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生存本领》(9)

第四十八章《生存本领》(9)

淡泊知足:掌控欲望的避害艺术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万千世界的诱惑太多,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处处皆是陷阱,如果一个人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善于短路,就有可能禁不起的外在的诱惑而犯下不能弥补的错误,导致终身遗憾。大智若愚者深知不合理欲望的危害性,他们能够控制欲望而不被欲望所控制,总是能够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在名利面前永远保持清醒状态,不为身外之物而误事,让自己避祸趋福,永保自身平安幸福。

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有欠缺,就高兴不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清心寡欲从而知足常乐的道理。其实,知足常乐与清心寡欲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由于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甚至还因为低头走路,不善于与人交往而错失了几次提升的机会。

欲求过多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能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它还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遵守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贪欲,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寡欲,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如果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较,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平静下来。有时,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然而,如果我们顺着贪欲前行,结果就会让我们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我们会不再关注成功背后的付出,我们会不再关注自我现有的力量。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贪欲,从一点一滴做起,谨守自己的原则,贪欲自然就远离自己了,成功还会很遥远吗?

不因身外之物而误事

《菜根谭》上说:贪得的人,身上富有了,但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很满足。

人只要有一点儿贪恋私利,就会销熔刚强变为软弱,阻塞智慧,使人变得昏聩,也会使仁厚变为狠毒、高洁变为下流,败坏一生的品行。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之前不至于中途搁浅,就必须减轻载重量,只取需要的东西,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牧师那儿乞求祝福。牧师让他站在窗户前看外面的街市,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

牧师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自己。”

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的玻璃却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镜子和玻璃只不过差了一层银,却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结果,人的眼睛常常被那层银所蒙蔽,只看见自己而看不见别人。虽然说,任何人在玻璃和镜子前面都会得出同样的结果,但是故事意在用吝啬鬼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像生活中的那些吝啬鬼一样,只见自己不见别人,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醒世恒言》载:录事薛某,一日在高烧睡梦中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跃入湖中,遇一老者垂钓,终因难耐钩上之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遂成老者钩上物。冯梦龙点评说:薛录事被钓皆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贪婪所致。

就人的本性而言,确实有其不知足的一面。古人有诗曰:“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纵观古往今来的“吞钩”者,几乎无一不是从贪心开始的,而每个“吞钩”者的背后,又几乎都能见到“钓鱼者”的影子。

《韩非子》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又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古今中外,多少高官显贵、权倾一方的风云人物因一时没有把持住,便失了足。纣王贪恋美色而失江山;三国时的杨仪为要官而被免职后自杀;刘青山、张子善由高官到死囚,更将“贪”字的含义诠释到了极致。与此相反,春秋书生柳下惠坐怀而不乱,南朝梁人甄彬不贪无义之金,元朝学士许衡拒食无主之梨。廉者常乐无求,贪夫永贪不足。廉者身后留下的是一片赞誉之声,贪夫的身后是千古骂名。

要想战胜“贪”,就要从拒小利做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自身对权、钱、色的免疫能力,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导航。“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而皱。”所谓“风”与“雪”皆为身外之物。人亦如此,切不可因身外之物而误人误己。

不可做欲望的奴隶

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适时从无尽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获得人生真正的宁静快乐,才是大智慧。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的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栓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儿欲望,多一点快乐,有什么不好?

成功做人需要知足

知足,是一种成功做人的艺术,它小半出于无奈,大半则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应当是寻求既有生活的快乐,知足如果能够常乐,则不妨知足。

每每谈起知足,人们总以为那是人的惰性流露,其实不然。人生常常是无奈的,有时候会被迫置身于极不情愿的生活境遇里,甚至会落到万念俱灰的地步,但是一旦他能想到自己好歹还有幸拥有一个可爱的人生,便又知足地笑起来:“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还有另一种知足,既不是人的惰性流露,更不是对世事变化的无奈,而是由于我们的人生很圆满,做到了很多想做的事,也实现了很多自己想完成的心愿,最后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原来就是恬淡地生活于常态之中,不过分追求其他。

有一次,孔子游泰山时,遇到一位高人,不知何年生,不知何处来,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就问他道:“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为尊,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由此可见,深层次的知足是我们在深刻理解生活真谛之后的必然选择。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沟壑易填,人心难满。”在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以“足”为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韵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而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是足的。

