值一无所知,因此没有搜寻此类文稿。

(131)美第奇图书馆(MediceanLibrary)又名美第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藏书有写本11000多册,早期印刷书籍4500多册。由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教皇克莱门特七世(ClementVII)出资兴建,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风格主义(Mannerism)的代表,于1571年对外开放。——译者注(132)佛罗伦萨柏拉图学会(PlatonicAcademyatFlorence),又称佛罗伦萨新柏拉图学园(NeoplatonicFlorentineAcademy),格弥斯托士·卜列东(GemistusPletho)在佛罗伦萨大会议上提出重新引入柏拉图思想,进而成立了这一组织,由马尔西利奥·费奇诺(MarsilioFicino)领导,美第奇家族从科西莫·德·美第奇资助至洛伦佐离世。——译者注(133)一些荷兰作家声称这项发明的荣誉属于哈勒姆的科斯特(CosterofHaarlem),但除了不可信的传说之外,却没有任何其他佐证。应该指出的是,这项发明的实质并非在于活字可以自由移动,而是其在模具中进行浇铸,因而大小完全相同,可以随意组合或重组,并不会不整齐或者散乱无章。最近丁韪良博士(Dr.Martin)的著作《汉学菁华》(TheLoreofCathay)中记述(第27页)印刷术为中国人发明,令人耳目一新,此处全段摘录如下:“(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700年,此项技艺便已经在中国采用了,但却并非像他和福斯特一样秘密使用,而是一个极为流行的产业。这项技术的诞生非同凡响。一位暴君决心铲除儒家思想,于是焚烧了圣贤之书,但书籍部分通过记忆部分通过藏于屋墙之内的残本恢复了。唐太宗(EmperorTaiTsung,627)决心让神圣的遗产不再毁于火患,因此将书籍内容刻于石头之上。170块花岗岩上面刻着13种经典著作的文本,石碑现今犹存于西安府(HsiAnFu),近代的仿刻立于北京国子监(ConfucianUniversityatPeking)。皇命刻石完成不久,通过碑拓的方式令所有学者皆可阅读的想法应运而生,那就是印刷术。虽然千年已过,但这一技艺在中国并未发生太大变化。……雕版印刷术发明不久,便有人尝试用活字印刷,但未能取代这种原始方法,中国人没有幸运地发现被称为‘铅字’的合金。”〔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翻译家。从道光三十年(1850)到宁波传教到1916年在北京离世,共在华生活了66年。曾先后出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创立北京崇实中学(现北京二十一中学),为首任校长。他将外国著作如《万国公法》(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等翻译成中文,并用英文写作中国题材的作品如上述援引的《汉学菁华》(TheLoreofCathay)和晚年所著的《中国的觉醒》(TheAwakeningofChina)等。可能由于成书时期的历史条件所限,上述注释中所引内容几处似有讹误:(1)其中提到的石碑为唐石经,即“开成石经”,是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并非文中所述的十三经;(2)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并非始于文中所述的唐太宗(627)年间;(3)唐石经石碑数量为114块,并非上述的170块。另外,唐石经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文中所述近代仿刻称为“十三经刻石”,又称乾隆石经,除仿刻了唐石经中的十二经外,补刻《孟子》,所刻十三经由蒋衡花费12年书写而成,共刻石碑190座。——译者注〕(134)这是当时意大利人表达其对粗鲁的北方人的轻蔑称呼。

(135)中世纪的建筑逃脱了这一责难。其形态从未失去活力或发展与变化。中世纪时期,许多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在意大利主要有五种形式:拜占庭、伦巴第、萨拉森、哥特和罗马。文艺复兴时期是罗马式风格,其主要特点源自古罗马建筑,备受意大利建筑师的青睐。在此种复古热情的影响下,与半岛上保存的遗迹一样的罗马式建筑被更蓄意地精确再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享有盛誉的伟大建筑师有: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1377—1444),以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为蓝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穹顶之一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BattistaAlberti,1405—1472),设计了著名的里米尼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ChurchofSaintFrancis);布拉曼特(Bramante,1444—151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还有米开朗基罗(1475—1564),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的雄伟穹顶,也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136)当时的希腊教会,在为圣人画像时,不允许改变人物的传统表情和姿态。

