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建弘1936年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德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曾作为洪堡学者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后在德国基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美茵茨大学等高等院校任客座研究员或客座教授,回国后创建杭州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要著作和译著有《德国通史》《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主编)等多种。曾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
孔远志1937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导生导师。长期从事印度尼西亚语言和历史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印度尼西亚语发展史》、《郑和与印度尼西亚》(印尼文)、《印度尼西亚文体学》《印尼华人穆斯林的历史》(印尼文)、《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与马来国家》(马来文)、《中国穆斯林郑和访问印尼群岛揭秘》(印尼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探析》,《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合著)、《苏加诺·中国·印度尼西亚华人》(合编)等。发表中文、印尼文和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王立新1966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和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王邦维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及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佛教语言、文献和文学的研究。著有《佛经故事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唐高僧义净生平及著作论考》等,参与撰写《大唐西域记校注》。在国内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书评数十篇。
叶奕良1936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伊朗学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译著和论文有《伊朗通史》(译著)、《波斯语-汉语词典》(主编之一)、《关于〈元史〉中“质孙服”等的探讨》等,并主编3本相关学术领域论文集。2000年曾获由伊朗总统亲自颁发的奖项,2005年被正式授予伊朗“名人堂”成员的称号。
李明滨1933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中俄比较文学和俄国国情学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托尔斯泰及其创作》《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主编有《世界文学简史》《俄罗斯二十世纪非主潮文学》《独联体国家文化国情》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仲跻昆1938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编著有《阿拉伯:一千零二夜》《阿拉伯现代文学史》等,译著有《泪与笑》(纪伯伦)、《库杜斯短篇小说选》《阿拉伯古代诗选》等。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阿友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译协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会员、阿拉伯作协名誉会员等职。2005年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
汤重南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本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合著·日本版)、《日本通史》(合著)、《日本帝国的兴亡》(主编之一)、《日本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日本文明》(合著)、《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主编之一)和《日本军国主义论》(主编之一)等。
何芳川(1939—2006)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东方历史、环太平洋地区史和中外文明交流史教学与研究。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校任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日本樱美林大学荣誉博士。主要著作有《崛起的太平洋》《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中外文明的交汇》(香港版),《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编),《世界历史·亚非拉近代部分》(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等职。2006年6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宋成有194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亚史、韩国朝鲜史、日本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战后日本外交史》《日本十首相传》《东北亚传统国际关系的变迁》(台北版)、《北京大学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香港版)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林被甸1936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拉丁美洲史和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主编之一)、《罗荣渠教授纪念文集·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主编之一)、《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参编)、《蔡元培全集》(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拉丁美洲历史部分词条)等。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郑家馨193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非洲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世界历史·亚非拉近代部分》(合著)、《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合著)、《非洲通史·近代卷》(主编)、《殖民主义史·非洲卷》(主编)、《世界文明史·近代卷》(主编)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赵振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西班牙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西班牙语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译著有《马丁·菲耶罗》《拉丁美洲诗选》《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加西亚·洛尔卡诗选》《鲁文·达里奥诗选》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2004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奖章和证书。曾获智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颁发的荣誉勋章。
姜永仁1944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主要从事缅甸语教学与研究。曾赴仰光外国语学院进修。主要著作有《缅汉词典》(合著)、《缅甸文化综论》(合著)、《东方风俗文化词典》(执行主编)、《东方民间故事精品丛书》《季羡林文丛》等。先后发表关于缅甸佛教文化及缅甸现代化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处一等秘书、经商处一等秘书等职。
高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欧洲历史和英国史的教学与研究。曾赴香港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著作有《历届港督传略》《英国通史纲要》《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合著)、《中国博士后社科前沿问题论集》(主编)、《英国政党政治的新起点》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现为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
高毅195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国历史、欧美近代史、世界文明史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欧洲的分与合》(合著)、《世界文明史》(合著),译著有《傅柯的生死爱欲》《法国大革命史》(合译)、《他乡——以撒·柏林传》(合译)等。发表关于法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和史学理沦问题论文多篇。
梁志明193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亚洲史特别是东南亚史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东南亚近现代史》(合著)、《东亚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主编)、《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主编)等,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
韩琦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科学史和明清中外文化关系史研究。曾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并应邀多次赴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研究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1582—1793)》《中国活字印刷史》(合著)、《〈熙朝崇正案〉〈熙朝定案〉(外三种)校注》(合著)。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60余篇。
傅增有1948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所长。曾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泰国语言、历史和中泰文化关系问题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泰国关系》《东南亚近现代史》(合著)、《佛教与泰国文化》《泰语300句》等。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