知足是一个人自觉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答案是用“知”来协调。足与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与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努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唯一特征。所以,不知足是本然的、顺情的;而知足倒是自觉的,需要用修养和意志控制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无须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乡下人与城里人相比,往往更会感到很知足。城里人西装革履,住高楼大厦,尚不免满腹牢骚;而一个老农只要有粗茶淡饭果腹,有简陋房屋安居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城里人因此对乡下人颇感不屑并自以为高人一等,那实在很好笑。这样的城里人反过来拿自己与物质生活水平更高的外国人相比,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自卑与不足感。

做人的要务是寻求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去计较这种生活究竟属于“贫民窟”,还是“富贵乡”。

有效管理自己的欲望

人人都有欲望,合理的欲望促人奋进,不合理的欲望使人堕落,不能管理自己欲望的人很容易成为欲望的奴隶,只有有效控制欲望为己所用,才能获得身心的双重满足。

按照叔本华的理论,如愿以偿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对理想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理想的实现了。“得到满足的激情所带来的常常是不幸,很少是幸福。”而且一个欲望实现又会产生另一个欲望,如此生生不息。

人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性问题。欲望指的是人们对已有的从不满足,总想获得更多或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在人的内心里充满着无限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就连古代的皇帝,也是逃脱不了被自己内心欲望包围的痛苦。想想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整个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什么有什么,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不满足的吧?但他还是有的,有的皇帝费尽心思要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要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要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不懈地寻找各种灵丹妙药,古代有名的炼丹术便是由此而产生的。作为皇帝都欲无止境,更何况普通人呢?

有一则故事很耐人寻味:

小乌龟们不听大乌龟的警告,到水草肥荚之处嬉戏觅食,结果被人或网或钓,能幸存者寥寥。大乌龟问其故,幸存的小乌龟们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们也没有看见有人呀,只是有些长长的线追在我们身后罢了。”大乌龟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大月支国的小马驹看到人们用酥油煎麦喂猪,而自己却吃草和泔水,心中十分羡慕。母马便对小马驹说:千万不要羡慕。只要人们让猪吃酥油煎麦了,那猪的死期也就快到了。果然到了春节,那些被酥油煎麦喂肥了的猪一个个被捆着杀了。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某某官员贪污受贿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新闻报道,看着都让人心惊肉跳,他们为什么会陷入犯罪的深渊以至于让自己不可自拔的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欲望、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在作怪。这个欲望是被自己一点点地放大的。说起来,那些官员也是常人,作为常人,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只不过在自己手里,能够有贪一点意外之财的机会,通过贪污受贿一点意外之财能满足自己起初的一点并不大的欲望,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满足。然而,人就是奇怪,贪污了几万,就想着贪污十几万;贪污了十几万后,又想着能拿更多的钱,如此反复,这个欲望最终被自己慢慢地放大,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这贪财的欲望犹如吸鸦片上瘾一样,越到后来瘾头越重,终使他们进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以至于让自己不能自拔,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欲望无止境,此乃人性,人本身是欲望性的动物,而欲望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化,因此,作为我们人来说永远也无法满足自己。读书的时候,想着能考上一所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以后,又想着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行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后,又希望着工资待遇好一点就可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工资待遇提升了,又会去想着自己的工资待遇能再提升该有多好……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很多的欲望。不过,人的欲望不止包括金钱物质方面的东西,还包括其他比较广泛的事情,比如说人的食欲、求知欲、对美的追求等等。欲望有正反两面,追求良好的欲望会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追求不好的欲望则会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堕落。无论什么样的欲望,欲望的实现和满足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愉悦和快感,欲望满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欲望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和管理,让自己在欲望的实现中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在欲望的实现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人之所以不幸,还因为一旦斗争结束,厌倦将同痛苦一样令人难以忍受。“需要和痛苦一旦容人稍事休息,无聊就接踵而至,这样,人就势必又要排遣烦闷了。”

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事物无止境的欲望。一个“无止境”,道出了贪者的心理源头。对某些事物的追求,是人们正常的内心需要,正如饥饿者渴望能够饱餐一顿,贫穷者渴望得到一笔钱财一样,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一个饥饿者在享受了一顿美餐之后,还想要一座银山;贫穷者在得到一笔钱财之后,还想要一座金山,这便是“贪”了,因为他的希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而变成无休止的欲望了。凡世的人,只要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都会受到感染,问题的关键是人是有自制能力的高级动物,应当在理性的调控下适可而止,在得到该得的东西之后,对不该得的就不要有非分之想。