(137)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雕塑更少地归功于古代艺术,因为古典绘画范例很少。因此,虽然古代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影响很大,但却是间接影响。

(138)布鲁内莱斯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尼古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有着同样的关系。瓦萨里曾经评论他说:“我们可以断言,上天将他派到人间就是为了给建筑赋予新的精神。”

(139)以尼古拉·皮萨诺为首的意大利雕塑家中,以下特别值得注意:吉贝尔蒂(Ghiberti,1378—1455),其才华在被米开朗基罗称之为天堂之门的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BaptisteryatFlorence/BattisterodiSanGiovanni)的著名青铜大门上显露无遗;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4)、多纳泰罗(1386—1466)和米开朗基罗。

(140)本条目中的观点源自西蒙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inItaly)的第三卷《美术》(TheFineArts)中所表达的观点。

(141)列奥纳多·达·芬奇多才多艺,是真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宠儿,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音乐家和科学家于一身。

(142)米开朗基罗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师与雕塑家。他是唯一一位可以同古希腊的伟大雕塑家比肩的近代雕塑家。他迫使雕塑做出不习惯做的事情——使用绘画的情感语言,即他通过高超的技艺,为大理石注入了本必以绘画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143)如果继续列举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至少包括以下几位:契马布埃(约1240—1302)和乔托(1276—1337),为复兴的先驱;弗拉·安杰利科(FraAngelico,1387—1455),科雷乔(Correggio,约1494—1534),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以及委罗内塞(约1530—1588),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144)在文艺复兴的启示下,人文主义者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dellaMirandola)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人性的尊严与人类的伟大”(TheDignityofHumanNatureandtheGreatnessofMan)。

(145)在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过渡时期里,人们的渴望与谜之恐惧很好地总结在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Dr.Faustus)里。西蒙兹说:“该传说告诉我们,在复兴前夕人们渴望什么,而转念想到过去的时候,又恐惧什么。古人快乐的秘密和力量的源泉吸引着他们;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灵魂的自毁才能找回失落的宝藏。诱惑如此巨大,以至于浮士德付出了代价。在吸收这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后,为了自己灵性感受的渴求能够得到满足,控制世界的能力得到加强,以及对活力的厌倦得以抚慰,他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他第一次使用这种以高昂代价换取的力量是让盲人荷马为其歌唱。安菲翁(Amphion)与靡菲斯特(Mephistopheles)一同演奏着竖琴。依照他的命令,亚历山大及其军团死而复生;海伦许配给他做了新娘。因此,浮士德隐喻着中世纪时期对精神的无能渴望:在无力的知识与荒谬的教条主义限制范围内的强烈渴望、不安欲望与羁绊求知。”——Symonds,TheRevivalofLearning(《学术的复兴》,西蒙兹著),p.53(ed.1888)。

(146)另一部作品《近代史》中将详细讲述所有领域中的人类活动与成就,届时将追述由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伟大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

(147)这一时期的某些绝佳作品是用拉丁语写成,例如伊拉斯谟的《对话集》(ColloquiesbyErasmus)和莫尔的《乌托邦》(UtopiabyMore)。

(148)早期也有一些关于罗马遗址的作品,有名的要数里恩佐(Rienzi)的《罗马城及其辉煌》(DescriptionoftheCityofRomeanditsSplendor),但都不具备比昂多的科学性。

(149)这份文件之前也曾遭到过抨击,但一般来说,这样做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古典学识以清楚地揭示其本质。然而,英格兰学者雷金纳德·皮科克主教(ReginaldPecock,约1390—1460)以扎实的知识和科学的调查方法对其发起了批评;但是皮科克却不像瓦拉那样有名,其批评的影响力不如后者。

(150)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以极为清晰生动的风格写成了《佛罗伦萨史》(HistoryofFlorence);弗兰齐斯科·圭恰迪尼(1482—1540)写了从1494年到1532年的《意大利史》(HistoryofItaly)。

(151)RobinsonandRolfe’sPetrarch:TheFirstModernScholarandManofLetters(《彼特拉克:第一个近代学者文人》,罗宾森、罗尔夫著),p.401。

