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六、萨满传统文化(3)
萨满跳神音乐的旋律形态并不达,而鼓乐却极其丰富。***鼓点更是萨满跳神音乐的核心和精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实用价值。轻重缓急的鼓点常常说明某种萨满精神或行为的状态。鼓声剧烈时多是在萨满请神之初,或在萨满即将进入昏迷之前,或在神灵与萨满神人交流的昂奋之时;当鼓声节奏鲜明、富于技巧的时候,萨满大多是在做仪式规范的基本表演;当鼓声微弱,时隐时现,甚至停止之时,萨满一般在进行祈祷和倾诉。
在满族中,鼓的使用一般要配以腰铃,这是其在乐器使用上的典型特征。腰铃,由腰带、衬裙、锥铃、系环等部分组成。腰铃上铃铛为锥形、筒状、铁或铜制。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少则十几枚,多则几十枚不等。锥铃直接用皮绳穿在衬裙上,系环缝制在衬裙上部,一环拴一铃,或一环拴两三个铃。环与环的距离讲究疏密得当,否则影响腰铃的演奏和音。表演时,萨满腰胯左右摇摆,出节律式的声响,与变化多端的神鼓鼓声相应和。腰铃根据声方式的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节律式的左右摆动作响,称之为“摆铃”;将腰铃拎在手中摇晃作响,称之为“摇铃”;或将其顿地作响,称之为“顿铃”。
腰铃和鼓声一样,也有着广泛的宗教象征意义。萨满腰铃撞击,意味着萨满升入自然宇宙,身边风雷交鸣,行途遥远广阔。同时人们认为,腰铃又是镇邪器,哪儿有妖魔鬼怪,放上腰铃就能镇住,太平无事。在祭祀的各种响器中,腰铃显得清脆独特,烘托自然宇宙各种现象的气氛,也象征着神灵的踪迹。人们认为魂之行走是有声音的,走到哪儿,人们看不见,但铜铃一响就知道神来了。因此铜铃不受人的支配、控制,它可以自己出行,还可以化成各种各样的动物。
为了区别萨满在正常精神状态下的世俗人格和进入附体状态下的神异人格,在萨满音乐中往往用真声和假声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处理萨满出的声音。真声是萨满本人用来表达对神灵的真诚祈祷等宗教感,而假声则用来表达神灵附体状态下的“神灵语”和“精灵语”,以示萨满在附体状态下所讲的话不是萨满本人的话,而是神灵或精灵借萨满的口在“号施令”。
总之,萨满音乐在萨满仪式活动中起着传递信息、表达感和渲染气氛等多种作用。萨满音乐是把语无法表达的含蓄感形式和信仰内容加以分节程式化的宗教艺术。它在萨满宗教感状态的形成中起着根本性的艺术感染作用。
(三)萨满舞蹈文化
在琳琅满目的对“萨满”的定义中,有一种把萨满称之为“因兴奋而狂舞者”。“狂舞”,足以说明在萨满教中舞蹈的重要作用。换之,也只有通过舞蹈这种形式,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萨满仪式的内涵。
萨满舞蹈俗称为“跳神”,是萨满法师在为氏族部落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表演,属于既具有图腾崇拜意味,又具有万物有灵崇拜意味的原始性舞蹈。分析任何一例原始巫术过程,我们都会现它往往是由咒语、法仪、舞蹈诸种因素合而为一的。萨满教的祭祀仪式也是如此,所以有许多专家称满族的萨满教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宗教形态特征。萨满教舞蹈也因而依赖萨满教祭祀仪式而存在。随着萨满教祭祀仪式世代相传,萨满舞蹈也就随之流传下来。
萨满舞蹈完全符合构成舞蹈的三大要素,即有固定的表(形体动作)、独有的节奏和专用的构图。但是,萨满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大特征在于神秘性。在萨满教祭祀中,萨满向诸神祈祷完毕,经圆形定点旋转数圈,突然变化舞步,击鼓激昂,以至迷狂,最后神态突变、浑身抽搐,意味着请来的神已降临人间,并附在了萨满的身上。其中,舞蹈的旋转应该是萨满痉挛性地颤抖,不省人事昏迷的主要诱因之一。旋转是人体自然动态,是力的一种结果。日常生活中不适度的简单旋转会令人目眩,而舞蹈艺术中各种高难技巧性旋转具有特殊表现力。旋转可以创造感的力度、速度、强度,让舞蹈锦上添花,诗更浓厚,形象更生动。而在满族的萨满祭祀仪式中,旋转却蕴涵着深奥玄妙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萨满的旋转动作有别于舞蹈演员的单一技能,神秘世界的万神殿不同于舞蹈艺术所创作的虚幻的力的世界。萨满的旋转作为咒力与魔法,具有宗教意义,进而依据信仰理念的需求将生物力、感力、意念力集合为神秘的能量,共同创神。以旋转动力的神化和塑造形象的神力为表征,旋转使萨满进入到特殊的意识状态,使他们成为人神沟通的使者。借神之威,为氏族祈福,为氏族成员驱邪、消灾,借此实现沟通人神的使命,并达到对氏族成员感召、凝聚、取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