以前,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一起谈论什么是幸福。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不堪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落为乞丐。烈日炎炎,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巴地望着那碗水说:“幸福就是你手中的这碗水。”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尽管每个人对人生和幸福的理解各自不同。有的人的幸福源于一辆漂亮的跑车,和车子在一起他就会找到征服世界的快感;有的人幸福来自于一幢装修豪华的大房子,以及在房子里遥望城市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的人把大把钞票作为幸福的目标,他们觉得有钱就快乐无比;有的人则认为幸福就是拥有一个和自己分享快乐的爱人,携手并肩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有的人把事业的追求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还有的人把结识朋友作为幸福的源泉,拥有朋友就是他一生的最大幸福。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标准,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幸福与金钱、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穷人更幸福,拾荒者与大明星完全可以拥有同等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上,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其占有欲也越强烈。人世间的痛苦大多数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通过物质的快乐企图来满足精神的快乐是不可能的。而欲望本身又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认真、正确地对待来自各个方面的欲望,好的方面督促自己奋发进取,以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好的方面要及时加以克制和改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真君子。

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得到了欣喜若狂,失去了忧伤郁闷。但往往欣喜不能长久,忧伤却长期不能摆脱,患得患失的结果就是内心永远感受不到幸福。真正有智慧的人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总是异于常人,得之不喜,失之无忧,来去自如,心情却永远恬淡安宁。

谈到做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名利得失。但仔细想来,古往今来有许多做大官的人都把个人得失看得很淡,不太在意个人的荣誉名利。

在荣辱问题上,做官的人如能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众人的爱戴与夸赞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自觉高人一等。荣辱不过是一时的东西,不必太过在意。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

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人,他们肯于辛勤耕耘,但往往经不起鲜花和掌声的诱惑,一旦有了点儿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这些人就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曾有人言:“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到了荣誉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蕴涵着一个哲理,即得失的界线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的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改变,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谈、看轻、看开,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有的人在荣誉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却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屈辱常常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入弱者的心肺,迅速地打垮了他们;而打击则如大山,在打击面前很少有人能够再抬起头来。然而,古语有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英雄豪杰的赞美之词。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以死论证伟大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优秀品格。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对方太强大,我们不能给对方以打击,“忍辱”就很有必要。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的人赢得荣誉和胜利,就需要自己忍辱负重。众所周知《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同志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种人的意志非常坚强,虽然他没有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但其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

在现代商业社会,要真正做到完全脱离物质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纯洁,确实很难。但是,如果有了人格上的追求,起码可以活得轻松潇洒些。他不会轻易因外物而动摇,不会为了一次晋级、一次调房、一次加薪而与他人闹得不愉快,更不会为了功名利禄而趋炎附势,违心地出卖灵魂,做出丢失人格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两次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当你放弃名利,保住人格时,那种欣喜和愉悦是发自肺腑的。一个坦坦荡荡、人格高尚的人,他的内心是宁静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其内心永远得不到平静。

对荣辱取舍的标准反映了人的追求,也影响到人对苦乐的感受。有荣则乐、有辱则悲是人之常情,因此,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同如何看待得失问题一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忍住诱惑方能成功

诱惑有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陷阱,如果不深思熟虑就匆匆上钩,就好像争着吃饵的鱼,迟早是餐桌上的美餐。有智慧的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永远也会像不懂诱惑为何物的人一样表面不动声色,其实是在等待机会谋定而后动。

美国一家心理学院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30个孩子叫在一起,然后给他们每人一个糖果,然后对他们说:“现在我们要出去一会,要是在我回来之前谁的糖果还没有吃的话,我会再给他一个糖果。”半个小时后第一个小朋友忍不住将糖果给吃了,接下来陆续有人做了同样的事。等到人们回来时,只有极少数的小孩没有吃糖,于是按要求给了他们每人一块糖果。研究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一直观察着那些孩子,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半途将糖果吃掉的小孩多数碌碌无为,而那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小孩都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这样的一个实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苦难或许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挫折、失败等,而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那颗被诱惑的心,是它们在时时刻刻地挑逗我们身上的欲望,让我们在欲望中碌碌无为,让我们沉浸在欲望之中。只有那些能够忍受住欲望的人,才能够不断成功,而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这里所谓的忍耐并不是战胜,因为人不可能战胜人性的本能——欲望,所谓的忍耐只是坚持,虽然这样的忍耐会让你痛苦、让你倍受折磨,但一旦你真的能够抵制诱惑,就必然可以成为一个人才,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这个物质充裕整个人脑的社会里,处处充满了各种诱惑,好环境、高工资、更好的机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样的诱惑并不是好事,它随时有可能让我们掉进陷阱里,再也出不来。各种各样的诱惑会让我们背叛自己信守的道德、情感和原则、背叛自己的朋友。在现在的公司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员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将公司的商业机密出卖给他人,这样不仅会损害老板和公司的利益,同样也可能将自己推向悬崖之巅,再无后路可退了。而反之,如果能够忍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忠心耿耿地为公司工作的话,就必然可以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就必然可以在职场上一步步高升。