(152)金雀花王朝的名字源自于其家族早期成员所采用的独特徽章——金雀花(plantedegenêt)。以下是其家族中的历代君主:亨利二世(HenryII)1154—1189兰开斯特王朝(HOUSEOFLANCASTER)理查一世(RichardI)1189—1199亨利四世(HenryIV)1399—1413约翰王(John)1199—1216亨利五世(HenryV)1413—1422亨利三世(HenryIII)1216—1272亨利六世(HenryVI)1422—1461爱德华一世(EdwardI)1272—1307约克王朝(HOUSEOFYORK)爱德华二世(EdwardII)1307—1327爱德华四世(EdwardIV)1461—1483爱德华三世(EdwardIII)1327—1377爱德华五世(EdwardV)1483(153)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154)免役税(scutage)是在个人兵役减免时需要支付的金钱。

(155)约翰的继任者亨利三世也遵从本条款中关于税赋的规定,直到《大宪章》签署约100年后,只能通过议会向人民征税的大原则才得以完全建立。

(156)AdamsandStephens,SelectDocumentsofEnglishConstitutionalHistory(《英国宪政史文献选》,亚当斯、史蒂芬斯著)。

(157)1254年,每个郡县有四位骑士作为代表参加大议会,而1261年是每个郡县三位骑士。

(158)起初市民只能参与讨论税赋相关的问题,但逐渐开始获得讨论议会中所有事务的权力。议会下院的首次会议很有可能是同上议院议员一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厅(WestminsterHall)召开,只是他们单独计票。但很快,他们便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开会了。

(159)100多年后的1400年,民族英雄欧文·格伦道尔(OwenGlendower)领导了另一次起义,也被残酷镇压了。

(160)雅各(Jacob)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先祖。《圣经·创世记》中记载雅各为躲避其兄以扫(Esau)的怒气,前往哈兰(Haran),途径路斯(Luz)一地天色已暮,遂枕石而睡,梦见天梯,上帝重申了与其祖先的誓约,将其所卧之地赐予他和他的后人。雅各醒来便立所枕之石为柱,献祭于上帝,并命名此地为伯特利(Bethel),意为上帝之屋(HouseofGod)。——译者注(161)据说关于这块石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命运不疏,无论此石现于何处,苏格兰人均应冕其王土。”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JamesVI)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之时,这一预言应验了。“预言是否真的刻在了石头之上令人怀疑,尽管似乎有此暗示,而可能就刻在其下侧的明显凹槽里;但早在14世纪就已经被传播并相信的这一事实确认无疑。”——DeanStanley,HistoricalMemorialsofWestminsterAbbey(《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纪念物》,斯坦利教长著)。

(162)在1297年的斯特林桥战役(BattleofStirling)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163)其为前面提及的罗伯特·布鲁斯之孙。

(164)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征讨苏格兰的途中去世。他是英格兰国王中最有能力且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他改善了国家的法律,并在司法、行政方面取得了巨大而有益的改变,因而赢得了“英格兰的查士丁尼”的称号。

(165)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War)是以古希腊雅典(Athens)为首的提洛同盟(DelianLeague)与以斯巴达(Sparta)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PeloponnesianLeague)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历史学家常把这一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期间几度停战,战争以雅典一方战败而告终。古希腊从此由盛转衰。——译者注(166)美男子腓力(PhiliptheFair)即腓力四世(PhilipIV),在位时间为1285年—1314年。——译者注(167)在这一灾难可怕侵袭带来的恐惧和鼓动之下,宗教忏悔者们想用不同寻常的苦行转移对天堂的愤怒,他们列队行进,鞭挞周身,因而被称为自笞者(flagellants)。此种宗教狂热在德意志的表现最为突出。

(168)近代数据预计此次战役的双方军力为,英格兰6000至9000人,法兰西12000至36000人。——译者注(169)据说他就是为了获得王位而在伦敦塔内谋杀了他的两个侄子(1483)的理查。

(170)AdamsandStephens,SelectDocumentsofEnglishConstitutionalHistory(《英国宪政史文献选》,亚当斯、史蒂芬斯著),p.128。

(171)本条目内引号中的内容是乔叟作品的原文,译文出处:《坎特伯雷故事集》,黄杲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pp.4,6,7,8,16,26,29。——译者注(172)关于盎格鲁-撒克逊和威克里夫之前的《圣经》节本英译情况,详见第326页。

