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佛教图像的展开》(3)
佛陀诸像
佛像造型的演变,蕴藏着佛教思想的变迁。从佛像之变中,我们可以窥见由社会、情感的材料而产生的生活哲学与心灵的寄托。
“造型”即是基于一种哲学观念的美感情操诉诸视觉的表露。所以当我们观赏佛像时,我们可以从含蕴着造佛的人的虔诚心念,以及造型理念的佛像,去探查思考制作佛像的文化背景,以及东方人的哲学思想,乃至演进到现代的意义。所以在形的变迁中,不但隐藏着思想的变迁,而思想的演变中又隐藏着时代人心的变化与愿望。
例如:阿弥陀佛,在日本奈良时代,大都以说法的姿态表现,而在平安时代则以静坐沉思的姿态,至镰仓时代以后则以站立像表现接引念佛者。虽然这是造型的演变、形的变化,但也是佛教净土宗教思想的兴起与变迁使然。可以说,社会人心的变化与要求,致使阿弥陀佛的形态变化。反过来说,由阿弥陀佛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心(当时的社会思想)的变迁。
佛像,既向人们展示了形式上的美,同时也再现了精神内涵的美。当我们从佛像的造型来探索思想的时候,才真正看到了佛,看懂了佛心。
第一节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如来(一)释迦如来的生涯与造像释迦牟尼是梵语Sakyamuni的音译,也有译作“释迦文”,意为“能仁寂默”。释迦是种族名,释迦牟尼合起来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弟子和世人对他的尊称,简称“释尊”。佛教所说的种种佛之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的人物。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是公元前6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佛祖释迦牟尼有十大名号:(1)如来——《成实论》卷译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2)世尊——意即世间之尊。(3)应供——音译为“阿罗汉”,指应该享受人、天供养。(4)正遍知——能正确遍知一切。(5)无上士——最尊贵,至高无上。(6)天人师——是天与人之间的导师。(7)明行足——具有能知过去的“宿命明”、能知未来的“天眼明”和断尽烦恼得大解脱的“漏尽明”。(8)世间解——能了知世间的一切,于世间获得解脱。(9)善逝——能德善终,得入涅槃。(10)调御丈夫——善于说教,能以柔然语、苦切语使人觉悟。
探究释迦佛像,我们可以从表现释尊生涯的一些绘画作品入手。我国自佛教传来,历代均有制作释迦如来像,且这种佛像的造型不但波及韩国、日本,历代的佛教文物也有不少遗存在日、韩两国。尤其由我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的佛像造型,亦皆继承我国佛像造型形式。
图2-1-1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图敦煌第248窟壁画北魏表现释迦佛像生涯的题材有:本生谭、诞生佛、姨母养育、苦行释迦像、降魔/成道像、说法像、释迦的五印、涅槃像、金棺出现图等。
本生谭:本生谭即本生故事,有关释迦前诸世积习公德果报的传说。释迦前世曾生为国王、太子、商人、僧侣、女人,或动物,其种种本生,均显示出积行善业、公德,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在佛教神话发达的时代,本身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说描写释迦前生的故事有五百种,是故亦称“五百本生”。这些故事所表现的种种修行世界,其实是古印度人的一种信仰世界,所以,“本生谭”在佛教美术乃至古印度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一页。随着佛教的东传,这类题材在中国的新疆克孜尔、甘肃敦煌等许多石窟壁画中有大量表现。如敦煌的壁画,遗有不少本生谭。敦煌壁画第254窟的《尸毗王本生谭》,为北魏时代的作品,描写尸毗王为解救将被鹰啄食的鸽子,要剔下与鸽子同斤量的身上肉给鹰的故事。在尸毗王旁边切肉的人,从王身上剔多少肉都不够达到鸽子斤量,于是王舍身坐在量秤上。这个故事也是表现所谓的舍身供养的作品。又第428窟北周的《须大拏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图》,第248窟北魏的《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图》(图2-1-1),均描写释尊在前世舍身供养虎母子,由其公德生为今世释尊的故事。另有日本奈良县斑鸠町法隆寺木板彩色《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图》,上方是王子在高崖上,悬其衣物于树枝之景;稍下之处是王子从悬崖投身飞于空中之势;下方是王子被母虎与七子噬食情景(图2-1-2)。
诞生佛:佛陀在母腹中,宝楼珍殿一如天宫,行住坐卧不令母亲有甚苦患,故摩耶夫人胎内一怀起释迦太子,即心身安和。释迦太子十月胎满的四月八日早晨,摩耶夫人思游蓝毗尼园,来到园中的无忧树下举右手欲摘树叶时,菩萨(未成佛前均称菩萨)便从右肋而出。(图2-1-3)此时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柄伞盖,天龙神撒香花、鼓音乐,十方大地六州震动。按《今古论衡周书异记》所载,时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井泛滥,山川宫殿震动,常星不现。太史苏由奏曰:“西方出圣人云云。”
图2-1-2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图木版彩色日本奈良县斑鸠町法隆寺7世纪中叶图2-1-3佛陀诞生图浮雕东印度10世纪日本国立博物馆有收藏珍贵的小群像。[1]这小群像之所以珍贵,并非因该群像系7世纪左右的造像,而因为这是表现佛诞生题材的铜制镀金像。
