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5)

第八十七章《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5)

大师的另一面,看来我们还是知道得太少了

苹果砸中牛顿的故事是真的吗?

17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牛顿坐在家里的苹果树下深思。这时,一个苹果忽然从树上掉落,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随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则科学童话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上过小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然而,历史事实似乎与此颇有出入。

2010年,为了庆祝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皇家学会把一部分科学著作原稿的电子版上传到网上,其中就包括古文物研究者威廉·斯蒂克利于1752年出版的关于牛顿生活的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里,斯蒂克利还原了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真相。

书中记载:“午餐后,天气很暖和,我们走进花园,在苹果树的阴凉下品茶聊天。当时只有牛顿和我两个人。他告诉我,他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时候他也是坐在苹果树下,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中。此前,他就对重力问题有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候,一个苹果掉在地上,打断了他的思绪。”

确实有苹果,但并没有砸到牛顿的头上。那么苹果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没有关系呢?斯蒂克利接着写道:“牛顿开始探究,为何苹果总是垂直地落向地面?为什么苹果不会斜着落下或飞向天空?……很显然,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在牵引苹果。牛顿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就是牛顿与苹果及万有引力定律之间关系的故事梗概。

斯蒂克利比牛顿小44岁,是一位古文物研究者、医生及英国国教牧师。他也出生于英格兰的林肯郡,与牛顿是同乡,他们因此而成为了忘年交。牛顿年老时,经常与斯蒂克利谈天说地,这为后者写作传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根据书中的记载,这是牛顿在逝世前一年(1726),在家乡向斯蒂克利吐露了有关苹果的逸事。那时距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已60多年。这是牛顿亲口对人说起的。虽然如此,牛顿并没有在自己的任何著作中提到苹果。不过牛顿的亲戚和朋友却多次证实有苹果落在地上的故事。除了斯蒂克利,牛顿的另一位朋友潘帕顿也曾提及。

在此之前,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伏尔泰曾在《哲学通信》中提及这个故事:“牛顿回到剑桥大学附近的故居。有一天,他在花园中散步,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这使牛顿想到许多科学家研究而未获突破的重力起源问题。”而且伏尔泰透露,他是从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巴沃那儿听到这个故事的。

从各种记载中,我们逐渐了解到,苹果落地启发牛顿思考万有引力的问题,这是比较可靠的。但并非砸中牛顿的头,让他灵光乍现,当即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并非编造,但后世的流传却有些失真。

对此,英国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历史学名誉教授马丁·肯普表示:“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多年之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它是后人根据牛顿和斯蒂克利的一段对话‘演绎’而来。”

英国皇家学院的图书馆与档案库的负责人凯斯·摩尔则表示:“学者们知道苹果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很显然,这是一个被牛顿的光环渲染过的故事。我们想做的,就是希望大众能自己看到故事的原貌。牛顿的光环让这个故事成为一桩奇闻逸事,但经过一代一代后人的加工,这个故事变得更具有传奇色彩,也把牛顿变得更人性化。”

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激励人类想象力的故事中最经典的范例。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马斯·列文森教授表示,后人不仅对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进行了考证,而且还爱屋及乌地关注起了那棵苹果树的命运。那棵著名的“牛顿苹果树”原本生长在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牛顿从卧室的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枝叶摇曳。但不幸的是,这棵苹果树在1820年被暴风雨刮倒后断成数截。1998年,英国约克大学的基辛博士提出新的论点,认为“牛顿苹果树”老树发新枝,仍在继续生长。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就从这棵苹果树上剪下枝杈,移栽到剑桥大学的校园内。麻省理工学院也于2006年移栽了一棵“牛顿苹果树”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以此来激励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伏尔泰与腓特烈大帝反目的真相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是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他思想的光芒犹如汩汩的泉流,只要进入人们的心里,思想便开化了。他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法兰西思想的君王”。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而腓特烈大帝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还是一位杰出的统帅,是欧洲“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在他强有力的统治下,普鲁士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欧洲一流的强国。不但如此,他本人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他很仰慕伏尔泰,在1736年,当他还是王子时,腓特烈就开始与伏尔泰通信。

他在自己致伏尔泰的第一封信中赞扬他:“法兰西最为卓越的人物,是给文字添色增辉的人。……你的成就如此非凡,能够生而和你这样的人做同代人,我认为是我一生无上的荣耀之一。……让人开怀大笑,这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办到的事啊。”他将自己写的《反马基雅维利》一书送给伏尔泰时,据说伏尔泰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在与这位著名的普鲁士国王交往时,反对君主专制的伏尔泰也不吝对腓特烈大帝的奉承。一位耐心的学者仔细统计,伏尔泰曾先后把腓特烈比作恺撒、奥古斯都、马可·奥勒留、图拉真、安东尼·庇护、提图斯、尤里安、维吉尔、普林尼、贺拉斯、米西纳斯、西塞罗、卡图鲁斯、荷马、拉罗什富科、拉布吕耶尔、布瓦洛、所罗门、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帕特洛克罗斯、苏格拉底、亚西比德、亚历山大大帝、亨利四世和弗朗索瓦一世。这串名单包括了人、半神、神及诸多领域内的伟人。而在他的回忆录中,伏尔泰承认这位普鲁士国王“机智而有魅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国王。考虑到人性的弱点,这当然是一大诱惑”。而腓特烈也投桃报李,对伏尔泰大肆恭维。

1740年,腓特烈成为普鲁士国王。他在即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开明专制特点的措施,如恢复了柏林科学院,把它完全交给法国学者管理;他宣布要维护良知自由,为了表明自己的善意,他召回了被他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放逐的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他派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到国外学习;他对国家的经济事务表现出积极、全面、有益的关心;他减少了野蛮的刑罚。他的这些举措与伏尔泰的主张非常契合,伏尔泰自然也对这样一位国王寄予了厚望。

两人互相引为知己,书信来往维持了十几年。腓特烈成为普鲁士的国王后,曾多次邀请伏尔泰到普鲁士供职。1750年6月,伏尔泰因深爱着的情人爱米莉去世,从此了无牵挂,便来到了普鲁士。

一开始,伏尔泰受到腓特烈前所未有的礼遇。国王把他安排在无忧宫下榻,那是在波茨坦城郊的豪华夏宫,距离柏林十几英里,环境优美,建筑华丽,是腓特烈即位后修建的最为满意的宫殿之一。腓特烈还在这里为他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当众宣布为伏尔泰提供2万法郎的年俸。他可以在宫内用餐,国王的厨师听候他的吩咐;他出门旅行时,可以骑国王的马。

伏尔泰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高规格的礼遇,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给法国朋友的信中,他盛赞普鲁士国王的礼贤下士、热情好客。

腓特烈的机智与伏尔泰的敏锐旗鼓相当,而且只有伏尔泰敢与腓特烈争辩,尽管词锋无比锋锐,但不至于得罪人。伏尔泰手舞足蹈地写道:“谁敢于思考,谁就会自由地在此驰骋。腓特烈一只手把人给抓伤,却又伸出另一只手来加以抚慰。……至于我,任何事情都不会受到阻拦。……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狂风暴雨之后,我终于觅得了一个栖身之地。我发觉在他这个人身上,结合了国王的荫庇、哲学家的词锋以及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各种魅力。16年来,他在灾难里慰藉我,还庇护我免于对手的打击。假如有什么值得人们深信不疑的,那就是这个普鲁士国王的品德。”

腓特烈大帝自认为天赋异禀、雄才大略,是个说一不二的绝对君王,而伏尔泰是“思想上的君王”。一山难容二虎,两个奇才在一起的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冲突,因为自命不凡的人往往很难迁就对方。腓特烈大帝爱好文学,供养了许多文人墨客,而伏尔泰是当中最锋芒毕露的人,大家因嫉妒而看他有点不顺眼,自然会在国王面前添油加醋地诋毁他。