(173)1474年印刷出版的这本《国际象棋对局与招法》(TheGameandPlayeoftheChesse),曾一度被认为是英文的第一本印刷书籍,但现今普遍认为,拉乌尔弗尔(RaoulLefèvre)所著的《特洛伊史回顾》(RecuyelloftheHistoryesofTroye)被卡克斯顿翻译成英文,并在1473或1474年印刷出版,早于文中所述《国际象棋对局与招法》,因此,《特洛伊史回顾》才是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文书籍,该书现存18本。——译者注(174)卡佩王朝诸王表(直系):(175)完全在腓力的影响下,首位阿维尼翁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于1312年正式取缔了圣殿骑士团。

(176)中世纪瓦卢瓦王朝国王的名字见下表:(177)在这段混乱的时期内,许多封地被国王非法占有,另一些被国王合理剥夺。国王还通过购买不属于国王的封地进一步扩大皇家领地。因此,1349年,维埃纳伯爵亨伯特二世(HumbertII,countofVienne)将罗讷河下游的重要省份多菲内(Dauphine)以12万弗罗林金币的价格卖给了腓力六世。成交的条件之一就是法兰西国王的长子的名号应为多芬(Dauphin),此后便成为法兰西王储的称呼了。

(178)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尤利西斯,即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德修斯(Odysseus)。特洛伊战争中,奥德修斯献木马计,使得希腊军队里应外合,一举攻入特洛伊城,破解了十年困局。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后来的作品经常将其描绘成一个虚伪、狡诈之人。——译者注(179)Langued’Oc(欧西坦语)和Langued’Oil(奥依语)这两个术语源自其各自使用“是”这个词时的差异,在南部语言中为“oc”,而北部为“oil”。

(180)Troubadours(行吟诗人)源自普罗旺斯语“trobar”,意为去发现、去创造。北方的诗人被称为Trouveurs(行吟诗人),源自法语trouver,与trobar同意。

(181)杜兰德尔(Durandal/Durendal)相传为欧洲三大圣剑之一,由隐身铁匠韦兰(WaylandtheSmith)所铸,为史上首位圣骑士(Paladin)罗兰的佩剑。相传另外两把圣剑分别为查理大帝的佩剑咎瓦尤斯(Joyeuse)和丹麦王子奥吉尔(OgiertheDane)的佩剑卡提那(Curtana),均出自《罗兰之歌》。魔角即为罗兰的号角奥利凡特(Olifant),为另一圣物。——译者注(182)在傅华萨之前,白话历史写作领域最值得称道的是维尔阿杜安(Villehardouin,约1160—1213),所著编年史名为《征服君士坦丁堡》(TheConquestofConstantinople),是法兰西散文的最早样本;儒安维尔(Joinville,1224—1319),写下了有趣的《圣路易传》(LifeofSt.Louis)。傅华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菲利普·德·科米纳(PhilippedeCommines,约1447—1511)的《回忆录》(Memoirs),除了记录当时详尽的历史之外,还难得地洞察了狡猾的路易十一世的生平与性格。

(183)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184)箭毒木(upastree)即为见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是一种剧毒植物,其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人畜伤口一旦接触,即刻导致心脏停搏,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从而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七上八下九倒地”的说法,也就是说,中毒后如遇上坡走七步、下坡则八步、平地则九步后,即倒地死亡。此处比喻种下恶果。——译者注(185)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约1451—1506)所发现的新大陆(NewWorld)即为美洲,但哥伦布至死都以为自己到达了东方的印度。后经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Vespucci,1454—1512)考察确定并非亚洲东端,后马丁·瓦尔德塞弥勒(MartinWaldseemüller,约1470—1520)在出版的地图中首次将此地以阿美利哥之名命名为阿美利加洲(America)。因哥伦布的探险为西班牙资助,所以从北美到加勒比再到南美,起初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译者注(186)葡萄牙在十字军时期已经初见端倪(详见第215条),未能成为半岛君主制度的一部分,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公国。12世纪升格为王国。其历史的主要事件是葡萄牙航海者在15世纪发现了非洲西海岸。这一切的精神支持都来源于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HenrytheNavigator,1394—1460)。这些远洋探险将会在下一本书《近代史》的开篇中讲述。