姨母养育:摩耶夫人生太子后不久(一说七天)便逝世了,悉达多太子乃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养长大。悉达多从小就受严格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还经常骑马射箭,练习武艺。他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王。然而事实并未像他父亲想象的那样发展。社会的动荡和由人的生理原因引起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悉达多太子的感触和深思,并萌发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的念头。其父净饭王虽然作了种种努力,希望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但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家庭,走上了出家的道路。然经论上对其姨母记述颇略,仅知道她是摩耶夫人的妹妹,净饭王的第二夫人,后随释迦出家,成为第一个尼僧。
元代画家王振鹏绘《姨母养育图》表现的即是姨母抚养悉达多太子的故事,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波阇波提怀中婴儿即太子,周围有五名侍女,其中一位正在逗狮,或寓佛陀将来说法的“狮子吼”,制作精致、优雅,线条细劲生动,是元代绘画的精品。
图2-1-4苦行释迦像犍陀罗出土印度2世纪后期苦行释迦像:悉达多出家后,先后寻访了当时著名的宗教学者,希望从他们那儿学习解脱之道,但他还是失望了。于是他离开了他们,开始修苦行。苦行是当时一种流行的修行方法。苦行者认为,人生本身就是罪恶的产物,肉体是寻求解脱的最大障碍。他们通过自虐,希望达到精神的解脱。释迦入山后,以利剑挥落绀发,又以太子七宝妙衣更换了袈裟,遣车匿与犍陟回国,独自一人来到伽耶山的尼连禅河边端坐静思,日食一麻一米,风寒饥渴亦不起坐。这样持续了六年,骨瘦如柴,皮骨相连,他已达到了克制自我的极限,是为降苦降乐。但是他6年的苦行,尝尽了千辛万苦,形容枯槁,身体羸弱,却一无所获。(图2-1-4)释迦觉悟到这种苦行徒劳无益,并非是真正修行的办法,于是决然下山,走出苦行林。
表现苦行相的释迦形象在新疆等地石窟壁画中多见,但苦行雕塑像国内罕有。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六年苦行像为犍陀罗雕刻中的精品。
由苦行林出山的题材,尤受禅僧喜爱。我国诸多画作中,以宋代梁楷所作《释迦出山图》最为精彩,表现了释迦身瘦如柴,袈裟褴褛,磨磨蹭蹭步下山林的情境。
降魔/成道像:菩萨于此安心入定,弃苦乐意,无忧喜想,凝神静思。此时天上魔道见菩萨清静无欲,精思不懈,担心释尊将来必定胜他,于是想在释迦未成佛时,先坏其道。魔王有三女,自告奋勇,率玉女五百,来菩萨所,以淫乐媚态欲乱释尊道义。菩萨说:“你们形体虽好,而心不端,譬如花瓶中盛臭毒,将以自坏。”一言既出,三魔女瞬间皆成头白齿落、眼冥脊伛的老丑妪,于是拄杖相扶急急逃还。
魔王见三女皆成老母,便招鬼神十八亿从天而降,并以神鬼动物之奇形可怖之状直逼菩萨周围。菩萨慈心不悸,光颜益好,鬼兵不得近。释迦定意如故,至黎明时分,当他看到东方一颗灿烂的明星时,心中豁然开朗,而证得无上正觉,释迦牟尼由是成佛,是年35岁。中国夏历十二月初八为释迦成道日,传统节日中的腊月初八以“腊八粥”供奉释尊成佛的习俗由此而来。
说法像:释迦已证得正觉,便要宣传所悟之道。但他又担心众生为贪、欲、瞋、恚、痴、邪等所障,难解难知,不能信受。他七日之中一心思维,并准备立即归于涅槃。大梵天见释迦佛已成正果而不转法轮,心怀烦恼,于是来到佛前,胡跪合掌,请至再三,直至第七日,释迦佛方默许。
他首先来到当年父王派遣他修行的五位弟子的住处——波罗纳斯郊外的鹿野苑,在弟子们不信任的目光下开始了他的布道,这是释迦成道后第一次宣讲佛法,称为“初转法轮”[2]。他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向五弟子宣讲了“四谛、八正道”等理论,使他们十分佩服,并成为佛的最初弟子。此后,释迦佛四处云游,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带巡游说法,并得到了摩揭陀国国王、拘萨罗国国王等的支持及资助。男女老幼一经说服,他便收为弟子,信徒日益增多,影响越来越大。临近诸国的国王及许多臣民皈依佛门,从而使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释迦牟尼一生传教几十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的婆罗双树下去世。相传他的舍利(遗骸)被分成八份,分别起塔供养。记载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汉译佛教经典有《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瑞应本起经》《释迦谱》等多种。
佛教徒为了纪念教祖释迦牟尼,造了很多佛像供奉礼拜。释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卧像等。坐像又可分为结跏趺坐、半跏趺坐、跪坐、倚坐、箕坐、蹲居坐等多种。结跏趺坐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姿。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结跏趺坐的姿势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图2-1-5)。这种坐法又可细分为二种,先以右足押左股,再以左足压右股,双手的上下秩序也是以左在上,称为降魔坐;反之则称为吉祥坐。立像本是释迦佛游行说法的姿势(图2-1-6)。相传释迦成道后,在西北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四十多年。所以佛的立像多为双脚分开或一脚向侧前略伸,表示步行的样子,又称为行经像。
卧像只有释迦佛一种。卧像一般表示释迦佛在往世多年,最后涅槃时的情况。其姿态大多为右胁而卧,有的还在其身后塑绘出众多弟子悲哀哭泣的形状,以表现他们对佛涅槃的悲伤心情(图2-1-7)。
图2-1-5转法轮印跏趺坐像笈多时期印度5世纪后期图2-1-6释迦立像日本奈良室生寺金堂图2-1-7佛陀涅槃像重庆大足石刻(二)释迦如来造像的哲学思想释迦初传之佛教,是没有佛像的,然而,如何从没有“像”的原始佛教,进而变成有“像”的佛教呢?