渐渐地,伏尔泰与腓特烈看对方就不那么对眼了。伏尔泰与普鲁士国王相处越久,就越不顾及君王的颜面。1752年的一桩小事导致了他俩公开的决裂。数学家莫佩尔蒂也是腓特烈从法国邀请过来的贵客,在关于牛顿的一个理论上,莫佩尔蒂跟稍次一点的数学家柯尼希展开了争论。在争论中,腓特烈站在莫佩尔蒂一边,伏尔泰站在柯尼希一边。伏尔泰致信他的外甥女德尼夫人:“不幸得很,我也是一个作家,置身于同国王对峙的境况之中。我手中虽无半点权柄,可我却手握一支笔。”国王对这些文人墨客之间的争论往往是把它当作热闹来看。伏尔泰挥毫写就了《严斥阿卡甲博士》,是一篇驳斥莫佩尔蒂的名作。伏尔泰把这篇文章读给腓特烈听,腓特烈听了以后,一个晚上都笑个不停,但是,他要求伏尔泰不要公开发表出去。伏尔泰表面上听进去了,却把文章送交印刷厂开机付印了。文章一公布于众,腓特烈便怒火万丈,而伏尔泰却早就逃走了,远离了这场灾难。然而腓特烈的间谍还是追上了他,伏尔泰被扣留住,并被告知,除非他把腓特烈大帝的诗《帕拉斯神像》交出来才肯放他走。这是一次彻底的决裂,交出信物,从此再无瓜葛。可惜伏尔泰的箱子中途丢失了,而那首诗也在箱子里。找那只箱子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这两个星期,伏尔泰可以说基本上失去了人身自由。箱子找到后,诗稿被返还,伏尔泰才被放行。当他踏入法国领土时,却又传来了法国政府决定放逐伏尔泰的消息。最后,他只得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宾夕法尼亚购置了一处庄园,暂时隐居下来。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他才回到自己的故乡法国。

伏尔泰与腓特烈的反目不是因为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他的思想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冲突。一个思想的君王与一个权力的君王注定是要分道扬镳的。

大哲学家卢梭绝不是你喜欢的正常人

中国人了解卢梭,大多数是从历史课本上的启蒙运动开始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并驾齐驱的大哲学家。他的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爱读书的人都比较了解。这样的卢梭,在我们眼里,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忏悔录》,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另一面的、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卢梭,那是一个浪荡子、小偷、裸露狂和受虐狂。

卢梭全名为让-雅克·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10天后,母亲因为产后失调去世。10岁时,父亲因受迫害从日内瓦逃亡。他还有一个哥哥,在他很小时也离家出走了。少年的卢梭是个孤苦无依的孩子。生活的不幸,让卢梭从小就变得孤僻、敏感、怯弱、易冲动。然而他也非常聪明,3岁识字,7岁便读完了家中的藏书,还从邻居家借书来看。

在他8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一个牧师家里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在那里,他被牧师的女儿——30岁的朗贝尔小姐所吸引,从她那里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母爱。他曾在《忏悔录》里写道:“这就是亲切,甚至是肉欲产生的亲切,而这种亲切始终在我心中支配着我的肉欲。”父亲出走后,他就一直寄养在朗贝尔小姐家里。朗贝尔小姐会因为他淘气而鞭打他,然而,鞭打不但不令卢梭感到痛苦,反而使他兴奋。正如卢梭在书中自述,这种处罚让他对朗贝尔小姐更加热爱,他发现在被抽打的疼痛乃至耻辱之中竟然掺杂着一种隐秘的快感。

卢梭在11岁时就成了22岁的维尔赛里斯伯爵夫人的情人,与此同时,他还与一位小学女教师幽会(这有点让人瞠目结舌)。卢梭不但早熟,而且还有一个独特的癖好。当他与他的这些情人亲热时,卢梭最喜欢的是让情人一边与他发生关系,一边用鞭子抽打他。如果找不到愿意鞭打他的女人,卢梭就会在暗夜的街上,对着过路的女子露出他的屁股,以获得一种隐秘的快感。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不知为什么会经常用一双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漂亮的女人,我不时地回想她们,但仅仅是为了让她们像我幻想的那样一个个活动起来,让她们一个个都变成朗贝尔小姐……甚至在我到了结婚年龄以后,这种一贯顽强并且发展到堕落乃至疯狂地步的嗜好,也没有丧失。”

13岁时,卢梭到一个钟表匠那里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沾染上了偷窃的恶习,常常因为手脚不干净而遭到师傅的责打。3年之后,因为忍受不了师傅的管束,他从钟表作坊逃离。

离开钟表作坊后,被好心的德·彭维尔神父收留,神父还建议他到法国的安纳西接受一个叫作华伦夫人的贵妇的帮助。关于他和华伦夫人的见面,卢梭在《忏悔录》中这样描述:“我本来以为她一定是个面目可憎、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我认为德·彭维尔先生说的善心的太太只能是这个样子。然而,我现在所见到的却是一个风采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动人心魄的胸部轮廓,我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我立刻被她俘虏了。”他还感慨:“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地方。此后我曾多少次把我的眼泪洒在这个地方,用我的热吻吻这个地方啊。唉!我真想用金栏杆把这块幸福的地方围起来,使全世界的人都来瞻仰它!”

华伦夫人很赏识卢梭,与他共进午餐,还热情地询问卢梭的家庭和他个人的情况。她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需要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在华伦夫人的建议下,卢梭离开了安纳西,前往意大利的都灵教养院。华伦夫人在他离开时,慷慨地赠予他不少钱物。华伦夫人亲切地称卢梭为“孩子”,而卢梭情不自禁地称华伦夫人为“妈妈”。

过了几年,华伦夫人因故离开了安纳西,卢梭也为了生计四处漂泊。在他21岁时,卢梭在法国南部的小城再次遇到了华伦夫人。

卢梭便住进了华伦夫人的家里。由于卢梭相貌英俊,那些经常来往于华伦夫人家里的贵妇、小姐,甚至厨娘们都想方设法地挑逗勾引他。华伦夫人为了让“少不更事”的卢梭不会滑向邪路,便亲自做了卢梭的性启蒙老师。两人突破了“母子”界限,发生了肉体关系。当时,华伦夫人还有另一个情人——管家阿奈,但华伦夫人、卢梭、阿奈竟相处融洽。

在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后,卢梭总感觉“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好像犯下了乱伦罪似的”。所以,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他在与华伦夫人相爱期间,还与很多女人交往,尽管事过之后,他会觉得有愧于华伦夫人。

不久,管家阿奈病逝,卢梭因病前往蒙培里埃治病。当他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时,华伦夫人告诉卢梭,他的位置已被另一位热心而勤快的年轻人所取代。华伦夫人同时还向卢梭表示,今后她和卢梭仍保持像以前一样的关系,只要她活在世上,她对卢梭的爱既不会减少,也不会终止。卢梭很生气,最终与华伦夫人分手。

卢梭与旅馆女仆瓦瑟保持着长期的肉体关系。瓦瑟在与卢梭同居期间,一共生了5个孩子,卢梭都把他们送到了孤儿院。对于这件事,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这样解释:“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这已经让人匪夷所思了,然而更让人不齿的是,他还允许自己的朋友共同占有并玩弄瓦瑟,但他还是在56岁时与瓦瑟结婚了。

卢梭还是一个非常难相处的人,是朋友眼中忘恩负义的家伙。

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曾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断地帮助他,还把他引荐给大哲学家伏尔泰,但最后还是被他视作“敌人”,他们的友谊因此而断绝。达朗贝尔侯爵曾与他是好友,然而最后也跟他断绝了关系。他投奔过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最终也与其断绝了关系。休谟是个性格温和宽容的英国哲学家,曾收容过卢梭,后来也不与卢梭往来。伏尔泰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哲学家,很看不上卢梭的为人,两人因此相互攻击,是一对冤家。

后世研究卢梭的人认为,卢梭与朋友们交恶,责任基本上在卢梭。大家都觉得他有受迫害妄想症:跟他走得太近,他会肆意轻慢你;疏远他,他又要怀疑自己受到阴谋排挤。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看来,卢梭确实是一个小人。

