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读者文摘精华:秋》(8)

第三十一章《读者文摘精华:秋》(8)

第7章禅的故事

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极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01说偈

有一次,傅大士对弟子说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意思是说,每天行、住、坐、卧,都与佛形影相随,同眠共起,如要知佛去处,自性当清净。

傅大士还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语: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空手把锄头”,是说拿东西的手(即肉体),就等于锄头,是主人公在指使我们运作。“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能够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驱使肉体的结果,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人从桥上过”,肉身就好比是桥,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过住一段时期,等于在桥上走过去了。“桥流水不流”,是说我们这肉身壳于是不长久的,是随时变迁的。

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

这“桥”不就是在流转、

在变化吗?水是代表我们

的佛性,它是不流动的,不动摇的,也无所谓来和去。这偈语吸引了历代禅门人苦参。这首偈语看起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其实是说,我们的肉身躯壳好比是房子,而佛性就是住在里面的真人。偈语赞颂这个主人公,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不要错认假相。

02修心

牛头山的法融禅师一心修行,见人不理不睬,人称他为懒融。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此处,便入山探访懒融。费了好大的工夫,四祖才找到懒融。懒融把四祖当做一般游客,和往常一样,不理不睬,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祖也不觉得奇怪,便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答道:“观心!”

四祖又问道:“什么人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好久无言以对。此时,才意识到面前的不是普通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

“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

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

这“境”不分好与坏、美

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

坏,就是内心不净。只

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

03悟道

韶州法海,唐代著名禅师,六祖慧能弟子。

韶州法海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的时候,礼拜后问道:“请大师为我讲解即心即佛?”慧能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说下去,那永远都说不完。听我说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听完此偈,明白了什么是“即心即佛”。并领会慧能所指出的定、慧双修的入门途径。

于是拜在慧能门下做徒弟,参禅悟道。后来他也作了一偈赞许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慧能在此所言“即心即

佛”,意思是让学人自己

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过体

证达诸佛理。定、慧双修,则是慧能主张的定、慧一体观,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这便是慧能的禅法。

04读经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遍览佛经,尤其爱读《法华经》。

法达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自认所读佛经很多,颇自负,见了慧能也不施五体投地的大礼。慧能告诉他即使读了万部经,得其经意,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慧能接着问法达道:“你念《法华经》,以什么为宗?”

法达答道:“学人只知照经上的文字诵读,根性暗钝,哪知什么宗趣?”

慧能说道:“我不识字,你可把经念一遍,我便为你解说。”

于是,法达高声诵经。

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急忙打断法达的诵读,说道:“停!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不管它说多种譬喻,都没有超出于此。什么样的因缘呢?经上说:‘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高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后来,法达经过慧能多方开示,终于大悟。

法达迷执于文字,饱读佛

教经典,却不明其意。这

就是禅家经常所说的,纵

然阅得一大藏教经意,而未能悟涅架妙心,也是枉然。后来经慧能启示,法达终于自省自悟,才能打开佛的知见,一念心开。

05言说

南岳怀让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慧能问道:“你从哪里来?”

怀让答道:“我从嵩山来。”

慧能又问道:“来的是什么东西?

怎么来的?”

怀让答道:“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南岳怀让随侍六祖慧能八年后,一天他对六祖慧能说道:“我已经明白初来时,大师接引我的话。”

慧能问道:“那你是怎么领会的?”

南岳怀让答道:“执著于一物就不可能了悟。”

慧能又问道:“是否还需要修证呢?”

南岳怀让答道:“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不可污染。”

慧能赞许道:“你的看法正合我意,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祖要我们留心维护的。只要不污染诸佛,就能获得正确的见解。你如此,我也如此。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智慧就如你脚下生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觉悟在你心中,因此不必迷执于言说。”

这则公案提示出诸佛本源

即是超越概念的限定,慧

能问南岳怀让从何处来,

并非询问他的来处,而是要他了悟本体心性。由于他执著于一物,故惘然而不知所对,八年后才豁然开悟,消除了迷执,懂得了“说似一物即不中”的道理。

06无生

玄觉初见慧能时,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振锡杖,然后双手合掌而立。

六祖慧能说道:“凡佛教的僧侣,应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种戒行。大德(即有大德的行者)从何方而来,竟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说道:“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万物变化迅速。我顾不了这么多。”

六祖问道:“既然担心生死时速,为什么不证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那是否完全没有迅速?”

玄觉答道:“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当然就没有迅速可言。”

六祖赞叹道:“此言极是!”

当时众门人听了无不愕然。玄觉于是恭敬地参拜六祖,迅速告辞。

六祖却说道:“回去太快了!”

玄觉反问道:“我自己还没有动,怎么说太快呢?”

六祖又问道:“谁知你自己没有动?”