由初始的释迦的舍利崇拜而产生的塔,到后来产生的信徒所膜拜的佛像,如此产生像而产生形。这些像的发生、发展,向我们显示了何样的思想样式的变化,佛教思想的变迁?我们将尽量透过造型探求内涵——佛心,透过造型探求思想背景,以展示出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化。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说,即佛法的中心思想包括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业力说、无常说与无我说等。这些学说相互交织、密切联系着,其大纲是四谛说和三法印说,核心是阐发佛教的人生观。所谓佛教人生观,是佛教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总看法。它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人生价值做出判断——一切皆苦,二是指出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和结果,实质上就是强调去恶从善、由染转净的宗教道德价值判断。[3]这四谛即四个真理:“苦、集、灭、道”的道理。
苦谛是“人生是苦”的价值判断。《中阿含·象迹喻经》云:“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4]集谛是穷究产生苦的原因,同时也是对世界一切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所谓一切现象皆依因缘和合而产生,依因缘离散而消失。那么,现实世界以及人生一切痛苦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早期佛教集谛所要回答的问题。《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云:“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
灭谛就是消灭欲望和无明,以灭除产生痛苦的根源,达到绝对寂静的涅槃境地。《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云:“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舌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道谛就是到达涅槃境界的方法。是指达到超越生死轮回、超越有无、不可言传、不可思议、只能心领神会的寂静境界的修行实践。《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云:“诸贤,云何爱道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四谛作为早期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从苦的人生定义出发,去分析苦的原因,探索消灭苦难的途径,指出彻底消除苦难的方法。在印度,“人生是痛苦”是一普遍的思想。但佛教的教义是透视人生的痛苦和解决人生的痛苦,并非因痛苦而舍弃人生。释迦正是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之上,使佛教充满智慧,宛如论语、儒教之人生哲学。这也正是释迦的原始佛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释迦牟尼在初次宣讲佛法时对此已有解释(八正道),他的意思是说,在家庭过世俗生活,享受人间安乐,此为一种沉溺于“爱”的偏颇行为,而如果出家跟着当时的许多外道修苦行,这又是一种折磨肉体自找“苦”吃的偏颇行为。两者皆不可取,皆不可执着,而应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道”,即“苦乐中道”,由此可彻底摆脱痛苦,达到解脱。[5]然而,梁任公曾批评佛教说:“一般宗教,大率建设于迷信的基础上,佛教不然。要‘解信’,要‘悟信’(因解得信,因悟得信)……”[6]因此,众生皈依的释迦佛陀便就有了从“梳卷曲的头发,有胡子的人之形姿”发展至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不同凡俗的造型特征。释迦像的演变即显示了成为崇拜对象的超人格的、超历史的释迦如来造像。
第二节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如来(一)药师如来的成立与造型药师佛是梵文Bhaisajyaguru-vaidurya-pabhasa的音译,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为大医王佛。按佛经所说,他是东方琉璃国土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据隋代达摩笈多所译的《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说:“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十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彼世尊药师琉璃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此十二大愿为:(1)愿自他身均光明炽盛;(2)愿威德开晓一切众生;(3)愿众生得到一切满足;(4)愿一切众生安心修大乘之法;(5)愿一切众生修为如法清净;(6)愿六根不全众生完美;(7)愿一切众生身心安乐;(8)愿女身转男身;(9)愿众生解脱天魔外道缠缚和邪思恶见而得到正见;(10)愿众生脱离恶王劫贼等横祸;(11)愿饥渴众生得到上食;(12)愿贫穷无衣众生得到上妙衣。这些誓愿主旨虽然也是为了众生脱离生死,早证菩提涅槃,但是更偏重于让众生现世求得安乐,也正是人们将药师佛作为现世消灾延寿的重要祈求对象的缘故。
任何宗教,必然有其利益现世的一面,否则就难以引来大众的信仰。佛教上,作为最高境界的佛——如来中,药师佛是唯一有这种利益现世的誓愿的佛。