后人说卢梭有病,是个受虐狂、暴露狂、手淫狂,患有早期妄想狂、疑心病、盗窃癖、幼稚病,缺乏父母人情,有着病态的胆怯、易怒、贪财等缺点。确实,也许卢梭在生活中是一个满身缺点的人,是一个不值得深交的朋友,但“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我们回过头来看,卢梭也确实是一代奇才,是法国18世纪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因此,我们在景仰伟大的哲学家卢梭时,也要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在生活方面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节制,对他人负责,对朋友大度。这或许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之一。

天才的音乐家英年早逝,却死因不明

莫扎特是18世纪的一位音乐天才,但凡对音乐有所了解的人,肯定都听说过莫扎特和贝多芬。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萨尔兹堡,父亲是宫廷天主教乐团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爱音乐。因为基因强大,莫扎特在4岁时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创作天赋,10岁跟随父亲参加了多场巡演,17岁时就能谱写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乐曲。此后,他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作,然而1791年,在他35岁时,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却突发高烧,胳膊和腿极度肿胀,疼痛感也一直伴随着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病情持续恶化,几天之后,莫扎特陷入昏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关于他的死因,史学家们一直未有定论,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死于缺乏维生素D。莫扎特的感染症状出现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而萨尔兹堡所处的纬度又比较高,人体缺乏光照,无法合成维生素D。这导致莫扎特缺少抗体,无法抵御疾病。但支持这个说法的人不多。

一种说法认为他死于旋毛虫病。旋毛虫病是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引发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肿胀、发烧。莫扎特在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说道,他要去吃猪排。在写完这封信后45天,莫扎特就去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线索。因为有理有据,很多人支持这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死于头部受伤。1991年,法国人类学家发现莫扎特头骨左侧太阳穴处有一处骨折,这个发现引发了很多人关于莫扎特死于头部受伤并发症的猜想。但这个猜想的支持者也不多。

再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死于情杀。莫扎特与一个有夫之妇相爱,她是自己的学生。这个学生的丈夫发现他们的私情后,让莫扎特喝下了毒药,莫扎特喝完就死了。这种说法支持的人也不多。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人谋杀的:当年莫扎特在创作《安魂曲》时,身体状况很糟糕。他的妻子便带他去郊外散步放松。他们正说着话时,莫扎特突然抽泣起来。他的妻子十分惊讶,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莫扎特说:“多年来我的心里老压着一件事,那就是我被人谋害了。”妻子问他是谁,他却说:“我不会告诉你的。”这个谋杀莫扎特的人,据说就是当时的维也纳皇家音乐乐长萨列里。

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是莫扎特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与莫扎特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因为莫扎特的才华和名声都远高于他,莫扎特的到来,让他相形见绌。他心生嫉妒,就想方设法谋害了莫扎特。据说,有一次莫扎特演出完后,萨列里异常热情地请他到自己家中吃饭。据说那天晚上,萨列里劝莫扎特吃了不少,而他自己却没怎么吃。莫扎特回到家后,肚子就开始痛了起来,此后再也没好过。

莫扎特最后一封信里对妻子说:“我为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和歌手卡瓦列里夫人雇了马车,送他们前往《魔笛》演出的包厢……萨列里给予了歌剧极高的评价,从序曲开始,到最后的合唱,没有一曲不激起他高呼‘太好了’或‘太棒了’,他们对我的邀请表示感激不尽。”而萨列里请莫扎特,算是礼尚往来。由于他对莫扎特作品的欣赏,以及相互之间的热情,莫扎特也没想到防备。然而,此后不到两个月,莫扎特就死了。布拉格的一份《音乐周刊》曾提到莫扎特尸体肿大,可能是中毒所致!嫌疑逐渐都聚焦在萨列里身上。在一些记载里,说萨列里不但坦承了自己的罪行,还甚为自责,并试图自杀过。

根据当时和后人的分析,萨列里确实有作案的动机。除了莫扎特,当时没有人能够在意大利歌剧创作上威胁到萨列里。而萨列里正是由于得到奥地利大公、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偏爱,才成为宫廷御用乐长的。如果莫扎特在皇帝面前抢他的风头,他对莫扎特自然会心生嫉妒。萨列里的人品似乎不是很好,莫扎特的搭档达·彭特就曾听到过继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对萨列里的评价:“我了解他所有的阴谋……他是一个狡猾的利己主义者,只想为他的歌剧和女人而成功……他是所有作曲家、所有歌手、所有意大利人的敌人!”

很多人一直怀疑萨列里,在1824年5月23日维也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出的宣传册上,有一幅诗配画,上面画着萨列里作为莫扎特的敌人站在他的旁边,手里还捧着一杯毒药。

虽然很多人一直怀疑萨列里,但萨列里与莫扎特的关系,看起来仍是比较友好的。莫扎特的葬礼,除了他的亲友,萨列里也参加了,而且还做出极度痛苦的样子,看上去甚至比莫扎特的妻子还要难过。后来,他还亲自教授莫扎特的儿子弗朗兹·泽福尔·沃尔夫冈学习作曲。1807年,他还为小沃尔夫冈写了亲笔推荐信,让他谋到了音乐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从这些方面看,萨列里似乎不像是谋害莫扎特的凶手。

虽然利奥波德皇帝对萨列里评价不高,但萨列里被人们推崇为维也纳的意大利歌剧复兴作曲教育大师,他所有的学生喜爱并尊敬他,朋友们也评价他慷慨、热情、心肠好。说他是凶手,熟悉萨列里的人似乎都很难相信。看前面萨列里对莫扎特儿子的帮助,说他是个热心、心肠好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萨列里的朋友朱塞佩·卡尔帕尼曾公开出面捍卫萨列里的清白。古登内尔博士也认为,莫扎特临终前,很多人在他身边,包括医生,如果他是中毒死的,大家不会一点都觉察不到。奥托·雅恩在他对莫扎特的研究著作里强调,怀疑萨列里有罪是卑鄙的、不可饶恕的!赫尔曼·阿贝特则认为莫扎特有自己被人下毒的幻觉,那完全是精神受损的不正常心理病态。萨列里的学生莫舍勒斯认为萨列里谋害莫扎特这件事,纯粹是诬陷,毫无实据。据莫舍勒斯的记载,他曾在萨列里去世前探望过他,萨列里内心备受折磨,饱含眼泪地辩解自己是清白的。“不能否认萨列里曾中伤和陷害莫扎特以求自保,但他绝不是杀人凶手。他对《魔笛》的喜爱很可能是真实的……不然的话,他不会出席莫扎特的葬礼并教他儿子作曲。”

如此看来,说萨列里下毒谋杀了莫扎特,似乎也不是很能站得住脚。

因为这个嫌疑,萨列里名誉扫地,无法安稳地度过余生,他创作的很多精彩的歌剧和合唱作品无人问津。

除了有萨列里谋杀莫扎特的说法外,还有一种谋杀论。德国的研究者说,莫扎特是被共济会谋杀的。而这种说法几乎都是推测,没有什么靠得住的证据。

最后一种说法是,他是死于由脓毒性咽喉炎引起的并发症。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称,此前关于莫扎特死因研究的证据大多比较牵强,“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莫扎特当时感染了流行性脓毒咽喉炎,在莫扎特去世当月,维也纳有很多人得了这种病,有几人死于其引发的一种致命的肾脏并发症,莫扎特就是其中之一。”这次脓毒性咽喉炎(或称为链球菌咽喉炎)的“小规模流行”可能起源于该市的军队医院。这些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莫扎特患病时伴有“炎症性高烧”,这与脓毒性咽喉炎的症状相符。莫扎特也可能是患上了猩红热。猩红热和脓毒性咽喉炎一样,也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引发。但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目击者称莫扎特在最后阶段患上了皮疹,如果是猩红热,皮疹一般出现于早期。莫扎特的病症最终发展为严重水肿,并伴有“酸痛乏力”,背部疼痛以及皮疹,这与链球菌感染的症状相符,而正是这一感染引发了一种被称为“肾小球肾炎”的肾部炎症。

