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的经济特区(1)

1.4.中国的经济特区(1)

邓小平在南方沿海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些地方可以进行自由交易并且接受外国投资。***事实证明,这些特区非常成功,其他14个沿海城市很快也获得了同样的特权。价值观改变行为。中国**在创建这些特区以前,曾认为375经济繁荣的南部省份广东因为靠近繁华的香港,所以已经被西方野蛮的生意人污染了。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典范。

中国**放开了许多领域,派出了一批年轻的领导人去西欧、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参观学习。这些人考察回来后,认为中国应该效仿一个世纪以前日本明治维新的应急计划。苏联解体使邓小平否决了一些党内领导人的提议,他们依然赞成中央计划。统治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邓小平拥有着作为政党主席必要的管理技能,他知道如何授权和斡旋。10他沿袭了**分散化决策的方针,在农村地区扎下深根的**官员是贯彻这个方针的基础,**把很多责任托付给了他们。改革派想战胜保守派的反对,于是在文辞上耍了些花招,他们把改革行动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他们以前的中央计划看成是需要再加工的方法论。

为了适应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存的状况,中国**推出了零售和批都适用的价格和汇率的双轨制。因为差距大,所以除非产品质量明显不同,人们一般都会争先购买法定的物品。双轨制也鼓励了受贿。人们利用自己的党内关系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物品,或以较高的价格把工业材料倒卖给私营企业。这种**形式使**饱受批评,而且加速了向私人生产的迈进。1993年,浮动汇率制度代替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特殊汇率,双轨制被淘汰了。行贿受贿对中国其他方面的直接进步也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贿赂绝不只存在于东方世界。2008年,伟大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因为过去60年在世界各地的非法付款而支付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罚金——16亿美元。11

1978年,中376国从农业经济开始启动了它的改革方案。中国的农村人口从**上台时的89%下降到了71%,但这个占比仍然很大。困扰中国经济的还是两个老掉牙的问题:粮食不足,农村人口的就业岗位不够。121978年末,也就是邓小平启动改革的前夕,一个集体农场偷偷把土地出租给了个体农户,并且分配了强制的采购定额。这次秘密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私有化农业的好处,尽管天气干旱,这个安徽省的集体农场的粮食产量仍然增加了30%。因此**妥协了,至少在贫困地区和山区,它放弃了集体农业。后来,中央政府注意到地方官员可能剥离旧的集体所有制的资产,于是加快了农业私有化的进程,这使得地方官员不能以极低的价格将集体财产出售给他们的亲信。这项新制度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国的乡镇企业把工业带到了农村地区,部分解决了农村过剩人口就业的老问题。在农村30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中,超过2/3是由农村工业化创造的。人们各就其位,节省了基础设施的成本,也吸收了农村农闲时节的廉价劳动力。这个方案最初规定,15年后,私营企业将恢复集体所有制,但是这一条款的执行期限后来延长了30年,而且目前看来很可能会完全取消。1998年,农村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邓小平的改革方案甚至让遥远的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提高到了74%,而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2。8%。

农户如果想避开针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往往会登记成集体所有制。村民把这种做法叫做戴红帽。户籍制度把农民绑在了土地上,但是1992年后,针对私有制的歧视逐渐减少。1994年,《中国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民营企业不用再费心去捏造一顶红帽子了。14因为国内的市场不断扩大,这些地方企业变得更具竞争力。一个事实可以用来判定民营企业对377于中国出口经济的贡献,中国某市生产的袜子约占全世界袜子总销量的35%!充足的劳动力在中国的经济展中仍然挥着重要作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情的革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无情的革命
上一章下一章

1.4.中国的经济特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