自从药师佛的经典译出后,药师信仰迅即在中国、日本普遍展开。颇有意思的是,药师佛的信仰在佛像产生的源点印度似乎并不被重视,因为无论是在印度早期的考古发掘报告里或我国西行求法高僧的行记中几乎看不到有关药师佛的记载,即使在印度晚期佛教图像典籍中也很少论及。药师佛信仰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日本在7世纪以后盛行药师信仰,在日本南都的诸大寺(元兴寺、大安寺、西大寺、兴福寺、唐招提寺等)中均有安置药师如来。[7]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在许多寺院的大雄宝殿中,都供有代表东、西、中三方不同世界的三尊佛像,其中释迦左边的就是代表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还有的寺院设有专门供奉药师如来的药师堂。中国药师佛的信仰于西晋后期开始出现,据《十二砚斋金石过眼续录》卷四所载,西晋太康六年(285)已开始有药师佛的造作。现存最早纪年药师造像为龙门古阳洞孝昌元年所制像。有关药师佛的经典,大正藏载有十六部,其时代均在东晋之后,[8]尤以唐代译本为多。由于唐代大量药师经典的译出,药师信仰及尊像的造作由唐而进入繁盛时期。仅莫高窟敦煌遗书的写经中,发现有295部药师经典,敦煌壁画中有470尊药师像,而药师经变的数量亦达到96铺之多。即于此时,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侣甚多,在唐代佛教的影响下,日本药师佛信仰也进入繁盛时期。据《日本书记》记载,天武九年(681)天武天皇为祈祷皇后的病早日痊愈,发愿建立药师寺,并造铸药师佛像。在现存遗物中,日本指定为国宝和重要文物的药师造像即达230余尊,表明药师佛自平安初期以来,在日本人的精神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本愿经所说,还应造立药师七佛,唐代义净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记载有药师七佛名称,依次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东方光胜世界),宝月智亚光音自在王如来(东方妙宝世界),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东方圆满香积世界),无忧最胜吉祥如来(东方无忧世界),法海雷音如来(东方法幢世界),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东方善住宝海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些均是药师如来的分身像,其中有的持宝珠,有的持药壶等。药师七佛信仰似乎主要限于隋代及初唐,其造像亦较少。但是,这七尊像在以后药师单独佛像的背光上,即常以七尊化佛的面目出现,构成一幅以七尊佛像并列的药师如来世界。
(二)药师如来造像的思想背景
佛教开示净土法门,告诉人们大千世界中有许许多多佛土,但特别提倡两处:一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西,称西方极乐净土;一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东,称东方琉璃净土。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令众生来世往生极乐;而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令众生灾消病散,罪灭福生,能以遂心满愿,来帮助众生,更为重视人生的现世快乐。
图2-2-1药师如来像日本京都神护寺本堂药师如来的信仰,在中国、日本等地广为展开,不仅仅是因药师佛本身经典的消灾赐福,透过药师如来的造像形制,还可以看到药师佛所赐予的延年益寿、消除肉身上的疾病,以及真正被大众所接受并流传的根本——医众生之心。心病为一切疾病的根源,一切疾病由心而发,由心而生。
佛陀所谓缘起,终是心的缘起。创造一切、不可思议的业,终归为心这个更不可思议的主人所造作。《本事经》卷一佛言:诸有业、果,皆依心意。业由心造,惑从心起,使人流转生死的罪魁祸首是心,能使人超出生死的枢机也在于心。[9]这也正是药师佛的利益现世的精神与德的所在。所谓利益现世,是指将现世的一切美好赐予虔诚的信者。就药师佛而言,赐予众人消除疾病及一切痛苦的良药,即是佛法;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才是万事能适应不同时代、不同众生的“药”。
经曰:药师如来为解除一切众生痛苦,入“除灭一切众生苦恼”的三摩地,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宣说神咒,保护人类远离病难,远离死亡。健康长寿是人人都希望的,但伴随色身而来的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能幸免的。有病就不能健康地生活,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医术未发达的时代,对药师的信仰不乏是一种实利主义。因为在一般世人的心目中,药师佛是医病的佛,与现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今日,我们在古寺或各国美术馆中所见的佛,诚然是端庄而在神秘的微笑中含蕴着慈祥,绝无暗淡或者沉重的表情。药师佛与观音菩萨,都是利益现世的。观音以神秘不可思议的力量救世、利益现世,而药师佛则以尊重医学的精神,利益现世。
在印度、中国、朝鲜、日本,各国各时代所造的佛像都反映着时代精神。造制药师佛的人以及拜佛者的目的也不外乎求福、避难、辟邪、消业、延年益寿……此事实说明我们的祖先受容佛教,并非将佛教认为是否定现世的教,而是肯定佛教是现世的、促进现世幸福的宗教。对药师佛的信仰即是合理主义、实利主义的信仰。
第三节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如来(一)阿弥陀如来的造像与信仰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bha的音译,汉译有13个名号,即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而他所住的地方就是人们所向往的西方净土。佛教认为,我们所居住的世间是“秽土”,世俗世界到处充满烦恼和苦难。与此相对,佛所居住的地方是“净土”,在佛国净土中,没有烦恼,没有争夺,自由自在,美妙无比。
据《观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成佛前是一个王子。父亲名月上轮转圣王,母亲名殊胜妙颜夫人。当时他的国家出了一位佛——世自在王。一次,他听了这位佛的说法后,感到人生无常、痛苦不堪,只有佛法才是解除痛苦的良方,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法名法藏。他勤修戒、定、慧,不但为自己寻求解脱,还立志要改变受苦受难众生的境遇。为此,法藏比丘曾发下四十八个愿,其中包括要建立一个无有众苦、充满诸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的美妙净土,表示只要有一个愿不得实现,就决不成佛。后来这位法藏所发的四十八个愿均成为现实。他由此成了佛,即阿弥陀佛。其所建的极乐净土在我们现在婆娑世界之外十万亿土的西方,所以称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由是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关西方净土世界,在《观无量寿经》中有着详细记载。这个国土,有四宝周迎围绕,内有七宝池,池中充满十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成,池的周围有金银琉璃等砌成阶梯,地下布满黄金,周围遍植七宝树,奇禽异鸟,作美妙声音,每到一定时刻天上飘落无数曼陀罗花……众生一律平等,没有等级之分,吃喝穿戴随意念即至。