荷兰研究者的说法似乎也很有道理。然而历史久远,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来的研究要么是根据零星的记载,要么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所以,目前莫扎特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谜,他的死着实是一种遗憾。纵然遗憾,我们也因为他的经典作品而时时缅怀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吧。

被妻子美貌所误的普希金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与语言的创始人,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被后世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等,高尔基称他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他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如此一位崇高伟大的文学家,却在1837年1月29日与情敌丹特士的决斗中死去。

普希金因决斗而死,似乎是没什么疑问了,但后世盛传,普希金之死是沙皇尼古拉一世蓄意策划的谋杀事件:沙皇故意听任丹特士追求普希金的妻子,进而激怒普希金,使其与丹特士决斗,最终通过丹特士的手除掉了他的眼中钉普希金。

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

普希金于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接受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他于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学习,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并接近了后来的十二月党人禁卫军军官,颇受其影响,逐渐产生了反对沙皇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1816年,普希金加入了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普希金到外交部供职。1819年,加入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著名诗篇。这些诗在青年中广为传诵,这引起了沙俄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罗斯南部任职,实际上是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普希金又创作《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他被幽禁在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长诗《茨冈》等作品。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

1828年,普希金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有着“莫斯科第一美女”之称的娜塔丽娅·普希金娜。娜塔丽娅的美貌让在场的所有贵妇人都黯然失色,当然,也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诗人的心。当时的普希金已经名满全国,声望如日中天。1829年,普希金托朋友向娜塔丽娅的父母求婚,结果被拒。1830年,普希金再次求婚,最终得偿所愿。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娜塔丽娅在尼基茨基门的教堂举行婚礼。这一年,普希金32岁,而娜塔丽娅19岁。据说在他们举行婚礼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预示了将来的悲剧:两位新人在互相交换戒指时,一枚戒指不慎滑落到地上,普希金陡然变色,就在这时,他手中燃烧着的蜡烛也突然熄灭了。从教堂出来时,诗人忧心忡忡地说了句话:“这是不祥之兆。”

无论从哪国的标准来看,普希金与娜塔丽娅都是非常般配的,确实是郎才女貌。然而,看似完美的开头,却以不幸的结局收场。普希金虽然是天才诗人,但他美丽的妻子对文学和诗歌毫无兴趣。两个人在一起时,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每次普希金把他的新诗朗诵给她听时,她就大喊:“普希金,拿开你的诗,我已经听够了。”有一次,几位朋友来到普希金家,他们一起朗诵普希金的新作。当时娜塔丽娅也在场,大家问她朗诵是否会影响她时,她客气地说:“你们朗诵吧,反正我也不听。”

普希金是个满怀激情的诗人,同时也是一颗多情的种子。他会同时爱上几个女人,即便是结婚后,他也能在爱着妻子的同时又迷恋其他女人。尤其让妻子难以容忍的是,一些外貌平庸而又举止庸俗的女人,也想诱惑她的丈夫。

即使是天才诗人和绝色美女,在婚前风花雪月,结婚之后也要归于柴米油盐中来。普希金虽然是个伟大诗人,却并不善于谋生养家。娇美娘要养在黄金屋里,博得美貌妻子的欢心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普希金只能靠借贷度日。他当时已经欠了一圈人的债——木柴商人、卖牛奶的、卖面包的、修马车的,还有自己仆人的。他还欠酒账777卢布,裁缝450卢布,欠为妻子制作服装的女时装师3364卢布,欠书商3364卢布。在结婚的头四年,普希金已欠了6万卢布的债。到他临死前,欠债的数额已达12万卢布。沉重的债务压得普希金喘不过气来,他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持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做单身汉时可以自由自在的写作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作为妻子,娜塔丽娅不为生计操心,也懒得过问,她只希望享受奢华的生活。普希金还曾对朋友抱怨道:“您(他妻子)是怎样的一位帮手和工作者呢?您的工作只是在舞会上跳跳舞,帮助男人们挥霍而已!”普希金的天性风流和自由不羁让他注定不适合成家立业,而娜塔丽娅所受的传统教育让她注定不适合与性情如此狂放的诗人共同生活。

娜塔丽娅虽然不能从普希金那里获得安慰,却可以流连于上层社会的灯红酒绿。普希金凭借自己天才诗人的名声,将自己的妻子带入上流社会,甚至能把她引见给皇后和沙皇。娜塔丽娅那出众的美貌很快便引起了所有见过她的男人的注意力。普希金的好友索洛古博曾说道:“我一生中见过许多漂亮的女人,遇到过比普希金娜更迷人的女人。但从未见过像她那样将古典端庄的脸型与匀称的身段如此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女人。高挑的身材,神话般纤细的腰……这是真正的美人。无怪乎,甚至是从最靓丽的女人中挑选出来的女人也要在她的面前黯然失色。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就神魂颠倒地爱上了她。必须承认,当时彼得堡没有一个年轻人不对娜塔丽娅暗暗地恋慕着。她那灿烂的美和魔力般的名字,让人们陶醉。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他们非常自信地确定自己爱上了普希金娜。不仅是那些仅与娜塔丽娅见过一面的人,还有那些根本就没见过娜塔丽娅的年轻人。”这就不得了了,男人们都来追求她,向她大献殷勤。娜塔丽娅开始陶醉了,她接受所有男人献来的殷勤,甚至在丈夫面前与其他男人眉来眼去。最后,连沙皇尼古拉斯一世都动了心,他公开追求她,但她对沙皇无感,通过巧妙的周旋,在表面上始终与沙皇保持着距离。

过了一段时间,娜塔丽娅的身边出现了一位新的追求者。此人名叫乔治·查理·丹特士,是一位年轻英俊的法国贵族,因为国内发生了革命而逃到俄国,成为荷兰公使的义子。他个子高挑,相貌英俊,非常自信、活泼、幽默、机智,能说会道,善于讨女人欢心,在圣彼得堡上流社会深受贵族妇女的青睐。他不但会讨好女人,而且还善于逢迎,也很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宠爱。这就更使得他骄狂无度、无所顾忌起来。自从他见到娜塔丽娅后,便对她展开了坚持不懈的追求。娜塔丽娅也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接受了他的追求,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他们开始幽会。后来娜塔丽娅与普希金反目成仇,以至于不让普希金进她的房间。

1836年11月的一个上午,普希金收到了一个纸袋。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封“绿帽子协会”寄给它成员的证书。证书上面这样写道:“绿帽子最高勋章获得者、骑士团长及骑士们会聚勋章局,在尊敬的纳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为主席的助手和奖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务书记——波尔赫。就在同一天上午,维娅泽姆斯基、维耶尔戈尔斯基、瓦西里契科瓦等人也收到了同样的匿名信。很快,普希金就成了上流社会的笑柄。在一次晚会上,一位年轻人在普希金的脑后竖起了两根手指,作羊角状,表示“戴绿帽子”的意思。

收到匿名信后,普希金激动起来。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他向丹特士提出了决斗。然而在丹特士的义父、荷兰公使的调解下,以丹特士与娜塔丽娅的大姐叶卡捷琳娜结婚来让这段风波暂时告一段落。这让大家都有了台阶下,普希金收回挑战书。然而,丹特士并没有与娜塔丽娅断绝往来,反而利用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与娜塔丽娅打得更加火热。普希金再也无法忍受,他再次发起决斗,并确定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十步,并且在第一次都没有射中对方之后,决斗再重新开始,直到一方倒地为止。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丹特士在离圣彼堡不远的黑山决斗。在决斗中,普希金被丹特士提前开枪射中。然而普希金挣扎着向丹特士开了一枪,击中了丹特士。普希金以为丹特士死了,就没有补上第二枪。不幸的是,普希金只是击中了丹特士军服上的一颗金属纽扣,丹特士实际上安然无恙,以装死逃过一劫。2月9日,普希金被送回家中,在呻吟了一天一夜之后,于2月10日去世,时年38岁。

