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

概况

从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百年战争”。一百多年时间,这场战争从最初争夺王位继承开始,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侵略和反侵略性质的战争。

英国和法国两国王室之间,长期存在领土纠纷问题。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以来,两国之间的纠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诺曼底公爵成为英国国王以后,在法国仍然拥有大片领地。他的子孙后代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到12世纪中期金雀花王朝时,英正在法国拥有的领土甚至六倍于法国正室本身拥有的土地。

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一直是两国争执、斗争的中心。其后通过一系列战争,法国夺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土地,但是英国王室从来不甘心罢休,力图夺回失去的领地,而法王则竭力夺取仍残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领土,双方矛盾尖锐化。

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逝世,死后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后代,英王爱德华三世作为查理四世的外甥,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候选人选之一。但是,法国害怕英国势力在法国继续增大,最终推选查理四世的堂弟、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继承王位,即腓力六世(1328—1350年)。

王位继承问题激化了英法之间的矛盾。爱德华三世心生不甘,腓力六世也宣布要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佛兰德尔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佛兰德尔以毛纺业著名,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它的羊毛原料主要来自英国。

1328年,佛兰德尔爆发了城市上层和农民的起义,法国派军队进入佛兰德尔,建立起法国的直接统治,并于1336年逮捕了在那里经商的英国商人。英王爱德华三世采取报复措施,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并希望英国出兵法国。

佛兰德尔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几经休战,进行了一百多年,大体可以分四个阶段: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法国屡战屡败,英国频占上风。1337年,英法正式宣战。1340年,在斯吕斯海战中,英国以其强大的海军重创法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夺得制海权。从此,英军通过英吉利海峡自由进出大陆,将战争带到了法国本土。

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王爱德华率领的英军又打败了法王腓力领导的、人数两倍于英军的法军,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十一个月的围攻,于1347年占领了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海岸要塞加来港。此后,加来长期成为英军渡海攻打法国的据点。

占领加来港后,战争暂停,因为当时爆发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

将近十年的休战之后,法军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再次被击败。1356年,爱德华三世的大儿子“黑太子”(因其披甲颜色得名)统率英军,攻打法军。法军由当时的法王约翰(1350—1364年)统率,人数约为英军的四倍。但是结果,法军仍然大败,连法王约翰和他的幼子都被俘虏,英王乘机向法国索取了大量赎金。1360年,法国被迫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法国承认英国占有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和加来等地。

在几次的英法交战中,英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总能取胜,主要是由于它有一支灵活善战、身子敏捷的弓箭手队伍。他们能在1分钟内射出10—12支箭,能在170码的距离内射穿一个身披甲胄的骑兵的大腿。而且,英军组织性很强,各种配合良好。而法军尽管也是作战勇猛,但是缺乏纪律,兵败如山倒。

战争给英法两国的经济、社会都带来很大的灾害。法国作为这场战争的战场,人民所受的苦难更是深重。战争的失败,亲人的阵亡,庞大的军费开支,经济的衰败,再加上当时黑死病肆虐,使人口锐减,法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马赛领导的巴黎市民起义(1357—1358年)和卡尔领导的扎克起义(1358年)。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96年),法国取得阶段性胜利。法王约翰死后,太子查理监国八年后登位为王,即查理五世。为了收复失地,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取代部分骑兵。

法军吸取了上一阶段战争的失败经验,改变战术,大量使用火炮。这些对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西欧军事史上具有历史意义。查理五世还修筑城乡防御工事,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他起用英勇善战的骑士杜·克斯克林为军队总司令,赋予他很大的权力。查理五世通过改革扭转了战局,一度收复了几乎所有的失地。

1368年,法军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动,收复大片失地。

1372年,法舰队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四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除加来等几个沿海据点外,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都被收复。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1380年,查理五世逝世,其继承人查理六世患间歇性精神病,不能治理国家,封建主乘机争权夺利,形成以奥尔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为首的两大集团。法国的形势为英国继续入侵创造了条件,但是此时的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封建主内讧,无力再战,两国于1396年缔结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进入最困难最艰苦的阶段。英王亨利五世即位后,政局稍加稳定。而法国因奥尔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之间的内战,矛盾加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也使国力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法国的勃艮第公爵企图在法德之间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因此以承认英王有权继承法国王位来换取英国的支持。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趁机率军入侵法国阿金库尔。英王入侵时,法国封建主正在内战,勃艮第公爵站到了英军一边,其他封建主匆忙集结兵力迎战。英军大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并继续向南推进。

1420年5月21日法国被迫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承认英王亨利五世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英国把英王亨利五世年仅十个月的儿子立为法国和英国的国王,亨利五世的兄弟贝特福公爵为法国摄政,成为法国北部半壁江山的实际统治者。

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农村荒芜,城市残破,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此时,战争的性质已经产生变化: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英国的侵略行为激起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之心,纷纷主动加入战争,针对英国的战争从军队的战争,转变为全民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由此进入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形势渐渐有利于法国,法军取得最后的胜利。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1429年,英军围困法国重镇奥尔良。奥尔良是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就面临全部沦陷的危险。就在法国岌岌可危的关头,传奇式的法国女英雄贞德脱颖而出。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一个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她童年时代目睹了英国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对英军深恶痛绝,一直希望自己能加入反击敌军的队伍,亲手血刃英军。