小张是一家金属冶炼厂的技术骨干,由于工厂准备调整发展方向,小张觉得工厂不再适合自己,他准备换一份工作。鉴于小张原来工厂在行业上的影响力以及他自身的能力,他决定去全国最大的金属冶炼公司应聘。

负责面试小张的是该公司负责技术的副总,他对小张的能力没有任何挑剔,但是却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原来厂家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告诉我们。但是小张拒绝了,小张身边的人都为他的回答感到惋惜,因为这家企业的影响力和实力比他原来的工厂要大得多,在这里工作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小张却放弃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就在小张准备去另一家公司应聘的时候,那位副总给小张来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张先生,你被录取了,并且是做我的助手,不仅因为你的能力,更因为你时时刻刻都为自己的企业保守商业机密,你很棒!”

小张最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副总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他能够忍受住诱惑,替别人保守商业秘密,即使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公司的人,但依然可以做到保守他人商业机密,这样的人要是进了自己的公司,同样会为了这个公司的利益而对其商业机密守口如瓶。反之,如果当时小张应副总的要求,把他以前公司的进展情况告诉副总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获得那份工作,或者即使他能够留在那个公司,也不可能从事机密工作,也不可能做长久。每个公司需要的都是像小张这样的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对公司商业机密保密,能够忍受住金钱、权力及其他诱惑,保持对公司的忠心,尽力保守企业和老板的机密,对公司的各种事情都不随便张扬,守口如瓶,保障企业老板的最大利益。这样的人才能够迅速找到工作,并迅速得到提升。

其实,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无论是对公司老板、对企业还是对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要忍受住金钱、权力等的诱惑,都应该保持着对别人的忠心,都应该能够牢牢地守住他人的秘密,而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如果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或许你会因为当时出卖了他人的信息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但是以后呢?如果别人都知道了你的品性,还会有人相信你吗?还会有人将他们的机密告诉给你吗?而同样因为这样的污点,你也就很难再去找一份好的工作。如果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你都可以忍受住诱惑,可以替他人保守秘密,或许你会失去一时的机遇,但要相信,因为你的这种能为他人保守秘密的行为,能对别人忠心的行为,必然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你必然会成为公司的核心人物、老板面前的大红人。

不去随意进行攀比

大千世界,造化万千,正因为各个物种形色殊异,才显得色彩缤纷、生机勃勃。有智慧的人知道顺应这种造物的不同,不去强求一致,才能心无旁骛的做好自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有一个国王,每天都有政事要办,但是他很烦这些公务,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因此,他非常羡慕那些没有继承王位的自己的兄弟。有一天,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惊诧的是,花园里一片萧条,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

国王就挨个儿询问,才知道原因是什么。

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不停地向上拔自己,最后导致自己的根脱离了土地。松树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而很难过,就慢慢地枯萎了。葡萄本来是松树的偶像,可它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哀叹于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的芬芳。

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国王询问了一圈儿,最后发现,在他的脚边还有一种顶细小的草在旺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草啊,你叫什么啊?”

“我叫心安草。”小草回答。

“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我一点儿都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每一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松树的特点是高大而四季常青,葡萄的特点是会结许多果实,可以用来酿美酒,紫丁香的特点是会开出芬芳绚烂的花朵。它们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我不和它们比什么,我就是一株普通的心安草,我有自己快乐的生活。”国王听到这里后,突然明白了:自己是一国之君,享有了国王的尊严,就必然要为国家负责,因此,每天的政事也就是正常的了,何必要为这个而烦恼不已呢?后来,他把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总会有不同的分工,大家做着不同的事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自然也就不同。也许,你有的东西,别人未必有,别人有的,你也未必有。我们都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享受着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快乐,没有必要羡慕别人什么。