丹特士在普希金死后被降为列兵,驱逐出俄罗斯。娜塔丽娅一直被大家唾骂,说她的美色和轻佻害死了普希金。在普希金死后7年,娜塔丽娅改嫁给一位俄国的少将,直到51岁病逝。

虽然有传言说沙皇尼古拉斯一世有意挑动丹特士与普希金的决斗,进而借丹特士的手杀掉普希金,但这一点缺乏有力的证据,并不能成立,因为除了一份有点模棱两可的文件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证据。而且以沙皇的手段,想要暗害普希金,实在是太容易了。更何况普希金与丹特士之间的决斗,谁胜谁负还不一定,而且其中的过程未必都能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完全没有必要做这样对结局没有把握的事情。

虽然真相可能不是那么复杂,但普希金的英年早逝,却不得不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因小人的轻佻而取祸,让一代伟大的文学家陨落,确实是一件令人痛惜不已的事情。

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竟是资深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全名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与列夫·托尔斯泰并称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他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他对后世的尼采、福克纳、加缪、卡夫卡、弗洛伊德、乔伊斯、鲁迅,甚至对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俄罗斯甚至全世界已经兴起了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颇像中国的红学。中国读者比较熟悉他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这位大师还写过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赌徒》,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是一位赌徒,而且还是一个滥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传奇而充满波折,他有过四个女人、三次狂热的恋爱、两次婚姻、三十七部小说,创造出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虽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并不是很富裕。家里有七个孩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排行老二。他小时候患有癫痫病,早年经常发作,晚年发作次数则较少。15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17岁时,父亲去世,据说是被农奴杀死。他在17岁时和弟弟一起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他不喜欢学校里的生活,毕业后只任职一年就改行写作了。可能是受他父亲的遗传,陀思妥耶夫斯基胸襟比较狭窄、暴虐和易于冲动。因小时比较贫穷、体弱多病,陀思妥耶夫斯基形成了一种敏感和卑怯的性格。他不善于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因此,在34岁之前他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他还因为暗恋多次,引发了癫痫病。自卑和自虐一直陪伴着他的前半生。后来,他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兴趣,逐渐参与到革命活动中去。因为一次涉及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他被判处死刑,但在执行死刑前突然遇到沙皇的特赦,死里逃生。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他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4年。虽然被流放4年,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生活了10年。西伯利亚艰苦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时,与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玛利亚结婚了,那年他34岁。由于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以至于夫妻关系破裂,最后分居。在这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一个小他20多岁的女学生苏斯洛娃追求,他们在一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欧洲染上了赌博的毛病。最后,苏斯洛娃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妻子离婚,但这一要求没有被满足,她便离开了他。他43岁时,妻子死于肺病。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哥也去世了。家里债务累累,他还要养活妻子同她前夫所生的儿子、大嫂和三个孩子。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他竟然寄希望于赌博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而赌博也成为了他当时唯一的精神寄托。

自从在欧洲染上赌瘾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以为发现了在赌场制胜的秘诀。他在1863年9月写给亲友的信中说:“你问我怎么赌得一塌糊涂,一个子儿都不剩。在维斯巴登,我发明了一种巧妙的赌法,一下子赢了1万法郎。第二天,我改换了办法,让激情占了上风,我马上就输了。同一天我用自己发明的办法,按最严谨的愿望,又赢了,没费事就赢了300法郎。怎么可以不信我的办法能够发财?我需要钱,为我也为你,为我太太,为了写我的小说。在那里可以赢成千上万像没事儿似的。并且我还是为了拯救你们,也使我摆脱贫困。有一次在巴登堡,我赢了600法郎,像着魔一样激动,但忽然就开始输了。我不可能停下来,欲罢不能,孤注一掷,用4枚拿破仑币赢了35个回来。半个小时再去赌,35个又全输了。付了房租,还有6个拿破仑金币。在日内瓦我赢了一块表。”

他富有的姨妈曾借给他1万卢布,可是他寄希望于在赌场上发一笔横财,结果输得精光。1865年,在维斯巴登,他输得精光,连旅馆费也付不起。

那时,俄罗斯《信使》杂志开始登载他的小说,每印张250卢布(托尔斯泰是500卢布),先支付了2000卢布。他用这笔钱逃到外国躲债,结果在外国的赌场里把这笔钱输得一个子儿都不剩!在逃债时,他遇到一个骗子出版商。这个出版商愿意给他3000卢布,但要求他26天写出一本长篇小说,如果到时写不出来,出版商有权将作家今后9年的全部作品免费出版,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连一毛钱也得不到。

这26天陀思妥耶夫斯基还真的写出了一部惊世之作——《赌徒》。可以说,《赌徒》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经历写成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把20美元押在偶数,赢了,于是我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同一地方。啊!又赢了!连赢数局后,手上已有400多美元。‘该回去了!’我想。然而,一股奇妙的欲望涌起,像要挑战命运。我把身上所有能输掉的钱拿出来,一共800美元。我下注,输了。也许心有不甘,我把身上仅有的也押下,很不幸,我又输了。身无分文,才茫然地离开……”对赌徒心理的描述,何其形象。

在这26天里,他的朋友找了一个19岁的速记员安娜为他记述。在交稿的最后一天,他把《赌徒》的稿件交给了警察局,破解了出版商设置的圈套,还拿到了3000卢布。

速记员安娜在与陀思妥耶夫斯基26天的交往中,逐渐爱上他,尽管他比她大了25岁。他们在1866年夏天认识,1867年2月便结婚了。与安娜结婚后的4年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博最疯狂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他可以通过赌博改善生活,还说服了安娜,安娜竟然同意了。当然,赌博不可能赚钱,而且十赌九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输得精光是不肯罢休的,最后,安娜把自己的嫁妆和结婚礼物都典当了,家里揭不开锅。他只好向屠格涅夫等旅居作家,还有安娜的妈妈求救。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此痛恨自己,跪下来求饶,哭泣,自责,绝望。当安娜宽恕了他之后,他便安静地坐下来创作,奋笔疾书,思如泉涌。没过多久,他又开始萎靡不振,两眼发直,出现了羊癫风发作的征兆。安娜再次鼓励他去赌。前面的场景又重复出现。

好在安娜作出的巨大牺牲没有白费。到了1871年春天,陀思妥耶夫斯基竟然奇迹般地彻底戒赌了。此后,他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并跻身于上流社会。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令人咂舌的赌博事迹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个“病态”天才的另一面。他的妻子安娜在处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的问题上,表现了极高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彻底戒赌,是非常令人意外的,这可能跟他本人是个天才,还有一个足以支撑他精神生活的事业和社交圈子有关,普通人切不可随意模仿。

喝酸奶能延年益寿是个谎言?

1899年9月,俄罗斯微生物学家及免疫学家梅契尼科夫在法国的《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他在保加利亚发现了一个长寿村,村子里面的人都喜欢饮用一种叫作“酸奶”的神秘饮料。这个村落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长寿的概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其后,梅契尼科夫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保加利亚人爱喝的酸奶中,他发现了一种被他称作“保加利亚乳酸菌”的神奇菌类,每天食用这种乳酸菌,可以大大增加长寿的概率。

1907年,梅契尼科夫把他关于“衰老”与乳酸菌关系方面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名为《寿命的延长》。书中,梅契尼科夫认为人的衰老是因为肠道中的有害菌产生有毒物质引起的,而保加利亚杆菌这类有益菌可以杀死肠道内的这些有害菌,这样的话,就能够达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效果。

因此,乳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延长人类寿命的理论,确实是他提出来的。

网络上曾有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喝酸奶能长寿?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诺奖得主的惊世谎言造就万亿产业》,颇为吸引眼球。这篇文章声称,相信酸奶能让人长寿的人都被骗了100年。别说长寿了,酸奶连基本的健康作用都没有;而“酸奶长寿论”的提出者——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不过是个想尽办法捞钱的黑心商人。为了赚钱,他在推广这个理论后,勾结食品厂商在巴黎开设了4家“乳酸菌工厂”,通过他的指导生产固体状乳酸菌药片。乳酸菌药片一经上市,立刻遭到哄抢,供不应求。梅契尼科夫从中抽成,赚得盆满钵满。

