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1)

48.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1)

在保安族的婚礼中,娶亲队伍里除有两至三位妇女外,其余均为男子,男女都骑马去迎亲。***新娘一出家门,娶亲队伍策马扬鞭,直奔男方村。此时,男方村里已热闹番茄,有摔跤的、赛马的、拔腰的、扳手的。这支娶亲队伍到达后,便开始进行小型的庆祝活动,他们腰插小旗,身背猎枪,腰挎做工精细的保安腰刀,好不威风,然后跳起抹旗、耍枪舞,这是保安族的迎亲歌舞。

因保安族和周围回、汉、东乡、撒拉、藏、土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交往,从而保安族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藏族舞蹈的粗犷、彪悍,也有回族、土族等民族舞蹈的抒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八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安族“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在祖国的西北高原上,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地方特色浓郁、风格十分独特的民歌,它曲调高亢、悠扬,有时忧伤、苍凉、悲壮,有时欢快、舒畅,感深沉,旋律婉转奔放、跌宕起伏,这就是被誉为“西北之魂”的“花儿”,也被称为山歌、少年,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广大地区。把这样一种山歌称做“花儿”或“少年”是因为当地的群众认为,“花儿”是男歌手对心上人的昵称,“少年”则是男歌手的自称或是女歌手对心上人的爱称。天长日久,这种称呼便成了这种民歌的代称,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花儿”所具有的青春魅力和浪漫诗。“花儿”流传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众,唱词、曲令之丰富,可位列全国民间音乐艺术之,是祖国音乐文化的花园里盛开着的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著名民间文学专家贾芝先生对“花儿”有中肯的评价:“‘花儿’不仅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那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国风,也是一株深深根植于群众的地方土壤中的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人民诗歌的源泉。”1据说,“花儿”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2009年9月,“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跻身世界“非遗”,为“中国‘花儿’之乡”的临夏州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一)保安族“花儿”的特色分析1

保安族的“花儿”吸收了很多保安语,以作垫词衬句。其歌词朴素直爽,曲调既刚直豪放,又抒活跃。保安族“花儿”具有比喻贴切、语生动等特点,以“保安令”为主调,辅之以其他调令,如“大眼睛令”“拔青稞令”“水红花令”,其内容主要有控诉反动统治者压迫的苦歌;有表现男女爱恋的歌,此类花儿内容丰富数量多,艺术性较高,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歌唱新生活、新时代的颂歌。经典的保安族“花儿”《大河家街道上牛拉车》叙述了一位痴男子在将所有的爱献给心仪的女子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心里充满了惆怅和对负心女子的埋怨之。

1。“花儿”的语特色。保安族“花儿”同河州“花儿”的格式大体一样,演唱时衬词中多使用保安语,但它与其他演唱同类型“花儿”的民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相比又有着自己的明显特征和民族性。除了“花儿”具备的共同特点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色和格律。

一是保安族“花儿”的声调和衬词突出,故称其为“保安令”,“令”是指“花儿”的曲调。“保安令”“脚户令”“大眼睛令”“拔青稞令”“哎西干散令”“六六二三令”等是保安族“花儿”的主调。保安族的“花儿”运用的主词是通俗而口语化的河州汉语方,衬词衬句却使用了本民族语和撒拉语、藏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词汇。保安族的衬词衬句是“花儿”的一大格律特征,从分类学上讲也有衬字、衬词、衬句、衬段之分。例如,在歌唱中,使用撒拉语的语气词“哎西”“得本西”为起音或中间连结词。而保安语“尕尕尼麦日燕”(麦日燕为假设的一女人名字,意为阿哥的麦日燕)、“那物勒杠”(意为嫂子)、“穆尼吾日冈”(意为我的嫂子)、“哎西勒靠”(意为遗憾、后悔)等置于“花儿”曲调的中间或结尾。这些衬词衬句在保安族“花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花儿”有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这些,“花儿”就失去了特色。王沛先生在他的《河州说唱艺术》中认为它保留了“花儿”的早期特色,突出了民族、地方风味,活跃了演唱气氛,加强了艺术形象,2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8.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