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五章保安族的信仰文化(6)

74.第五章保安族的信仰文化(6)

朝觐分为正朝和副朝。正朝是指在规定的朝觐期(集中在伊斯兰历12月8日至12日)穆斯林举行的“天命朝”,亦称“大朝”;副朝则指一年四季的其他时日朝觐麦加克尔白,亦称“小朝”。单独前去麦加进行副朝,然后待正朝日期到来后再举行正朝者,称为“分朝”,如正朝和副朝连在一起,则被称为“连朝”。

“在阿拉伯半岛,朝觐圣地是一种古老的习俗,麦加是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人就朝拜的圣地。公元629年,即伊斯兰教历7年,穆罕默德参照以前阿拉伯人的朝觐仪式,制定了伊斯兰教的朝觐制度和仪式。其实,在穆罕默德刚迁居麦地那时,曾受犹太人的影响,定耶路撒冷为礼拜朝向,但他很快意识到,初兴的伊斯兰教必须先扎根于阿拉伯人之中,麦加的地位和古老的宗教仪式是保护和展伊斯兰教可靠的屏障,于是改朝向为麦加。632年,穆罕默德率领朝觐团从麦地那到麦加进行了最后一次朝觐,这次朝觐中所实行的一系列仪式,就成了以后穆斯林朝觐时遵循的范例。”1

“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朝觐者进入麦加之前必须履行受戒仪式,即在指定的地点沐浴净身,着戒衣(两块无接缝白布,一块围腰,一块披肩)。在朝觐期间戒修饰,戒房事,戒争吵,戒流血,戒狩猎和损伤树木等,然后以受戒者的身份进入圣地麦加;在麦加,朝觐者须以反时针方向绕‘克尔白’走七圈,边走边诵读《古兰经》,或默诵祷词。每绕过‘黑石’必吻拜或抚摸黑石,无法靠近者,则面对黑石举双手致意。之后,走向离天房东面不远处易卜拉欣的‘驻足地’礼拜两次;接着是奔走仪式。朝觐者来到麦加城外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往返奔走7次。据说,易卜拉欣之妻哈哲尔和儿子易司玛仪抵达麦加,水尽粮绝。为了寻找泉水,哈哲尔曾在萨法和麦尔卧两山坡之间奔走了7次,一无所获,返回麦加同儿子继续寻找,无意间,易司玛仪用脚踢一沙堆,现了泉水,即为今日渗渗泉。为纪念此事,朝觐者要往返两山之间奔走7次。在正朝期间,除做完以上仪式外,朝觐者要在伊斯兰历的12月8日那天,成群结队奔向麦加以东约7公里的米那,驻扎过夜。朝觐者在帐篷时诵念《古兰经》、赞词,并在此过夜,12月9日清晨,朝觐者离开米那,到达距麦加城约25公里的阿拉法特山,并在这里驻扎至黄昏。朝觐者在阿拉法特山或礼拜,或赞念,均独自进行。但五时礼拜要集体进行,同时,当天的晌礼和晡礼结合起来。黄昏时分,不礼昏礼,就离开阿拉法特山向米那方向,并在阿拉法特山与米那之间的穆兹代里过夜,并礼昏礼和宵礼,拾小石子以备次日射石打鬼。12月10日清晨,朝觐者去米那山谷投石子打鬼。相传易卜拉欣曾在此投石驱魔。为纪念此事,朝觐者以小石子投击象征魔鬼的三根柱子。投石后朝觐者剃头或剪头,以示开戒,然后宰牲,过古尔邦节(宰牲节),这是为了纪念易卜拉欣遵从主命准备牺牲自己的儿子易司玛仪,后安拉以羔羊代替易司玛仪作为牺牲这件事。朝觐者完成上述仪式离开麦加之前,还须再一次去天房绕行,以示朝觐仪式履行完毕,辞行而归。

朝觐麦加之后,许多人还要前往麦加北面约450公里处的伊斯兰教第二圣城麦地那,拜谒先知清真寺,瞻仰先知陵墓。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有人也前往耶路撒冷朝拜,那里有阿克萨清真寺和穆罕默德‘升霄’的遗迹。”1

朝觐仪式虽艰辛,但穆斯林将其当作获取真主喜悦和报偿的良机,所以每年朝觐者人数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全世界每年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达数百万之多。在我国,穆斯林到麦加的朝觐记述可追溯到明初。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七下西洋,1430年最后一次出海,船队的一部分人到过麦加,并绘制了“天房图”。据载,郑和的先辈就曾朝觐麦加。清代初期前往麦加朝觐者更多,其中有一些是著名的阿訇或伊斯兰教学者。但由于交通及生活条件的限制,能够去朝觐者有限。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5年到1964年先后派出过10批朝觐团。“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1979年后又恢复了朝觐活动。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展,要求前往麦加朝觐的穆斯林越来越多。中国穆斯林的朝觐活动,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宗教功课,而且还加深了与世界穆斯林的友好联系和相互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几乎没有一人去麦加朝觐,这是因为除交通原因外,最主要的是经济上困难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保安族经济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富裕的人越来越多,朝觐的人数每年在10人以上,累计有上百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4.第五章保安族的信仰文化(6)

%