这篇文章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甚至引发了很多人对梅契尼科夫的口诛笔伐。不久,就有很多人发文驳斥这一观点,说这是一篇为了赢得点击量而不负责任的谣言。

那么,梅契尼科夫究竟是何许人也,喝酸奶究竟能不能延年益寿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梅契尼科夫。

梅契尼科夫于1845年5月16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哈尔科夫附近的一个村庄。小时候便对博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进入哈尔科夫大学学习,两年间便学完了四年的课程。大学毕业后,他又进入吉森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学会进一步深造。1867年,梅契尼科夫回到俄罗斯,先后在圣彼得堡大学和敖德萨大学任教。

虽然梅契尼科夫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但婚姻生活却相当的不幸。他的两任妻子都因病早逝,他自己曾两度自杀未遂。在他第二任妻子死后,梅契尼科夫便开始了对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

1882年,梅契尼科夫辞去敖德萨大学的教职,在意大利建立了一所私人研究室。正是在那里,他发现了“吞噬作用”,然而这个理论并不被当时的主流科学家所认可。

后来,法国的微生物学泰斗巴斯德邀请他到巴斯德研究院担任一个职位。巴斯德研究院是当时研究微生物最权威的机构,梅契尼科夫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去世。“吞噬作用”最终被认可,梅契尼科夫因此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契尼科夫在保加利亚旅行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发现了很多百岁老人。于是,便有了乳酸菌的故事。

为了证明乳酸菌对人体有益的理论是成立的,梅契尼科夫每天都坚持喝酸奶。他于1916去世,享年71岁,虽然没有长命百岁,但比当时的平均寿命仍高出了不少。

梅契尼科夫被认为是免疫系统研究的先驱,也因发现乳酸菌对人体的益处,被人们称为“乳酸菌之父”。

梅契尼科夫死后,他的乳酸菌可以延长寿命的理论启发了日本科学家代田稔。1930年,代田稔将乳酸杆菌成功地分离出来,并在1935年生产出特殊菌种——代田菌,这种细菌能够抵抗胃中的胃液所造成的酸性环境,直接进入肠道中。他将这些菌种制成乳酸饮料,并投入生产,此后,这种饮料风靡全球,它就是“养乐多”。

这就是梅契尼科夫的生平,他是一位很有威望、很严谨的科学家,并非名利之徒。他没有为自己注册专利,也没有把酸奶商品化,更没有因为与食品厂勾结而赚得盆满钵满。

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清誉不容诋毁。

然而,喝乳酸菌真的能够延年益寿吗?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喝酸奶与延年益寿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酸奶里面确实有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它可以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促进营养吸收。益生菌常驻于人体肠道内,可抵挡有害菌的入侵,促进营养吸收。但益生菌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要求的条件很高,靠喝酸奶那点摄入量,还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多大的保健作用。

后来,人们又到梅契尼科夫提到的保加利亚村落去调查,那里的长寿老人确实很多,也有酿造和食用酸奶的习俗。但是,人们在研究与当地人长寿相关的因素时,发现“绿色植物”“空气中负离子高”“四季气候落差不大”“步行”“热爱歌舞”“快乐”“均衡饮食”等因素与“餐餐饮酸奶”都是同样重要的因素,并非只有酸奶能够让人延年益寿。

现在看来,喝酸奶与人的长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一个严谨的、享有巨大声望的科学家却提出一个令人质疑的理论,有点让人费解。细细想来,这与当时观测手段和检测技术的落后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能有今天的观测手段和检测技术,我相信梅契尼科夫必将会得到一个更科学、客观的结论。

然而,这也给人以启示:没有哪件美好的事物,不靠努力,光靠享受就能获得。我们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任何时候都不要心存侥幸。

爱因斯坦从小数学成绩差是以讹传讹

中国过去的教科书中曾讲到爱因斯坦小时候比较笨,数学很差,6分制的成绩他只能得1分。因为这个缘故,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实在是很笨,因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这样的故事固然很励志,然而并不符合事实。

确实,爱因斯坦开口说话很晚,2岁多才开始说一些简单的单词,父母还曾带他去看医生。而且他从小很不合群,几乎不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嬉戏打闹,总是专注于安静地想事情,家庭教师还给他起了个“沉闷神父”的绰号。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表明,爱因斯坦确实给人以沉闷笨拙的感觉。

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外表沉闷的爱因斯坦却是非常聪明的。他对科学有着天生的热情。他小学的成绩很不错,一直是班级前几名。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小时候就喜欢数学,颇具数学天赋,爱因斯坦得到他的遗传,在数学上也颇有天赋。到了12岁时,爱因斯坦就特别喜欢解决算术中的复杂问题了。他13岁时,就已经开始阅读康德、休谟和马赫的著作。在爱因斯坦过50岁生日时,有很多传言说他在中学时代的成绩很烂,时任卢伊特波尔特高级中学的校长还发表了一封信进行辟谣。

之所以有爱因斯坦数学成绩差的传言,是因为传言者不了解当时的成绩评定制度造成的。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总是1分不假,但是当时德国的教学评分系统与其他国家不同,虽然也是1-6的分档,但1分是最优秀的。而在爱因斯坦离开学校后不久,评分制度就改变了,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爱因斯坦本人对这个传言也曾作出过回应:“我的数学从来没有不及格过,15岁时就已经掌握了微积分。”

而且,针对爱因斯坦数学成绩不好的传言,诺贝尔奖官方曾发布了一张爱因斯坦17岁时(1896年)的成绩单,这张成绩单显示:

德语5分

法语3分

英语-

意大利语5分

历史6分

地理4分

代数6分

几何6分

画法几何6分

物理6分

化学5分

自然史5分

素描4分

工程图4分

6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由这张成绩单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代数、几何、物理都是满分。

我们都知道,牛顿之所以能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数学天分。爱因斯坦作为百年不遇、能提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科学天才,数学不好,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数学一直是爱因斯坦成绩最好的学科之一。

成功确实需要努力,但要取得过人的成就,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天分才行。人只有认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会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青霉素,一个意外导致的伟大发明

青霉素,是现在一种非常常见的抗生素药物,但在它刚刚被发明时,黄金都不如它珍贵。因为在二战期间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青霉素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发明之一”——另外两大发明是原子弹和雷达。

青霉素拥有如此巨大的价值,而它的发明却来自于一个意外。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当时他正在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细菌培养皿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当时培养基被污染的情况很常见,大部分研究者都会把异常的培养基丢掉。然而弗莱明却觉得很有趣,没有丢掉被污染的培养基,而是仔细观察。让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球菌都消失不见了。这一无心的举动导致了青霉素被发明。

弗莱明没有放过这个细微的发现,他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证实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因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他试着提纯青霉素,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青霉素的提取物里含有太多的杂质,不能用于医学上的疾病治疗。多次的失败让弗莱明最终放弃了实现青霉素治疗价值的想法。1929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青霉菌的抗菌行为——特别参考它们在分离流行性感冒B病菌中的应用》的医学论文,作为他对青霉菌研究的终结。

令人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在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但弗莱明仍然将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他虽然觉得希望渺茫,但仍未放弃希望。1939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试验。弗莱明知道后,将自己培养的菌株提供给钱恩以及他的同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研究。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离临床应用还很远,但也是一个重大突破。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1941年开始的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1943年10月,弗洛里与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大规模地投入应用,挽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后,青霉素得到了更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这项伟大的发明,让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的发明看似意外,然而却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努力后不经意间产生的结果。真可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爱迪生的阴暗面

提起爱迪生,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在教室墙壁上看到过他的肖像以及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大多数人都知道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科学家,有2000多项发明和1500多个专利,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自动发报机等,都可谓是惊世骇俗的发明。然而,爱迪生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与发明家、科学家比起来,“成功商人”这个头衔似乎更适合爱迪生。