这样一个极乐、美妙、长寿,要什么有什么的世界,谁不向往?在诸佛的十方世界中,还有哪个世界比得上这样美妙的乐土?而且,这个净土世界向众生敞开着大门,无论任何人,凡是听闻或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而起信仰,并发誓投生来净土的,都能接引到极乐世界来。在那个充满绝望与不安的时代,在那个充满幻想并以神佛力量为主要支配地位的精神世界里,阿弥陀净土的真实性无疑得到了当时民众的认同。有生必有死,药师佛的灵丹妙药终不能免去最后的死亡。阿弥陀净土的出现,使人们由对死亡所产生的不安转而获得了慰藉,并由绝望转向对未来的憧憬。
阿弥陀如来,一度成为中国民众精神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对于阿弥陀佛的信仰,很早就传到了我国。北魏时,各种阿弥陀佛的造像就已出现,此后这一信仰长盛不衰,美术图像亦极为隆盛。就敦煌壁画中,反映阿弥陀经变与无量寿经变内容的即达二百铺左右,位居各类经变画之首。我国净土念佛法门的滥觞,系东晋慧远以弥陀净土立宗。慧远受学于道安,道安有般若、禅观、净土三种特质的思想,著有“净土论”。其净土法门属弥勒往生兜率天之净土信仰,但传到慧远却以弥勒净土立宗。6世纪末与7世纪初叶,中国佛教艺术的风格有转变,以前所常用的题材本生谭——释尊前世的各种故事,被大乘佛教主要经文所描述的景象——净土变等所替代。在敦煌壁上所见的“经变相图”多属唐朝所作。常书鸿先生发表的关于敦煌的经变图统计数目为:西方净土变125壁,东方药师变64壁,弥勒净土变64壁,维摩诘经变50壁,天请问经变32壁,华严经变29壁,报恩经变25壁,法华经变普门品21壁,金刚经变17壁……又经日本法藏馆出版的《西域文化研究》第六册《历史与美术的诸问题》中对敦煌壁画的数目统计,西方净土变占多数,达228幅;药师琉璃变为其次,有69幅;弥勒净土变占第三位,有68幅。由此可见,我国唐以后西方弥陀净土的畅行。[10]阿弥陀佛的造像,具备佛的一切相好特征。他的形象主要有坐、立两种形制。坐像为:结跏趺坐,双手仰掌叠足上,掌中托有一宝瓶或莲台,表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之意。这一佛像通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的右边。立像通称“接引佛”,姿势是右手下垂,结施愿印,左手当胸,掌中置金莲台,显示接往众生的姿势。
由于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历代盛行不衰,以阿弥陀佛为主题的净土变题材大量流行(图2-3-1)。这些题材表现的都是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内容。其中,以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二菩萨,阿弥陀佛与二十五位菩萨两种题材最为普遍和流行。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二菩萨的这组题材,佛教称为“西方三圣”,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观音、势至为辅助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在这组佛像中,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两手结定印,掌心有金莲台;观音菩萨立于佛的左前方,双手捧紫金台;大势至菩萨立于佛的右前方,双手合掌。阿弥陀佛与二十五位菩萨来源于专门叙述净土世界的主要经典《观无量寿经》,表现的是阿弥陀佛率领二十五位菩萨迎接念佛众生往生的故事。
(二)阿弥陀佛造像的思想背景
对阿弥陀的信仰可以满足人的不死的愿望,以及解消对死的不安。凡是信仰阿弥陀净土的世人,都因信仰阿弥陀净土而从现世的绝望中获得安慰。
阿弥陀造像以净土题材在中国壁画中大量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憧憬这虚幻中的极乐世界,寄望于来世往生彼土;一方面折射出人们对美的崇拜与追求。从佛经到绘画、雕塑,从阿弥陀经变到无量寿经变,这个净土世界的极乐妙境被不断美化着、不断升华着。
在壁画中,“净土世界”的左右分别画着“未生怨”与“十六观”。其主要情节亦出自经变故事:在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他因受恶人唆使,将父王频婆娑罗幽禁于室内,不给吃喝,欲置于死地。阿阇世的母亲即频婆娑罗的夫人韦提希知道后,便洗洁身体,用酥蜜调小麦粉涂在身上,又将葡萄汁灌入璎珞孔中,密往幽室,以奉丈夫,使国王免于饥饿而保住了生命。几天后,阿阇世获知父王未死的原因后,便挥剑欲杀母亲韦提希,经二位大臣冒死相救,阿阇世杀母未成,但将其母囚禁于深宫,不给她自由。韦提希悲伤欲绝,遥望空中向佛哭诉,她再也不愿活在这恶浊的世界,希望能脱离无边苦海,往生到没有忧愁苦恼的国土上去。释迦佛知道后,即时向她放光,现出十方的光辉净妙世界,而韦提希只希望往生阿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于是释迦便向她说了投生西方净土的修持方法。以上即是“未生怨”——阿阇世王的故事。在壁画中“未生怨”一般画在净土图的右边,每个情节间以山石建筑等相隔,而有的则以连环画形式表现。如重庆大足石刻中的“未生怨”分别刻在十一个小方龛内。
图2-3-1阿弥陀净土图敦煌莫高窟唐~五代10世纪中叶接下来释迦佛便向韦提希授以“十六观法”。所谓十六观,即是修持无量寿佛的内容与方法。十六观法的先后顺序为: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总观、华座观、佛像观、阿弥陀佛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观、丈六金身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这些观法的内容,在画面上不易完整的表现,往往只取其中某一情节。譬如“阿弥陀佛观”经上所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其身高达六十万亿那由旬……这显然是个极度夸张了的天文数字,不仅绘画无法表现,即是膜拜者观想也极度困难。这样的场景,画面上只能画出韦提希夫人观看佛像——一尊与韦提希夫人想象相差不大的佛像。