然而,生活中总有很多人为不同的事情而烦恼,他们会埋怨自己的收入比别人少,埋怨自己的房子比别人小,甚至会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权、有钱。然而,他不知道,别人也在羡慕他的生活有多逍遥,羡慕他和家人的生活有多温馨。

攀比,往往让我们徒增烦恼。我们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活在别人的生活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正视现实,做好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滋味、更完满。

在一艘船上,有船长,有大副、二副,还有船员,大家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做不同的工作。不可能人人都当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不可能人人都当将军,还要有人去做哨兵。重要的不在于你做什么,而是你能否成为一个最好的你!所以第一件要记住的事就是:接受你自己。

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国学大师林语堂也曾经说过:“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正为这一段时间老是做恶梦而痛苦。问及所梦内容,几乎全是梦见为了一点私利而与别人纠缠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好生苦恼。我便装做行家,为之解梦,劝他最近放下手中的生意,到处走走,躲一下“小人”,便可不再做恶梦。

朋友心中有事,自然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当时没敢与朋友直言,其实真正的“小人”是自己,是自己白日里老是想着为了蝇头小利去与人纠缠,所以才梦里不得安宁。如果整天为名利所累,万事扰心,不得安宁,即便物质生活上锦衣玉食,但精神压力不能排解,也只能悉苦万端。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不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究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当然,最好的活法还是淡泊名利。因为名字下头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为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

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从必非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人生待足何时足?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其实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无休止的膨胀,人便不会有知足的时候。欲望就像与人同行,见到他人背有众多名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质,心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宽阔。

一个人如若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但许多人口口声声说将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内心中无法摆脱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态,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时时挂在嘴边。好作讨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能尽忘名利。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说,心口如一,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很轻松了。

淡泊方以明志

明祸福之道,离是非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智者所应懂得的道理。

懂得功成身退,远离祸患是智慧。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范蠡可谓是最有心得的人。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当此之时,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因谋划,官封上将军。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

勾践面对此请,不由得浮想联翩,迟迟说道:“先生若留在我身边,我将与您共分越国,倘若不遵我言,则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范蠡一身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不料,樊笼业已备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乘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尸要他去向埋人荒冢的先王试法,分明就是赐死。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刎。

《越绝书》卷六评曰:“(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云:“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观文种、范蠡二人不同结局,可知此言不诬。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从政方面,也表现在对时局大势的判断方面。在他看来,从政和务农、经商,事虽殊途,其理却有相通之处。范蠡的聪明才智在于他把握其中的奥秘,使其同归于一,从而能左右逢源,立于经久不败之地。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一作计倪),研习理财之道。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求。譬如:旱则备车乘,涝则备舟楫。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又相互联系。比如米谷价格,谷贱则挫伤农夫的生产兴趣,谷贵则损害工商的切身利益。损害工商则财源不出,挫伤农夫则田野得不到垦辟。米谷价平,则农工商俱利。平粜齐物,则关市不乏。这就是治国理财的大道。

远在春秋时期,范蠡竟具有如此完备的经济思想和商业理论,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正是由于此,他到齐国之后,便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既能称霸强国,我用此术也必能齐家致富。于是,他举家同心协力,躬耕于海畔。不久,家产累计数十万。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长叹说:“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为不祥。”于是,他散其家财,分予亲友乡邻,然后怀带重宝,悄然出走。范蠡辗转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朱公。他认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遂以经商为业,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19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

综观范蠡一生,真可谓大智大慧之人,虽有超人之才,却从不以此争名夺利。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更知晓事君左右的危险,于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总是将自己隐匿起来,低调行事,经营于民间。即便财满物丰之时也从不炫耀,而是散财于民,重新投入市井,平淡经营,以求平安。范蠡如此低调做人,淡泊明志,可谓生存的大智慧。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满则溢、盈则亏、盛则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非人力所能扭转。有智慧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张弛有度,适可而止,不急着去碰触那个顶峰,同时也是转折点,使自己永远保持在将满未满、似盈非盈的状态,永远给自己留有余地。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中说:“复,其见天地之乎!”“日盈则昃,月盈贝口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安身立命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大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常言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随而见母。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地。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安身立命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古代,不懂得知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封建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成,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最短暂的时光。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乎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妇之心理安慰,更应成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致上可以领悟乐极生悲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从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得:“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

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得到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乐极生悲概括地讲,是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详情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怀。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推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孔子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能屈能伸,心情愉快地选择—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屈为伸,以退为进。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安身立命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安身立命的艺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智胜未来书系(套装四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胜未来书系(套装四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生存本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