我们都认为爱迪生是天才发明家,是在实验室耕耘不辍的科学伟人,然而,我们翻开这位伟大发明家背后的真实历史,就会发现,爱迪生虽然作过不少贡献,但与他所享受的盛誉相比,有些名不副实;他不但不伟大,而且还有些卑鄙、冷酷、唯利是图。

爱迪生最为人所知的发明,就是电灯泡。然而,经过后人的考证,爱迪生并不是电灯泡的发明者,他充其量是电灯泡的改良者。

早在1801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利用铂丝通电发光。后来,他又在1810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弧光灯的光线太强了,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应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可持续照明400小时,但是他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到了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1878年,斯旺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个家庭安装电灯。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他们在玻璃泡之中充入氦气,利用通电的碳杆发光,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继续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灯丝。然后,爱迪生经过了1600次试验,终于在1880年“发明”了碳化竹丝灯泡,这种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亮了1200小时。但是英国的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了他的专利权,并获得了胜诉。爱迪生在英国的电灯公司被迫让斯旺加入为合伙人,但后来斯旺把他的权益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戈培尔去世后,爱迪生从戈培尔的遗孀手上连蒙带骗地买到专利。可以这么说,他并没有发明电灯,但他拥有电灯的专利权。爱迪生利用别人的发明,获得了最为后人所认可的名声。

而且,他1500多项专利、2000多项发明,并非全是他个人的成就,大多数都是他下面的团队贡献出来的。爱迪生提供金钱和实验室资源供团队开发人员使用,团队的发明成果当然都是挂爱迪生的名字,因此当时就有人戏称他为奸商。

在美国,有一个叫戴维·伯克斯的畅销书作家写了一本名为《创造力的神话》的书,书中认为大家最喜欢的关于创新的故事,其实是大量媒体宣传的结果。像爱迪生,就是如此。爱迪生在新泽西一个叫门罗公园的小镇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因在短短6年时间内诞生超过400项发明而著称。这样的速度极其惊人,门罗公园实验室因此赢得了“发明工厂”的称号,爱迪生也因此树立了绝世天才以及拼命工作的形象。然而作者声称,公众所不知道的是,爱迪生是和一个由工程师、机械师、物理学家等大约14人组成的队伍一起工作。这些人都被他称为“野蛮人”,负责最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而爱迪生则把时间花在发明、与客户及投资商打交道,以及与媒体对话上。伯克斯说:“门罗公园的这些人也是发明和想法的来源,可是很奇怪,从没有任何故事提到过他们。但是这不是巧合,而是故意为之。”“随着他们的工作取得进展,这些人很快意识到爱迪生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他们发现当他们向潜在客户表示他们的想法或者兜售自己时,他们的听众似乎更喜欢单一的个体的观念,特别是当这个人是爱迪生时。”

这样说来,发明家“爱迪生”其实不是爱迪生一个人,而是他在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小团队。这群人创造了爱迪生这个发明家,而爱迪生通过自己的运作让“爱迪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品牌,然后再通过这个品牌来神化自己。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克·莱姆利教授的《孤独发明家神话》一文中曾对爱迪生发明的故事提出质疑,他认为爱迪生并没有发明电灯,他的功绩在于商业化了这项发明。所以,我们才在前面说,“成功的商人”比“发明家”或“科学家”的头衔更适合爱迪生。由此,我们知道,爱迪生“天才发明家”这个头衔是注了很多水的,是名不副实的。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唯利是图,靠压榨员工和打压优秀人才乃至天才来增添其名誉的卑鄙小人。

现在,大家都公认“交流电之父”特斯拉是一个被严重埋没的天才,他身后的声誉与他的天才和贡献极不相称。而在这件事负有很大责任的,就是我们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特斯拉是一个塞尔维亚裔的美国科学家,没有完成大学的学业,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对电力学和磁力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为现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其中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帮助他带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80年,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两年后,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创立了多相电力传输技术。他于1884年来到美国纽约,开始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爱迪生把特斯拉安排在爱迪生机械公司工作,让他负责简单的电器设计。特斯拉进步很快,不久就可以解决公司一些非常难的问题了。爱迪生曾对特斯拉说,如果他能完成马达和发电机的改进工作,他将会得到5万美元的奖金(相当于现在的100多万美元)。在特斯拉将近一年的持续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发电机的改进,几乎是将爱迪生公司的直流电机做了重新设计。爱迪生的公司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和新的专利所有权。当特斯拉向爱迪生索要自己该得的5万美元时,据说爱迪生这样回答他:“特斯拉,你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并拒绝支付这笔奖金。特斯拉当时每周只拿18美元的薪水,后来特斯拉要求周薪加到25美元时,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特斯拉愤而辞职。爱迪生在特斯拉离职时还坑了他一把,把他在公司期间产生的24项专利都挂在了自己名下。

特斯拉在为爱迪生工作时,曾向他提出,交流电才是人类的未来。而爱迪生因为在直流电上付出了巨大投资,一旦改用交流电,则损失巨大;而且这还相当于自曝其短,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特斯拉的建议。特斯拉在离职之后,还想继续普及交流电。爱迪生知道交流电是个巨大的威胁,便一直排挤打压特斯拉。爱迪生的做法是,首先让人们相信“交流电是危险的”。特斯拉为了拉投资,就会开一些发布会,向有钱的商人们介绍自己发明的交流电。只要一开发布会,爱迪生就会带上一堆人和小猫小狗紧随而至。他先派人到特斯拉的会场里喊:“这东西要爆炸啦!”把客人们都引到自己在隔壁开的发布会上。爱迪生在自己的发布会上,拿交流电电那些小猫小狗,以此让人们产生“使用交流电等于死亡”的假象。为了加深这种印象,他甚至资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交流电制作的电椅行刑。这次行刑简直是场噩梦,犯人在长达8分钟里分3次体验了电椅行刑之后死去。次日《纽约时报》报道当时的情景时说:“行刑室里,开始弥漫开一股难闻的气味。接着,这可怕的情景达到了高潮。人们看见,电极下方和周围的毛发和皮肉都烤焦了。臭味简直无法忍受。”见证行刑的法官和记者受不了那个场面,有好几个人当场就吐了。爱迪生私下还在特斯拉的赞助商摩根面前说特斯拉的坏话,让摩根停止了对特斯拉的资助。1895年,爱迪生还派人烧毁了特斯拉的实验室,从而导致其破产。其中对全人类来说,最大的损失是特斯拉多年的研究——X光对生物的伤害、辐射及等离子之类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几乎就要公开发表了,结果庞大的资料库全部被烧毁,从而也导致了后来的伦琴与居里夫人以身体去试验,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爱迪生豢养的镇压工人的私人军队——所谓的“民兵”,还不断地制造事端,骚扰特斯拉。

饱受爱迪生之苦的,不只有特斯拉,还有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的发明者马克沁。马克沁本来是美国的电气工程师,曾有一项电灯的专利。在一次市政招标项目中,马克沁和爱迪生相遇了。爱迪生知道情况后,便开始打压马克沁。几番折腾后,马克沁把自己的专利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爱迪生,并卖掉了在美国的公司,远走欧洲,爱迪生成为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

还有一件事。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曾于1902年在法国拍摄了一部《月球旅行记》的黑白无声科幻电影。乔治·梅里爱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梅里爱本想把这部电影拿到美国放映,以求得到更大的商业利益;但是,爱迪生在伦敦看过这部电影后,让他的助手们秘密地对电影进行拷贝。电影在美国全国上映后赚得的大量钱财全部归爱迪生所有,梅里爱分文未得,几年后宣告破产。

可以说,爱迪生曾用尽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对付其竞争对手,攫取巨额利益。在发明方面,其才智远远不如教科书中描写的那样,他只是善于利用他人的才能为自己创造财富。但换句话说,爱迪生同样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确实改变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特斯拉,被埋没的天才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对尼古拉·特斯拉这个名字不熟悉,虽然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天才,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他仍是籍籍无名的。可以说,特斯拉是一位被埋没的天才。

