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投资要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
要想在风云多变的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把握好投资的分寸。何时该勇往直前、甩出你的大手笔,何时该痛下决心、断然收手,火候往往在分寸之间。把握好了这种分寸,商海进退也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趁机买低要坚决迅速
买东西谁都想价格低些再低些,可如果整个市场一片低迷,人参吆喝成萝卜价,这时的人参你还敢不敢买?做生意跟做其他事一样,人们喜欢随大流,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清醒:人参再便宜也是参,这时候敢出手准能获大利。
华人富李嘉诚在把握进退分寸这样的投资细节方面做得非常位。李嘉诚曾说过:“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事实上,当别人把事看得很坏时,他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不会被一时世局之变所迷惑。
20世纪70年代,香港爆大股灾,地产业也被拉下水。深谙香港经济兴衰规律的李嘉诚认定,低潮过后,肯定又是新一轮**。因此,股市地产低潮,正是大展宏图的有利时机。
拓展就需要资金。于是,李嘉诚就想到行新股集资。1974年,长实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实际上,是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幢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万~900万港元。
由于地产低潮,都市地产生财政危机。李嘉诚正是抓住这个有时机,逆市而动,从而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着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长实引进外资和拓展海外业务开了一扇门。
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在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拨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
这样,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现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
李嘉诚的预见果然没有错,到了1976年,香港地产市场时来运转。
人们这才惊奇地现,在整个地产界沉睡的时候,李嘉诚一刻也没有懈怠,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已经壮大成一个地产王国。1972年,长实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25万平方米,而经过低潮期大量的购地建楼,到复苏1976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迅速增至59万平方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紧接着长实再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1977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94.8万平方米。
曾几何时,被视为痴人说梦、天方夜谭般“赶超置地”(置地当时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的目标,由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触。李嘉诚在地产业界的眼光和气魄及其惊人的业绩,开始显示出他“超人”风范。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嘉诚在这个故事里的精明之处,他熟悉市场兴衰规律,从衰退中看到希望,抓住契机,具体来说就是他先在地产低潮中看到了地产的新**一定会到来,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弃我取,大力拓展。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是靠地产从一个小商人成为大富豪的,而趁低买进正是他实现超速扩张“绿色通道”,这使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别人为地产界的低迷而摇头叹息时,造就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传奇。
认识到商机在前、该大胆出手时,哪怕条件不是很成熟也应想尽法、创造条件把商机握于掌心。进与退的分寸的把握固然是在细微处,但进与退的行动更需要拿出超人的胆略和气魄。
对想要得到的投资目标下足细功夫
做生意虽不求志在必得,但对于如果拿到手就能极大推动自身展的投资目标,也是沾个边就走,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李嘉诚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下大力气,不过他下力气的方式是和风细雨,促使事水到渠成地向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步步地迈进。一“细”字,体现了李氏功夫的特点。
和黄集团是由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两大部分组成。和黄不仅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团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记洋行于1860年成立,黄埔船坞则可追溯到1843年。经过100多年的展壮大,和记黄埔已变成资产雄厚、规模庞大的商业巨无霸。
但是,和记黄埔在1973年受到了股市大灾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香港地产大滑坡的严重影响,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陷了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港元。
因此,两年后,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便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脱离和记集团。1977年9月,和记又一次与黄埔合并,定名后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就在这时汇丰表示,等和黄经济转好,将会出让大部分股份。
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和黄的展。与九龙仓一样,他通过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这是一家极具展潜力只是目前经营不善的集团公司。
另外,李嘉诚也觉汇丰要出让和黄股份。因为汇丰不想作为香港金融至尊而背“银行操作企业”的坏名声。这一点对李嘉诚来说极为有利。
行动前密切关注,缜密研究是其细功夫的体现之一。
事实上,李嘉诚知道汇丰一直在等待适当机会和合适人选出售和黄股权。在1978年的九龙仓大战中,当汇丰总裁沈弼出面规劝李嘉诚时,李嘉诚果断地放弃了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借以与汇丰增进友谊,为下一步收购和黄埋下伏笔。这不能不说李嘉诚考虑问题的长远和缜密。
欲取先予,先卖顺水人是其细功夫的体现之二。
之后,李嘉诚又频频与沈弼接触,二人交日深。李嘉诚又进一步知道汇丰急需扩大自己的实力,增强储备资金,也就是说,汇丰有可能急于抛出和黄股。汇丰出售和黄股权,不是单纯地卖出股票套利,而很希望和黄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风。就在一段交往中沈弼现了李嘉诚的精明能干、诚实从商的作风及其如日中天的业绩,这就不能不说缘分和运气了。沈弼慧眼识珠,认定李嘉诚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黄。
所以,虽然当时对汇丰的和黄股垂涎者甚众,但沈弼及汇丰根本没有考虑让别人参与竞争。
倾力结交,建立人脉是其细功夫的体现之三。
这样,汇丰银行于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持有占22.4%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是优惠之极。这就是汇丰对李嘉诚的真诚回报。
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大量吸纳和黄股票。经过一年的全面吸纳,198011月,李嘉诚成功地拥有39.6%的和记黄埔股权,控股权这时已十分牢固。
1981年初,李嘉诚正式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同时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这时和黄集团也成为长江集团的旗下子公司。
在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成功控制巨型集团,难怪外界一致称之为“蛇吞大象”。
尽管这次收购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然而这又是不争的现实。难怪,李嘉诚被冠以“超人”之誉。
李嘉诚收购和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收购成功后,并没有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议通过。
如果收购未遂,李嘉诚从不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唯其如此,李嘉诚的形象才有口皆碑,别人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
生意做到这个份上,李嘉诚就像掌握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功夫——“凌波微步”,举手投足顺势而行又毫不费力,自然可以形随意动,所以虽“微步”,是周旋于足尖毫厘间的细功夫,但确实已臻武学的至高境界。
李嘉诚就是一位靠细功夫成名立腕的大师级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