“十六观”一般画在净土宝地的左边,与“未生怨”相对。情节表现相当简单,每幅画面以韦提希夫人为主体,在其前方画所观对象,如“日观”即画个太阳,“树观”即画棵树。有些绘画,净土图左边画十三观,另外三观(称三辈观)则表现在净土图的下边。
我们在造型上所看到的:阿弥陀佛从坐像变成立像,亦揭示出净土教的思想变迁。净土信仰,让人们摆脱对死的不安,获得慰藉,甚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的事实,是最令人恐惧的,因对死亡的不安,世人都希望能够获得永生。释迦因是教示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定善”与“散善”。所谓“定善”者,是指聚精会神,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及其世界而往生的方法。“散善”即不作恶,修善而往生阿弥陀净土的方法。这其中也蕴含着伦理的一面。正如散善之行所显示,世人在世间所积的善,即成为往生净土的原因,而作恶即成为堕落地狱的种子。由于设想来世的因果报应,世人便怀有异于现世的祸福之伦理,世人在世的积德善行,即使在现世未得到好的报应,也将感到欣慰。“散善”大体有三种,分别为:信仰大乘佛教的善、修小乘佛教的善和世间善。又,此三种善各分三阶段,于是人间的善就按善的阶层而分为九品,这便是阿弥陀的九品印象的由来。
佛端坐的地方,表示佛在极乐净土。人们只有行“定善”或“散善”,方能往生极乐世界,否则难得前往净土。然而,依据“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即可来应”的思想,佛像要用立像,因立像恰似步行的形制表现,更给众人以亲和的感觉,在姿态上比坐像符合“来迎”。这种净土教的思想发展到极简单化和大众化了。其中虽不乏世人自私的自我安慰的意味,但阿弥陀佛从坐像向立像的发展,蕴含着生活在乱世苦难中的人们热切的希冀。
第四节未来世界的主宰——弥勒如来(一)弥勒如来的造像弥勒在佛国世界的身份不断变化,其造型通常表现为三种样式:菩萨装、如来装、和尚装。
菩萨装弥勒,一般表现为弥勒在兜率天宫修行,等待下人间成佛的形姿。因此时弥勒尚未成佛,为菩萨装。弥勒于菩萨时,与释迦牟尼当太子时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其装束也像释迦如菩萨时一样,带宝冠,姿态自由安闲。有坐、立两式。中国早期弥勒造像以坐式为多,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双腿交叉、膝头竖起,多做施无畏印、与愿印或说法印,称为“交脚弥勒”或“交脚菩萨”;另一种为右腿着地,左腿盘放在右膝上,右手支颐做思维之相,称为“思维菩萨”,这种形象传入中国甚早,且对朝鲜、日本有很大影响,遗物甚多。立式菩萨形象,2世纪前后在中印度即已经出现,也曾给中国一定影响。特别在早期金铜佛像中立式弥勒像占有很大比例,其形姿大多是右手施无畏印,亦有持佛珠,左手持宝瓶(图2-4-1),有的宝瓶出现在宝冠中,此外还有手托宝塔的弥勒像。
如来装弥勒,以为三世佛中的弥勒佛,常见有两种,其造型一种如释迦牟尼佛,多做高肉髻,通肩衣,结跏趺坐;另一种是表现弥勒由兜率天下生龙华菩提树下成佛的形象,弥勒佛双膝并屈,双足着地,微微张开,双手抚膝或作说法相,是相称为“善跏趺坐”。这种造像的姿势与交脚、思维半跏像均为弥勒所特有。下生弥勒像与兜率天菩萨形貌完全不一样,除了佛与菩萨的服饰区别外,更重要的是在形体方面。经典记载,弥勒出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而弥勒之身长为十六丈或三十二丈(释迦佛为六丈)。所以表现弥勒下生佛的造像比其他佛像要大得多。
弥勒大佛最早出现的地区或在西北印度的陀历国,时代在4至5世纪。在《法显传》《名僧传》等著作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线索。大佛最初的高度为八丈,造制材料有“木刻像”、“牛头栴檀”或“木雕涂金”,稍后始有石雕或泥塑者,现存仅见石雕或泥塑像。
图2-4-1菩萨装弥勒陕西三原出土东晋我国于南朝和唐代前后造制弥勒大佛的风气最盛。现存可见弥勒大佛像如:浙江新昌十六米大佛(南齐),河南浚县二十七米大佛,甘肃麦积山十五米大佛,敦煌莫高窟三十三米倚坐佛(唐延载二年)、二十六米倚坐佛(唐开元中),甘肃炳灵寺二十七米大佛(唐贞元十九年),武威天梯山二十六米大佛(晚唐),陕西邠县二十五米大佛(唐),宁夏须弥山顶的七十一米大佛。这些大佛均属弥勒下生的倚坐像,表明弥勒下生经在南朝至唐代前后的影响。
和尚装弥勒形象的出现,在唐末及五代,这种形象主要是按照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雕造的。可以说,在中国,自打这位胖和尚弥勒出现后,倚坐弥勒大佛的造制逐渐消退。据传,契此为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体胖腹大,平时疯疯癫癫言语无定,常笑呵呵地背个布袋入市,见物乞物,袋中百物俱全,有时在人群中将袋中之物倾泄于地以乐人,有时亦示人吉凶且必有灵验,世人莫之能测。契此于后晋间(936~947)在奉化岳林寺磐石上圆寂,临终时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在其他地方又见到这位胖和尚荷带而行,由是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遂塑其形象供于寺中。现在人们一踏进佛寺,首先见到的佛像,即是这位光头大耳、袒胸凸腹的胖弥勒。这种胖和尚弥勒像也传到了日本,被作为七福神之一而受供奉。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一尊这样的弥勒造像。所雕的弥勒佛偌大的身躯,沿山壁席地而坐,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粗眉大眼,满面笑容,神态安闲,袒胸露腹,腹系腰带,身穿袈裟,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了此像,无不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现知最大的布袋弥勒像是四川乐山大佛,雕刻于盛唐时期。它位于乐山市岷江东岸的凌云山上,依此山栖鸾峰断崖斫成。此像为坐式,通高71米,相好庄严,结构匀称,面对岷江,气魄雄伟。
(二)弥勒如来的信仰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非常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为慈悲。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他名叫阿逸多,意为“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他随释迦出家,修习佛法,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佛曾预言,弥勒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
