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一个性学家的经历察看中国百年性观念(11)

11.从一个性学家的经历察看中国百年性观念(11)

徐兆寿:您最早得到的支持来自哪里?

刘达临:1982年,我离开了上海自动化议表一厂,进入复旦大学分校(后改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主要做社会学和婚姻家庭研究。***1985年1月,我们对杂志进行改革时,大家提出应该对性问题进行研究,并举办了\"现代社会中的性问题\"系列讲座,我是主持人和主讲者之一。所以说是《社会》杂志把我引向了研究性的道路。在那次讲座中,学员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是这些学员帮助我完成了后来1989年至1990年全国两万例\"性文明\"的调查工作。

1988年6月18日,国家教委和国家计生委在上海联合召开了\"推广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会议,这是个划时代的会议,从此,性教育以及性科学研究可以说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再也不是民间的或学术界的行为了。

7。遭遇\"桃花运\"

沈阳的李医生在他长期的性咨询和性治疗活动中,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一个妇女向他诉说她在夫妻性生活中丝毫没有感受到乐趣,他耐心地启了她。过了几天,她又来了,说感觉好多了。他又进一步地启了她。过了几天,她又来了,说她还想更好些,并对李医生说:\"医生,我来和你试试好吗?\"李医生吓坏了,赶紧说:\"不可以,不可以\"

――摘自刘达临《一个性学家的日记》

徐兆寿:这是您在日记里提到的一个故事,这种现象您遇到过吗?

刘达临:哈哈哈……这在心理学上叫\"感转移\"现象。当咨询者怀着满腔的痛苦来向你咨询,当她觉得你那么热、诚恳、关心、体贴地解决了她心理上的障碍时,她会觉得你是了解她的,是她的知音,继而产生爱的感,有些还会产生**的感。这位李医生遇到的就是这种现象。

1988年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一位g女士在读了我的书后,来向我诉苦,说她的丈夫、一个大学教师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外和别的女人胡搞,则对她则实行性暴虐,有些事令人指。我只有同和安慰。她问我,离婚好还是不离婚好?我坚决地说,应该离。两个月后,她离婚了。我的思想压力却来了。我不知道我的建议对不对,但我建议什么她就做什么。她常常来编辑部找我,和我谈得很开心,几乎无话不谈。我觉得有些不对劲了,编辑部里的同志也注意到这件事了。于是我就暗示她我很忙,以后多进行电话联系。她明白了,再不来了。后来她出国了,连续两年给我寄来圣诞卡,我都没有回。就这样断了。

徐兆寿:您感觉到遗憾吗?

刘达临:不应该遗憾,这种事我遇到的很多。

徐兆寿:据说,心理学家在给病人进行治疗时,病人的病往往好了,他自己却\"病\"了。这也是一种转移吧!你在早期工作时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刘达临:有。

8。中国次性调查

1989年至1990年,刘达临主持了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并于1992年出版了书名为《中国当代性文化》的调查报告,这本调查报告被国内外评为\"中国的金西报告\"、\"中国性科学的奠基之作\"。一时间刘达临声名雀起,蜚声四海。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中学生、大学生、城乡已婚者、性罪错分子,涉及15个省市、24个地区。出问卷21500份,回收20712份,回收率达到96。3%,其中有效问卷为19559份,合格率为94。4%。在有效问卷中,中学生6092例,占31。1%;大学生3360例,占17。2%;城乡已婚者7971例,占40。8%;性罪错分子2136例,占10。9%。

徐兆寿:这种调查,应该说在中国尚属次,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性\"是一个一直回避的问题,我想,您肯定遇到了很多麻烦。

刘达临:1988年11月,我在进行中国第一次性调查之前,收到一封北京同行的来信,劝我不要搞大规模的性调查,他指出三大危险,一是政治上的,二是经济上的,三是传统观念上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常对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非常对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从一个性学家的经历察看中国百年性观念(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