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从一个性学家的经历察看中国百年性观念(7)
而它与历史上前面任何一个事件都不同的是,它似乎是群众自的。***它是那些愚昧者仇恨的实现,是他们的泄愤。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里,什么最愚昧,什么就可以高高举起,仿佛没有人指挥,但是却又像有人在指挥着。就这样,愚昧统治了一切。过往的一切悲剧都将在那个时代找到翻版,而历史上没有上演的也上演了。在上海上演的这出\"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这悲剧中的一个而已。
刘达临:还有一件十分震撼人心的事生在安徽。\"文化大革命\"前一年,一个农村少女,暗恋上了县剧团的一名男演员。一次看他演出,在他卸妆后偷走了他的戏靴,当然引起了非议。她告诉父母,今后非他不嫁。当时他才16岁。以后县剧团到附近演戏,父母便捆住了她的手脚,将她锁在仓库里,可是她磨断绳子,撬断窗棂,又光着脚板跑出几十里去看他演戏。后来,她感动了一位婶婶,这才领着她去见他,央求他给她一张照片。他没有照片给他,给了她一张手笔画的拙劣的海报,签上了他的名字,海报上是似他非他的一个戏装男人。他二十六七岁,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个感有点儿偏执的小女孩儿。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游斗。一次他被游斗到她那个村,她了疯似的要救他,冲入人群,她与游斗者们厮打,咬伤了他们许多人的手。她没救成他,反而加重了他的罪,使他从此被关进了牛棚。一天夜里,她偷偷跑到县里去看他,没见着,看守的一个\"造反派\"头头当然不许他们见,但是调戏她说,如果她肯把她的身子\"给\"他一次,他将想办法早点儿\"解放\"她所爱的人。她当夜\"给了\"。不久她又去县里探望她爱的人,又没见着,为所爱之人,又将自己的身子\"给\"了\"造反派\"一次,而这一切,她所爱之人一无所知。东窗事,\"丑闻\"四播。她的父母比她更没脸见人了,于是将她跨省远嫁到安徽某农村,丈夫是个白痴。
十余年转眼过去,\"文化大革命\"后,她所爱的人成了县剧团团长,一次又率团到那个村子演出,村中有人将她的遭遇告诉了他。他深感震惊,追问她的下落,然而她父母已死,婶婶也死了,村中人只知她远嫁安徽,嫁给一个白痴了。他当时正要结婚,于是解除婚约,剧团团长也不当了,十余次下安徽,足迹遍布安徽全省农村,终于在同者的帮助下,寻访到了她的下落。他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前去找她,要带走她,要给她后半生幸福。但是她得到妇联方面的预先通知,从家中躲出去了,不肯见他。他只见着了她的傻丈夫,一个又老又傻的男人和一对傻儿子,双胞胎,三个傻子靠她一个女人养活,家里穷得可以想象。他还看见了一样东西——他当年签了名送给她的那张海报,用塑料薄膜罩在自制的粗陋的像框里,挂在倾斜的土墙上,她一定希望有一个她认为配得上那海报的像框,却分明是买不起。他怅然地离开了她的家。半路上他的车陷在一个水坑里,正巧有一农妇背着柴从山上下来,他请她帮忙。那憔悴又黑瘦的农妇,便默默用自己的柴垫他的车轮,那农妇便是她要找的人。他当然是万万想不到也认不出她来的,而她却知道眼前正是自己永爱不泯的男人,但是她一句话也没说。她当时又能说什么呢?看着他的车轮碾着她的柴转出水坑,她只是重新收集起弄得又是泥又是水的柴,重新背起罢了。他实在过意不去,给了她100元钱作为酬谢,那100元钱当然是她的生活所非常需要的,但是她竟没接。她默默对他鞠了一躬,背着柴捆,压得腰弯下去,一步一蹒跚地走了。这件事使我一想起来就难过,我真为他们恨那个时代。
徐兆寿:这两个事件都是父母包办婚姻造成的,组织包办实际上就是封建礼教的另一种形式,这是我们回避的。例如那个安徽农村的妇联,为什么还要给这出悲剧加上如许的遗憾?她们是什么用心?也许在她们看来,这是为那个还有着16岁梦想的妇女着想。在一般人眼里,他们这又何苦呢?即使相见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相隔悬殊,肯定也是不幸福的,不如留下些遗憾吧。我相信当人们看了这个故事后,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所有人都侵犯了一个真理——这一切应该由她自己来定,这不仅仅是侵犯了那个妇女的自主权。人们还是生活在愚昧之中,尽管这种愚昧看上去也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