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性的圣火(9)

9.人性的圣火(9)

徐兆寿:这是一个古老的有关人性的话题,任何民族都不能免俗。中国古人就讲这个道理,只不过中国古人在讲这些时,没有单独把性拿出来分析,而是把它放在人和世界的常理上来讲。中国人讲禁欲,不是单指**和食欲,还有各种**。在中国人看来,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老庄强调\"清心寡欲\"、\"不可见欲\",认为\"故常无欲\",意思是说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

然而,儒家认为,人的**是人的合理要求,是人的本性,只不过要做到节制就可以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由此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荀子挥了孔子的观念,说:\"性者,天之就也;者,性之质也;欲者,之应也。\"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如何节制呢?孔子说:\"君子好色而不淫。\"\"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儒家主张先要肯定人的**,其次是要把这些**引入正路,加以合理的节制。这大概就是教化的意思吧。荀子由此而提出\"中理\"这一标准,即人的**和行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符合,那么欲求再多也不要紧;相反,即使欲念再少,而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也会破坏社会的安宁。那么,什么是社会道德规范?难道所有社会道德规范都是合理的吗?在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难道人永远只能服从后者,而后者就不能服从前者?

合百家之长的《吕氏春秋》仿佛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回答。《**》篇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那么,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呢?神农、黄帝\"贵生\",桀纣\"亏生\"。\"贵生\"者,对生命有益,对社会有利;\"亏生\"者,对生命有害,对社会不利。《吕氏春秋》还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人的的欲求对思想进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人的欲念多,人就会积极进取;人的欲念少,人则不思进取;如果无欲,就不可能进取了。现代西方很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论述人的原始欲时,也阐述了这一观点。现代经常学家认为,人的**是一切经济与市场的原始推动力。当然这种**不是指人的**,而是指一种需求。

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杨朱的纵欲论。杨朱同属道家,却走了一条与老庄截然相反的道路,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杨朱尊崇\"为我\",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杨朱与老庄共同的是以自然为观,强调顺乎自然,顺乎人性,任极性。他认为,天赋人以眼耳鼻口和肌体,人就得顺乎它们,只有这样才是顺乎天道。这是就人与天合的角度说的。从人生本身来看,与虫蚁相同,生命苦短,韶光易逝,所以不能亏待生命,而要顺乎人的各种意愿,及时行乐,否则后悔莫及,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夜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生命是如此易逝,如果不抓住它,不赋予它意义,不顺乎它的心意,对生命来说真是太亏了。最后,杨朱则从终极意义上进行了论述,他说,生命对任何人都一样,都要死亡。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无论贤愚,无论暴君,也无论平民,即使是那些守仁节欲、苦苦生活的人,都是一样的,双目一闭,什么都了了。\"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那么,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要为博得一个好名声而折磨自己了,折磨自己,就是折磨人性,折磨人性,就是违背天道,违背天道而活着,岂不是离本质太远了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常对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非常对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人性的圣火(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