玄觉答道:“大师自己心生分别。”

六祖说道:“你深得无生之意。”

玄觉问道:“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呢?”

六祖不答而问道:“如果无生没有意,谁又能分别它呢?”

玄觉答道:“分别本身也无意。”

六祖赞叹道:“妙哉!妙哉!少留一宿,明日再走吧。”

玄觉就住了一晚上。从此,世人称玄觉禅师为“一宿觉”者。

这里所谓的无生即是“有

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

超越生死,无生无死。玄

觉禅师了悟顿教思想,直截本源自性,当然就没有什么快慢和动静之分,有分别意识则不可能了悟妙意,达到绝对正定,智慧观照。

07有无

智藏住持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智藏和尚道:“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和尚答道:“有。”

俗士又问道:“有佛法和僧宝吗?”

智藏和尚还答道:“有。”

那人的许多问题,智藏和尚一律回答说有。

那人不以为然,不屑地说道:“和尚,这么说恐怕不对吧?”

“难道你有不同的看法吗?”智藏和尚很感兴趣的样子。

“怎么说,我也曾在径山和尚那里学过禅的呀!”俗士颇为自得地说道。

智藏和尚问道:“径山和尚怎么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呢?”

俗士答道:“径山和尚回答都说无。”

智藏和尚突然话题一转,问道:“你有妻子吗?”

俗士非常不解,说道:“有啊。”

智藏和尚又问道:“径山和尚有妻子吗?”

俗士答道:“没有。”

智藏和尚趁机开示:“我说有与径山和尚说无是一样的!”

其实有无只是一种条件与

心境。自然任运,不执著

于一物,不迷妄于文字言

语,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体悟禅道。

08问心

邓隐峰,俗姓邓,福建人,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居士。

有一天,邓隐峰辞别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

邓隐峰答道:“我打算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道一禅师告诫他道:“当心石头路滑!”

邓隐峰说道:“没关系,我随身带有竹竿,逢场作戏,还怕石头路滑么?”

说完,邓隐峰便离去。刚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他即绕禅床一周,并用拄杖往地上戳了一下,然后问石头希迁禅师道:“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答道:“苍天!苍天!”

邓隐峰这时不知所以,不能应对。

只好回来告诉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你只管再去问他,如果他有什么回答,你就嘘他两声。”

邓隐峰按照马祖道一禅师的吩咐,再度前往石头希迁禅师处,又问道:“这是什么宗旨?”石头希迁禅师并未回答,却抢先嘘了两声,弄得邓隐峰瞠目结舌,非常沮丧,只好又回来向师父讨主意。

马祖禅师好像意料之中似的,笑着安慰道:“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嘛,石头路滑!”

邓隐峰两次前往石头希

迁禅师处,问“是何宗

旨?”然而两次都被石头

希迁禅师抢先识破用意,难怪马祖道一禅师说:“石头路滑。”邓隐峰自以为随身带有竹竿能防“滑”,到头来弄得一场羞愧!只因邓隐峰太执著于理性上的禅宗意旨,纵使问苍天,苍天也无言可答。何处问自问本心。

09哭笑

有一次,百丈怀海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道:“是什么声音?”

怀海答道:“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道:“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

怀海答道:“飞过去了。”

马祖道一禅师于是扭百丈怀海的鼻子,百丈怀海负痛失声。

接着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何曾飞去?”

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声大哭。当时有僧人问道:“你想念父母了吗?”

百丈怀海答道:“没有。”

那僧人又问道:“是被人骂了吗?”

百丈怀海答道:“也不是。”

那僧人更是不解,继续问道:“那你哭什么?”

百丈怀海答道:“我的鼻子被马祖大师扭得疼痛难忍。”

那僧人又问道:“什么原因呢?”

百丈怀海答道:“你去问马祖大师好了。”

于是,那僧人问马祖道一禅师道:“大师,怀海师兄为什么在房里痛哭?”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这是他悟道了,你去问他吧。”

那僧人回到僧房,告诉百丈怀海:“马祖大师说你开悟了,叫我来问你。”

百丈怀海听后哈哈大笑,那僧人感到很惊讶,便问道:“先前哭,现在笑,是何道理?”百丈怀海自言自语:“先前哭,现在笑。”

那僧人更是莫名奇妙。

在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

来就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分

别,野鸭子飞过仅是一种

虚妄的象征而已,怎可说什么飞过来、飞过去?百丈怀海由于执著于虚妄之相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马祖的这一捏,乃是大机大用,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破除其迷执,使百丈怀海顿悟其禅旨。百丈回答禅友道“以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显现,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便是当下认识自我。

10顶靴

一次,几个和尚正在争论猫有无佛性,恰好被南泉普愿禅师碰上,于是他抓起猫对众僧说道:“有谁能说出猫儿有无佛性的道理,这只猫就可得救,如果不能说出道理,我就把这只猫杀了。”