(187)卡斯蒂利亚语(Castilian/castellano)通常作为西班牙语的统称。有时也指中世纪时期使用的古西班牙语,即为近代西班牙语的前身。——译者注(188)意思可能是“大人”(lord)。

(189)主人公熙德的原型为卡斯蒂利亚贵族、瓦伦西亚(Valencia)的征服者、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迪亚兹·德·维瓦尔(RodrigoDíazdeVivar,1043–1099)。——译者注(190)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191)诺曼冒险家在11世纪后半叶奠定了西西里王国的基础(详见第162条),因为它包含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因此它有时被称为那不勒斯王国,或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KingdomofNaplesandSicily),或者两西西里王国(KingdomoftheTwoSicilies)。诺曼国王世系结束于1189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执掌王国至1265年,当其最后一位不幸的合法继任者康拉丁(Conradin)被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的兄弟安茹的查理一世斩首之后,教皇将该地赐予了后者(1268)。查理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岛上居民的反抗,导致了1282年被称为“西西里晚祷”(SicilianVespers)的大屠杀。所有遭人憎恨的法兰西人要么被杀死,要么被驱逐出岛。安茹家族保有那不勒斯,但西西里岛在这个时候划归阿拉贡国王统治(1283)。这些革命将包括西班牙、法兰西和德意志在内的国家拖入了无休止的纷争与战乱的泥潭。

(192)选帝侯的主张自然而然引起其他德意志机构成员的争议。为了一劳永逸,卢森堡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首先实行定期会议制度,以其金玺发布诏书称为“金玺诏书”(GoldenBull),确定七位选帝侯,其中三位来自教会,四位来自世俗,并开始实施,还明确界定了选举团的地位和特权。该诏书作为德意志宪法的基本法条一直持续到1806年帝国瓦解。它大大提高了七大选帝侯的地位和权力,同时相应地削弱了君权。

(193)第三议团(ThirdCollege)即由帝国城市代表组成的帝国议会政团,另外两个分别是由选帝侯组成的选帝侯议团(ElectoralCollege)和由神职人员及贵族组成的贵族议团(Princes'College)。——译者注(194)瑞士的哈布斯堡城堡是其家族所谓的摇篮。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CountRudolph)被选为皇帝。不久之后,他将奥地利作为自己家族的封地收归国有,因此,家族获得了奥地利家族这一新头衔。

(195)森帕赫战役不久后的1388年,此时被称为联邦(Eidgenossen/Confederates)的瑞士在奈福尔斯(N?fels)赢得了对奥地利家族的另一场胜利,为联盟日益提升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最令人发指的就是胡斯在定罪之前对他的监禁和严刑逼供;因为这完全违反了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授予他的安全证,而他正是依此证来参加宗教会议的。

(197)只有一个例外:洛林家族弗朗茨一世(FrancisIofLorraine,1747—1765),作为哈布斯堡女王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的丈夫被选为皇帝。

(198)两个世纪之前的1143年,著名的阿伯拉尔的弟子布雷西亚的阿诺德(ArnoldofBrescia)领导了罗马的一次革命,被认为是里恩佐发起运动的前兆。然而,12世纪革命缺乏后一场革命所特有的民族爱国主义;在中世纪时期以十足的活力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仍为时尚早。阿诺德的目标是:(1)剥夺神职人员的所有财产和所有世俗权力;(2)剥夺教皇的世俗权力,使罗马成为一个自治区,仅服从于皇帝的宗主权;(3)恢复罗马作为帝国中心的原有地位,成为世界的主人。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155年,阿诺德被火刑烧死,骨灰抛入台伯河,这样一来,人们就不能收集起来作为圣物了。

(199)米兰在强大的维斯康蒂家族(Visconti)手中。家族最后一位统治者于1447年离世,1450年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FrancescoSforza)继掌权力,并成为著名的斯福尔扎家族的创始人。

(200)塞米勒米斯(Semiramis),传说中的亚述女王,据说重建了古巴比伦城(Babylon)。其历史原型是新亚述帝国(Neo-AssyrianEmpire)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五世(Shamshi-AdadV)之妻萨穆-拉玛特(Shammuramat)。——译者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全6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全6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