兜率天是佛教“欲界”中的天界,天的概念渊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吸收婆罗门教的时空概念,建立起佛教的“三界说”。“三界说”认为一切众生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流转不息,只有依照释尊的教法,勤修佛道,断尽一切烦恼,才能超脱三界,超凡入圣,进入不生不灭的佛国净土。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即六类众生生活的“六凡”界,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天”并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天空,而是指高于人类的上界生灵,或他们所居环境。欲界有六天,又称六欲天,由低到高依次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是六欲天的第四天。
兜率天虽然居于欲界,但经弥勒的法力改造,变得庄严神圣,美丽如画,佛经称之为“兜率净土”或“弥勒净土”。弥勒是释迦佛指定的佛的继承人,他在兜率天将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降生人间,成佛作祖,转打法轮。
弥勒作为当世的菩萨和未来的佛,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东晋高僧“弥天释道安”率先发愿往生弥勒净土。梁慧皎《高僧传·道安传》载:道安常与弟子法遇、道愿、昙戒等在弥勒佛像前立誓往生兜率;道安入寂前十一日,忽有一长眉僧宾头卢(十八罗汉之一)来告诉他四千沐浴之事。道安问尊者死后将栖身何处,尊者用手虚拨西北天空,顿时云散雾开,现出兜率妙境。看来道安终于得以所愿。在道安法师的带动下,东晋信奉弥勒净土蔚然成风,成为与弥勒信仰并驾齐驱的一种时代宗教信仰。唐代著名三藏法师玄奘也向往弥勒净土。《大唐故玄奘法师形状》载曰:“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兜率,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发愿上升兜率天,见弥勒佛。”直至近代也不乏弥勒信奉者,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就是一位弥勒净土的忠实信徒。他博通诸宗,却以弥勒为归趣,临终时自持弥勒名号,喃喃诵念,其情恳切,必生无疑。
在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是弥勒信仰的昌盛时期,虽然佛教在当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从佛经语言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的佛法流传来看,佛教已进入“正法既没,像法陵夷”的时代了。由于北魏太武帝毁灭佛教,当时的佛教徒更加坚信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但佛运不可逆转,释迦佛不能再来人间,佛教徒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佛上,纷纷大造弥勒佛像,供奉膜拜,掀起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弥勒信仰热潮。据统计,在当时各种佛教造像中,弥勒像仅次于释迦造像。日本学者冢本善隆在《支那佛教史·北魏篇》之三《龙门造像之盛衰及尊像之变化》一文中,列有四个有纪年的造像表。在这些图表上,北魏释迦造像达46尊,弥勒菩萨造像达44尊,而同一时期无量寿佛像8尊,观音菩萨像22尊。[11]很明显,论数量,除了释迦佛造像外,再无超过弥勒菩萨造像的。这一对比数据足以证明当时弥勒信仰之隆盛。
第五节以理法聚——毗卢舍那如来(一)毗卢舍那如来的造像与信仰佛教中三身佛是法身佛、应身佛和报身佛。要谈三身佛,须先从佛身谈起。佛身本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身体,后来,逐渐被神秘化。当释迦佛像开始造作的时候,大乘佛教的时代即悄然到来。与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大乘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佛如恒河沙粒,不可计量,而释迦佛只是其中之一。上座部佛教称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到了大乘时期,佛身不仅指佛陀,而是泛指佛教所说的一切佛了。不仅其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更丰富了。“身”也不只是指肉体,而是侧重于精神本体。如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这种以积聚功德和觉悟而成就的佛体,就叫作佛身,或曰法身。这里所说的毗卢舍那如来即为法身佛,被认为是佛教的本源之佛,他统辖着所有如来,释迦佛也是由此佛衍生而来的。
佛此三身,即法身、应身和报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毗卢舍那佛,以智法聚而为报身——卢舍那佛,以功德法聚而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因佛具此三种德性,三身即成一佛,一佛具此三身。与此相应,又有“三身佛”之说,即法身佛、应身佛和报身佛。
对毗卢舍那佛,有不同的解释。天台宗将毗卢舍那佛作为法身佛,与卢舍那(报身佛)、释迦(应身佛)合为三身。其实,“毗卢舍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毗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光明普照,或曰“大日”,源于古代人对日神的崇拜。大乘将毗卢舍那佛比作太阳,意指它是遍满全宇宙的真实佛身,而释迦佛是假身。
《梵网经》上说,于莲花藏世界获得正觉的卢舍那佛,在千叶莲瓣上正化现百亿释迦,结跏趺坐于千叶莲花台之上,左手按膝,右手轻举。每一瓣莲花上都有一小化佛像,作为莲台上本佛的现影。每一莲叶象征着一个佛的国土,整个莲台就表现了佛教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释迦又于每一国土上说其正法。由此可见,毗卢舍那佛的世界有着无边无际的空间。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唐代雕凿的大佛像,就是最著名的一尊毗卢舍那佛像。现在它已经成了龙门石窟的象征和代表。日本东大寺本尊卢舍那佛所坐莲台,即是表现《梵网经》中所说的千叶大莲花,每一叶瓣为一大千世界,各刻画着释迦在进行说法与世界图的场面,把所有的莲瓣合起来即为百亿世界。毗卢舍那端坐莲台中央,表现其所辖范围的宏大。