众僧你看我,我看你,无言对答,南泉普愿禅师见无人能答,随即将猫杀了。这时赵州从谂禅师从外面回来,南泉普愿禅师将前面的话重述了一遍,赵州从谂禅师立即将脚上穿的鞋子脱下,放在头上顶着而出。

见此,南泉普愿禅师感叹道:“你先前如果在场的话,就能救得这只猫了。”

在这则公案中,南泉普愿

禅师见东西两堂僧人执著

于猫有无佛性。为了截断

学人的妄想分别,即将猫一刀两段。那么赵州从谂禅师又为何要将鞋脱下放在自己头上顶着而出呢?而且南泉普愿禅师还赞许他,说他这样做即能救得猫,是何道理?按常识鞋本应穿在脚上以利于行走,而赵州从谂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在头上顶着而出,实在荒唐滑稽。但赵州从谂不落言诠,采取果断行动为机法,意谓猫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不有不无也罢,就好比头岂能穿鞋而行走?

11传禅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答道:“镇州盛产大萝卜头。”

赵州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

禅师的法嗣,曾随南泉普

愿禅师学禅达四十年之

久,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因此,赵州禅师也以众所周知的“镇州出大萝卜头”

来回答。既然是广为人知的事,那僧又岂不知道,而知道还要问,这当然是有其用意的。所以,这则公案的意思是听说乃是一种传言,传言毕竟是传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看到,则不可信。然而相信与不相信,又与风声传言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把握。

12善恶

唐元和十五年,文豪白居易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权倾朝野。我有什么危险呢?真是无稽之谈!”

道林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两人喝了一会儿茶,自居易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问道:“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满意这个回答,接着说道:“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

道林禅师说道:“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禅师所说的佛

法大意看起来虽然稀松平

常,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地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哪里还有邪恶啊?社会哪里不充满爱心和欢乐呢?

13自了

黄檗希运游天台山时,路上遇到一僧人,那僧人和他一见如故,谈笑风生。黄檗希运感到很奇怪,仔细观察,只见那僧目光射人,非同凡响,便一道同行。行至不远,来到一山涧边。当时涧水暴涨,二人放下斗笠、拄杖,黄檗希运犹豫不决,止步不前,那僧即刻拉着黄檗希运准备共同渡涧,黄檗希运胆怯地说道:“师兄要渡请自渡。”

说时迟,那时快,那僧人提起衲衣,走在波浪上,如同走在平地一般,并回头招呼黄檗希运道:“过来,快过来!”

黄檗希运感慨道:“咄!你这个自了汉,我早知道的话,就该吹断你的腿。”

那僧赞叹道:“真是救度众生的大乘法器,我不如你。”

说罢,那僧就不见了。

大乘佛教宣传大慈大悲,

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

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

目标。而小乘佛教以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所以,那位神僧称赞黄檗希运是“大乘法器”,而他却是只知自渡的“自了汉”,当然不如黄檗希运。这则公案是假托路遇神僧,而标榜黄檗希运悟得大乘精神。

14香匙

一天,清凉文益禅师与悟空禅师围着火炉烤火,清凉文益禅师拿起香匙问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

悟空禅师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

清凉文益禅师不认可。悟空禅师过了二十多天后,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的那句话的真意。

悟空禅师于二十多天后,

方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所

说的“不得叫做香匙,老

兄把它叫做什么?”这句话的真意,这真意便是相对与绝对,“香匙”是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无,意在不执著于一物,相对总是处在绝对之中,相对只是绝对的派生。这就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泯绝有无”的禅法。

15四妻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说过,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整天都最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么。

商人要出远门,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听了四个老婆的话颇有感叹:“关键时刻还是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

己。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

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

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不带,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还是富,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16解铃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

一种执蓍,能够解脱自己

的只能是自己了。

17水车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无牵无挂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地,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是了!”

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

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

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

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18劝架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遇一夫妇吵架。

妻子:“你还算丈夫,一点男人也不像!”

丈夫:“你骂,你若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骂你不像男人!”

此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在吵架。

丈夫:“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

妻子:“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路人:“和尚!大叫什么?夫妻吵架,与你何关?”

仙崖:“岂能与我无关?没听到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我就有红包了!”

路人:“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

仙崖:“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要开始说法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仙崖禅师说法。

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

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

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

妻,有缘才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夫妇互敬互爱!

19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物是一体的,

心、佛、众生是无差别

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

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20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

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

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

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

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21禅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

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

谦虚,而不是境界高,

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22苦乐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

“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

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

“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

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

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

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23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

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

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

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呵为无道心了。

24晒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的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

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

明天,“别人不是我”,

“现在不做,要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读者文摘精华:秋》(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