1428年,年仅十九岁的贞德三次来到南方求见王太子查理,陈述她的救国大计,请缨解救奥尔良。1429年4月,束手无策的王太子终于同意了贞德的请求,将信将疑地给了她一支3000士兵的军队,并授予她“战争总指挥”的头衔。

贞德的英勇鼓舞了奥尔良城内外的将士们,就连农民也纷纷拿起武器,聚集在贞德的周围。贞德身披甲胄,腰悬宝剑,率兵3000,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当时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官民几乎已经丧失信心。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

贞德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身负箭伤仍然浴血奋战,广大士兵也个个奋勇当先。在她的领导下,法军杀进敌军包围圈。困在城中的守军深受鼓舞,也乘机杀出,里应外合,使敌军受到两面夹攻。5月8日,被英军包围二百零九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解放的钟声敲响了!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法军转败为胜,士气高涨,在贞德率领下继续挥师北上,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法国人民则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

1429年,贞德亲自拥戴王太子查理加冕,查理成为法国国王,即查理七世(1422—1461年在位)。这次加冕的意义在于,否定了英国所立的国王和摄政,重新确立了法王对法国的统治权。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慑于贞德的威望,既嫉妒又害怕,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贞德率军与强敌作战,被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闭门不纳,把她关在城外,使贞德陷入英军的同盟者勃艮第之手,最后勃艮第党人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当局。

宗教法庭以“女巫”罪判处贞德死刑。1431年5月,备受酷刑的贞德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抛进塞纳河中。牺牲时,这位法国民族女英雄还不满二十岁。

贞德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6年,也就是贞德死后第五年,查理七世进驻巴黎。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除加来港外,先后都被收回。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法国大胜,这场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百年战争以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王权得到加强,消除了封建割据状态,法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1328年卡佩王朝告终,瓦洛亚王朝登上历史舞台,第一任国王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他统治时期,英法爆发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争夺领地的斗争由来已久。近因是法王想收复英国在法国的最后一块领地亚奎丹,而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借口自己是腓力四世的外孙,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以法国王位继承纠纷为导火线,终于引发了英法“百年战争”。

然而,除王位继承纠纷外,百年战争的爆发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领土纠纷,英国的两个统治王朝〔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是来自法国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国大陆拥有大批领地。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剥夺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但英王仍占领着法国西南部的不少土地。只要领地没有被完全剥夺,英国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国大陆扩张势力的野心。法英冲突的另一个问题是佛兰德尔问题。佛兰德尔地区城市发达,各城市的毛织业当时名列欧洲之首。毛织业的主要原料羊毛,大部分来自英国,城市与英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但是,在政治上,佛兰德尔伯爵是法国国王的附庸。14世纪上半叶,佛兰德尔伯爵极力从经济上搜刮城市,政治上压制城市自由,双方矛盾非常尖锐,伯爵求助于法国国王镇压城市反抗,城市市民则在政治上倾向于英王。

所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英法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一百多年(1337—1453年),史称百年战争。

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对方宣战。同年英国向佛兰德尔进军,英王爱德华三世派舰队占领加桑德堡垒,百年战争正式爆发。1340年英国海军打败法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在克勒西战役中主要由英国自由农民组成的弓箭手,在少量炮火的配合下,打败了素称“法兰西之骄傲的花朵”的法国骑士。在军事史上,这次战役标志着骑士制度开始走向没落。1347年英军占领法国海滨重镇加莱。1356年,普瓦提埃战役爆发,由英王长子“黑太子”

(因其披甲黑颜色而得名)统率的8000英国军队,打败了4万余法国骑士,法王约翰二世(1356—1364)及其幼子和大批法国贵族被俘。1360年两国签订《布列提尼和约》,法国承认英王以国王而非法王附庸的身份占有法国的大片领土,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并规定法国须交300万克朗以赎回法国国王及被俘贵族。

巴黎市民起义

1356年法国在普瓦提埃战役失败之后,十八岁的王太子查理监国摄政,他为了筹集战费和国王赎金,乃召开三级会议,在800名代表中,半数是市民代表,他们要求国王的行动需受特别监督,应惩治失职官吏,并拘捕以财政大臣罗伯特为首的22名高级官吏,强迫他们交出侵吞的公款。王太子查理十分害怕,下令解散会议,市民更加不满,整个巴黎开始骚动。查理被迫于1357年2月再度召开三级会议。

在巴黎呢绒商会会长艾田·马赛的操纵下通过一系列改革决仪,称为“三月大敕令”,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级会议设立36人的执委会(每个等级13人),负责监督政府,国王必须服从三级会议的决定,每年召开三次例会,审定国家大事。