法相宗亦主“三身说”,只是名称不同。他们把毗卢舍那佛作为自性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
我国龙门奉先寺主尊即是毗卢舍那佛,佛高17.4米,头部高4米,面容丰腴,神情慈祥怡静,两眼透露出智慧的光芒。左为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右为司理德的普贤菩萨,各高13.25米,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此佛像是女皇武则天下令雕造的,代表了唐代的艺术风格,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风韵、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另有山西大同善化寺的三圣殿中,亦有“华严三圣”:主尊为毗卢舍那佛,左右胁侍菩萨为文殊与普贤,神像为木胎贴金罩漆,制作精美,妙相庄严。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华严三圣像,脚踏窟基,头齐岩顶,身向前倾,高达7米,气势庄严,面目慈祥,袍袖下垂至脚,支撑了手臂,袈裟褶皱。普贤手中托一石塔,塔高1.8米,重约千斤,逾千年而不坠,成为中华石刻中的一绝。
现在佛寺中毗卢舍殿供奉的三尊佛像,除了依华严宗思想所雕造的“华严三圣”外,也有依天台宗和法相宗思想雕造的三身佛。所谓三身佛,即以毗卢舍那、卢舍那、释迦牟尼为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毗卢舍那佛居中,左右为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认为毗卢舍那佛就是卢舍那佛,两者只是译名不同而已。他们还认为此佛即《华严经》中所说的释迦佛的报身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教主。
(二)毗卢舍那如来造像的思想背景毗卢舍那乃密宗最高尊神,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主尊。密教多作摩诃毗卢舍那如来,摩诃是“大”的意思,所以又叫作大毗卢舍那如来或大日如来、大光明遍照等。
由毗卢舍那佛变成大日如来,在造型上,毗卢舍那是袒露、螺发的如来形象,然而大日如来采用菩萨形装束,头系高髻、披天衣、带宝冠,身上饰物华美,极为富丽。这或许表示大日如来乃统辖如来、菩萨、明王、诸天尊神的王者身份。如是说来,这倒是区别其他如来的最佳表现形式。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世人心底对佛教肯定现世的倾向。
密教谓宇宙万物皆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的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的称为“胎藏界”。两界大日如来在造像上以印相为区别。金刚界大日如来两手在胸前,用右拳握住左拳的点指(第二指),是为智拳印,以释明智、果的行为的世界;胎藏界大日如来,一般把左拳仰放在结跏趺坐的膝上,再将右拳仰叠在左掌上,一如禅定印,是为法界定印,以象征理、因的彻悟的境界。
大日如来的造像,印度、中国、朝鲜、日本均有。我国大日如来的造像遗存较少。这多少反映了密教在我国发展的一些轨迹。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主智的造像远不如主情的阿弥陀、观世音受中国民众的欢迎。而在日本,大日如来信仰甚为风行,就大日如来造像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即达60余件。
毗卢舍那佛的形象按其身份不同而有区别。当他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卢舍那佛)时,密宗按其教义仪轨,将大日如来分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和胎藏界大日如来。金刚界的大日如来表示佛的智慧,其形象为头顶白色五智宝冠,手结大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胎藏界的大日如来的形象头顶金色发髻,手结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莲台上。
[1]赖传鉴:《佛像艺术——东方思想与造型》,北京: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第32页。
[2]“法轮”喻佛法,“转”喻宣讲,见阮荣春、黄宗贤:《佛陀世界》,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3]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4]荆三隆、邵之茜:《佛蕴禅思》,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4页。
[5]杨曾文主编:《当代佛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6页。
[6]赖传鉴:《佛像艺术——东方思想与造型》,北京: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第42页。
[7]赖传鉴:《佛像艺术——东方思想与造型》,北京: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第54页。
[8]大正藏所收最早译本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据李玉珉先生考证,是经为刘宋慧简本之抄译。见阮荣春、黄宗贤:《佛陀世界》,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9]陈兵:《佛陀的智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10]赖传鉴:《佛像艺术——东方思想与造型》,北京: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第60页。
[11]黄春和:《佛像鉴赏》,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