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

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

综上所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经堂教育,保安族的长辈总是以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后代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日常礼仪、生产活动等相关的道德知识。在日常生活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后代子孙了解本民族的迁徙过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还通过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保安族通过节日仪式,让年轻的一代在参与的同时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第二节民间科技

一、水利

积石山县水利事业的展历史悠久,据《续修导河县志》载:“大河家黄河南岸翻水车一轮,高四丈余,清光绪中年建,邑绅马安良私置,灌园八十余亩……西乡刘家集川渠,长度25里,灌刘家集及秦杜家等村田二行余顷,水取樊家峡河……下银川王家沟水,灌陈家王家二村田一顷六十亩,韩家沟水又灌陈家村田二顷。”新中国成立后,保安人的水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展,但仍然存在用水困难的况。20世纪80年代初,积石山县没有一处饮水工程,群众基本上饮用的是河水和井水,80%以上的保安人存在饮水困难和不安全况。近30年来,积石山县的水利事业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30年来全县水利投资1。89亿元,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28处。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水利设施249项,其中保安族群众有水利工程28处,农田实灌率达到70%以上,保安族群众人饮工程乡村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充分保证了保安族群众的饮水便利和安全。

二、农副产品加工

(一)面粉加工

明成化年间,县内开始用水磨加工粮食。水磨以水为动力,顺河水流向修建,有平轮磨、立轮磨两种。水力强者修平轮磨,水力弱者修立轮磨。银川河、吹麻滩河、清水峡河、刘集河等几大河流流域及其支流河道多有水磨。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共有水磨72盘。水磨经营者均为较富裕的农户,为营利性质。20世纪70年代初,大河家、银川等公社批引进机电磨,水磨逐渐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有水磨10盘,机电磨530台,年加工粮食约4500万公斤。近十几年来,水磨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兴起的面粉加工厂基本保证了保安人的面粉需求。

(二)油料加工

油料加工分土榨、机榨两种。土榨是用木料、石块等依杠杆原理建造,油籽经炒、磨、蒸、榨4个工序始得油品。新中国成立前,榨坊均由富裕农户经营,纯营利性质,每包油收取3。5公斤课油。1949年有榨坊9座,年加工清油8。25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末,油料加工均为土榨。70年代初,购进千斤顶榨,后又陆续购进螺旋式电动机榨油机,不仅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出油率提高15%~20%。70年代末,机榨基本普及。近年来,保安人不断购置最新设备,榨油更加方便。同时,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保安人放弃了手工作坊式的榨油方式,群众用油基本都是购买品牌成品油,更加便捷和安全。

(三)粉条加工

蚕豆是制作粉条的主要原料,制出的粉条或粉丝,色白、亮度好、有韧性、耐煮、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食用佳品。土豆、豌豆也是制作粉条的主要原料,其副产品粉浆和粉渣是饲养牲畜的好饲料。制粉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不高。20世纪50年代初,癿藏、居集、吹麻滩、大河家等集镇有粉坊5座,年加工粉条、豆腐0。5万公斤。除满足本地群众生活所需外,部分销往青海民和、循化及甘肃临夏等地。粉坊经营者多为农民,或自己生产经营,或投资聘技师生产。70年代,粉条作坊展随体制变化,多有起伏。90年代初全县仍有粉坊16处,年加工量为2万公斤。如今,保安人不断完善改进粉条加工技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仍然凭借精良、可口、绿色的优势,成为众多人购买的选。保安人的粉条加工逐渐从分散加工的方式,变为集中生产,粉条生产企业在积石山应运而生,以品牌的方式不断扩大保安粉条的销售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