如果国王执行大会决议,市民则同意筹款装备3万军队,抗击英军。此外,还有对租税收支,进行监督及救济贫民等。

王太子被迫签署了三月大敕令。但不久反悔,拒绝执行三月敕令。1358年2月,在巴黎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领导下巴黎市民举行武装起义,22日,3000多名起义者冲进王宫,当着王太子的面杀死了为太子宠信的3名贵族,太子查理由于马赛的保护才免于一死。3月,查理逃出巴黎,巴黎掌握在以马赛为首的起义市民手中。

1348年,黑死病相继在法国各地泛滥,大约有1/3的人口死于瘟疫,个别地区死亡人数竟达半数。瘟疫之外,战乱也给农民带来灾难,战费和贵族赎金榨尽了农民的血汗。

但使农民更难忍受的是英国侵略军和法国骑士、雇佣军的烧杀劫掠。例如,一个叫做格利费特的贵族率军四处抢掠,使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地区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农民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起义。1358年5月,北部博韦地区农民起义,推举吉约姆·卡尔为首领。史称“扎克雷(意为“乡下佬”)起义”,起义队伍达5000多人。其他地方农民也纷起响应,毁城堡、杀贵族,以“消灭一切贵族,一个不留”

作为起义口号,但他们认为国王是人民的保护者,旗帜上仍绘有王徽百合花。为了利用农民起义,艾田·马赛一度支持起义,并两次派出共800人的军队援助农民军。封建贵族们推举法王约翰的女婿、西班牙的那瓦尔国王“恶人”查理率军队进入博韦地区镇压起义。“恶人”查理以谈判为名,诱捕并杀害了义军首领卡尔,起义军失去指挥,内部混乱,最后为封建贵族武装残酷镇压。

扎克雷起义是中世纪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农民起义失败后,封建贵族集中全力围攻巴黎。1358年7月31日巴黎街头发生巷战,艾田·马赛被杀死。8月2日太子查理率军进占巴黎,市民政权被推翻,大批市民被镇压,巴黎市民起义也最终失败。

贞德抗英和百年战争的结束

1360年,法国被迫向英军求和,把加莱港、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尼割给英国。监国太子查理即位后,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他进行一些改革。实行征收关税、盐税、户口税的经常税制度;建立庞大的雇佣军,加强了炮兵建设,修建了防御工事体系。这些改革使法国军事力量大大加强。1369年,战争再起,法军转败为胜,收回大部分失地。到1380年,英军仅占有沿海几个据点了。

但是,到15世纪初,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利用法国封建领主内讧,重新发动进攻。1415年,大破法军于阿金库尔,占领巴黎和法国北部大部地区。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六世先后死去,英方宣布不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兼领法国国王。法国太子查理(后称查理七世)受到南方贵族的支持,与北方对抗。1428年,英军南攻奥尔良,该地是通往南方的门户,如果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当时军情紧迫,以查理七世(1422—1461年)为首的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法国人民则奋起抵抗,满怀爱国热情的农村姑娘贞德(约1410—1431年)出生于香槟与洛林交界之处的杜列米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她童年时代,法国的半壁山河,业已沦于英军铁蹄之下,沦陷区内外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激起贞德高昂的爱国热忱,她认为从法国土地上赶走英国侵略者是她责无旁贷的使命。她的爱国宣传在人民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查理七世在危险处境中不得不向人民爱国力量寻求援助。

1429年4月22日,不满二十岁的贞德受命参加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5月初,保卫奥尔良战役开始,贞德奋勇当先,全军士气大振,一举击溃英军的围攻,保卫了南部国土,人民无不称颂贞德,称她为“奥尔良姑娘”。随后贞德建议向兰斯进军,主张查理七世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

这个建议也是当时进行大规模游击战争,决心把英国人逐出国境的法国人民群众的要求。自从奥尔良保卫战获胜后,贞德及其拥护者声势浩大,查理不能不同意向兰斯进军,沿途法国军民攻下许多被英人占领的城市,查理如愿以偿地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加冕礼。这时贞德的声誉已达到高峰,人民赞扬她的信件从四面八方寄来,国王赐给她贵族称号和优厚恩赏。但是贞德仍和过去一样保持纯朴的农村姑娘作风。她拒绝接受任何荣誉和恩赏,只要求豁免她深受战祸的故乡人民的赋税。贞德建议进攻巴黎,但法国贵族害怕贞德影响的扩大,会引起人民运动的高涨,开始对她进行暗害活动。

1430年春,贞德在康边附近一次战斗中担任后卫,当她即将撤入城内时,城门竟然被关闭,后退无路,被敌人俘虏。

在被英军囚禁一年中,贞德受尽迫害,坚贞不屈。1431年5月,贞德以魔女罪名被教会法庭处以火刑,牺牲于卢昂广场。查理七世忘恩负义,不顾贞德的奇功伟绩,按兵不动,坐视不救。

贞德虽死,但她的爱国精神已在法国人民中间开花结果,在法国人民力量的打击下,英军接二连三地遭到失败。

1436年,法军收复巴黎。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的最后胜利告终。英国侵占的土地除加莱一城外,全被法国收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英法百年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