尼古拉·特斯拉是唯一堪比达·芬奇,能够超越爱因斯坦、霍金的伟大科学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发明家。他发明了交流发电和供电系统,这对世界现代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893年展示了无线通信并成为“电流之战”的赢家后,他就成了美国最伟大的电气工程师之一。不但如此,他还发明了无线电的基本装置:荧光灯、遥控制导装置、可调机械振动装置、短距离无线电输电装置。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这就相当于说马可尼盗用了他的发明。)除了他在电磁学和电气工程上取得的成就,特斯拉还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等领域都作出过贡献。他独自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取得了大约1000项发明专利,这与爱迪生靠他创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庞大实验队伍获得的2000多项冠在他头上的专利相比,爱迪生的个人能力简直弱爆了。特斯拉的支持者称他为“创造出20世纪的人”。

不但如此,说特斯拉是天才,还在于他这些装置的创造并不是根据理论建造的,几乎都是靠超自然的天才和灵感,凭脑海中的形象所见形成的试验方法。据说他的感觉特别敏锐,他说他在童年时期有好几次夜里被火焰的噼啪声惊醒,从而将邻居从遭受火灾的房屋里救了出来。他40多岁在科罗拉多进行闪电研究时,他常说自己能听到550英里以外的雷声,而他的年轻助手最多能听到150英里。他能隔着三个房间听到表的嘀嗒声;一只苍蝇落在他房间的桌面上,会在他耳朵里引起一阵轰鸣;马车在几英里之外驶过,能使他全身有震动感;火车在20英里以外鸣笛,能使他感到屁股下的椅子剧烈晃动,痛得难以忍受。他脚底下的地面老是不停地颤动。为了得到休息,他需要在床底下垫上橡皮垫子。他写道:“在漆黑的地方,我有蝙蝠的知觉,凭着前额上一种特殊的毛悚悚的感觉,我能判断出12英尺以外有什么东西。”

他不但有超强的感知能力,而且据说还有巫师才有的预言能力。根据记载和他本人的回忆,他几乎预知了母亲和姐姐的死亡;预言了纽约的一次火车事故。更有甚者,还有人说他预言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因为他的劝告,他的富豪朋友摩根退了票,幸免于难;而他的另一位朋友不听劝,结果不幸遇难。

特斯拉的天分被传得如此神奇,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着好奇心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

特斯拉于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奥地利统治下的克罗地亚斯米湾村一个塞尔维亚人家庭,家里有五个孩子,他排行老四。他的父亲是一位东正教的神父,母亲是一位东正教神父的女儿,是个民间发明家,改良了许多家庭手工工具,还能背许多塞尔维亚史诗——虽然她是个文盲。据说,特斯拉家里拥有强大的天才基因。特斯拉5岁时就发明了一种没有叶片的水车,10岁就上了中学。而且据特斯拉自己说,他哥哥比他聪明很多倍,只是不幸早夭。学生时代,特斯拉能在脑中飞快地完成复杂的计算,以至于老师总认为他在作弊。特斯拉还能流利地讲8种语言,除了克罗地亚语外,他还会捷克语、英语、法语、德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拉丁语。

他先后在奥地利的格拉茨科技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的知识绝大部分靠自学获得。特斯拉喜欢阅读各种书籍,能够记下整本书的内容,他具有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1881年,他去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一家美国的电报公司工作。在1882年,他去了法国巴黎,在欧洲的爱迪生公司做一名工程师,设计改进电器。同年,特斯拉发明了感应马达并开始开发各种用到旋转磁场的设备(于1888年取得了专利)。

1884年,特斯拉来到了美国,进入了爱迪生机械公司。他前一个工作的经理曾给爱迪生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说:“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了。”从前文我们知道,特斯拉为爱迪生公司重新设计了发电机和马达,为爱迪生公司赚取了巨大的利润,但爱迪生却拒绝支付原来承诺给特斯拉的5万美元奖金,甚至还拒绝给特斯拉涨薪水,特斯拉愤而辞职。

1886年,特斯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负责安装特斯拉设计的弧光照明系统,并且设计了发电机的电力系统整流器,该设计是特斯拉取得的第一个专利。因投资商不同意他的关于交流电马达的计划,最终将他免职。

1888年,特斯拉得到西屋公司的创建者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WestingHouse)的支持,着手研发已构思了6年的交流电体系。半年后,他研制的交流电发电机取得专利,并应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邀请讲解和示范交流电体系的研究成果。因为交流电的效能远比直流电优越,因此交流电开始被广泛采用,并慢慢取代传统直流电的地位。因为交流电的应用对直流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爱迪生便大力抨击、打压特斯拉,并对他冠以“科学异端”的恶名。

1891年,特斯拉取得了特斯拉线圈的专利。同年7月31日,特斯拉成为美国公民。1892年到1894年之间,特斯拉担任美国电力工程师协会的副主席。1893年,西屋公司竞拍得到了在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的用交流电照明的工程。在这次展会上,特斯拉展示了用交流电同时点亮9万盏灯泡的供电能力,震撼全场,因为直流电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事后,特斯拉因此次展示取得了尼亚加拉水电站电力设计的承办权。从此交流电取代了直流电,成为供电的主力。特斯拉拥有交流电的专利权,在当时每生产1马力交流电就必须向特斯拉缴纳约2.5美元的专利税。若真如此,特斯拉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当时一股财团势力要挟特斯拉放弃此项专利权,并意图独占牟利。经过多番交涉后,特斯拉决定放弃交流电的专利权,条件是交流电的专利将永久公开。从此交流电再没有专利,成为一种免费的发明。特斯拉分文未取,因而非常穷困,并在死后留下了一大笔债务。

到20世纪30年代,特斯拉变得深居简出,独居于纽约市的一个旅馆里。1943年1月7日,终生未娶的特斯拉在纽约的旅馆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6岁。

特斯拉身高1.9米左右,年轻时帅气英俊,举止优雅,穿着考究,彬彬有礼。在音乐和诗歌上很有天赋。到美国后,颇受社交名媛的青睐。但他自己并不善于和异性交往,而且一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至于终身未婚。天才虽然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光辉,但也有一些不太讨人喜欢的小怪癖,特斯拉脾气古怪,喜好奢华,狂妄而自负。他晚年做事颇具神秘色彩,以至于人们把他当作古怪科学家的原型,而且据说,晚年的特斯拉,长得很像传说中的火星人。

凭借个人的贡献和难得的天赋,特斯拉可以媲美古往今来的任何伟大科学家,然而他所得到的荣誉和回报,却与他的付出不成比例。像爱迪生,放在现在来看,已经是名不副实了,而且他唯利是图,卑鄙残酷。然而他不但身前享受荣华富贵,身后还被世界人民传颂;而特斯拉,可以说是旷世奇才,而且他还免费出让交流电的专利,造福了全世界,却落得个穷困潦倒,几乎沦落到不被后人记住的地步。这样一对比,不免让人寒心。

是什么让本该与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一样享誉全世界的科学天才被后世遗忘呢?后人作了一些具体分析。

特斯拉那些另类发明虽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贡献,但同时却促使很多赚钱的企业瞬间倒闭。加上爱迪生的打压,让“伟大发明家”的光环遮住了“有争议”的特斯拉。还有人认为他的发明创造过于超前,在当时很难被人接受,他本人及其成果成为科学界争议的对象,这让他不能像爱迪生那样聚集声誉。还有,本该属于特斯拉的荣誉都被他人窃取,这让他的光辉大打折扣。因为他的大部分成果都是在美国取得的,在他死后,美国政府人为地秘密删除了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和报道,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被收缴并列入高级机密,刻意不让他的名声外露,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数十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特斯拉的科学构想和理论逐渐被论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叫作特斯拉的天才。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特斯拉为无线电的发明者;196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上,磁感应强度的单位被命名为特斯拉;这让他夺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荣誉,然而这也只是他本该享有的荣誉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特斯拉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

历史相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轻松读历史合集(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轻松读历史合集(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